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縣岜獨村:"空殼村"種上"致富果" 貧困戶敲開"致富門"

2020-12-24 中國東協傳媒網

  站在村裡的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門口,李道全一抬頭便能看到不遠處自家的8畝芒果地,轉過身則能看到一座巍峨的石山,蜿蜒的步道與秀麗的亭臺點綴其間。對他來說,這兩樣放眼可及的東西,都將在未來幫助自己增收致富。

  李道全是上林縣西燕鎮岜獨村的農民。在發展芒果產業致富之前,535戶居民中有207戶是貧困戶的岜獨村,是產業發展薄弱、村集體經濟為零的「空殼村」。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岜獨村的命運發生了徹底改變。循著精準扶貧的步伐,得益於扶貧政策的落地,該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生態環境優勢,積極引進產業項目,以「公司+村委+貧困戶」的形式,實現了農戶有收入、企業有利潤、村屯有發展的多方共贏目標,「空殼村」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村」。

  打消村民疑慮

  「空殼村」走上轉變之路

  過去,岜獨村村民以種植玉米、花生、黃豆為主,別說「集體經濟」,大家甚至連「產業」是什麼都不知道。和村裡的許多人一樣,盧英光年輕時曾到城裡從事建築工作,一幹就是多年。「沒有支柱產業,經濟薄弱,村民們勉強吃得飽,有想法的人只能往外跑。」他說。但家鄉始終是他最牽掛的地方。

  2014年,回鄉的盧英光當選為村支書。從那時起,他和村委班子便想盡辦法,要讓岜獨村發生改變。但多年貧困導致村民的思想閉塞,工作要開展起來並不容易。「本來種玉米就能吃飽,為什麼要冒險?」這是當時村民們的想法。在大家眼中,搞產業、搞經濟都是要冒風險的。

  村委班子並沒有氣餒,而是把發動黨員作為突破口,「首先到外地取取經,見見世面。」盧英光說。結果也確實如他想的那樣,看到外地村民走上了致富路,黨員代表和村民代表的心裡也開始憋著一股勁兒。

  嘗到增收甜頭

  貧困戶種上四季蜜芒

  疑慮得到化解,工作便好開展。為了解清楚村裡適合種植什麼,村委請來專家為岜獨村把脈,確定了經濟作物的品種和種植區域,還免費為果園做了滴灌設計。2016年,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岜獨村生態果園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了800多畝四季蜜芒。看到蜜芒長勢良好後,大家又要求擴大種植面積,最終,岜獨村幾乎全部耕地都種上了蜜芒。

  2016年,李道全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最早入股了4畝土地,僅僅一年後便獲得了首筆收入。嘗到甜頭後,他把入股面積增加到8畝。「種植芒果沒那麼複雜,主要是施肥、修剪這些基本工序,只要掌握了就不成問題。」在農業專家的培訓下,李道全成了種植四季蜜芒的行家裡手,講起果樹管理來頭頭是道。「每個月,村裡都會請專家來給我們講課,我每次都來聽,種植技術都是在這裡學的。」李道全指著身後的新時代農民講習所說道。

  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就設在芒果地旁一棟新建的3層小樓內,室內寬敞明亮,平時村裡開大會、村民學習相關政策都在這裡。講習所還有一個重要功能:由村委專門開設的種植課,每個月上2次課,為農戶解決種植中遇到的問題。「每次上課,教學場面都很熱鬧,村民擠滿教室,期待能學到新的東西。」李道全說,「因為芒果種植簡單易學,大家都相信發展這個產業能有成效。」

  發展信心十足

  岜獨村期待小康生活

  如今,依靠四季蜜芒的產業發展,岜獨村已實現脫貧摘帽的目標。截至去年底,岜獨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41.2萬元,村民的信心和積極性也得到了極大提高,對未來的發展信心十足。

