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下雅說》——悲秋

2020-12-24 小竹驛站

竹下點墨,品百家之學。歡迎閱讀《竹下雅說》系列。

秋天,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季節。古人常以秋作詩,多為悲涼,自憐,自嘆。在劉禹錫的《秋

詞二首·其一》開篇就是「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景,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應該是落葉紛飛,夜半寒霜。滿目瘡痍,萬物枯榮。由景入情,怎

讓人不生寂寥之感,更何況是多愁善感的古代詩人。

竹下點墨,品百家之學

想漢皇朝一代大帝——漢武帝,打敗了當時東方武力最強的遊牧民族匈奴,臣服四方,英姿

颯爽。老來卻只能在《秋風辭》中感嘆一句「少壯幾時兮奈老何!」曾經豔麗四方,轉瞬卻

是門庭花落。縱使你有千秋萬載之功,也逃不過花開花落之輪迴。

人生之秋便是如此,任你絕世芳華,終要暮景殘光,最後也不過一堆黃土。

但悲秋的緣由並不僅僅是因為人生遲暮,還有宛如落葉無根的落泊人生。

竹下點墨,品百家之學

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元代詩人,馬致遠的一首《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開篇首句「枯藤老樹昏鴉」,落日黃昏,纏繞著枯藤的老樹上,是寥寥幾隻的烏鴉。繪畫出

