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豐:大山裡種出「洋果子」 敲開群眾「致富門」

2020-12-16 澎湃新聞

祿豐:大山裡種出「洋果子」 敲開群眾「致富門」

2020-10-23 16:5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距離祿豐縣城約7公裡的百畝碧根果果園是祿豐縣一家企業的「薄殼山核桃種植基地」,依託當地適宜的氣候和土壤環境讓這原產於國外的洋果子不僅在祿豐縣落地生根、豐產豐收,而且還帶動了農民群眾增收致富。這小小的「洋果子」究竟有何魅力呢?跟隨記者一起去了解一下。

碧根果

原產於阿根廷南非美國等地,它是實實際際的一個「洋果子」,可就是這麼一個洋果子,也在祿豐縣的大山裡被種了出來。記者來到雲南潤雨薄殼山核桃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種植基地,薄殼山核桃已陸續掛果,長勢喜人。碧根果又叫薄殼山核桃,種植四至五年就能掛果,七至八年可以進入盛果期,盛果期長達七八十年,屬於可持續增收的富民產業。茶躍龍是種植基地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他2008年來到這裡發展碧根果產業,到今年有12年的時間了,三百多畝的果樹有一百多畝已進入了盛果期,也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雲南潤雨薄殼山核桃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茶躍龍介紹說:「剛開始我在這裡種植的時候,跟著我一起幹的部分農戶也拿回家種了一些,然後慢慢地以點帶面帶動起來。到現在為止,全州種植面積達到了5000畝以上,現在我的地裡碧根果畝產值也超過8千元了。」

大山裡種的「洋果樹」結出了「洋果實」,且產值和產量都高於傳統農作物,這也讓周邊的村民們即好奇又興奮,有部分大膽的村民來基地打工之餘邊學技術邊嘗試著進行碧根果的種植。中村鄉中村村委會的村民高玉生來基地打工有6年多的時間了,他自家地裡種植的碧根果今年也到了掛果期。

中村鄉中村村委會村民高玉生說:「這棵樹是在五年前種的,現在也已經掛果了,每個月在這打工也有兩三千的收入,現在這棵樹也已經掛果了,也算得上是雙豐收了。」

隨著經濟效益的初顯,村民們種植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漲,到目前,茶躍龍的碧根果產業已輻射帶動金山、中村、彩雲等鄉鎮種植面積達1500餘畝。

金山鎮科甲村委會村民曹維華說:「以前我是種玉米,每畝也才收入一千多元 , 碧根果種植基地來了後,我就跟著種碧根果樹,現在也到了掛果期,一畝也收入三千多元,再過幾年以後到了盛果期收入還要翻幾倍,我們很有信心 。」

除了幫著周邊的村民發展碧根果種植外,茶躍龍的碧根果種植基地裡還常年吸納周邊的富餘勞動力前來務工,中秋前後是碧根果成熟採摘的時節,也是招工最多的時候,每天有30多名村民前來打工,村民每天的收入在80至100元。金山鎮科甲村委會大營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馬學芬常年在基地裡打工,每個月能領到固定的工資,這份穩定的收入也讓她對以後的生活充滿信心。

金山鎮科甲村委會大營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馬學芬說:「從基地建起來以後,家裡沒有農活我們幾乎天天都在這裡打工,一個月有兩千多元的收入,收入也穩定了 , 脫貧我們也更有信心了。」

通過10多年的種植摸索,茶躍龍在碧根果種植、果苗的嫁接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技術,同時也吸引了雲南省林業科學院漾濞核桃研究院的關注,並與其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有了更專業的技術指導,茶躍龍的種植信心就更足了。

近幾年,他的公司獲得授權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培育出100多萬薄殼山核桃良種容器嫁接苗,產銷雲南、廣西、湖北、貴州等十多個省市,在楚雄、大理、普洱等州市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建立了薄殼山核桃種植示範基地5萬多畝。

文山州客商蔣開能說:「今天我第一次到碧根果基地考察,這裡碧根果的掛果還是非常好的,果頭還是比較大,我主要想跟老闆談一下價格,假如他給我優惠點 , 我就帶到我們老家多發展一點。」

2020年,在茶躍龍的示範帶動下,金山鎮科甲村委會周邊的80餘戶農戶發展碧根果種植280多畝,當前果樹正處於掛果期,產值和產量雖比不上盛果期,但是按目前市場價每公斤鮮果80元來計算,預計可帶動農戶增收10萬餘元,加之吸納村民務工的收入,總計可帶動農戶增收近100餘萬元。

雲南潤雨薄殼山核桃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茶躍龍滿懷信心地說:「下一步我們將會在周邊協調土地建設加工廠,把我們的碧根果融種植、管護、採收、加工、銷售為一體,把我們的小果子打通整個產業鏈,把我們的果子帶出大山,走向世界。」