  2018年3月,當新任駐村第一書記康勇來到岜獨村時,這裡已然改頭換面:扶持政策落地了、扶貧資金到村了、脫貧摘帽實現了。而康勇的任務,就是將這些脫貧成果繼續擴大,進一步增強村民的信心。

  「種植了2年多後,芒果產業已輻射帶動503戶農戶實現增收,佔全村農戶的94%,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98戶。」康勇告訴記者。今年,村裡的芒果種植進入第三個年頭,1500畝的四季蜜芒將大面積掛果上市,在芒果完全成熟前,他必須提前找好銷路,這是個不小的挑戰。「我們已經與相關企業展開合作,除保底收購外,還希望通過電商銷往全國各地。」康勇說,今年的芒果銷售額預計將達到300萬元以上。

  2019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康勇給岜獨村謀劃了一條新的發展路子——發展鄉村旅遊。「村裡的岜獨山,風景很好,今年我們計劃在這裡修建旅遊步道、觀景涼亭,在山腳下修建農家樂,把這裡打造成岜獨村的一個旅遊景點,帶動村民增收創收,過上小康生活。」康勇說。(記者胡光磊)

  ●記者手記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貧困地區儘管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後、發展水平較低,但只要因地制宜用好扶貧政策,充分調動起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樹立脫貧致富、加快發展的堅定信心,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堅持苦幹實幹,就一定能改變面貌。近年來,岜獨村充分結合當地實際和自然優勢,破解產業發展瓶頸,找準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突破口,讓村民看到了產業增收的希望,樹立了產業脫貧的信心。從「空殼村」變身「典型村」,岜獨村村民的思想變化和產業發展實現良性循環,為實現脫貧奔小康的夢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實現脫貧攻堅目標,越到最後時刻越要響鼓重槌。全市上下面對難啃的硬骨頭,必須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注重外部幫扶與激發內生動力相結合,以攻城拔寨的決心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只有讓貧困群眾樹立起脫貧致富的信心,才能確保脫貧有實效、可持續,經得起歷史考驗。


