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年味:這些才是贛州人記憶裡的年味

2020-12-18 虔州印象

作為贛州人,說到每年過年的年味,你會想到什麼呢?

大魚大肉,各種各樣的腊味?

那過年肯定是少不了腊味的,

但是這些東西,

也是屬於咱們贛南人記憶中的年味啊!

米橙

80年代,每到過年時節,客家山村便能看到挑著崩鍋的師傅,每到一個村子,稍作停留,全村的人便會拿著自家的大米來做爆米花。做好的爆米花拿回家澆上熬好的糖汁,凝固成型後切成小塊,就成了過年必備的美食——米橙。

現在贛州市場上仍然還能見到米橙,只是這米橙不再是等著崩鍋師傅一家一戶去做爆米花了,而是在用機器做出來的,那味道始終差了那麼點。

貓耳朵

貓耳朵,是過年不可少的美味零食。用麵皮裹著芝麻、花生粒等餡料,慢火油炸,其口感香脆甜鹹,是客家人喜愛的茶前飯後小點心。

裹糖花生

裹糖花生,應該是最能喚起一代人的記憶了吧。小孩子對外面一層白白的糖霜完全沒有抵抗力,放進嘴裡,一直含到糖霜融化,才捨得吃掉整顆花生。

豆巴子

每到過年過節,贛州客家人就會用黃豆、麵粉、米粉製成的漿,用圓形的特製勺炸出一個個小圓餅,再放上花生或豆子,就成了我們的豆巴子,入口鬆脆酥香。

黃元米果

北方有白年糕,贛南則有黃元米餜。贛南的米餜一年四季都不會少,而過年更是會製作更多形狀、更多味道的米餜:釀粄、薯包、灰色粄、紅粄……

一年到頭,客家人都喜歡在各種節日忙碌著各種小吃,正是因為有了對這些美味的嚮往,我們對各種節日才更有盼頭,尤其是我們的春節,每年春節,客家人都要忙忙碌碌,為新年到來準備各種各樣的小吃,這樣,才能過一個像樣的新年。

