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最壯觀的江景思賢滘、最高的山峰西平嶺、最低的湖泊雲東海湖……這一次,我們將重新出發,用腳步丈量三水之最,那些或被人熟知,或被人遺忘的歷史、地理、民俗。我們將用文字、圖片和影像,重新講述它們的故事,重新解讀它們的美。我們重新勾勒三水之最,希望用圖文留住一些印記,闡發一些思考,敬請垂注。
在珠三角平原最初形成的地方,大自然以鬼斧神工,在三水金本新圩和青岐閣美村之間,劈開了一條自東北往西南走向的狹長河道。往後數千年,珠江水系的兩大幹流——西江和北江在此交匯。
有碰撞的火花就有歷史的回聲。思賢滘全長不過1.5公裡,最寬處不過500餘米,這片水域卻珍藏著三水最具盛名的遙遠記憶:昆都山上何維柏結廬讀書,留下曬書臺;昆都山下五顯廟盛景猶在,三聖廟古蹟已杳;太公廟漩渦傳說直徑有20餘米,船夫為之怖懼而不能行;思賢滘靜水流深不改,慰藉白沙先生斯人寂寞;上下炮崗林木莽莽,抗戰時期的烽火早已融入歷史的迴響。
昨日,記者在三水海事處有關人員的幫助下來到這片水域。今年早春,北江水春潮已漲,西江水浩渺無涯,思賢滘的這頭與那頭,一水相連卻又宛若兩個時空。一行人輕舟逐浪,登臨攬勝,一段段歷史的印記,在娓娓的敘說中躍然眼前。
鴛鴦勝景,可遇不可求
浩渺長空雨雲如磬,滔滔江水滾滾東流。一艘衝鋒舟破浪而發,駛過老鴉洲,駛向閣美洲,駛向那一片盤桓千年歲月的水域。
坐落在三江匯流處的五顯廟。/佛山日報資料圖片
三水海事處工作人員林啟洪在衝鋒舟上給記者講述著過去30年他與思賢滘的故事。「今年的汛期還未到來,不過北江水已經漲了。」林啟洪指著顏色微黃的北江水說,如果哪一年趕上西江水先漲,那麼當年就可能看到「鴛鴦河」奇觀。
「鴛鴦河」奇觀是指汛期西江、北江的洪水相互衝擊而形成的壯觀景象。發源於雲南省的西江的水流量遠遠大於發源於江西省的北江,如果當年西江上遊的汛水先於北江上遊的汛水到達思賢滘,西江汛水就會通過思賢滘從西南往東北方向流入北江。
「渾濁的西江洪水與清澈的北江水相互頂託,大約在思賢滘北滘口對開的北江航道形成一道涇渭分明的水線。」林啟洪說,「鴛鴦河」一般持續一周到半個月,要想看到這種奇觀,須滿足苛刻的天文和水文條件,如發生時間為每年開汛之初,。最近十多年,「鴛鴦河」奇觀只出現了4~5次。
西江、北江交匯,汛水在思賢滘一帶衝擊、頂託,最高可形成1米的落差。林啟洪指著一處地方說,這一帶水域有個叫「太公廟漩渦」的險段。「太公廟」就是五顯廟的別稱,太公廟對開的水域,有岸石向河心伸出,加上河床高低不平,每當有汛水從西江流入或者從西江流出,那裡都會形成一個漩渦。近些年由於河床改造,這個漩渦已經很少出現。林啟洪也只見過一兩次,直徑有數米,而傳說中「太公廟漩渦」直徑達20餘米。
昆都山上,遼遼古今
在思賢滘南口,兩座低矮的山岡在南岸依次分列。抗戰時期,這裡是西江、北江航運的咽喉。一甲子以後,這裡烽火已滅,唯餘林木蒼莽。
在思賢滘北口則有一座海拔不過62米的昆都山。地理上,來自烏蒙山脈、贛南和粵北的三股水流激流衝蕩,在昆都山腳下開了珠三角平原的濫觴。與長江黃河的大開大合相比,珠江水系顯得更加溫文,可是經過厚積薄發也終成大觀。
有明一代,何維柏在此搭建陋室,潛心苦讀。陋室漏雨,於是有了曬書臺。何維柏一生四起四落,初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後歷任監察御史、福建按察使、大理寺少卿、左副都御史、吏部侍郎等職。何維柏在朝剛正不阿,深受百姓愛戴,退而著書講學,將白沙學說進一步發展,成為一代宗師。萬曆十五年(1587年)何維柏病逝,皇帝賜諡「端恪」,省城廣州特為他建造牌坊,表以「清朝柱石 名世儒宗」。