一幅寂寥蕭條的黃昏秋景,不禁讓人感到悲涼。

「小橋流水人家」,小橋下緩緩的流水,旁邊是飄著嫋嫋炊煙的村落民房。村落的人家,應

該是在做飯吧,一家人在一塊享受著天倫之樂。

「古道西風瘦馬」,殘破不堪的古道之上,清涼的秋分拂過,只有一批瘦馬與我相伴。相對

於前面的村落描寫,此時更是反映出了作者此時的孤單,渴望。

「夕陽西下」,落日西下,斜陽照射在殘破的古道之上,是一人一馬的孤獨身影。

「斷腸人在天涯」,最後,作者更是悲痛地喊出了此時的心聲。

馬致遠的這首《天淨沙·秋思》,開篇就是一幅蕭條的秋景,由景入情,將人生的落寞之感

與當時的秋景融入在一起,將悲秋的情緒發揮到極致。

落寞蕭條的人生,與萬物枯榮的秋景,是何其的契合相映。

竹下點墨,品百家之學

情感之秋便是如此。世道無常,總有各種曲折的人生體驗。追求,渴望的越多,人生中不盡

人意的落寞便會越多。

「明月當空,孤影自憐。」是人生路上的寫照。前路是光明的,但自己的路只能一人走下去。

每個人都是獨立特別的個體,即便身邊有著各種各樣的人陪伴,但內心依然是孤獨的。心靈

受傷的時候,只能獨自舔舐心靈傷口。而旁人卻無法觸及。

而這種無法訴說的心靈孤獨,往往會與周圍的環境引起共鳴。而秋天的蕭條景色,更能誘發

出心靈上的悲涼之感。

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是為人之常情。

儘管悲秋讓人傷懷,但也不應該抗拒,這是情感的宣洩口,隨之任之,才能自在逍遙。

竹下點墨,品百家之學

相關焦點

  • 萬裡悲秋常作客-《登高》
    茅屋而我們要理解杜甫的《登高》,還應該從三個方面來說。於是一首悲秋作品就寫出來了。登高唐代: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 七首經典悲秋古詩詞歌賦賞析
    傷春悲秋是我國詩詞文化中國傳統基調之一,而悲秋的歷史更長一些,自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起,古人悲秋大抵是因為秋日象徵著人的暮年,如人生不順,對暮年、白髮、蕭條、無望等事物就會更加敏銳。本文賞析7首經典悲秋詩詞歌賦作品。
  • 讀詩|悲秋?我言秋日勝春朝!
    所以傷春悲秋,成為了中國文人的傳統,他們常常因為落花枯葉、春去東來而感傷自身,這一類的文學是中國文學裡面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詩詞、散文等都對此有所表現。中國文學「悲秋」的傳統一般認為始於宋玉,據說他是屈原的弟子,所以仿照《離騷》之語作了許多詩,與屈原的《離騷》等一起被稱為「騷體詩」。
  • 唐詩中與眾不同的一首秋天的詩,別人悲秋,劉禹錫真誠讚美秋天
    說的是中國詩歌創作中的一個固有的現象,就是當萬紫千紅的春天到來之時,是女孩子們害相思病的時候,而到了秋天,男人們特別是文人們,感到莫名的悲傷。這種悲秋的情緒,之所以說是莫名其妙,是因為也許我們無法說出悲傷的理由,也許也從來沒有什麼實實在在的悲傷的事情,但就是有一種淡淡的不可名狀的傷感。這種傷感,是用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情緒,是一種無可無不可無聊的情緒。
  • 詭神詩話:休將白髮唱黃雞,莫為悲秋浪賦詩
    何人解識秋堪美,莫為悲秋浪賦詩。 攜濁酒,繞東籬。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這首詞不易理解,上片「雨離披」形容雨紛紛下落的樣子,「解識」是知曉之意,「浪」為徒然之意,秋天雖讓人感蕭索,但天淨氣爽,萬物成功,風景獨好,正是宜人之時,若無愁苦之事,又何必學古人悲秋?又何必作無病呻吟之詩?
  • 立秋之日,男子悲秋,女子懷春?來看詩經裡一個草蟲如何相思!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陟彼南山,言採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國風 召南 草蟲》1、今日立秋: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一個蟲子如何悲秋?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就是把懷人的惆悵放在秋聲之中。一年的秋天,跟一天的黃昏差不多,俗語所謂:「男子悲秋,女子懷春。」男子所以愛「悲秋」,而且古典的「悲秋之祖」作品即宋玉《九辯》,寫男子漢悲秋悲得稀裡譁啦的,所以悲秋仿佛就成了男子漢大丈夫的專職。
  • 杜甫:萬裡悲秋常作客
    (原標題:杜甫:萬裡悲秋常作客) 杜甫這個人,和李白那種瀟灑飄逸的風範大不相同
  • 治癒悲秋的好詩:青苔問紅葉,何物是斜陽?
    悲秋是一種自然的現象。誰願意起床的時候,如涉寒水。若是飲食接不上來,胃中不暖,哪怕昨天讚美的菊花,顏色也特別的不夠喜氣,真是個「細雨黃花天」。秋天多雨,寒潮來的時候,最容易思念的是那些家人的溫暖。所以從古至今秋天都有懷人相思之作。但除了杜甫願意「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 所有悲秋之詞都在這裡了: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黃昇《唐宋諸賢妙詞選》說:「此詞最悽婉,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柳永詞沿襲宋玉將悲秋與士不遇緊密聯繫的構思,之後的詞人也多用同樣的構思,借悲秋來抒發自我情懷。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陸遊《悲秋》中說:「我豈楚逐臣,慘愴出怨句。逢秋未免悲,直以憂國故。」
