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真正衰落的日本晶片產業

2020-12-24 虎嗅APP


昨日,瑞薩電子正式宣布收購IDT。根據協議,瑞薩電子將以每股49.00美元的價格,總股權價值約67億美元全現金交易方式收購IDT。瑞薩方面表示,本次收購是嵌入式處理器和模擬混合信號半導體兩大行業領導者的整合,雙方通過各自優勢產品能夠優化高性能計算電子系統的性能和效率。


這是繼早兩年收購Intersil之後,日本巨頭的又一單重磅交易。


但其實回顧過去幾年日本晶片企業動態,我們可以看到,日本企業正在通過收購和合作等各種方式,增強晶片產業的實力。在經過一系列的操作之後,他們似乎離其目標也越來越近了。不過在談這個之前,我們先解一下日本集成電路產業的輝煌史。


曾佔全球晶片半壁江山


回顧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史,日本是唯一一個曾經有能力與美國分庭抗禮的國家。



根據ICinsights的數據顯示,在1990年,日本IC市場的份額高達49%,遠遠超過第二的美國的。當時的NEC、東芝、日立、松下等廠商依賴於產品的技術和價格優勢,在全球製造了巨大的影響力。


從Gartner的統計中我們可以看到,1990年全球排名前二十的半導體廠商中,有一半廠商是來自日本;如果單統計前十的半導體廠商,更是有六家是來自日本,前兩位分別是來自日本的NEC半導體和東芝半導體,與排名第三的摩託羅拉半導體相比,優勢明顯。



縱觀日本半導體的發展,這個成績主要與他們從八十年代開啟一系列推動計劃有關。


集成電路是由德州儀器工程師傑克·基爾比在上世紀五五六十年代發明的,並在之後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而美國也一直處於全球領先的位置。雖然日本也很早就聚焦集成電路產業的研究,但是與美國相比,仍然差距很大。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前期,日本計算機產業還整體落後美國十年以上,為了尋找超越的機會,日本產學研將目光投向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政府與NEC、日立、三菱、富士通和東芝五家日本最大的計算機公司,日本通產省的電氣技術實驗室,還有CDL和NTIS這兩個研究機構聯手籤訂了VLSI研究協會,計劃投入3.06億美元去鑽研VLSI。


經過十年的合作,VLSI研究協會共申請了1000多項專利,其中600多項獲得了專利權。這些技術讓日本在DRAM產業獲得了世界領先的地位。後來日本在八九十年代打敗美國,成為全球DRAM老大,就是依賴於此時打下的基礎。


從某個角度看,VLSI計劃奠定了日本整個微電子產業後來發展的基礎。


但日本方面也看到,雖然通過VLSI項目的實施,提升了整體的技術水平,但是日本企業仍然需要面對如何進一步提升公司自身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的問題。於是他們選擇了通過進攻半導體掌握核心的方式。以NEC為例,這個日本領頭羊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營收只有38億美元,但通過與美國惠普和貝爾等諸多公司合作發展半導體技術,讓他們在短短八年內,將銷售額提升到219億美元。


按照NEC的說法,合作的意圖不是僅僅為了解決某些具體技術,而是定位於技術的入口,為了獲取進人新領域的技術能力而進行合作。


正是在這些方針的領導下,日本打造了一個巨大的集成電路航空母艦。


美國回擊


根據國君電子的統計顯示,1970年~1985年的15年間,日本電子產業產值增長5倍,內需增長3倍,出口則增長了11倍之多。在DRAM市場中,日本企業從20世紀70年代後半期開始快速成長起來,並憑藉兼具高質量和成本優勢的產品迅速滲透美國乃至全球市場。從64KB時代到1MB時代,全球最大供應商一直被日本企業牢牢佔據。



1986年,日本企業在世界DRAM市場所佔的份額接近80%。前文也提到,在九十年代初期,日本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巨大號召力。上文的ICinsights統計數據也展現了日本到1990年,晶片的全球佔有率依然高企。


作為集成電路發明者的美國,在日本的步步緊逼之下,他們從上世紀八十年中期就開始了回擊。


資料顯示,1985年美日就開始就半導體問題進行談判。當時美國向日本的相關負責人表示,要求他們將美國在日本的市場份額提升到20%~30%,並建立價格監督機制,終止第三國傾銷。雖然日本人當時極不情願,但是他們還是接受了這個苛刻的條款。


