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警告:糧食危機並不遙遠

2020-12-12 科學網
科學家警告:糧食危機並不遙遠
相關論文發表於1月9日出版的《科學》雜誌

 

歲末年初,糧食問題成了中國最為熱門的話題之一。

 

表面上看,攪熱這個話題的是去年年底,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的一份民間研究報告。這份報告提出的「與其相信土地,不如相信市場」的結論,不僅引得國家糧食局的某前高官憤然離席,同時也引起了公眾廣泛的關注。

 

但實質上,這一爭議之所以如此熱烈,和近年來全球性糧食供應緊張的大背景不無關係。雖然糧食緊缺的現象以一些非洲國家為烈,但也撥動了不少中國人的神經。

 

如果我們還不夠健忘的話,我們就應該還記得,整整在半個世紀前,中國曾經經歷過一場曠古大饑荒。數以千萬的中國人因為缺乏糧食,而以非正常的方式告別了人世。

 

當然,造成那場災害的很多因素,目前已經難尋蹤跡。但它在中國人記憶中銘刻下的印記,卻不會很快消退。

 

更何況,威脅糧食安全的新的未知數也在悄悄逼近,那就是日益嚴峻的全球變暖。

 

在1月9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美國華盛頓大學大氣科學教授戴維·巴蒂斯迪(David Battisti)和史丹福大學食品安全與環境項目主任羅莎·奈勒(Rosamond Naylor)就警告說,到2100年,如果不能很好地採取適應性措施,全球變暖誘發的糧食危機可能會影響到全球一半的人口。

 

從1972年到2003年

 

這種擔心,也許絕非杞人憂天。

 

讓我們把歷史的長鏡頭對準1972年。這一年發生在前蘇聯的事情,幾乎影響了全世界之後關於糧食安全的所有思考。

 

這一年夏天,今天的俄羅斯西南部以及烏克蘭東南部——這些被認為是整個國家「穀倉」的地區——遭受了嚴重的熱浪和乾旱襲擊。

 

一開始,包括當地報紙在內,都把乾旱視為最主要的威脅。但實際上,根據歷史記載,在過去100年中,當地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夏天都比當年夏天的降水要少。

 

事實上,真正的殺手是高溫。這些地區的溫度,比常年平均溫度要高出2攝氏度到4攝氏度。更為要命的是,在7月至8月間,正值當地小麥和其他穀物生長的關鍵季節,卻經常出現3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

 

這個夏天對於前蘇聯而言是災難性的。它使得整個前蘇聯的穀物產量,比上一年大幅下降了13%。

 

當然,受這一事件影響的絕對不止前蘇聯。由於前蘇聯增加進口的刺激,從1972年第一季度到1974年,國際市場上小麥的名義價格,從每噸60美元激增至每噸208美元。有些專家甚至斷言,當時國際市場的實際小麥價格,整整翻了三倍。

 

另外一個頗為典型的年份則是2003年。這一年,西歐遭遇到創紀錄的熱浪襲擊。在法國,當年夏天的平均溫度,比常年高出了3.6攝氏度。

 

肆虐的熱浪,最終奪走了5.2萬人的生命,這也是西方社會有史以來與氣候直接相關的最大一起災難。它對農業也同樣影響巨大。那年夏天,許多農作物的成熟期都提前了10到20天。

 

在義大利,當年的玉米產量下降了36%;在法國,玉米和草料產量下降了30%,水果產量下降了25%,在熱浪襲擊時已經進入收穫期的小麥也減產了21%。雖然西歐農民可以從政府獲得相應的補貼,但仍然遭受到重大經濟損失。

 

當極端變為平常

 

在《科學》雜誌的這篇論文中,巴蒂斯迪和奈勒警告說,類似1972年和2003年這樣的氣候事件,在未來將變得十分平常。

 

因為到2050年,俄羅斯和現在的烏克蘭這片地區,類似於1972年的高溫將變得十分平常。而到2100年,西歐國家也將頻繁面對類似於2003年這樣的熱浪。

 

他們是根據直接觀測結果以及23個氣候變化模型,做出上述預測的。根據其預測,到2100年,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農作物生長季節的最低溫度,有九成的概率會高於現有的最高氣溫記錄。

 

受影響最大的將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所謂的熱帶和亞熱帶,包括了從中國南部到澳大利亞南部以及整個非洲,從美國南部到阿根廷北部、巴西南部的廣大地區。這一區域目前生活著30億人口。而到2100年,這一數字有可能翻一番。

 

而在這些人口中,有很多人每天的生活成本都不足兩美元,並且直接依靠農業為生。

 

研究指出,以熱帶地區為例,到2100年,玉米、水稻等作物的產量,有可能下降20%到40%。如果考慮到溫度上升會進一步加劇水資源緊缺,這種挑戰就更為嚴峻了。

 

實際上,這些地區之所以受影響最大,不是因為溫度上升幅度最大,而是因為本來溫度就已經非常高了。因此,當地作物的產量對於溫度的些許上升更加敏感。

 

