面對新冠之後的下一次全球危機,人類應該怎麼做?

2021-01-13 騰訊網

這幾天,你被席捲全國的寒潮凍哭了嗎?其實這只是氣候變化影響人類生活的側面之一。2020年,氣候變化的危機並未因疫情停工而止步:美國加州山火面積刷新記錄,西伯利亞出現史上最高溫,格陵蘭島和加拿大的巨大冰蓋消失……氣候變化將是後疫情時代更嚴重的全球危機。

為應對這一危機,中國於去年9月向世界宣布了一個富於雄心的目標: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企業、團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與其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減少的溫室氣體總量互相抵消,實現「零碳排放」,是一項影響深遠的系統性工程。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近日表示,騰訊將積極響應碳中和目標,並已著手推進碳中和規劃。他說:「此次疫情爆發,讓我們更加關注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作為科技企業,我們要更為關注企業運營對氣候、水等自然環境的影響。隨著中國宣布碳達峰及碳中和目標,騰訊也已加快推進碳中和規劃。我們還將加大探索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前沿科技在應對地球重大挑戰上的潛力,大步推進科技在產業節能減排方面的應用。」

騰訊進一步透露將推進碳核查,並結合國際經驗與中國實際狀況,制定碳中和的策略與路線圖。騰訊也成為了首批啟動碳中和規劃的網際網路企業之一。近年來,騰訊已經在數據中心和總部大廈中運用人工智慧和雲計算來降低碳排放,並將其節能技術迭代至4.0版本的T-Block。2018年建成的騰訊貴安七星數據中心,經工信部實測,其極限PUE值小於1.1,相比之下,同期國內數據中心的平均PUE約為1.73。而即將交付的騰訊清遠數據中心液冷實驗室,更將實現極限PUE值低於1.06的高節能效果。

同期,由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David Wallerstein)撰寫的新書《重構地球-AI For FEW》也於1月上市,進一步揭開了騰訊布局AI+環保的新布局。書中介紹了騰訊及業內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前沿實踐,吸納了國內外專業研究機構一線專家的前沿研究成果和思想,為解決「FEW」,即食物 F(food)、能源 E(energy)、水 W(water)等地球級挑戰,提供一種更具韌性與可持續性的發展方案。

AI For FEW:利用新技術重構地球

在2018年騰訊科學WE大會上,網大為首次提出「FEW」概念,並在2019年的聯合國人居署峰會上提出AI For FEW倡議,探索使用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提供解決方案,助力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新書《重構地球-AI For FEW》分享了人工智慧在升級全球基礎設施方面的最新探索,以及水能互聯、飛行汽車、能源網際網路、自能源體系、植物運動手環、「智人+植人」、「數字水」等全新理念和應用前景。

網大為表示:「在騰訊,當我們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談論地球的未來時,我們更多思考的是如何應用技術來應對地球最大的挑戰。我們認為,人工智慧為地球挑戰提供了一個可能的革命性方案,其中包括碳中和探索。目前,騰訊已將人工智慧有效應用於數據中心節能、辦公建築節能等多個領域。我相信,未來人工智慧還將突破以往的發展範式,以一個更有韌性的、可持續數千年的方式,來重新建構地球。這也是我們踐行『科技向善』的關鍵所在。」

1

F-食物:人工智慧提高糧食產量

網大為認為,重要的農作區或將遭遇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乾旱、水澇、高溫或霜凍災害。在2030年和2050年人口將分別增長到85億和100億的背景下,考慮到牛羊等家畜也需要大量飼料,這項挑戰著實艱巨。

《重構地球-AI For FEW》中講述了人工智慧如何提高糧食產量的巨大潛力,也首次系統揭秘騰訊人工智慧在農業領域的前沿探索項目。通過分析與環境溫度、降雨量、土壤鹽分、營養、病蟲害等相關的數據,人工智慧可以有效幫助提升農作物的產量以及幫助農業從業者合理規劃農作物的生產種植。2018年,在業內首個國際性人工智慧溫室種植大賽中,騰訊的農業人工智慧種植解決方案iGrow系統,通過精細化控制降低勞動成本20-25%、供暖成本30-40%。目前騰訊iGrow系統已在黑龍江、遼寧、山東等農業大省試驗性部署,幫助農民實現了每畝數千元的增收。