  • 自古詩詞都是悲秋,哪些詩寫出了秋的壯美?最著名的便是這一首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名句之後,悲秋,便成了主基調,在我國詩歌中,提到秋天,大多是低沉蕭瑟的。然而,大詩人劉禹錫卻表達了與眾不同的感覺,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因為在他的筆下,秋天不再是悲涼、蕭瑟的,而是美麗且高昂的。
  • 自古詩人多悲秋,唐朝一位詩人,卻不落窠臼,他筆下秋景美不勝收
    杜甫的《登高》中「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柳永《雨霖鈴》中「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等,都借用秋景來抒發自己悲涼傷感之情。難道在詩人的眼裡,秋天就是令人多愁善感的季節嗎?詩人的悲秋,是和他本人的處境有關,正好趕上詩人被貶,或遭迫害,哪怕是在春天面對美景,他的內心也高興不起來。何況又是葉落蕭條的秋季,這也就不難理解了。
  • 《慶餘年》:讓範閒走紅的「萬裡悲秋常作客」,原來大有來頭?
    值得一提的是,在還沒有寫出此詩的時候,範閒就跟眾人誇下海口說:「你們要是能寫出更好的,我這輩子就不寫詩了」!那麼,範閒究竟寫的是哪一首詩呢?答案便是有著「詩聖」之稱的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到底什麼意思,範閒說真的合適嗎
    喜歡的青年的朋友們一定要再度刷新了杜甫的《登高》,畢竟整整兩集的電視劇都在說一首詩。這首詩在劇中,更是書中主人公抄襲得來的時候,似乎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登高》作與杜甫晚期,當時杜甫所處的年代是戰亂時候,並且晚期作者的生活狀況及身體情況都不好,整個人的心情也比較低落,同時多病纏身,所以說出了萬裡悲秋和百年多病,來形容這種悽涼。簡單說一下杜甫的情況是為了襯託範閒的情況,首先在年齡上兩個人是大不一樣的,一個正處於青少年時期,整個社會也比較平穩。
  • 《慶餘年》裡讓範閒走紅的「萬裡悲秋常作客」,原來這麼牛!
    【萬裡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範閒被逼「詩才初現」之時,是在靖王府與人鬥詩,一句「萬裡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驚豔了四座,而這首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正是出自杜甫之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 再敬歲月幾杯酒,往事不言愁,餘生不悲秋
    往事不言愁,餘生不悲秋文:張淑萍丨誦:江南金蟬子生命是一次旅行,匆匆如過客的身影,不經意,目光就被時間摺疊成重重的印記;不經意,曾經的滿腔熱情,就凝固於塵世的風霜雪雨。唯願一腔熱情,再敬歲月香酒幾盞,以許餘生不悲秋不波瀾。第一杯酒,敬天地——感謝天地浩大的情懷,和對人類豐盈的恩賜!蒼漠無垠,天地乃大,一切眾生萬象都因著這份庇佑而常存於世。
  • 魔道祖師:義城篇,此處悲秋生,無處話悽涼,羨羨:好想哭!
    此處悲秋生,無處話悽涼!汪機問靈十三載,終等到了羨羨重生歸來,義城篇的三人組卻都落得悲慘悽涼的下場,反差極大,但作者刻畫的人物性格飽滿,對於人性的見解更是獨到,讓人不至於產生反感,反而覺得他們就是活生生的存在,這也是很多人喜歡魔道祖師的原因,看完義城篇後都好想哭!你我知曉書中事,奈何只是局外人!
  • 杜甫《登高》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jiān nán kǔ hèn fán shuānɡ bìn,liáo dǎo xīn tínɡ zhuó jiǔ bēi。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二)內容結構分析:「悲秋」二字是全篇詩眼,綰合寫景與抒情。1、前四句寫景,著眼「秋」字,寫登高所見的秋天景色。①首聯寫近景、局部之景,一句仰視、一句俯瞰;頷聯寫遠景、整體之景,一句寫山、一句寫水。
  •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2句詩寫出了9層「悲」
    今天要說的這首詩,寫於杜甫途徑夔州的秋天,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從蕭瑟秋景寫起,漸轉入敘身世之悲。詩人長年羈旅漂泊、孤愁老病纏身,不免悲從中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頸聯中「悲秋」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
  • 吳雲峰:有芋香盈袖,不必悲秋 | 二十四節氣 |
    有芋香盈袖,不必悲秋吳雲峰當太陽到了黃經210度,再過半個月,就是明年秋來再相邀了。多愁善感者若長於文墨,必便搞出一大堆悲秋的平平仄仄來。其實,溫飽要是不成問題,大可不必。粉妝雖滌盡於秋水,但有驅走一切清冷的香熱。 往時充飢腹,今日益壽康。
  • 《慶餘年》:範閒一作成名的「萬裡悲秋常作客」,其詩可大有來頭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唐代 杜甫《登高》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在劇中範閒所說,「這首登高,人稱古今七言律第一」。誠然,《登高》被稱作古今七律第一,是出自明代胡應麟的《詩藪》: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