但到了1987年,美日的貿易逆差進一步拉大,且其半導體產品在日本的份額並沒有提升。為此山姆大叔再次舊事重提,與日本開始了第二次談判。當時的裡根政府要求日本必須改善市場準入和停止在第三國傾銷。再加上後面的一系列半導體協議,到了1996年,日本的半導體已經今非昔比。全球半導體龍頭的位置,也在1992年被美國Intel反超。


市場需求的轉變,也是造成日本集成電路產業現狀的其中一個原因。


從九十年代開始,以PC為代表的新型通信設備的興起,掀起了CPU競爭,日本沒有設計,後來的智慧型手機時代,手機SoC和基帶等產品,日本也錯失。甚至連最近幾年大紅大紫的DRAM和NAND Flash,日本也被韓國搶了風頭。甚至在後面火遍全球的無晶圓設計領域,日本也沒有趕上。


自從張忠謀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創立了臺積電後,集成電路產業從以往的IDM模式進化成Fab和Fabless分立模式,如Marvell 、英偉達、高通和MTK等一眾Fabless興起,並創造了不菲的市值。但在日本方面,出了一個MegaChip之外,似乎找不到第二個知名的Fabless。


按照ICinsights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日本在IC市場上的份額只有7%,曾經領先全球的NEC、日立、三菱和松下已經不再出現在這個榜單之上。按照ICinsights的說法,這主要是以韓國IC供應商在存儲方面的競爭有關。他們認為,由於激烈的競爭,導致日本供應商的數量減少,垂直整合業務的六十,錯失了為幾個大容量的終端應用提供IC的機會,再加上他們轉向Fab-lite的商業模式,降低晶圓廠和設備的投資,進一步削弱了其競爭力。


「2017年日本公司僅佔半導體行業總資本支出為5%,遠遠低於1990年代表的51%的支出份額。」ICinsights報告裡面說。


在這裡,我覺得需要特別強調一下,衰落是指日本在集成電路方面,雖然日本現在依然有幾家廠商在全球擁有不錯的地位,但與他們的巔峰相比,這種差距是不言而喻的。另外,由於日本多年在材料、被動元件和設備方面等產業的研究和積累,在矽片和半導體設備領域的地位也是名列前茅的,但這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


合作收購


擁有深厚基礎的日本,對集成電路市場的渴求自然不止於此。近年來,總部位於日本的村田、瑞薩和TDK等一系列廠商的動作頻頻,昭示了日本對復興本土集成電路產業的決心。


首先看一下村田


根據村田官方的數據顯示,過去幾年,他們的營收在波動上升中,尤其是在2018財年,得益於MLCC等被動器件的火熱,村田扭轉了前一年的頹態,業績繼續上升。



從上圖可以看出,雖然村田近半的營收都是由元器件貢獻,他們在通信模組方面的營收,還只能在逐步攀升。除了本身的產品研發投入外,收購在其這個業務的營收增長中,佔了很大的一部分動能。


回顧過去十年,村田收購了VTI、C&D Technologies、瑞薩電子PA業務、TOKO、 RF Monolithic、Primatec、Perrgrine和IPDiAS等公司。除了進一步補全其被動元器件生產線,村田正在面向未來,拓寬其在多個領域方面的產品線。



我們知道村田在MLCC方面的影響力是巨大的,近年來他們也將MLCC的影響力拓展到汽車領域。除了這塊以外,他們進一步加強其汽車方面的影響力。


2017年3月17日,宣布以6200萬美元將美國半導體企業Arctic Sand Technologies納至麾下。後者是由MIT成立的初創企業,主要產品是高效能功率半導體,主要是依靠高性能電容的搭配來強化電流控制能力。村田作為高性能電容大廠,配合Arctic Sand Technologies的功率半導體,可望製成高效能功率元件,甚至結合雙方的特長,研發出比現在性能更好的功率模組,為自動駕駛汽車的爆發做好準備。


來到RF方面,村田在2011年收購了瑞薩電子的功率放大器業務,2014年又收購了美國無線IC廠商Peregrine,結合他們在濾波器和功率放大器方面的實力,加強他們在RF前端設計方面的能力。


至於更早前收購VTI,加碼投資,擴展MEMS傳感器方面的產品線,也是村田的另一個方向。


另一家公司瑞薩,作為全球汽車電子、產業和通用電子方面等多個應用領域的MCU/SoC的領導者,也在繼續補全產業版圖。


2016年9月,瑞薩宣布以32億美元收購了美國晶片大廠Intersil,後者作為電源管理/混合信號IC的領導者,在其所在的領域上有很深的積累。而瑞薩方面則在MCU方面有很大的份額。IC Insights的資深分析師Rob Lineback指出,Renesas能因此取得電源管理技術,並擴展在汽車、甚至航天領域的更多業務,特別是在日本以外市場。


