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碎片化場景經濟中,喜馬拉雅是如何搶下每個用戶每天的128分鐘

2020-12-21 砍柴網

如果有一個app,用戶每天平均使用128分鐘,猜猜它是哪個app?

移動網際網路出現後,手機應用百家爭鳴,一眾app搶著擠上用戶的手機、平板,簡直成了碎片化時間的浴血爭奪戰。使用者邊看屏幕邊有不停的推播訊息進來,搶走用戶注意力,微信看到一半,淘寶的促銷推播進來,打開淘寶看到一半,美團外賣轟轟烈烈推出的打車業務推播送來折扣券,人又走了。

為了黏住客戶,爭奪用戶分散的時間,越來越多app往內容化的方向努力,希望拉長用戶的使用時間,最大化拿下用戶的碎片時間。

每天平均使用128分鐘,當然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喜馬拉雅FM(以下簡稱喜馬拉雅)公布了這樣的數字,其他的數字還包括,手機註冊用戶數到達4.5億,擁有500萬名主播,去年自辦的123知識節營收達到1.96億元,而最近上線的423聽書節,也召集會員超過百萬人。怎麼做到的?

攻佔碎片化耳朵經濟

在這場碎片化時間的爭奪戰中,喜馬拉雅是個既競爭又不競爭的角色,因為音頻的播放可以作為背景陪伴,用戶雖然在手機上回復微信、下單淘寶、點選外賣,但是耳朵的工作一直不停;尤其有很多人是下載了音頻節目,在慢跑時、地鐵裡、做菜煮飯時收聽。儘管功能性的app不斷爭奪用戶時間,音頻節目卻可以與這些app共存,不間斷用戶的使用時間。

那麼怎麼做到在128分鐘的播放時間裡,還能不斷呼喚用戶的注意力?喜馬拉雅很早就發現了有聲書是最重要的注意力工具。由於有聲書是一種知識獲取、連續的情節獲取,能夠創造用戶不斷的回訪,和單元節目、綜藝耍寶、談心聊天窮磕牙不同,用戶會關心書裡的「下回分解」,就像連續劇一樣,不斷回訪,集數甚至可以拉到千集。

例如草根主播「有聲的紫襟」的鬼故事有聲書,一個系列少則上百集,動輒幾千集,吸引了無數娛樂獵奇關注。而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的新作《激蕩十年,水大魚大:中國企業2008-2018》有聲書,內容紮實精華,總計45集,每集20分鐘,這就吸引了每個用戶長達900分鐘的學習關注。而平臺會員免費共享的「天天聽好書」,以及如陳志武、姜鵬、秦朔等大咖推薦書單,又會吸引用戶不斷前來收聽。

有聲書無疑是一個有著巨大潛力的市場。據艾媒數據顯示,在美國圖書市場整體銷售表現低迷的情況下, 2017年1-8月下載版有聲書銷售額增長30.2%,連續3年保持近20%的增速。2017年中國有聲書市場規模達32.4億元,預計2018年市場規模增至45.4億元。對此,喜馬拉雅、得到、懶人聽書、知乎等各大知識付費平臺都紛紛開始在有聲書市場布局。

2018年1月11日,喜馬拉雅在北京召開的「春聲」音頻IP發布會,在現場一口氣推出包括楊瀾、姚明、郭德綱在內的20個超級音頻IP,楊瀾稱此為「耳朵經濟」,郭德綱把從小到大私人愛好收集的幾千個民間神鬼傳說拿出來錄製「郭論」,一線電視節目主持人梁冬更聚焦個人長期研究興趣「睡覺」,推出一個專注於睡覺課題的音頻系列「睡睡平安」。

