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圖文系樂途旅遊網原創作品
作者 | 七大洲旅行家牟鵬
坐雲中列車兩個多小時以後抵達了終點站熱水鎮,一個距離馬丘比丘最近的小鎮。換乘景區的班車到一個大橋時道路中斷,全體人員下車步行過一個臨時的人造橋後再次換車。擺渡車沿著陡峭崎嶇的山路吃力地向著頂峰爬去,我的雙眼一直就沒離開過右邊的萬丈深淵,就這個路況,就這個破車,把我來之前所有的新奇感都轉化成豆大的汗珠從額頭擠了出來。
秘魯羊駝長得明顯沒有紐西蘭羊駝萌
這段路對我來說變得極為漫長,本來徒步一個半小時就能走上來的距離,我怎麼覺著坐車好像都坐了一個半小時。還沒等下車,坐在車上我就理解了,為什麼西班牙殖民秘魯長達 300 多年的時間裡愣是沒發現過馬丘比丘,甚至秘魯都獨立 100 年了,還是沒能把這個聖地發現。馬丘比丘有近 400 年間杳無音訊,就像在人間蒸發了一樣,與世隔絕成為了一個秘魯陶淵明的世外桃源。
防止雨水滑坡的梯田
發現馬丘比丘是因為一個錯誤,在中國辛亥革命那年,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家海勒姆.賓厄姆沒有來中國見證這個影響中國近代史的歷史事件,反倒沒心沒肺地去了秘魯,妄想尋找印加帝國的最後的避難所和反抗據點維特科,歷盡千辛萬苦的他終於來到了馬丘比丘,引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我!海勒姆.賓厄姆!發現了維特科!」還好的是他只活了 81 歲,如果他要是能活到 90 歲,他將痛苦地承受人類的另一個發現,那就是另一位考古學家 Gene Savoy 發現了真正的維特科,合著他這輩子最引以為自豪的事情是沒發現維特科,我真不知道 90 歲的他能不能承受如此這般的打擊,反正以我 40 多歲人的承受力還真有點感覺吃力。
不過能讓他感到釋懷的是,自己在36歲那年發現的是比維特科還要偉大的馬丘比丘。但讓比發現馬丘比丘的他大 10 歲的我感覺驚訝的是,在 Gene Savoy 發現馬丘比丘的時候,居然還有一些當地 Quechua 貴族仍然在這裡修建庭院居住,那可是 20 世紀的事兒了!也就是我出生的前6年?那麼好了!描述了這麼長時間馬丘比丘的前世來生,那麼請問大家!我是哪年出生的?海勒姆.賓厄姆小學畢業是在哪一年?他死後的第 54 年零三個月時我多大歲數?怎麼樣?這些問題的難度不比發現馬丘比丘小吧?
馬丘比丘景色
很明顯,我對歷史的研究已誤入歧途,咱們大家現在回歸主題,回到那個和瑪雅文化、阿茲臺克文化一樣具有神秘色彩的印加文化上來。想要聊印加文化題目有點太大,咱們還是從到這個印加帝國的衰亡開始吧。1532 年,西班牙侵略者像 821 年前摩爾人統治了塞維亞一樣統治了印加帝國,不過沒有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統治 500 年的能力,僅僅 289 年後秘魯就擺脫了西班牙人的統治。
最高的山峰是一張躺著的人臉的鼻子
當年西班牙才來了 200 個左右的士兵,就將有著 90 萬平方公裡和 600 萬人口的印加帝國徹底打敗,聽起來確實有點不太靠譜,也許是當時印加人把這些白色的人看成是天兵天將了吧?印加人沒見過馬這種動物,白色的人加上陌生的動物,也不知道這些玩意兒吃不吃人?數千印加軍隊面對 20 餘人的西班牙馬隊,當時被嚇得四散而逃。接下來西方人要幹什麼我不說也都知道,無數印加人被屠殺,都城庫斯科被徹底摧毀,印加帝國的象徵太神廟被改成教堂,強迫當地人信奉天主教,從肉體到心靈進行斬草除根似的屠戮。在這短短的 289 年,西班牙人把印加文化毀得面目全非,殖民者殘酷地鎮壓印加人的反抗,濫殺無辜和徵用大量印加人開採金礦和銀礦,讓遠在亞洲的中國也受連累吃了瓜落兒,南美發現的大量白銀讓中國金銀的比價發生畸變,明代初期金銀比價為1:4,萬曆時1:8,乾隆時1:20。
馬丘比丘的景色
印加人不僅遭到西班牙人的徹底奴役,歐洲人帶到南美經哥倫比亞向南傳播的包括天花在內的各種傳染病,讓瘟疫泛濫成災,徹底滅絕了毫無免疫力的印加人。要是這麼說我在庫斯科見到的滿大街的長相酷似西藏人的本地人不是印加人嗎?街頭上他們第一任國王王后的雕塑和他們長得沒有區別啊?雖然是想像出來的雕塑但我覺得最起碼也得靠譜啊!不然他們怎麼不把國王想像成我這模樣?