相關焦點

  • 張家界莓茶變身「黃金葉」 敲開農戶「致富門」
    張家界莓茶變身「黃金葉」 敲開農戶「致富門」 2019-05-12 21:37:3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祿豐:大山裡種出「洋果子」 敲開群眾「致富門」
    祿豐:大山裡種出「洋果子」 敲開群眾「致富門」 2020-10-23 16:5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借佛手「敲開」致富門
    9月底,記者來到潮州市潮安區歸湖鎮鋪頭村,了解中山扶貧工作隊發展潮州當地特色農業產業,帶領村民和貧困戶種植佛手致富的故事。整合荒廢土地  種植佛手臨近中午,潮安區歸湖鎮鋪頭村的貧困戶林澤山提著小鋤頭,頭戴草帽,在佛手種植基地忙著鋤雜草。「佛手果苗美了村莊,也讓我們的生活有了新奔頭。」他笑呵呵地告訴記者。
  • 遼寧省科技廳駐村工作隊敲開朝陽北臺子村「致富門」
    為幫助村民拔掉「窮」根,早日過上富足甜美的好日子。駐村工作隊「把脈問診」,認真探究脫貧良策,調整產業結構,開發脫貧項目。工作隊到省市有關部門了解惠農政策,爭取上級支持。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到鞍山、阜新等地考察學習蘑菇栽培、果樹種植經驗和先進技術,經過縝密的市場調研,選擇了發展香菇栽培這一致富產業。
  • 念好「山水經」 催開「致富花」
    上林縣大豐鎮人大積極發揮各級代表帶頭作用助力脫貧攻堅,探索和推動鄉村旅遊產業發展,並形成了小龍蝦、黑皮冬瓜、優質柑、百香果、蔬菜等產業齊頭並進的發展格局,促進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建設,帶領全鎮群眾就地實現增收。截至2018年,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籤訂雙認定脫貧摘帽共656戶2682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27%。
  • 經濟能人返鄉帶領村民種上「致富果」
    退伍軍人葉方峰返鄉後經過多方調研,為村民打造出一條適合當地的致富道路——經濟能人返鄉帶領村民種上「致富果」盛夏的新埠屯藍天碧日,種植基地裡翠綠欲滴,承載著該屯上千村民希望的2200多畝澳洲堅果生機勃勃,這是記者近日在走訪廣西賓陽縣黎塘鎮補塘村新埠屯脫貧致富情況時看到的一幕。
  • 脫貧攻堅|大櫻桃成勉縣繼光村貧困戶的「致富果」
    近日,勉縣勉陽街道辦繼光村的大櫻桃相繼成熟,綠油油的樹葉下掩映著一簇簇瑪瑙般的紅櫻桃,煞是喜人。繼光村屬丘陵地區,陽光充足,雨水豐沛,適宜櫻桃生長,該地農戶一直有種植櫻桃的習俗。
  • 南通海安鋪就「四好農村路」 敲開鄉村致富門
    原標題:鋪就「四好農村路」 敲開鄉村致富門 農村,因路而變化;發展,因路而提速。改革開放40年來,從土路、砂石路到水泥路和瀝青路,我市農村公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仿佛一條條緞帶,裝點著鄉村大地,撐起了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新希望,海安大地煥發勃勃生機。
  • 廣東深圳葵湧辦事處對口幫扶河源市雙頭村:創業園打開致富門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廣東省深圳市葵湧辦事處對口幫扶河源市雙頭村——「創業園幫我們打開致富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本報記者 賀林平 洪秋婷「創業園幫我們打開致富門。」雙頭村位於廣東河源市源城區埔前鎮,在電商創業園帶動下,村集體收入從不到3萬元,躍升至2019年的97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萬元;69戶貧困戶、183人全部脫貧,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萬元。「這款魔芋辣椒醬是我們跟廠家合作的,網上可以查到產地,保證正宗!」創業園三樓的電商辦公區,李運青坐在電腦前,在七八個對話框之間熟練切換,回答客戶問題。
  • 延壽縣:種下一棵榛子樹 敲開一扇致富門
    金秋八月,天氣逐漸涼爽,一望無垠的金鳳山坡間鬱鬱蔥蔥的榛子樹整齊排列,樹上結的不僅是成熟榛果,更是帶動延壽縣榛農致富的「幸福果」。榛樹成林,綠了荒山富了鄉親望著枝頭上的累累碩果,延壽縣加信鎮金鳳村農民賈召軍心裡樂開了花。「原來這片林地比較貧瘠,但榛子樹讓荒山綠了也富了。
  • 梅花鹿「頂」開致富門 爐霍縣創新思路發展特色養殖業