思賢滘。/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資料圖片)
在「文死諫、武死戰」的明朝,何維柏只是儒家文化的一個縮影。那個潛心學問、追慕陳白沙學說的儒士,在昆都山上埋頭苦讀,又從思賢滘出發,走向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如今,何維柏讀書處濤聲依舊,曬書臺安在?五百年前,何維柏在昆都山上看的、想的都是些什麼?何維柏病逝前要求歸葬早年攻讀的昆都山,昆都山對這位大儒、對三水,又分別象徵著什麼?
追憶白沙,先賢召喚
何維柏追慕的陳白沙是誰?陳白沙是明代碩儒,五百年前,陳白沙曾經來過這片水域。彼時,陳白沙從九江溯流而上,到白坭尋訪愛徒陳冕而不遇。他獨自一人隨舟來到思賢滘,喟然題寫「思賢」二字。
思賢,思賢,是「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悵然?還是「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的嘆息?陳白沙是以什麼樣的心情寫下「思賢」二字?我們不得而知,但至少知道,斯人獨立,是三水的這片水域給了陳白沙慰藉。
從思賢滘溯流而上,往先賢順流而下的北江古航道逆水行舟?還是放任自流,向西江下遊泛舟返回故裡?彼時,思賢滘宛如一個分岔路口,斯人寂寞,踟躕不行,卻留下了深深的迴響。
陳白沙一生仕途坎坷,退而著書講學,反而打開格局,開創明代心學先河。陳白沙去世後,追慕他學說的何維柏到昆都山結廬讀書。大約一個甲子年後,湛若水等人到西樵山結廬講學。
西江、北江沒有忘記這位大儒的召喚,此後五百年,它們分別演繹了不一樣的傳奇。
北江在思賢滘與西江揮手作別,依傍著北江大堤流經三水西南、南海小塘,在紫洞分為潭洲水道和順德水道,是北江進入珠江三角洲的幹流,為北江幹流水道,又稱東平水道。
東平水道對於水網交織的佛山而言,不啻於母親河。過去40年,它見證了佛山製造業從零到一,從萬籟俱寂到星火燎原的嬗變。這條水道的起點,就是三水思賢滘。三水思賢滘的不遠處就是三水的百年海關。
三水海事處工作人員講述思賢滘的變遷。/佛山日報記者楊立韻攝
百年風吹雨打,這座紅磚築造的海關大樓依舊巋然屹立。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英國通過《中英緬甸條約》在三水河口設立三水海關稅務司公署(亦稱三水關)。國門打開之後,現代文明激流而至。
1903年,廣三鐵路機車的汽笛聲拉開了三水擁抱現代文明的序幕。這是全省最早的鐵路,因為與西江、北江兩大黃金水道勾連,日均運送旅客超萬人。沒多久,在靠近火車站、海關大樓和北江碼頭的地方,三水郵局應運而生,電報、信件、貨物、貨款在此流轉。大約此時,不少外國人帶著相機溯流而上,去探尋這個遙遠而神秘的東方古國。
百年海關、百年鐵路、百年郵局,以從善如流的姿態擁抱現代文明的先聲,是三水對這位先賢的致敬與回應。
原標題:最壯觀江景——思賢滘
三江匯流處 坐看雲起時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楊立韻
編輯|何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