騰訊AI Lab的iGrow種植方案在遼寧溫室試點

2

E-能源:人工智慧助力能源轉型

從傳統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的轉型,將是全球發展大方向。《重構地球-AI For FEW》中展示了人工智慧如何為傳統化石能源系統提供新的改造方案,來更好地推進轉型進程。比如以人工智慧算法為驅動的智慧火電廠,可以通過歷史數據學習得出節約物力、人力的高效運作方案,解決傳統火電廠難題。目前騰訊已經在歐洲與部分火電廠開展類似合作,前景可期。

此外,騰訊還利用科技全方位推進辦公節能。以騰訊濱海大廈為例,辦公區採用智能照明系統,每年可節電約132.61萬千瓦時;IT機房也搭載獨特能源系統,對伺服器散發的熱能進行相應的熱回收和再利用;中水回收系統回收利用各處廢水,節省50%至70%的水資源。騰訊濱海大廈因此於2017年獲得國際性綠色建築認證系統LEED NC金級認證。

網大為在2020騰訊科學WE大會上演講

3

W-水:人工智慧保護利用水資源

水是人類生存的核心,但人類活動正在不斷地汙染水源,而氣候變化也正以多種方式改變降雨模式,這使得水資源短缺和水質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如何在減少水資源消耗的同時,不犧牲經濟發展速度與經濟收益?

《重構地球-AI For FEW》中分享了人工智慧在水資源保護和利用上的先進案例。2020年10月,騰訊雲與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合作,將共同打造水利行業雲服務體系,包括全域數字底座、一體化融合引擎、水利智能引擎來推進多領域水利行業應用,用科技力量賦能黃河可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騰訊也在全球發行了首部聚焦全球水資源短缺危機的紀錄片《零水日》。該片由網大為發起並擔任執行製片人,歷時三年跨越全球多地,深入揭示了全球水危機問題,呼籲全球居民尤其是青年人群關注保護水資源。

科技向善,向的也是全人類的美好未來

除了積極開發自身在人工智慧技術上的優勢,騰訊也希望激發並促成更廣泛的討論與合作,共同攜手應對地球級挑戰。網大為說:「希望通過網際網路服務,改善人們的生活,提升用戶價值,這是騰訊成立之時的初心。」而FEW的提出,也根源於此。

「在制定騰訊的使命時,我們總是在思考,騰訊所開發的技術,如何儘可能多的產出社會價值?」作為騰訊的首席探索官,網大為堅信,騰訊的目光應超越傳統網際網路,未來使命將是用技術改善整個人類的生活狀態,滿足人類最重要的需求。「我們期待一個更和平的世界,一個人們可以看到生活質量得到改善的世界。」