除了專業人士錄製的PGC內容以外,喜馬拉雅還採取了千軍萬馬策略,首次對外預告了「萬人十億新聲計劃」,向市場最大程度的調動潛力的草根主播、訂製化節目。「未來一年將投入三個十億,從資金、流量及創業孵化三個層面全面助力音頻內容創業者。目標是孵化出1萬個收入破萬元的創作者,其中收入破百萬的不低於100人。」喜馬拉雅聯合創始人餘建軍說,喜馬拉雅將從UGC(用戶原創內容)、PGC(專業生產內容)到PUGC全方位打造內容。

短短五六年的時間,餘建軍怎麼都不會想到,曾經不被人看好的項目,現在卻成為中國音頻市場的龍頭老大,佔據著市場73%的份額。

身邊的圖書館

進軍音頻,餘建軍決心早定;而如何進軍,確實讓他煞費苦心,一直思考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豐富上遊的內容生產和供應,完成內容分發,匹配多元化的生活場景,換句話說,即如何在有聲書儲備不足,易用性差的音頻市場殺出一條血路來。

最終,喜馬拉雅決定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下手——沒有內容,就盡最大努力去布局版權,構建核心內容和資料庫;易用性差,他和他團隊開始研發小雅智能音箱,「小雅音箱的重點不是一個硬體,它是內容的入口。」餘建軍說,他把喜馬拉雅看成是音頻新生態的構建者。APP、網站只是表象,連接上下遊的內容創業者和下遊的用戶、激發內容創業者的創造力、讓用戶不費力地獲取這些內容才是本質。喜馬拉雅要到打造的是一個軟硬一體化的解決方案。

喜馬拉雅想要構建的是「身邊的圖書館」,這圖書館好比是一個巨大的商城,在這個商城裡面,有非常規範的貨架,打造非常好的購物環境,以及提供導購一體化的服務,用戶可以在這兒選購商品,內容提供商可以將自己的商品擺上貨架。

這裡的內容提供商指的是出版社、報社、雜誌、作家以及網絡寫手等等。對於他們而言,喜馬拉雅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出版社、報社、雜誌社、作家、網絡寫手除了將自己的作品提供給喜馬拉雅外,還可以在平臺上建立自己的專櫃,比如平臺上「有聲的紫襟」 「餘秋雨」「梁冬」等主播,都可以成為獨立的品牌。在專櫃頁面,主播可以在評論區與用戶互動,甚至可以形成聽書閱讀部落,讀者與讀者,讀者與作者,讀者與平臺有了各種社交的可能。

然而,在有聲書市場,大V與版權是爭奪的焦點。目前,喜馬拉雅不僅共享閱文集團所有版權,還與愛奇藝文學、中國出版集團、中信出版集團、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果麥等中國大部分知名線上線下機構達成合作。據艾媒數據報告,喜馬拉雅佔據了市場上70%暢銷書有聲版權。

「版權的城牆建得再高也不嫌高,這是沒有盡頭的,但還是要做,因為喜馬拉雅要搭建的是平臺,平臺最大功能就是連接與賦能。在這裡,用戶聽得爽,主播與內容供應商賺到錢,一起創最大價值。」很多時候,餘建軍說他更喜歡談論平臺上的那些草根逆襲的故事。

「紫襟,他這個故事太震撼了,剛畢業的大學生,一個月收入近百萬,這是什麼概念?就靠聲音實現了財務自由!」在餘建軍口中的「紫襟」,在喜馬拉雅平臺上的ID是「有聲的紫襟」,他大學時代就在宿舍裡錄懸疑的有聲小說,最開始做免費,積累了一定的粉絲,後來做付費,收入猛增。令人身臨其境的聲音,成為他的有聲書的最大賣點。

然而,一個質量上乘的有聲書作品,它的構成必須具備文本聲音和剪輯錄製等幾大要素,缺一不可,尤其是朗讀者。「我們做了各種數據分析和操作案列調研發現,好聲音本身就是好內容。」一位有聲書製作人講,文本和音頻剪輯是構成一個好的有聲書的基本要素,但是好的朗讀可能會賦予作品新的靈魂。朗讀者不是單單是讀,更需要聲情並茂,且要參透文本深意,以聲音的方式更好地讓用戶去聽,去感受。