在昨日宣布收購IDT之後,瑞薩方面表示,後者在模擬混合信號產品,包括傳感器、高性能互聯、射頻和光纖以及無線電源,與瑞薩電子MCU、SoC和電源管理IC相結合,為客戶提供綜合全面的解決方案,滿足從物聯網到大數據處理日益增長的信息處理需求;IDT的內存互聯和專用電源管理產品有利於瑞薩電子在不斷發展的數據經濟領域實現業務增長,並加強其在產業和汽車市場的影響力。


更早之前,也有傳出瑞薩收購Maxim的流言,但這個被雙方否認了。從瑞薩電子的頻頻動作,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廠商的迫切。


TDK,同樣作為日本原器件市場一個舉足輕重的企業,他們也在加緊布局。



一方面,TDK通過收購InvenSense、ICsense 和Chirp Microsystems,壯大傳感器陣容。其中是一家在2003年成立的新創公司,是加速度計、陀螺儀、電子羅盤及麥克風等MEMS傳感器市場領導企業,具有擴展性非常好的CMOS/MEMS平臺,並且曾是蘋果的主要供應商之一。在被TDK收購後,依賴於其CMOS/MEMS平臺技術本身,他們將能合作開拓無人機、VR/AR以及自動駕駛汽車等領域的市場。


專攻ASIC開發與供應,以及客制化IC設計服務ICsense總部則位於比利時魯汶,公司擁有歐洲規模最大的無晶圓廠設計團隊,核心專業能力包括傳感器與MEMS介接、高壓IC設計、電源與電池管理等,為汽車、醫療、工業與消費性市場研發並提供客制化的ASIC解決方案,這會是TDK業務的一個很好的補充;


Chirp Microsystems則是高性能超聲波3D傳感器解決方案的提供者,他們的產品相比現有技術尺寸更小、功耗更低。能為AR/VR,以及智慧型手機、汽車、工業機械以及其它ICT等市場提供廣泛的應用。


另外,TDK還和高通合作成立RF360,布局RF前端市場。


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到,以以上廠商為代表的日本廠商正在為汽車電子、物聯網、傳感器和5G等技術和市場蓄勢。而我們知道,在經歷了PC時代、智慧型手機時代之後,以上領域正成為全球半導體廠商關注的重點。其他無論是高通企圖收購NXP、NXP收購飛思卡爾,還是英飛凌收購IR,軟銀收購ARM,都是瞄準這些目標而來。而日本集成電路產業正在為了自己的目標在加倍努力。