在中國,專家學者也很早就開始關注氣候變化的影響問題。雖然對於中國東北這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而言,適當升溫可能到來好處,但對於中國整體而言,全球變暖仍然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巨大挑戰。

 

早在2005年,由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和科技部聯合資助的一項研究就得出結論:在現有種植制度、種植品種以及生產水平不變的前提下,2030年到2050年間,由於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的影響,中國的糧食生產潛力將下降10%。其中,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當家作物,都將以減產為主。

 

巴蒂斯迪呼籲,全世界必須行動起來,除了從源頭阻止全球進一步變暖之外,還要採取主動的適應措施,包括開發新的育種、轉基因等新興農業技術等。

 

否則,如果說今天我們還可以通過完善市場機制來彌補局部糧食緊張的局面的話,未來很可能遭遇在整個地球上都無糧可買的境地。

 

2009年1月4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分子育種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李振聲也呼籲,應該集合氣候、農業等各領域的力量,加強研究,以便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確定和不確定的挑戰。

 

畢竟,民以食為天,無論中外還是古今,都概莫能外。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警告糧食危機並不遙遠
    歲末年初,糧食問題成了中國最為熱門的話題之一。 表面上看,攪熱這個話題的是去年年底,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的一份民間研究報告。
  • 聯合國警告:前所未有的糧食危機在逼近!端牢「中國飯碗」有底氣
    糧食是人類生存的基礎,糧食安全關係到國民經濟和民生。但是,今年,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蝗災和極端天氣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全球糧食安全面臨巨大考驗。聯合國今年發出了多次警告,呼籲應對即將到來的糧食危機。最近,聯合國發表的一份報告再次給所有國家敲響了警鐘。前所未有的糧食危機正在逐步接近。
  • 全球肥沃土壤60年內將消失 人類面臨新糧食危機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李雪報導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2月3日報導,澳大利亞碳農業大會日前在雪梨舉行,與會科學家警告稱,全球肥沃土壤將在60年內消失,人類因此將面臨新的糧食危機。科學家們警告說,全球肥沃土壤正以比自然補充更快的速度消失,最後導致表層土壤變得貧瘠。
  • 聯合國警告:前所未有的糧食危機在逼近!一組數據告訴你,端牢「中國...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類生存之本,糧食安全關係著國計民生。然而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蝗災和極端氣候等多種因素疊加下,全球的糧食安全面臨著巨大的考驗。聯合國今年已經多次發出預警,呼籲各國應對即將到來的糧食危機。近日,聯合國公布的一份報告,再次為各國敲響警鐘,一場前所未有的糧食危機正在逐步迫近。
  • 合理利用水資源可緩解糧食危機
    瑞典和德國科學家在最新出版的美國《水研究》(Water Research)雜誌上報告說,如果人類能夠合理管理和科學利用各種水資源,將能緩解全球未來可能出現的糧食危機。
  • 糧食危機,到底是誰在面對危機?
    剛剛過去的10月9日,每年向世界各地的近1億人口提供食品援助的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榮獲2020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再次引起人們對糧食問題的關注。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還記得新冠病毒疫情暴發初期,世界各地的搶購糧食、限制糧食出口風潮嗎?如今疫情未過,糧食危機已經在中南美洲、非洲更加惡化。
  • 2020年中國糧食總產13390億斤,全球有多少國家糧食陷入危機?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飢餓、糧食危機已悄悄地成為了沉澱的歷史,1949年,我國糧食產量僅為2263.6億斤,全國人口為四億人。嚴重自然災害的1962年糧食產量為3000億斤,人口6.66億。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糧食產量超過6000億斤,總人口9.56億。
  • 全球糧食危機,中國禁播大胃王,美國卻把糧食當燃料燒掉!
    糧食浪費問題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全球性問題,近些年也引起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2019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報告稱,全球糧食浪費嚴重。就在前幾天,聯合國多次警告: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前幾天,央視媒體央視狠批:「大胃王吃播」浪費嚴重!