「我們自己不做內容生產,而是連接各行各業的內容生產者生產。我們提供大數據支持幫主播去優化節目,提供空間和基金,幫助主播一起成長,從而實現內容創業的孵化。」為此,喜馬拉雅從開始製作有聲書開始,從版權購買,到朗讀配音,到後期音頻製作都會提供系統化的全過程的服務。「隨著我們在產品,聲音製作和語音工作室上的投入越來越多,我們將會創作出越來越多的作品。」

餘建軍說,聲音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地用聽來獲取信息、學習和娛樂。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做有聲書音頻內容的人可能是各行各業的人,而不再是廣播電臺的主持人。」而以有聲書為主的音頻內容的分發不限於手機,而是所有汽車車載、移動終端、家庭智能設備都會成為其載體。通過「喜馬拉雅Inside」開放平臺,喜馬拉雅已與海爾、三星、阿里、聯想、華為、亞馬遜等一大批國外內公司在硬體產品上實現內容深度合作。

內容獲取方式原來是通過觸屏,未來將通過聲音。餘建軍會持續看好聲音市場。

逆向出版:有聲書反哺紙質書

「光待在健身房我會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一位BAT員工說,但如果同時聽聲書,她就會覺得自己是「斜槓青年」,無時無刻不再充實自己,有聲書很多時候會緩解焦慮。

這位BAT員工並不例外,一位就職於國內時尚集團的編輯講,她有在聽喜馬拉雅上蒙曼老師的詩詞課,而且她發現,周圍很多收入不錯,學歷都很高的同事,都有在聽有聲書。

或許是看到了有聲書市場的用戶人群變化,以及有聲書音頻早於紙質書出版,音頻內容為影視作品試水市場等等趨勢,傳統內容供應商開始對有聲書乃至音頻開始有了不同的態度:他們開始請名人給書配音,並且加大對有聲書的預算。

喜馬拉雅先行一步。2016年,《鬼吹燈》系列小說作者天下霸唱再次推出新作《大耍兒之西城風雲》,該書有聲版先於紙質書在喜馬拉雅發行,並欽點京派青年相聲與評書演員初田天播講。同年6月,馬東與奇葩天團協力打造的《好好說話》,在喜馬拉雅上線一天,銷售額破500萬,半年後,其訂閱用戶超過16萬,付費收入則超過了5000萬元,現在平均每天約有百名新增用戶。之後根據音頻推出的同名紙質書籍,在京東持續5個月銷量排第一,加印超過7次,已成為暢銷的知識付費原生IP。

全版權開發成為了數字閱讀產業鏈的重要一環,單2016年,就有近六成的熱播劇改編自文學作品,根據「中國政治小說第一人」周梅森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在優酷平臺的播放量就已突破15億。對此,蘭登音頻出版社的總編輯Richard Lennon講,有聲書的聽眾和紙質出版物的讀者是截然不同的,出版商的功能是幫助有聲書的普及,而並非是簡單的回應。

聲音天然是媒介,有聲書的普及會帶來新的「閱讀革命」。那麼,聲音在新技術驅動下,會給內容生產與傳播帶來怎樣的創新形式?我們不妨想想,麥克盧漢所說的「媒介即信息」:和語言一樣,每一種媒介都為思考、表達思想和抒發感情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從而創造出獨特的話語符號。

喜馬拉雅在有聲書市場的發力,以及它對未來聲音的篤定,有理由讓我們相信,聲音會帶來全球的「蝴蝶效應」。畢竟從電視端到PC端,過渡到Pad端,到現在的移動端,有可能是未來的無屏,每一次內容載體的更迭,都會帶來新的偉大,這次也不會例外。