互動福利

在留言區寫下

你對「解決FEW地球級挑戰」的看法

點讚前5名

將獲得《重構地球-AI For FEW》一本

相關焦點

  • 面對氣候危機,人類何去何從?
    當來自古老冰川的致命細菌,隨著雪山積雪的融化而復甦,並演變為致命的傳染疾病,成為所有人共同的災難;當山體滑坡壓垮城市建築,人類被壓在瓦礫下,生命進入倒計時……  這是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危機,也是所有人必須面對的重大環境問題。
  • 特稿:直面新冠「大考」 共佑人類健康福祉
    世衛組織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數以「加速度」飆升,6月29日達到1000萬例,之後每增加1000萬例的時間不斷縮短:44天、37天、31天、21天、17天,在11月26日超過6000萬例後,又於12月13日突破7000萬例。  打開疫情統計地圖,地球上幾乎沒有國家倖免。
  • 人類在危機中真正認識自己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蔓延,全球累計確診病例超6500萬例,死亡病例破150萬例。人類正遭遇巨大挑戰。作為資深心理分析師,在您看來,新冠肺炎疫情對人的心理造成了怎樣的影響?申荷永:您的審慎與樂觀很難得,在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普遍焦慮中,您看到和感受到的是積極的情感,以及我們所應有的反思與改變。人類以及社會發展不能與自然相悖。沒有界限的發展是一種破壞,在貌似繁榮的背後,人類正面臨過度發展的危機,其中包含了人的貪婪、冷漠、躁鬱、情結與陰影。我們曾因為沙塵暴和霧霾戴上口罩,如今是因為新冠病毒。
  • 新冠只是引信,引爆了戰後盎格魯-撒克遜體系的全面危機
    【本文為作者九刀衣向察網的獨家投稿】新冠之於中國,正如二戰之於美國,它是人類的浩劫,但也可能成為世界秩序顛覆和重建的起點。新冠只是引信,它引爆的是新自由主義,乃至戰後以來盎格魯-撒克遜體系的全面危機。中國抗擊新冠疫情近兩個月,在一線醫療人員和全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之後終於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只要將目前的勢頭保持下去,在嚴防死守中儘量恢復生產,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個在疫情中有餘力對他國抗疫做出貢獻的國家。
  • 川普要用消毒水治療新冠,網友:明白為什麼生化危機是在美國了
    導讀:如何治療新冠疫情本是一個需要非常嚴謹科學的問題,然而美國總統川普卻暗示人們可以用消毒水治療新冠,也難怪有網友表示:總算是明白了為什麼生化危機之類的電影總在美國!新冠病毒感染人數超過了275萬人,死亡人數也已經接近了20萬人,如何治療新冠病毒帶來的病症成為人類需要共同解決的大問題,之前曾被寄以厚望的瑞德西韋已經無法作為特效藥了,它的多項實驗宣告結束了,而現在唯一的希望就是疫苗了,中國的疫苗進度喜人,然而真正進入市場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目前我們只能用一些經驗之法來治療新冠,比如呼吸機,比如血漿療法
  • 全球戰疫·洞勢|六大要點:全球專家共論人類與新冠病毒之戰
    新冠肺炎疫情近來在全球蔓延之勢愈演愈烈,全球累計確診病例在達到10萬例之後,又以越來越快的速度不斷攀升到20萬例、30萬例、40萬例、50萬例,直至如今的90多萬例。這場疫情的一些關鍵問題,如「群體免疫」思路、疫情發展趨勢、疫苗研發、血清檢測等,既會影響各國的抗疫政策,也是普通民眾的關注焦點。
  • 國際分析心理學會前主席:人類在危機中真正認識自己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蔓延,全球累計確診病例超6500萬例,死亡病例破150萬例。人類正遭遇巨大挑戰。作為資深心理分析師,在您看來,新冠肺炎疫情對人的心理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肇嘉:我通過社交平臺與我的病人保持溝通,通過視頻方式與大家開會討論,也與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生保持聯繫。
  • 對話|全球治理學者奧蘭·揚:或許嚴重環境危機才能喚醒人類
    面對這一時期不斷增加的連鎖反應、不確定性等複雜情況,各國政府都面臨新的治理挑戰。揚認為,傳統的以民族國家為單位、以立法為主要手段的治理模式已不足以應對各項挑戰,需要擴充「工具庫」,採納更為創新的治理模式。例如以目標為導向採取行動,確定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集中資源達成目標,並加強「診斷」問題、評估治理效果的能力。
  • 「後新冠疫情時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論壇在開羅舉行
    「後新冠疫情時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論壇在開羅舉行  新華社開羅9月22日電(記者李碧念)「後新冠疫情時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論壇22日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與會嘉賓深入探討了後疫情時代國際政治秩序演變和國際經濟合作機制建設兩個議題。