  • 中紀委:糧食危機意識不可丟-中紀委:糧食危機意識不可丟 糧食生產...
    中紀委:糧食危機意識不可丟。餐飲浪費是對水土資源的無效消耗 厲行節約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行動 糧食連年豐收 危機意識不可丟  近年來,浙江省青田縣西坑村依託環境和生態優勢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產業,通過土地流轉並結合原有種植水稻、旱糧等作物的傳統,推行「貝母+稻魚共生」輪作種養的山鄉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全面提高糧食產量、提升農業效益。
  • 1000噸石油洩漏,瓜地馬拉或遇糧食危機,2020年該何去何從?
    自從進入今年以後,被最多提及的詞語便是「高溫」了,科學家頻頻對我們發出警告,2020年或許是近幾十年來最熱的一年,今年的6月份北極打破了38度高溫,加拿大最後的北極冰架也遭到坍塌,而今年的災害還遠遠不止於此。
  • 聯合國警告2021年可能爆發災難性人道主義危機:2.7億人面臨飢餓
    據報導世界糧食計劃署(WFP)負責人大衛-比斯利(David Beasley)周五在聯合國大會會議上就病毒大流行的再次出現以及由此引發的人道主義危機發出了警告。比斯利說一場人道主義災難正在發展,約有2.7億人正走向 "飢餓 "的道路。
  • 尼加拉瓜總統:中美洲糧食危機可能引發社會動亂
    新華社/路透  尼加拉瓜總統奧蒂加說,中美洲的糧食短缺問題,已達到危機的水平,可能引發社會動亂。  與此同時,由於糧價與油價持續居高不下,塞內加爾和俄羅斯上個周末都出現群眾示威。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26日,奧蒂加召集了中美洲區域國家的農業部長召開「緊急會議」,要在「任何社會問題可能爆發」之前,採取應對措施解決糧食危機。
  • 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 供應鏈不穩挑戰世界糧食安全
    新冠肺炎疫情在糧食安全方面產生的連鎖反應正在顯現。非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9月5日的數據顯示,截至當日,非洲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過128萬例。非洲聯盟委員會發出警告,新冠肺炎疫情對非洲的影響將是長期的,特別將嚴重衝擊非洲的糧食安全。在肯亞,受疫情導致的食品價格上漲、收入減少和失業造成的影響,預計有350萬人面臨糧食短缺。
  • 中國糧食產量還有上升空間嗎?科學家:只要不怕胖,敞開吃
    小小一粒糧食,牽動百姓神經。聯合國糧農組織曾在四月初警告,「如果不儘快採取措施,預計4月至5月就會出現糧食供應危機。」而在G20農業部長會議特別會議上,一份聯合聲明也表達了同樣的擔憂,「農業勞動力流動和投入品供應所遭遇的衝擊將很快對糧食生產構成嚴峻挑戰,危及所有人的糧食安全。」
  • 2880年最危險小行星將撞地球 科學家駁末日危機論
    中新社休斯敦10月14日電 美國宇航局(NASA)本月發布消息稱,他們一直在觀測的一顆編號為「1950 DA」的小行星,正以每秒15公裡的速度朝著地球方向飛來,預計可能在2880年3月16日撞上地球,再度引發外界關於地球末日危機的大討論
  • 糧食危機來了?有人在超市搶米、囤糧
    全球疫情肆虐之下,另一個更大的危機正在來臨。自2020年3月下旬以來,在疫情衝擊之下,越南、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6個多家緊急宣布,禁止糧食出口。全球糧食危機,真的要來了?全球糧食危機警報拉響面對全球疫情的擴散,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警惕糧食危機,並率先"囤糧",限制出口:3月24日,世界第三大稻米出口國:越南宣布,自3月24日起,禁止大米出口;同一時間,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之一哈薩克斯坦宣布,禁止出口小麥、土豆等
  • 聯合國正式發出警告,2021年將有兩場全球危機,每個人都需提高警惕
    聯合國發出警告,全世界都應該提高警惕 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新年致辭中說道:「我們從未感到舊的一年是如此沉重,也從未如此滿懷希望地期待新的一年
  • 科學家警告:如果黃石火山噴發,受災影響將超過50億人
    文/行走天涯科學家警告:如果黃石火山噴發,受災影響將超過50億人黃石火山是美國西北部地區的超級火山,也是世界知名的蠢蠢欲動的活火山。一位來自波蘭西裡西亞大學的科學家就曾經表露過如果黃石火山爆發了,死亡人口很可能會超過50億。這麼說可能會讓很多人感到並不理解,畢竟美國佔據全球面積並不是很大,為什麼一座火山的爆發會使得50億人口遭此劫難呢?這是因為黃石火山噴發之後,也會釋放出很多有汙染性的有毒的氣體,哪怕和美國相隔非常遙遠,同樣也會受到影響。
  • 科學家再次警告:地球氣候出現兩極分化!南方多雨,北方更乾旱!
    然而,事實上,科學家早就警告過人類要保護地球生態環境,否則2020年發生的災難在未來的每一年都是稀鬆平常的,更有可能更加頻繁。針對2020年的氣候,科學家就表示地球已經出現了兩極分化較為鮮明的氣候危機了,主要體現在南部地區多雨,而北部地區將比以前更加乾旱。
  • 科學家發出嚴正警告!
    除了颱風、海嘯和山火等極端天氣頻發,地球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水資源短缺和糧食危機外,氣候變暖還導致北極冰川和凍土消融,使遠古病原體復活。科學家警告說,這些病毒已經休眠了數千年至數萬年,它們的「甦醒」有可能對人類造成致命威脅。今年初,科學家分析了採集自西藏古裡雅冰蓋的兩個冰芯樣本,從中發現了多種前所未見的古代病毒,最早可以追溯至1.5萬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