相關焦點

  • 用戶運營策略分析:喜馬拉雅如何成為在線音頻領跑者?
    喜馬拉雅依靠其出色的運營策略在音視頻產品中殺出重圍,但未來並非高枕無憂,面對短視頻的熱潮,喜馬拉雅要如何提高內容質量,繼續拓展市場?早前軟硬體的優化,3/4G行動網路的成熟和使用成本降低,以及網絡碎片化的需求,催發了2013年前後各類移動電臺平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喜馬拉雅亦為其中一員,處於初創期。喜馬拉雅能在眾多FM中率先一枝獨秀,在於它在快速運營、獲取用戶的同時,不斷提高用戶對喜馬拉雅FM的忠誠度。採用「Podcast點播+微博關注」模式開展差異化競爭。
  • 喜馬拉雅如何成為億萬女性用戶的情感樹洞?
    就像是一種情感寄託,截至目前,喜馬拉雅上的「情感樹洞」圈子已經有近10萬女性發帖。面對日益壯大的女性情感傾訴市場,喜馬拉雅能否把握站內積累的用戶與主播優勢,搶灘女性情感傾訴的「她經濟」?佔據熱播榜首位的專輯《夜聽》主打適合夜間收聽的風格,時長保持在5-10分鐘左右,內容以積極的情感心態為主。截至目前已連續更新1261期,播放量3.7億。與主打內心平靜的《夜聽》不同,熱播榜中的《葉文有話要說2020》則以「犀利的話語,溫情的教誨」吸引不少用戶關注。
  • 讓知識發聲,喜馬拉雅如何做到國內音頻第一?
    然而,由於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大部分時間被工作以及生活瑣事所佔用,鮮少有整段時間來學習,迫於無奈只能利用碎片化時間來學習。碎片化時間就意味著多場景,比如堵車時,運動時,睡覺前,哄小孩時,地鐵上。在此背景下,催生了「耳朵經濟」,音頻模式通過聆聽有聲書,在線課程給人們提供學習機會,在不影響生活的同時學習自己想要的知識,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2019年,中國網絡音頻行業市場規模為175.5億元,同比增長55.1%,內容上也越來越豐富多元。
  • 千萬主播 六億用戶 喜馬拉雅的「熱帶雨林」型生態初長成
    與之對應的事件是,1月15日微信灰度測試公眾號付費閱讀功能,1月16日內容付費老玩家喜馬拉雅宣布平臺主播已突破1000萬。關注該領域的讀者應該都知道,內容付費並非新鮮概念。風口在四五年前就已形成,當時大量資本入局,相關平臺快速成長。圖文、音頻、視頻,各種形式的付費內容,滿足著用戶的學習需求,填充了用戶的碎片化時間。
  • 產品分析:喜馬拉雅——耳朵經濟的領跑者
    (2)除了內容上遊有了充足的供應之外,在推廣方面,喜馬拉雅吸收天貓淘寶系的營銷心得,打造了「123知識狂歡節」、「423聽書節」,近年來也和「身臨其境」等綜藝節目合作,這些標杆性的運營活動也為喜馬拉雅吸粉無數。(3)在下遊的內容分發中,喜馬拉雅緊跟網際網路潮流,積極布局車聯網、物聯網等智能硬體領域,滿足用戶多場景的需求。
  • 萬字長文 | 全面拆解喜馬拉雅的用戶增長策略
    本文試圖分析,在知識付費的浪潮興起後,喜馬拉雅如何運用自己的思路實現用戶和收入的雙增長。 而分析的模型,是 AARRR。>,教大家如何成為出色的主播,如何從喜馬拉雅賺到錢。 喜馬拉雅在 2014 年就成立了大數據團隊,致力於打造「千人千面」的個性化電臺。新用戶進入 APP 後,會有標籤選擇的頁面,由用戶自主選出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後續還會根據用戶的行為推薦用戶可能感興趣的內容,每個人打開喜馬拉雅的頁面都是不一樣的,確保對這個節目感興趣的人可以找到這個節目在哪裡。
  • 喜馬拉雅,為何領跑在線音頻市場?