記者手記

什麼是小康,如何實現小康?可能在1000個人心中有1000種答案。採訪中記者聽村民講述自己的脫貧故事時,大家都不約而同提到一個詞:產業。是的,正是因為有了產業的支撐,才增加了村民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希望。近年來,我縣圍繞「穩糧穩煙、增果增綠、擴菜擴花、優畜優禽」的產業發展思路,構建起「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的產業扶貧集群,花卉、生豬、水果、蔬菜等農業主導產業蓬勃發展,「祿豐雲花」、「 雲嶺牛」、「東河米」、「山窩蛋」等特色品牌成為群眾致富的「金寶貝」,龍鄉大地呈現出一派生氣勃勃、產業興旺的美好畫卷。

來源丨祿豐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丨王倩宇

審核丨李彥錕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祿豐:大山裡種出「洋果子」 敲開群眾「致富門」》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十三五 我們這樣走過】祿豐:大山裡種出「洋果子」
    碧根果也叫薄殼山核桃,原產於阿根廷、南非等地,是名副其實的「洋果子」,可這「洋果子」卻因適宜的氣候和土壤環境,在祿豐的大山裡落地生根,還獲得了豐產,成為了群眾脫貧致富的「金果子」。
  • 張家界莓茶變身「黃金葉」 敲開農戶「致富門」
    張家界莓茶變身「黃金葉」 敲開農戶「致富門」 2019-05-12 21:37:3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南通海安鋪就「四好農村路」 敲開鄉村致富門
    原標題:鋪就「四好農村路」 敲開鄉村致富門 農村,因路而變化;發展,因路而提速。改革開放40年來,從土路、砂石路到水泥路和瀝青路,我市農村公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仿佛一條條緞帶,裝點著鄉村大地,撐起了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新希望,海安大地煥發勃勃生機。
  • 上林縣岜獨村:"空殼村"種上"致富果" 貧困戶敲開"致富門"
    對他來說,這兩樣放眼可及的東西,都將在未來幫助自己增收致富。  李道全是上林縣西燕鎮岜獨村的農民。在發展芒果產業致富之前,535戶居民中有207戶是貧困戶的岜獨村,是產業發展薄弱、村集體經濟為零的「空殼村」。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岜獨村的命運發生了徹底改變。
  • 大山裡的流蘇花開出致富果實
    人間四月芳菲盡,千年流蘇傾城開。在馬莊鎮土山後村,一株600年流蘇古樹如今正值盛開花期,潔白的流蘇花,步步飄香間衣袂沾雪,吸引了大量遊人前來欣賞。「今天慕名來到土山後看這棵流蘇樹,這雪白的流蘇花太好看了,像雪花一樣美,趕緊發到朋友圈,希望有更多的人來欣賞。」遊客唐萍說道。
  • 延壽縣:種下一棵榛子樹 敲開一扇致富門
    金秋八月,天氣逐漸涼爽,一望無垠的金鳳山坡間鬱鬱蔥蔥的榛子樹整齊排列,樹上結的不僅是成熟榛果,更是帶動延壽縣榛農致富的「幸福果」。榛樹成林,綠了荒山富了鄉親望著枝頭上的累累碩果,延壽縣加信鎮金鳳村農民賈召軍心裡樂開了花。「原來這片林地比較貧瘠,但榛子樹讓荒山綠了也富了。
  • 遼寧省科技廳駐村工作隊敲開朝陽北臺子村「致富門」
    工作隊的「工作之家」  田野中,破土而出的秧苗含綠吐翠;村子裡,寬闊平整的水泥路穿村而過,村路兩旁的白楊垂柳鬱鬱蔥蔥,一百多盞路燈點亮了村民的希望……在遼寧省科技廳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朝陽市龍城區聯合鎮北臺子村這個曾經的省級貧困村發生美麗嬗變
  • 樂陵鐵營鎮:「鄉土人才」爭當群眾致富「領頭人」
    這個從池塘走出來的「土專家」,如今已經成為群眾致富的「領頭人」,用勤勞的雙手帶領著越來越多的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幸福路。窮則思變 小泥鰍敲開「致富門」孫連軍出生於鐵營鎮西堡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一家老小靠著傳統農業生活。1983年參軍退役後,為了方便照顧年邁的父母,孫連軍選擇返鄉繼續與土地打交道。
  • 豐順這一條條「民心路」,敲開百姓致富門
