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下點墨,品百家之學。歡迎閱讀《竹下雅說》系列。
秋天,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季節。古人常以秋作詩,多為悲涼,自憐,自嘆。在劉禹錫的《秋
詞二首·其一》開篇就是「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景,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應該是落葉紛飛,夜半寒霜。滿目瘡痍,萬物枯榮。由景入情,怎
讓人不生寂寥之感,更何況是多愁善感的古代詩人。
想漢皇朝一代大帝——漢武帝,打敗了當時東方武力最強的遊牧民族匈奴,臣服四方,英姿
颯爽。老來卻只能在《秋風辭》中感嘆一句「少壯幾時兮奈老何!」曾經豔麗四方,轉瞬卻
是門庭花落。縱使你有千秋萬載之功,也逃不過花開花落之輪迴。
人生之秋便是如此,任你絕世芳華,終要暮景殘光,最後也不過一堆黃土。
但悲秋的緣由並不僅僅是因為人生遲暮,還有宛如落葉無根的落泊人生。
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元代詩人,馬致遠的一首《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開篇首句「枯藤老樹昏鴉」,落日黃昏,纏繞著枯藤的老樹上,是寥寥幾隻的烏鴉。繪畫出
一幅寂寥蕭條的黃昏秋景,不禁讓人感到悲涼。
「小橋流水人家」,小橋下緩緩的流水,旁邊是飄著嫋嫋炊煙的村落民房。村落的人家,應
該是在做飯吧,一家人在一塊享受著天倫之樂。
「古道西風瘦馬」,殘破不堪的古道之上,清涼的秋分拂過,只有一批瘦馬與我相伴。相對
於前面的村落描寫,此時更是反映出了作者此時的孤單,渴望。
「夕陽西下」,落日西下,斜陽照射在殘破的古道之上,是一人一馬的孤獨身影。
「斷腸人在天涯」,最後,作者更是悲痛地喊出了此時的心聲。
馬致遠的這首《天淨沙·秋思》,開篇就是一幅蕭條的秋景,由景入情,將人生的落寞之感
與當時的秋景融入在一起,將悲秋的情緒發揮到極致。
落寞蕭條的人生,與萬物枯榮的秋景,是何其的契合相映。
情感之秋便是如此。世道無常,總有各種曲折的人生體驗。追求,渴望的越多,人生中不盡
人意的落寞便會越多。
「明月當空,孤影自憐。」是人生路上的寫照。前路是光明的,但自己的路只能一人走下去。
每個人都是獨立特別的個體,即便身邊有著各種各樣的人陪伴,但內心依然是孤獨的。心靈
受傷的時候,只能獨自舔舐心靈傷口。而旁人卻無法觸及。
而這種無法訴說的心靈孤獨,往往會與周圍的環境引起共鳴。而秋天的蕭條景色,更能誘發
出心靈上的悲涼之感。
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是為人之常情。
儘管悲秋讓人傷懷,但也不應該抗拒,這是情感的宣洩口,隨之任之,才能自在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