來馬丘比丘這天的天氣實在是沒的說
出現於 15 世紀的馬丘比丘坐落在幾乎無法進入的在崇山峻岭的安第斯山之巔,它是印加貴族的居住地,並不是像一般的城市那樣住的都是三教九流,據考證最多是的居住人口也沒有超過 750 人。有種說法是發現馬丘比丘後,經過考證這裡 90% 的住戶都是女性。沒錯,當時找到 107 個屍骨的確大多都是女性,但目前找到的屍骨是 189 個,男女比例差不多各佔一半。馬丘比丘傳說是在印加第九任國王Pachacuti的領導下所建,其實是從找到屍骨分析出大概是在 1410 到 1420 年,這個時期的確是這位國王執政。但從建築上分析呢?會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結論,這裡既有前印加時期的也有後印加時期的,你說著第九任國王建造馬丘比丘的說法還有多大可信度?
整個遺址可分為 3 大部分,農業區、作坊區、住宿區和祭拜區,以中央廣場為界,分為上城和下城兩個區域。上城主要是祭祀場所、王族與祭師的居住區,下城大多是居民區和作坊。古城裡有神廟、祭壇、廣場、街道、水道、倉庫、監獄等建築,現存的建築大都沒有頂,只有巨石壘成的牆體,巨石之間嚴絲合縫,粘合得十分牢固,臺階和屋基一層層、一排排,上下錯落,縱橫排列,一直延伸到高山之巔。這裡的房子也不能說全沒有頂,葬禮石守護棚就有個茅草頂,為什麼單說這個建築?因為想在馬丘比丘找到記錄下那張躺著的印加人的臉的拍攝位置,就在葬禮石守護棚的後面。
就這個位置,葬禮石守護棚的後面
印加古城的建築,全用巨石建成,見不到灰漿的痕跡,在那個荒蠻的時代,達到如此的工藝水平是一個謎。更重要的是那些巨石,古印加人從哪裡用什麼方法搬來的?在崎嶇狹窄而危險的山脊上,把巨石運上山巔幾乎沒有可能!秘魯科學家認為印加人並沒有在懸崖峭壁上搬運巨石,而是在山巔就地取材的。他們在選定的山巔就地採集巖石製作砌塊,在山頂開出了一片 9 萬餘平方米的開闊平地,壘築古城。然後把剩餘的石塊、碎礫全部扔下了山崖,在山巔留下了這座奇蹟般的古城。這種說法哪兒像秘魯科學家猜測的?王寶強和馬蓉倆再湊一起也猜測不出這個結論吧?
防止滑坡的梯田
據傳,印加人精通天文學,神廟的位置都設在觀察特定天象的位置,他們認為山腳下的 Urubamba 河與天上的銀河系吻合。印加重要建築的經典風格,都是用大量精雕細磨的巨石,不用任何粘合材料堆壘起精密的牆壁。在參觀薩薩瓦曼要塞時我已經真心感覺到了它的震撼,據說印加專門有一類人負責石塊打磨與構建,叫做 「ashlar",修成的牆體卻十分結實,具有抗震 、防山體滑坡作用。能建造出如此絕妙的磚石建築,他們確是極具智慧的民族。 印加人稱自己為「太陽的子孫」,他們將太陽視作「燃燒的火鷹」。城中最著名的 「拴日石」是一塊精心雕刻過的怪異巨石,據說印加人在每年冬至的太陽節時為祈禱太陽重新回來,會象徵性地把太陽拴在巨上,「拴日石」由此而來。
旁邊的瓦伊那比丘,也就是月亮神廟那座山,再說明白一點就是那張躺著的印加人臉的鼻子那座山,每天限定 400 人上山,登上這座山的路十分陡峭,它被評為世界十五大最危險的地方,近些年不少探險的遊客在這裡命喪黃泉。
沒錯!這就是最佳的拍攝人臉角度的地方
印加帝國雄霸一方,遺憾的是直到他們在歷史上隕落,印加帝國還沒有自己的文字,仍處於結繩記事階段,但 2005 年哈佛大學的發現,印加帝國的繩結系統可能是似乎人類目前發現的唯一的一種三維文字書寫系統。神秘的繩結被印加人稱為奇譜,它是一種與眾不同的三維立體的書寫體系,記載著這個帝國的信息。
這座山峰就是那張人臉的鼻子
科學家為每一塊奇譜都創建了相應的資料庫,詳細記錄了它們的各種情況:繩索的大小、長度與顏色,垂掛的穗的數量,繩結數目,每股繩的旋轉方向與次數、年代等,第一次系統地對奇譜進行分解與分析。經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他們還成功破譯了第一個用奇譜記載的印加文字。他們認為既然不同的奇譜表示從不同區域收集到的數據,那麼,一個單一的繩結位於其他結之上就可能是一個單詞,表示的是這個地方自身或財政數據。其中,一種繩結的組合模式可能表示印加的宮殿所在地就是普魯楚柯城,這很可能是從印加的奇譜上認出的第一個文字。當然了,即使奇譜是印加人的文字也只限於上層統治階級應用,印加人的歷史主要還是依靠一代代印加人的口耳相傳。只有馬丘比丘古城會默默告訴我們當時的文明有多麼發達。
樂途旅遊網微信公眾號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如果你喜歡本文,歡迎分享轉發至朋友圈
長期招募樂途微信專欄作家,請回復「投稿」
▼ 點擊閱讀原文,收穫更多旅遊靈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