    村裡的群眾多數靠山吃山,以種茶脫貧致富,走出大山。 老茶農何火球說,如今不僅村裡通往鎮裡的道路越來越好,村內的道路也逐漸完善,曾經的「空心村」也成了「回流村」,汽車已經成為家家戶戶的標配。 交通公路建設好不好,群眾最有發言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力突破交通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豐順縣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更加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高效率的交通公路服務需求。
  • 吳起:山地蘋果「敲開」幸福門
    12月14日,長官廟鎮李溝村氣溫已達零下18攝氏度,村民李志俊卻不畏嚴寒,依舊在果園裡忙碌著。「8000多公斤,可不是個小數目啊!那麼多果子能一次性賣掉,這是我一輩子都不敢想的事。」這是李志俊今年最難忘的一件事,豐收的喜悅如今仍未散去。
  • 在希望的田野上|汝州:艾草種植讓群眾增收致富
    一大早,劉天才就挨門逐戶通知艾草種植大戶把收割後的頭茬艾草送到自己的倉庫裡,為節後開足馬力生產做準備。今年35歲的劉天才,2016年大學畢業後回鄉創業至今,他帶領群眾種艾草脫貧致富的故事在當地一直傳為佳話。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河津市:山區群眾「搬」出大山奔小康
    河津市把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項民心工程,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要求,分批次、有計劃推進採煤沉陷區搬遷安置項目,讓山區群眾「搬」出大山,過上幸福新生活。上化村支村委依託小區周邊的餐廳飯店、建築工地、賓館酒店,組織村民開展技能培訓、創業培訓,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村民杜彩雲經過培訓,如今成為附近飯店裡的一名廚師長。
  • 祿豐的櫻花開了!
    3月的祿豐,春曖花開、花團錦簇、分外美麗!祿豐的春天是一個百花齊放」十裡櫻花「,是祿豐的一大景觀 文清是外地人,在金山古鎮前的小店裡品嘗完祿豐的特色小吃後
  • 大山深處,他讓板慄樹上開出了「致富花」
    在這崇山峻岭中,烏溪江順流而下,江邊有成片成片的板慄林,板慄樹上的「仙草」更是開出了「致富花」,成了湖南鎮白塢口村村民新的轉產增收點。在板慄樹上種「仙草」,這是衢江區紅日家庭農場農場主周卸才的主意。周卸才出生在衢江區高家鎮划船塘村,農民出身的他從小立志遠離貧困,走出村子,進入城市生活。中專畢業後,他便開始從事建築行業,經過15年的辛苦奮鬥,為自己賺得了資金資本和生活閱歷。
  • 祿豐七日自駕旅遊線路
    橋東有四柱三門琉璃瓦頂木牌樓一座,橋西有大型石坊一座,十柱九門,鑲碑九塊,備述建橋始末。豐裕橋原名飛虹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 ,現存之橋為1892年所建。為四墩五孔圓拱石橋,呈南北走向。豐裕橋長92米,寬8.1米,高9.5米;橋墩長19.6米,寬5.6米。橋北有六柱五碑重簷石闕一座,額書「課豐裕民」,門鑲五碑,記載建橋經過。
  • 女臺商雲南尋夢 大山裡種出「綠人參」
    新華社昆明5月24日電(記者姚兵)多年前,羅霓雲從臺灣阿里山帶著夢想來到祖國西南邊陲的雲南大山中。如今,她在雲南創辦的企業將採自深山裡的山葵加工後遠銷海外,讓更多人品嘗到「綠人參」的滋味。出生於澎湖的羅霓雲今年56歲,在她看來,山葵就是綠色的人參。
  • 《點種》:餘秀華,愛情敲了一下門,驚喜之後,粉身碎骨
    《點種》:餘秀華,愛情敲了一下門,驚喜之後,粉身碎骨所有的文藝作品,只所以感人,都是來源於我們的情緒,愛恨情仇,每一個感觸,都是刻骨銘心,於是,一個文藝作品,就可能引起我們的痛感,詩歌,也是如此,餘秀華的詩,歷經十年,還是在風刀雪劍的摧殘下,
  • 宋埠鎮:黃蜀葵開出致富花
    宋埠鎮:黃蜀葵開出致富花 2020-08-27 15: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扶貧縣官」羅官章 五峰大山裡的致富領路人
    他是農民致富的鋪路人  退休後,經常有人不解地問羅官章,在縣城舒舒服服的頤養天年,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難道不好嗎,為什麼還要跑到窮鄉僻壤的牛莊?  羅官章的回答是,他對鄉親們有個虧欠,一定要還。  羅官章在牛莊鄉當了13年的黨委書記,他始終覺得,自己雖然在任上解決了老百姓們的「糧袋子」,卻始終沒有解決群眾的「錢袋子」。羅官章動情地說。「外面的人生活越來越好,而牛莊的鄉親們卻還僅僅停留在吃飽穿暖。「不讓鄉親們荷包裡有錢用,我死了也閉不上眼。」
  • 國央村:打開脫貧致富之門的金鑰匙
    「四好農村路」成了助推百姓發展的「致富路」。村村通公路建成後,群眾都買上了小汽車,生產的農產品可以直接運出大山,外面的物資也可以直接拉到家門口。從坑坑窪窪的泥土路到柏油路,路在變,老百姓的思想意識也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