  • 全球疫情形勢嚴峻,哈佛大學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或與人類長期共存
    隨著北半球入冬以後,新冠病毒又重新活躍起來,除了我國以外,位於北半球的許多國家都出現了疫情反彈。截至12月4日22時,全球累積確診病例6500多萬,累積死亡151萬多人,日新增確診病例近20萬。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也加強了常態化防控力度,因為稍有不慎新冠病毒隨時有可能趁虛而入。
  • 國際分析心理學會前主席:人類在危機中真正認識自己_新華報業網
    申荷永:您的審慎與樂觀很難得,在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普遍焦慮中,您看到和感受到的是積極的情感,以及我們所應有的反思與改變。人類以及社會發展不能與自然相悖。沒有界限的發展是一種破壞,在貌似繁榮的背後,人類正面臨過度發展的危機,其中包含了人的貪婪、冷漠、躁鬱、情結與陰影。我們曾因為沙塵暴和霧霾戴上口罩,如今是因為新冠病毒。
  • 新冠病毒考驗德國的聯邦制
    次日,根據德國負責疾病控制和預防的聯邦政府機構兼研究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KI,Rober Koch-Insitut)發布的數據,德國新冠病毒感染人數為2369人,死亡5人。論感染人數,排在義大利、西班牙和法國之後,列歐洲第四位。 默克爾首次公開就新冠疫情表態,說明德國疫情已經進入較為緊急的狀態,德國媒體評論,這「已經成為大領導的事了」。
  • 李光滿:從「911」到次貸危機再到新冠疫情:美國踏上一條不歸路
    次貸危機讓美國受傷嚴重,假如不是新崛起的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經濟體在G20峰會上承諾購買大量美國國債,美國一定不會那麼快從這場危機中走出來。然而在全世界拯救美國之後,美國並沒有回報大家。而是將這場危機轉嫁給了歐洲、亞洲、南美洲等地區和國家,直到如今,歐洲各國都還沒有能夠完全從那場危機中恢復過來。
  • 糧食危機,到底是誰在面對危機?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還記得新冠病毒疫情暴發初期,世界各地的搶購糧食、限制糧食出口風潮嗎?如今疫情未過,糧食危機已經在中南美洲、非洲更加惡化。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特殊之年,讓我們一起來關注,新冠疫情下的糧食危機。
  • 被新冠危機遺忘的瑞士城市提出抗議
    比爾市擁有許多鐘錶和微技術公司,這些公司尤其遭受到新冠病毒帶來的衛生危機的影響。Keystone / Peter Klaunzer 面對衛生危機的既成事實,瑞士城市要求聯邦委員會給出說法。它們擔心自己所做的努力將永遠不會從國家那裡得到任何回報。 瑞士市鎮是新冠危機的最大輸家嗎?5月28日,當瑞士開始恢復正常狀態時,瑞士城市聯盟(UVS) 決定發起反對聯邦的抵抗運動。
  • 全球抗擊新冠政策大比拼:零新冠感染病例政策 Vs. 與新冠病毒共存...
    新冠病毒此後更是擴散到世界各地,在許多大城市造成了醫療系統崩潰的危機。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冠肺炎宣布為全球性流行病(Pandemic)。針對全球城市所面臨的醫療系統崩潰緊迫狀況,筆者在4月20日發表了《新冠疫情衝擊全球化:強大的大都市醫療能力為何如此脆弱?》
  • 面對傳染病,動物會怎麼做
    COVID-19席捲全球,為了防止傳染,大多數國家都採取了隔離措施。對於傳染病,隔離是非常有效的公共衛生措施,最早的概念出現在14世紀歐洲的黑死病防疫中,之後隔離一直是人類對抗傳染病的有效方法。 那麼在自然界裡,動物面對傳染疾病會怎麼做呢?
  • 新冠病毒危機還未解除,更可怕病毒悄然襲來
    令人們更加震驚的是,新冠病毒的危機還未得到解除的同時,更可怕的病毒已經悄然而至。不得不說,伊波拉病毒的再一次「復甦」,讓全球都陷入了嚴重的病毒危機當中。2020年到底怎麼了?病毒幾乎將全球所有的國家都弄得「烏煙瘴氣」。很顯然,雖然一開始加拿大研製出了相關疫苗,可伊波拉完全沒有得到徹底消除,一直斷斷續續存在且爆發著。
  • 全球肥沃土壤60年內將消失 人類面臨新糧食危機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李雪報導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2月3日報導,澳大利亞碳農業大會日前在雪梨舉行,與會科學家警告稱,全球肥沃土壤將在60年內消失,人類因此將面臨新的糧食危機。科學家們警告說,全球肥沃土壤正以比自然補充更快的速度消失,最後導致表層土壤變得貧瘠。
  • 新冠病毒帶走了什麼?
    顯然,新冠病毒帶走的不僅僅是生命。今年3月,因為疫情蔓延,石油價格戰打響,美股4次熔斷,全球市場巨幅震蕩,全球經濟因大「封鎖」而幾近停擺。但最糟糕的,似乎也還不是經濟。新冠病毒讓業已存在的各國之間不信任的更為加深,對全球化的懷疑迅速成為我們必須要面對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