    行業分析音頻的好處當然就是解放雙手雙眼,做家務、散步、跑步機,開車等等多種情況下都能聽,適用於多種場景,充分利用了碎片化的時間。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在線音頻內容平臺開始出現,傳統廣播的頻率獨佔優勢被移動網際網路的碎片化、多渠道收聽所取代。傳統電臺的內容播放是獨佔性的,一個頻率在獨立時間段內只能播放一個節目,這個頻率的大眾用戶也只能收聽這個節目。
  • 從喜馬拉雅818會員寵愛節,看2020音頻聲態蒸蒸日上
    而在為期五天的活動中,「買1得13」超值會員產品第1小時成交量就突破了100797份,超過3000萬用戶參與了818會員寵愛節活動,不得不讓人感嘆「耳朵經濟」帶來的超強震撼力。 線上娛樂和在線學習的需求明顯增加,喜馬拉雅成為用戶獲取資訊、知識、娛樂的重要途徑。春節期間,喜馬拉雅有聲書、音樂類等娛樂休閒內容播放量增長顯著,親子兒童內容日均播放量比同期增長了128%。
  • 喜馬拉雅MAU突破3.29億,音頻或成汽車營銷的下一個風口
    會上,喜馬拉雅發布音頻行業趨勢、2021年內容布局和音頻媒體營銷價值,同時與品牌、創作者等多方合作夥伴探討如何在音頻藍海市場中抓住」耳朵經濟「的紅利,探索未來音頻營銷的更多可能性。在用戶時長爭奪中,音頻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平行時空,目前喜馬拉雅平臺活躍用戶日均使用時長達到170分鐘」,喜馬拉雅創始人兼聯席CEO餘建軍指出。(喜馬拉雅創始人兼聯席CEO餘建軍)另外,易觀《2020年在線音頻平臺生態流量洞察》指出,「截至2020年10月,喜馬拉雅全場景生態流量MAU突破3.29億。」
  • 知識付費浪潮下,喜馬拉雅是如何做增長的?
    本文試圖分析,在知識付費的浪潮興起後,喜馬拉雅如何運用自己的思路實現用戶和收入的雙增長。而分析的模型,是 AARRR。喜馬拉雅的家族召集令,吸引主播工會入駐。對於平臺內主動入駐的內容生產用戶,喜馬拉雅還有專門的培訓——喜馬拉雅大學,教大家如何成為出色的主播,如何從喜馬拉雅賺到錢。
  • 喜馬拉雅召開 2021 年媒體營銷峰會,在音頻藍海共建「聲音宇宙」
    11 月 26 日,「2021 喜馬拉雅媒體營銷峰會」 在上海舉辦。本次峰會以 「聲音宇宙」 為主題,在音頻市場高速增長的背景之下,喜馬拉雅發布音頻行業趨勢、2021 年內容布局和音頻媒體營銷價值,同時邀請來自品牌高層以及音頻創作者等多方合作夥伴出席活動,探討如何在音頻藍海市場中抓住」 耳朵經濟 「的紅利,聯合品牌共建 「聲音宇宙」。
  • 喜馬拉雅為何拼命去掉「FM」?
    喜馬拉雅相關負責人也曾不止一次地在採訪中表示:「在下遊,喜馬拉雅也在加大對汽車、智能家居等終端的布局。希望通過布局智能硬體為聲音從手機拓展更多便利性的場景,以擴大使用人群和商業機會。」一眾選手中,優聽、多聽、鳳凰FM、聽聽FM 等眾多平臺早已消失,僅有喜馬拉雅、荔枝、蜻蜓FM 等平臺尚在,其中僅喜馬拉雅就佔到了超過七成份額。換言之,喜馬拉雅的軌跡,某種意義上就代表了行業的發展。
  • 喜馬拉雅FM八歲了!助力6億用戶、千萬主播攀登人生的最高峰
    和言言一樣的喜馬拉雅用戶散落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各個角落,他們中有年輕學子,也有耄耋老人;有廚師、司機、公務員,也有工程師、紡織工或是全職媽媽。他們在車間,在工地,在地鐵,在自習室,打開喜馬拉雅,尋找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八年來,瑣碎的生活和繁忙的工作中,耳朵是他們打開另一個世界的鑰匙。在百態人生裡,聲音以陪伴者的身份,見證了每一個用戶成長的過程。
