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陳菊臉書
6月25日(農曆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這一天,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會緬懷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傳承划龍舟、包粽子等習俗,感受濃濃的節慶氛圍。然而,島內某些綠營分子再度「借題發揮」,拿「亞洲其他國家也過端午節」的理由來詭辯自己不認祖宗也可以放假過端午節,真的是無恥極了。
臺灣媒體人黃智賢日前在節目上批評綠營分子,既然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又幹嘛大張旗鼓地要吃粽子、划龍舟過端午節?難道只是因為好吃可口、熱鬧好玩,還是單純因為可以放連假?島內網友時常論戰的「南北部粽子」,以及各式各樣的「外省粽子」,背後都含有民族的情感、家族的記憶。割斷這些情感、抹滅這些記憶,端午節過得還有什麼意義?
就這樣一段論述,瞬間就被綠營分子「撿到槍」。他們自以為是地引證說,「韓國人、越南人也都過端午節」「端午節不是中國人獨有的節日」「端午划龍舟是百越民族的風俗」。說了這麼多,綠營分子不過就是藉此嗆聲,我不認祖宗、不承認自己是炎黃子孫,但我還是可以過端午節。
臺灣民眾的賽龍舟活動
綠營分子的詭辯看似言之鑿鑿,其實漏洞百出。許多亞洲國家和地區都過端午節不假,但為什麼要過端午節卻理由不一。例如韓國的端午祭祀來自當地的神話傳說,日本的端午節也和本國農業生產的祭祀習俗有關;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的端午節活動,則是因為當地華人從中國大陸移民到當地時帶入的,絕對多數當地華人都認可自己是炎黃子孫,也知道端午節和屈原之間的聯繫。至於「端午划龍舟是百越民族的風俗」的說辭,反而是變相承認了臺灣和大陸過的是同一種端午節。因為「百越民族」就是對古代時大陸華東華南地區先民的統稱呀!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島內絕對多數人的祖先來自福建、廣東地區。早在「唐山過臺灣」時期,渡海赴臺的漢人就已開始祭祀「水仙尊王」,其中供奉的就有愛國詩人屈原。幾百年來,臺灣傳承的端午節習俗,始終和紀念屈原有關。而在「兩蔣時期」,臺灣大力推廣中華文化,屈原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粽子背後的歷史傳承和家族記憶同樣不可磨滅。綠營分子既不想認祖歸宗,又想享受傳統假日的福利,真可謂恬不知恥。
綠營分子們之所以能這麼囂張,究其原因在於民進黨當局的「保駕護航」。自2016年上臺以來,民進黨當局挖空心思推行「漸進式臺獨」,大搞「去中國化」,極力抹除臺灣的中國印記。從刪除微調課綱、把中國史併入東亞史、降低語文教學的文言文比例到去孫中山、去孔子、不再遙祭黃帝陵、降低祭祀鄭成功規格,可謂不遺餘力。
臺灣原住民包的特色粽子
相反,他們喜歡鼓吹臺灣和「南島語系國家」的起源聯繫、謀劃臺灣成為「中英雙語地區」,連過年都要把喜慶的紅包換成綠包,還美其名曰有不一樣的風情。在這種情形下,綠營分子更可以肆無忌憚地發表「臺獨」言論,搞「去中國化」的各種舉動。
但是,海峽兩岸是割捨不斷的命運共同體,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這不是民進黨當局和綠營分子們搞幾個小動作就能改變的。近些天來,大甲媽祖繞境進香活動在島內盛大舉行,新北市三重先嗇宮和甘肅省天水市同步舉行2020海峽兩岸共祭人文始祖伏羲典禮,這都說明兩岸同根同源,共同傳承中華文化。島內民眾每天說著中國話,寫著中國字,用著中國姓,追著古裝劇,又有什麼理由否認自己是中國人呢?
傳統節日將至,筆者本應奉上一句「端午安康!」但如果島內有些人不願意認祖歸宗,只想著休假的福利,還是不要憑空消費「端午」了吧!(文/桃花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