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武宗正德年間,因昌平縣為陵寢重地,將其升格為「州」,並且將周邊的順義、密雲、懷柔三個縣撥給了昌平州管轄。由此可見,當年的「昌平州」,無論是管轄範圍,還是行政權力,都是非常大的。
清朝康熙年間昌平州的地圖
永陵祾恩門臺基和明樓
明朝學者顧炎武《昌平山水記》中曾記載有順義南關塔塔基,從後人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出龐大的規模。
昌平因為其險要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而連綿的大山為昌平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在這些屏障中,除了上文提到的關溝天險,還有在歷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邊關三城」:白羊城、長峪城以及鎮邊城。這些古城依山而建,易守難攻,一時成為邊關要塞。
此外,昌平擔負著守衛明朝皇帝陵寢的任務,因此,在明朝,昌平因為特殊的角色而一躍成為統轄順義、懷柔和密雲的「昌平州」。
這些獨特的因素,構成了昌平與眾不同的歷史。
因守明長陵而建「陵縣」
關於昌平縣起源的歷史,目前有爭論。大多數學者認為,西漢時期,就已設立昌平縣。但近來,有不少學者提出了「昌平外來」的說法,即「昌平」之名實際來源於河北陽原縣。這種說法的依據是北魏時期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中的記載。在這本書中所提到的「昌平」,其位置都在今天河北省張家口市的陽原縣境內。因此有學者認為當年的昌平縣本在陽原縣,但因為後來北方邊境戰亂頻繁,所以將縣治內遷到了今北京市昌平區境內。遷來之後,本在陽原縣的「昌平」就沒有再回去,這也就成了後來隸屬於北京的昌平縣。
無論是「土生土長」,還是「外來遷居」,關於昌平縣來源的歷史已經較難考證,但到了明朝,昌平縣的興起與發展的歷史卻是有據可查。1421年,明成祖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北京,並且在今昌平區境內的天壽山下為已故的皇后徐氏興建陵寢,這就是明長陵。而正是由於陵寢所在,昌平被升格為「陵縣」,擔負起了陵寢祭祀的相關任務。升級為「陵縣」後的昌平縣駐地,並不是如今昌平區所在的位置,當時的陵縣駐地,在城西面八裡的「舊縣」。
到了景泰元年(1450年),為了加強對於陵寢的防禦,皇帝下令在現在昌平城區所在的位置築永安城。明政府當時的考慮是將這座永安城作為陵寢護陵軍駐軍專用,因此城池竣工後,便把原來駐在昌平東山口、中山口和西山口的長陵、獻陵、景陵三陵的陵衛部隊遷往永安城屯駐。後來明朝皇帝可能覺得新城城池堅固,抑或是為了方便協助辦理陵寢事務,乾脆將整個昌平縣的行政辦事機構全部搬進了永安城,從此永安城就成為昌平縣城的駐地,原來的老昌平縣城也從此得名「舊縣」。
明武宗正德年間,因昌平縣為陵寢重地,將其升格為「州」,並且將周邊的順義、密雲、懷柔三個縣撥給了昌平州管轄。由此可見,當年的「昌平州」,無論是管轄範圍,還是行政權力,都是非常大的。到了嘉靖十六年(1537年),駐在昌平州城內的陵衛已經由最初的三個增長到七個,為了解決陸續增加的新入駐部隊的營房緊張問題。嘉靖皇帝一聲令下,在原州城南面增築外城一道,拓展了城市的範圍。
昌平州城以內除了駐守各陵的陵衛,還駐有總督兵部侍郎一人,鎮守總兵官一人,天壽山守備一人。另外六部、翰林院、光祿寺等都在城內設置館舍,以方便祀陵官員居住。因此在陵寢祭祀期間,昌平州就是明朝政府的一個外派駐地。
明朝取密雲和昌平之地組建懷柔
因為當年順義、懷柔和密雲歸屬昌平州,明朝學者顧炎武在《昌平山水記》中,也有順義、懷柔和密雲三地的記載,雖然如今這三個郊區縣不再屬於昌平,但從中能看出北京各郊縣的演變歷史。
《昌平山水記》的下卷,就是對當時昌平州下屬的順義、密雲和懷柔三縣的介紹。在《昌平山水記》中曾有對順州城(即老順義縣城)中心的一座白玉石經幢非常詳細的記載。可惜的是這座石幢已經於1953年拆除,現如今的建築是1991年復建的。所幸的是順義縣城老居民李文書先生在解放前曾經拍攝了這座石幢的照片,使得今日的我們能夠一睹這座建築的風採。他還拍攝了位於順義南關的遼代佛塔塔基,城北的「高廟」(即順義八景「高臺仙閣」原址所在地)和順義縣城的城牆,這幾處建築都在後來建設新城時被拆毀。這些照片也成為難得的研究資料。
說起順義的歷史,還有一段非常曲折的往事,它也包含了懷柔的歷史。隋唐年間為了安置內遷歸附的少數民族,在遼東地區設置了「營州都督府」,其下轄很多州縣,比較著名的如「歸順州」、「順州」、「歸化州」等,後來因為戰亂的影響,營州一帶人口銳減,很多營州下轄的州縣甚至成了空城,而倖存下來的一些也開始內遷。其中的歸順州和其所屬的懷柔縣正是在這一時期,從內蒙古赤峰市一帶遷到了今天的順義縣城裡。而且歸順州和懷柔縣共用一座城作為地方行政中心。
後來,歸順州改稱為「順州」,這個名字一直用了六百多年,直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才將順州改為順義縣。不過,兩縣共用一個縣治的狀況並沒有改變。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朝政府在昌平和密雲兩地各分出一部分土地,組建了新的懷柔縣,懷柔縣治也遷出了順州城,搬到了今天懷柔縣城所在的位置。《昌平山水記》曾記載:「州東八十裡為懷柔縣,洪武十三年分密雲、昌平二縣地立焉。」
《昌平山水記》中講述了密雲的歷史,密雲在漢代時稱為白檀縣,因為當地有一座白檀山,因此得名。南北朝時期,得名為密雲郡,名稱來自於密雲縣城南面15裡的一座山峰,據說那裡常年雲霧繚繞,故有「密雲山」之名,其位置大致相當於今天南山滑雪場的所在地。後來密雲縣的名稱也在「密雲」與「澶州」之間反覆切換。明朝初年,改密雲縣,並一直沿用至今。
清朝雍正六年(1728年),昌平所領三縣改隸屬順天府,昌平州遂為不領縣之「散州」。而順義、懷柔、密雲三縣也由此成為順天府直轄郊縣。(文/楊 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