  • 當代人成功最大的障礙,就是時間碎片化
    計劃中的事情總是完美的落空,然後不得不推遲到明天後天,甚至是遙遙無期。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出現這種狀況的罪魁禍首就是時間碎片化了。我們大多數人都做不到集中精力了,總有做不完的事情,看上去總是很忙,但是卻什麼也沒做成。如果一定要找一個兇手的話,那就是我們每天捏在手裡的智慧型手機。自從智慧型手機的出現,人類就越來越離不開它了。
  • 內容同質化擋道 喜馬拉雅如何持續音頻生意
    截至2019年10月,喜馬拉雅用戶數已突破6億人,活躍用戶的人均日收聽時間超170分鐘。從用戶規模和體量上,喜馬拉雅已成為在線音頻行業第一。事實上,2013年成立的喜馬拉雅並非最早的玩家,此前蜻蜓已經率先入局,隨後荔枝、考拉等平臺也湧現出來。6年時間喜馬拉雅如何甩開對手,成為行業寡頭?
  • 知識付費賽道,得到與喜馬拉雅的競品分析
    對於不同梯級的城市而言,在線知識付費用戶的付費目的與態度存在差異:1)與一二線城市相比,三四五線城市人群的生活節奏相對較慢,階層焦慮程度較淺,但伴隨著碎片化、長期化學習文化在三四五線城市的普及度提高,在線知識付費產品的滲透率將提升;2)出於獲取動機差異,三四五線城市人群的知識付費側重點也不同於一二線城市用戶,長期來看,貼近其生活場景、應用門檻較低的在線知識付費產品將成為其關注度較高的品類
  • 從廣播電臺到喜馬拉雅,聲音經濟到底是怎麼穿越牛熊?
    但是,問題卻在於如果我們要用視覺感知世界的話,必然需要極高的專注度,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所說的國民總時間的概念,幾乎所有的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APP都在搶奪大家的國民總時間,即每個人每天可以支配的那4-5個小時的休閒時間。
  • 用AARRR模型,拆解喜馬拉雅的會員增長
    官方數據顯示,「買1得13」會員開售1小時,即賣出超過10萬份,不過,跳出用戶買買買的熱鬧景象,站在喜馬拉雅運營的角度來看,這一輪超值聯合會員的背後,反映了當下網際網路紅海下用戶增長的乏力以及越來越高的拉新成本。那麼,如何究竟實現用戶的增長?下面藉由AARRR模型,對喜馬拉雅的會員增長進行分析。
  • 「星驛站」首次入駐浦東機場 滿足用戶碎片化辦公需求
    記者日前從浦東機場獲悉,由上海星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與上海雀沃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8個「星驛站」辦公盒子首次入駐浦東機場,通過為用戶提供臨時辦公、上網、會議、休閒等物理場所,挖掘用戶碎片化消費需求。
  • 蜻蜓、荔枝、喜馬拉雅:耳朵經濟的霸主之爭
    ​在線音頻市場格局基本已定,喜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三強爭霸,當期這種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這個說法在在線音頻行業中照樣適用。要是把在線音頻平臺比作一臺機器,那麼內容就是能啟動這臺機器的油。平臺要想能繼續運轉下去,就需要源源不斷的內容輸入。而如何獲得更多的內容,則成為平臺們需要去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