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官章(嚴曉東 攝)
羅官章(左)和村民朱坤討論天麻種植問題
荊楚網訊 記者張瑞林 通訊員王登府
「當幹部總有退休的一天,但作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是要為人民服務一輩子的。」退休後,在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牛莊鄉扶貧19年的羅官章經常這樣說。
五峰牛莊鄉被譽為「宜昌西藏」,平均海拔達到1540米,一直是宜昌最偏遠和最貧困的地區之一。在這片高寒山區,生活著8000多農民,世世代代與貧困作鬥爭。
曾在這裡當了13年鄉黨委書記的羅官章看在眼裡急在心裡,1997年,他從五峯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位子上剛一退休,就一頭扎進牛莊的深山老林。這一待就是19年,羅官章說,他內心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帶領鄉親們富起來。
他是農民致富的鋪路人
退休後,經常有人不解地問羅官章,在縣城舒舒服服的頤養天年,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難道不好嗎,為什麼還要跑到窮鄉僻壤的牛莊?
羅官章的回答是,他對鄉親們有個虧欠,一定要還。
羅官章在牛莊鄉當了13年的黨委書記,他始終覺得,自己雖然在任上解決了老百姓們的「糧袋子」,卻始終沒有解決群眾的「錢袋子」。羅官章動情地說。「外面的人生活越來越好,而牛莊的鄉親們卻還僅僅停留在吃飽穿暖。「不讓鄉親們荷包裡有錢用,我死了也閉不上眼。」
回到牛莊後,經過實地考察,羅官章意識到烏天麻是這裡最出名的中藥材,但野生產量極低,如果能通過人工培育增加產量,一定能為鄉親們帶來增收。他跑遍牛莊的山溝溝找天麻,又自費1萬多元前往陝西、四川學技術。
在培養適合天麻生長的蜜環菌和萌發菌的過程中,有一次切割菌材,羅官章不小心被鋸斷了大拇指和食指,但他休息了不到1天就又回到田間繼續工作。
4年的艱辛付出,終於攻克天麻培育技術,羅官章毫無保留地告訴了鄉親們,還自掏腰包幫助村民種天麻。現在,天麻已經成為牛莊人創收增收的支柱產業之一,許多人靠著種天麻蓋起了洋樓,買了小汽車,過上了好日子。
他是群眾利益的守護人
鄉親們眼裡的羅官章,皮膚黝黑,待人親切,特別愛幫助人。在牛莊鄉,受過羅官章幫助的村民人數已經難以統計,鄉親們打心眼兒裡愛戴這位老書記。
趙家灣七組的吳林德感觸最深,當年他是羅官章的第一個幫扶對象。因為家裡條件差,吳德林並不願意種天麻。「前期投入要不少錢,能不能成功也不一定,掙錢了當然好,萬一虧了怎麼辦?」
經過多次上門,羅官章了解了吳德林的真實想法。羅官章告訴吳德林,前期費用他來出,「賺了錢就一人一半,沒賺錢他羅官章自己認了。」
結果當年天麻產量達到1600多斤,吳德林甩掉了「窮帽子」,嘗到甜頭的他,開始踏踏實實跟著羅官章學習種植天麻,並擴大了種植規模。
在牛莊,還有一件事情讓鄉親們提起羅官章就豎大拇指。在天麻技術攻克之前,羅官章曾帶領大家種蘿蔔。當年大豐收,但由於外出必經之路垮塌,大量蘿蔔積壓無法外運。羅官章一邊給群眾做安撫工作,一邊想盡一切辦法將蘿蔔運出去。
最終鄉親們的蘿蔔絕大部分成功外運,而羅官章自家8萬多斤蘿蔔全部爛在家裡。不僅如此,羅官章還自掏腰包15000多元賠償部分村民的種子、地膜和肥料錢。
妻子得知後非常委屈,慪氣說「再也不種蘿蔔」,羅官章卻擲地有聲地說:「遇到困難,要把群眾的利益放前頭。」
他是產業發展的帶頭人
雖然常年累月在田間地頭埋頭忙活,但羅官章的思想和視角並沒有受制於大山之中。每天雷打不動至少2個小時閱讀各類報紙和新聞,還自費訂閱了許多農林類刊物,不斷提高自身技術的同時,更加深了對外面市場的了解。
朱坤是羅官章一手帶出來的徒弟,跟著羅官章種植天麻已經有十多年,是牛莊鄉最早一批「百萬元」大戶。朱坤說,羅官章常常把他叫到自己家裡,每次講到天麻的深加工和產業化時,羅官章都很激動。
「羅老很早就跟我講,單純的天麻種植只是產業鏈的最低端,如果能把天麻進行深加工,銷售天麻製成品,我們牛莊還可以至少增收30%,」朱坤說,羅官章心裡始終惦記著牛莊的天麻產業化項目,已經建成的天麻種繁育基地飽含了羅老的心血,但年近80歲的老人確實有些力不從心,所以他把希望寄托在牛莊年輕人身上。
除了提高天麻的附加值,羅官章還對電商和網際網路讚嘆有加,他常常跟村民講,「試試用網際網路把牛莊的特產賣出去」。
28歲的吳曉峰是羅官章徒弟吳書平的兒子,參加完貴州天麻大會的他,還沒回家就跑到羅官章家,把最新的應用技術、電商模式仔仔細細的講給羅官章聽。他說,「別瞧羅老歲數大,但對新技術和新模式門兒清,好多思路還是他給我們指的方向」。
19年來,羅官章就是這樣苦心鑽研技術、研究市場、把握方向,帶領鄉親們一起種植中藥材和各種經濟作物,1500多位農戶在他的帶領下,實現了5.1億元的累計增收,用實際行動兌現了心中對鄉親們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