    為帶領村民脫貧奔康,易日村不走尋常路,養起了梅花鹿,還做成了致富產業,村民們也因此走出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走進養殖場時,只見村民俄巴拿著一大盆飼料,正在餵養他的寶貝梅花鹿們。見我們來了,這些美麗的「精靈」蹦蹦跳跳,興奮不已。俄巴介紹說:「梅花鹿全身都是寶。鹿茸、鹿血是高級藥品,鹿皮又是高檔皮草,就連骨頭都能賣錢。」
  • 山旮旯種出「致富果」 「深貧村」吃上「產業飯」
    近日,走進大方縣瓢井鎮三合村獼猴桃種植基地,記者看到,獼猴桃樹上開滿了花朵,一顆顆獼猴桃長勢喜人,獼猴桃樹下,十幾名工人正在基地裡面除草、施肥……一派生機盎然。在如此複雜的地理條件下,如何種出「致富果」?楊成美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在土地薄的地方進行土壤回填,說幹就幹,經過5多年的培育和發展,石旮旯裡終於長出了致富果。「我結合在廣州水果種植園裡學習到種植技術,在查找相關資料後,發現我們這裡的氣候和土壤非常適合獼猴桃生長,因為當地就有不少的野生獼猴桃,我就想著試種一下。」
  • 洞庭湖畔看小康|致富甜蜜果打開幸福門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5日訊(肖健 陳尚彪 彭弘烜)近日,在益陽市大通湖區河壩鎮河心洲村平平果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臍橙種植園內,鄉親們正在摘果、篩果、裝箱、稱重、搬運、裝車……到處都是忙碌的身影,大傢伙兒臉上個個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 扶貧鴿「啄」開致富門
    本報訊  「前段時間才領了光伏收益分紅,現在居然又有錢分了……」日前,在肇慶市封開縣河兒口鎮扶學村舉辦的分紅會議上,村民們又拿到了一筆錢,錢袋子越來越鼓,大家臉上都笑開了花。據悉,為進一步幫助封開縣河兒口鎮扶學村建立長效脫貧機制,打贏脫貧攻堅戰,五桂山駐村工作隊於大半年前就開始落實入股蓮都鎮白鴿養殖基地項目。
  • 《我的青春在路上》這個村的沙糖桔太甜了,沙糖桔成了村民致富果
    《我的青春在路上》這個村的沙糖桔太甜了,沙糖桔成了村民致富果 2020-12-01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江縣貫洞鎮潘今滾村:有了他,我們致富有盼頭
    楊仟在上任時,村黨支部的軟弱渙散令他十分痛心。他從強化村級班子的執政能力入手,不斷提升為民辦事能力,注重加強對村委班子的教育與培養,並積極與縣稅務局協調幫扶資金3.1萬元,完成了黨員活動室的規範化建設,同時,利用線上、線下學習開實現了學習教育普及到所有黨員。通過半年整改,潘今滾村村支部從「後進支部」一躍成為了「先進農村黨組織」。
  • 邊陲亞東:貧困戶家家有本「致富經」
    亞東縣委縣政府在進行大量調研的基礎上,首先對群眾進行觀念上的引導,鼓勵當地依託鮭魚資源大力發展水產養殖。舒成坤介紹,近年來,亞東縣投入6600萬元資金大力發展鮭魚產業,重點打造了沿亞東河流域的種魚基地1個、養殖基地4個,現存有鮭魚種魚1.2萬尾、商品魚310.8萬尾、魚苗120萬尾。
  • 熱帶地區的百香果 成了高山貧困鄉鎮的致富果
    7月15日上午八點,鑼鼓聲打破了天元鄉新華村的寧靜,田間地頭的樹枝上掛滿了百香果,村民們在地裡施肥除蟲,臉上掛滿了豐收的喜悅……巫溪天元鄉是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由於地理環境和交通條件的制約,從前的百姓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如今村民轉換思路種上了經濟果,效益大大提升。▲地裡的百香果「百香果是熱帶水果,但如今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它成了村民的『致富果』。」
  • 蛻變,貧困戶成為致富帶頭人
    2018年初,駐村工作隊在入戶走訪中發現樂和平家的經濟狀況後,主動上門宣傳扶貧政策,與他一起共同商量對策,尋找脫貧致富的門路,還多次帶領樂和平到外地參觀學習,鼓勵他自主發展特色產業。孝南區農業農村局贈送給貧困戶樂和平有機肥但樂和平並不滿足於只是脫貧,還要致富,還要達到小康生活。
  • 邕寧區蒲廟鎮聯團村:村幹爭先帶富 黨支部成致富火車頭
    南寧市邕寧區蒲廟鎮聯團村通過吸收高學歷、有能力、有幹勁的年輕致富能人返鄉競選村幹,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使村黨支部成為帶動全村脫貧致富的火車頭。記者走進蒲廟鎮聯團村,10多個村坡的群眾正積極報名參加村裡的「三清三拆」工作,大夥改善人居環境的幹勁十足。如今的聯團村產業興旺,村民收入倍增,可就在兩年前,村裡還有貧困戶38戶112人,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