相關焦點

  • 在美國,晶片是夕陽產業;在中國,晶片卻是真正的朝陽產業
    可以說,中國晶片產業是一片欣欣向榮,完全是朝陽產業,有大筆資金投入,大量的企業湧入,大家都想到晶片領域來賺一筆錢。因為據媒體的分析,這些新入場的企業中,有很多根本就是跨界,比如有些是搞建築的,有些是做電商的,還有搞醫療美容的,還有做保健養生的都來了。
  • 日本的晶片產業有沒有再次崛起的可能,晶片產業的未來又在哪裡
    美國龐大的DRAM晶片產業、歐洲的手機產業等,消失之後就再也沒有重新來過的時候,何況是日本。2011年時任美國總統的歐巴馬曾問蘋果的賈伯斯:「要在美國生產iPhone的話,需要滿足什麼樣的條件?」賈伯斯回答說:「這些工作是不會回來的。
  • 振興晶片產業:日本瞄準全球晶片製造商出臺經濟獎勵
    據《讀賣新聞》報導,日本政府將在未來幾年向海外晶片製造商提供財政激勵,鼓勵它們與國內公司合作建立先進的半導體製造設施,以重振日本晶片產業。文件寫道,政府認為與一家全球晶片製造商合作是加速向先進晶片製造邁進的最佳途徑,並正在制定激勵措施的細節,聯合開發夥伴有資格獲得數千億日元或數十億美元。日本已將其高科技製造業務大部分轉移到海外,其目標是通過與一家全球公司合作,推動國內晶片生產。臺積電(TSMC)被列為首要目標。
  • 英特爾突然退出,打臉美1800億振興法案,美國晶片製造業衰落已定
    這種情況引起美國擔憂,為了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保持領先地位,美國開始大力刺激並振興本國晶片產業發展,AFA法案就是其重要的成果。但讓美國沒有想到的是,AFA法案還沒通過,本國最先進的晶片製造公司英特爾先「繳械投降」,宣布放棄晶片製造業務,將製造訂單外包臺積電,製造工廠也可能一併打包賣給臺積電。
  • 搖搖欲墜的韓國晶片產業背後的內憂外患
    在SK海力士首次減產背後,是韓國晶片產業正在經歷著內憂外患的真實寫照。7月26日,韓國第二大晶片製造企業SK海力士披露了第二季度季報,並正式宣布將從即日起針對其主力產品之一的DRAM及NAND Flash進行減產,這也是SK海力士的前身現代海力士著手生產DRAM產品後,首次宣布針對主力產品進行減產。
  • 六大從未衰落的姓氏,肯定有你的姓
    小編就給大家聊聊中國歷史上從未衰落的六大姓氏,來看看有沒有你的姓吧。no. 1「王」王姓是始創於周朝時期姬晉。王姓的人分布比較廣,分布於全國各地,2015年統計,中國大陸上姓王的人有有將近1億人,佔總人口的7%。王姓也出現國很多出名的人,比如說王羲之,王安石,王博。
  • 來內地發展的晶片人才多達三千人,臺灣省晶片產業實力究竟如何?
    據了解,目前臺灣省內從事晶片開發的技術人員約為40000人,對於人口只有2300萬的一個省來說,這樣的規模相當驚人。大家知道,半導體產業屬於高新技術產業,人才稀缺,尤其對於內地亟待發展的晶片產業來說,更是如此。那麼臺灣省晶片產業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人才儲備,臺灣省晶片產業在國際市場上處於什麼水平?
  • 在美國,晶片是夕陽產業,不是好生意;在中國,晶片成朝陽產業了
    可以說,中國晶片產業是一片欣欣向榮,完全是朝陽產業,有大筆資金投入,大量的企業湧入,大家都想到晶片領域來賺一筆錢。 但事實上,與中國晶片產業欣欣向榮相比,海外市場冷靜得多,尤其在美國市場,晶片產業可以說是夕陽產業了,沒有什麼企業想搞晶片,因為整個晶片產業就被幾大巨頭把控著,其它企業想要入場分一杯羹是很難很難的
  • 日本晶片是如何被美國幹趴的?
    美國矽谷創立,日本獲得美國技術支持半導體產業飛速發展 同年,充滿野心的肖克利回到老家聖克拉拉谷(矽谷),創辦了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此後,矽谷便成為了美國的半導體中心。 美國半導體產業噩夢的開始 80年代初,日本攻下了全球30%的DRAM存儲晶片市場
  • 晶片應用如何助力北京高端製造業產業優化?
    與會專家認為,國產晶片的發展一定要實現關鍵核心技術國產化,這不僅要加大研發自主創新,還要做好市場化引導,更需要集合產業勢能,各方共同協作,才能真正擁有自主核心技術晶片的競爭力,才能領跑全球。晶片是國家重要的科技戰略集成電路發展是國家的戰略層面的大事,微電子晶片產業是支持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也是北京市重點發展的高精尖產業之一。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孫曉峰在致辭中表示:「晶片是國家重要的科技戰略,也是首都高精尖產業發展的重要方面。」
  • 範東睿:從設計到產業,講一個「完整的晶片故事」---中國科學院
    換條路,跑到別人前面 研製我國最早期高處理性能眾核晶片  在中科睿芯標誌性的小白樓一樓,一進門展示牆上幾枚鑲嵌起來的晶片格外引人注目。從第一代晶片到第二代晶片,再到加速卡、伺服器,體量變大,邏輯變複雜,產品也從產業鏈上遊延伸到了下遊,範東睿十幾年的工作和心血都在這裡了。  這也是中國晶片產業發展史的一組特寫。
  • 沈建光:高端製造回流,能挽救衰落的美國製造業嗎?
    而以矽谷科技公司、半導體公司為代表的新興產業,近幾十年則一直蒸蒸日上。筆者曾在9月28日出版的《財經》雜誌《二戰後美國製造業的變遷和衰落》一文中,詳細描述了二戰以來美國製造業整體衰落的過程。但分類來看,筆者發現,美國製造業各行業變遷特點鮮明,即衰落主要集中在傳統行業,而美國高端製造業的優勢仍然廣泛存在。
  • 5G基站份額1%下的日本雄心:吸引臺積電建廠,與英國在5G密切合作
    提振國內落後的晶片產業回顧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史,日本是唯一一個曾經有能力與美國分庭抗禮的國家。現在的日本在晶片產業當中更多扮演的是上遊端的角色,但就整個晶片產業來看,日本的沒落的毫無疑問的。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日本的晶片產業經歷了從發展到繁榮至衰落的局面。日本晶片產業沒落的時間點在1990年代初,而這也是我國臺灣和韓國晶片產業興起的年代,就現在來看,日本在「工益」執念下沒有採取Fabless模式(晶片研製和生產未分離)和美國的打壓或是其晶片產業衰落的主要原因。
  • 重慶晶片產業捲土重來?
    重慶是國內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最早的城市之一,我國第一塊大規模集成電路晶片,就出自永川半導體研究所(現中國電科24所)。不過,起步較早的重慶集成電路產業,卻因為種種原因沒能發展起來,甚至一度被世人遺忘。 重慶市經信委電子處負責人表示,全市集成電路產業正在快速發展,目前已初步建成較完整的集成電路全產業鏈。全市現有集成電路企業約20家,覆蓋了集成電路晶片設計、製造、封裝等全產業鏈環節。
  • 李丫丫 趙玉林:全球生物晶片產業技術發展階段比較研究
    具體來看,生物晶片技術對應《「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到的微機電系統MEMS和高性能診斷醫療設備,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支撐技術。從1994年昂飛公司(Affymetrix)商業化第一塊生物晶片開始,美國就引領著全球生物晶片產業的發展,擁有40%的全球生物晶片技術專利。德國、日本、韓國及瑞典等國在生物晶片技術領域也有較好發展態勢。
  • 美國之後,韓國與臺灣地區誰是全球晶片第二強,中國能排第幾?
    要說晶片實力,美國排名第一毋庸置疑。那麼除了美國,誰的實力最強就很難說了。韓國,中國臺灣,日本以及歐洲都有非常強的實力。整體而言,歐洲,日本半導體工業逐漸衰落,很多企業已經相繼退出這一領域。目前實力最強的,應該只有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
  • 發展存儲晶片產業 中國是認真的
    看點:中國存儲晶片產業發展事件梳理  兆易創新整並剛變中資的 ISSI  11月19日,兆易創新再發持續停牌公告,並正式揭露即將與 ISSI 整並的消息。  官方稱,武漢新芯存儲器基地項目建成後,可帶動設計、封裝、製造、應用等晶片產業相關環節的發展,集合已經在光谷地區形成規模的顯示產業(天馬、華星光電)、智慧型手機產業(華為、聯想、富士康),打造萬億級的晶片─顯示─智慧型手機全產業鏈生態體系。
  • 中國晶片產業深度分析報告:一文看懂真實國產晶片現狀
    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最初形態為垂直整合的運營模式,即企業內設有半導體產業所有的製造部門,僅用於滿足企業自身產品的需求。2.家電,美國日本,IDM模式1970s,美國將裝配產業轉移到日本,半導體產業轉變為IDM(IntegratedDeviceManufacture,集成器件製造)模式,即負責從設計、製造到封裝測試所有的流程。
  • 2000年來,這四大家族從未衰落,一直是神般存在,有沒有你的姓氏
    導語:從古至今,這四大家族從未衰落過,堪稱神一般的存在,其中一個家族成員超過一億人!兩千年的時光裡,無數姓氏被時光抹殺,但是這四個姓氏卻從未衰落,反而愈發強盛,家族成員遍及世界。劉氏家族,劉氏家族最有名的祖先莫過於劉邦了,建立了一個偉大的漢王朝,我們的漢民族的漢字就來源於此。
  • 詳解華為晶片供應鏈,半導體產業機遇挑戰並存!
    可見國內ICT產業對於美國晶片供應商的依賴度依舊較高,國內半導體產業機遇挑戰並存。目前,國內IC設計呈現數量多、規模小的特點。2018年國內共有1698家IC設計企業,其中只有208家營收過億,絕大部分公司仍處於起步階段。無論是TI模式的收併購整合,還是穩步內生發展,都值得本土的晶片設計公司借鑑。在國內終端廠商的大力支持下,未來長線發展空間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