相關焦點

  • 贛南年味:忘不了的板鴨味道!
    在贛南人的心裡,若是過年少了這些腊味,這年味似乎也就少了很多,所以,對於贛南人來說腊味已經成了年味的代表味道之一。板鴨,也是每年贛南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腊味,而且在贛南,還出現了幾種比較有名的板鴨品牌。尾油豐滿不外露,肥瘦肉分明,具有獅子口、雙龍珠、雙掛勾、關刀形,梘槽能容一指、白邊一指寬、皮色奶白、瘦肉醬色、食味特點是皮酥、骨脆、肉嫩、鹹淡適中,瘦肉醬色、肥肉不膩。有南安板鴨的獨特風味,非其它腊味所可比擬。其背部蓋有長圓形「南安板鴨」珠紅印章四枚,與翅骨及腿骨平行,呈倒八字形。背部蓋有長圓形「南安板鴨」朱紅印章四枚,分別與翅骨及腿骨平行。
  • 十全十美才是春:記憶裡的那些年味
    很多記憶或許都已經模糊,但整體的映像還在,記憶裡的春節熱鬧、紅火,真正當得起歡天喜地四個字。只是越長大似乎年味越淡,到如今,過年過得最多是一個隆重點的儀式感,很多孩童的快樂都已經找不到了,不過,有幾個獨屬於我們家的」年俗「,仍然能夠讓我感覺溫暖,像是穿越回童年。
  • 我的記憶裡的年味
    離開這個生活了很多年,可是感覺也沒實實在在待過多少天的地方。我已經很多年沒看到過正月十五的故鄉了,年味兒也不再是記憶裡的炮竹、花燈和冰糖葫蘆,而是慢慢變成了街頭巷口堆成小山模樣的牛奶箱和餅乾盒,我們提著行李來了又走,從此變得像故鄉的短客,而不是歸人。
  • 別再說春節的年味淡了,這些照片幫你找回年味!
    「——王安石有人說,年味的記憶,是爆竹聲聲,是璀璨的煙花在夜空中綻放,是大人小孩興致勃勃地貼春聯、貼窗花......無論你是置身其中,還是與其擦肩而過,點滴的溫馨都會留存在你的記憶裡。"辛皓"對孩子來說,年味的記憶,是穿上美美的新衣,是有吃不完的年貨零食,是收到長輩送給的壓歲錢......這些是他們的新年儀式感。
  • 江西大餘人記憶裡的味道是什麼?吃一包多味花生就想起來了!
    熟悉大餘的都知道,大餘的美食多不勝數,燙皮、板鴨、鵝王、荷包胙、月亮巴、南瓜醬、龍片酥、多味花生……無論是美味的菜品還是可口的小食,每一樣都是讓離家的大餘人思念的味道。這其中,最常見到並且能買到的就數牡丹亭多味花生了,鹹香的多味花生,一顆入口,立馬勾起你記憶深處的家鄉之味。
  • 【過年的味道】贛南雪片糕 濃濃客家味
    在我們贛南,有很多傳統的美食值得稱道,而這些美食中也承載著厚重的家鄉味。本欄目特別策劃推出《過年的味道》,帶您一起來回味我們的贛南美食。今天首先來看贛南雪片糕裡的濃濃客家味。一大早,南康區坪市鄉村民王仁佑就開始用木炭在老爐子上生火,準備做雪片糕。每年過年這段時間,對他來說都是最忙的。燒水熬糖,將白糖融化,這看似簡單,也很關鍵 。
  • 記憶中年味是年前年中的團聚,你記憶中的年味是怎樣的
    記憶中的年味是從放寒假開始的,每每放假的時候,老師就會跟學生們強調假期的任務和在假期中的種種注意事項。在這段時間裡,濃厚的過年氣氛漸漸開始,大街小巷的店鋪陸續的準備起年貨,掛在店門前的衣服服飾等也開始偏向喜慶風,大紅色的,很有特殊的韻味。
  • 記憶裡太平——不同的年味
    時代不同,年味不同。       記憶裡,上世紀六十年代那時過年,顯的寒傖、窘迫、冷清無味 。那時我家住在石臺老縣城廣陽桂家巷。一口大鐵鍋里舖在鍋底的是幹筍和香菇,上面鋪一層油炸的豆腐,油炸豆腐上面是粉絲,粉絲上面鋪著切成大塊的豬肉,豬肉上面滿滿地再鋪一層油炸的糯米圓子。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平日很少吃到葷腥的人們在年夜飯時能吃上這樣的千層鍋,也算是身心上的一次補養,味覺上的一次解饞。記的那時到糧店買米,糧店按百分之四十的比例搭售蕎麥粉或山芋幹。平日煮飯時,將山芋幹和大米拌在一起煮熟了吃,蕎麥粉則做成蕎麥餅,替代口糧。
  • 年味去哪找?三個年味最濃的地方,有關於童年春節的記憶
    春節假期即將開始,但是現在的春節人們都說越過越沒有味道,春節假期去哪裡玩才最有年味,今天過府君給大家說一說至今為止,中國依舊保留著最濃鬱年味的三個地方,看看哪個是你童年記憶中過年的模樣。大家心目中公認的最具年味的鎮過年民俗保留最完整的地方,過府君去過的還要數河北的暖泉古鎮,雖然說現在過年越來越平淡,但是童年時候過年的味道在這個小鎮都能夠找的到,這個小鎮也是大家心目中公認的最有年味的小鎮。
  • 農村過年年味淡?來尋找記憶中的年味
    還有十一天就是大年三十了,小時候在農村的我是很期待過年的,因為那時候農村是很有過年的氛圍的,但現在農村裡過年的年味越來越少了,最近幾年,農村過年都靜悄悄的,每家每戶也沒有動作,一點都看不出來是春節。現在真是懷念小時候啊,那時候的過年才是真正的過年啊,現在很多過年的傳統習俗在漸漸流逝,十分遺憾。今天,小編就帶你們來一起尋找記憶中的年味。以前過年,農村每家都會貼對聯,掛高高的紅燈籠,還會貼窗花,貼福字,有些手藝好的長輩會自己剪很多有春節寓意的剪紙,剪出來栩栩如生,像極了。大年三十那天,村裡能響一天的鞭炮聲,望過去,一個村都是紅的,因為地面上有很多鞭炮屑。
  • 散文|小米趙趙:那些年,我們記憶中的年味
    今天工作繁忙中聽一客戶感嘆:都二十七了還忙不完工作,越來越沒年味了!我笑問:你覺得什麼才是年味呢?她答:回老家啊!一大家子人趕年集買年貨、打掃衛生蒸餑餑,炸丸子、做年糕……她說得興致勃勃,我卻思緒萬千——我們記憶中的「年」竟如此的相似。
  • 記憶中的年味——炒米糖
    記憶中的年味——炒米糖 在新崗小區巷子裡的一家炒糖店,名叫:無為小姜特色炒糖。每逢年關將近,「炒糖」就成了必備的「年貨」。它的香味,瀰漫在大街小巷的角角落落,熟悉又親切。我記憶中的年味兒,就是從「炒糖」開始的。
  • 小學生作文,記憶中的年味
    不過,現在感覺這年味是淡了,因為同學們都是一副很平常的樣子,絕沒有為年的臨近而激動。哦,激動顯然這詞是有點過的,那麼就有點高興有算,仿佛也不至於。哎,年味終究是淡了。所以老師想寫寫我們那會兒過年。那味兒算是刻在記憶中了,深深的烙印,不會忘。
  • 這些「年味」得安排上……
    俗語有云「進了臘月門,轉眼就是年」 2020年春節日漸臨近 你有沒有開始置辦年貨呢? 而在油炸食品中,煎圓是出了名的耐保存,臘月裡炸的煎圓,有時能保存到來年三月呢!圓溜溜的煎圓,寓意「團圓、圓滿」。
  • 【海上記憶】大年三十到來之前,年味從弄堂裡開始
    在家裡,爸爸媽媽餐桌旁的話題大多已是圍繞著「年三十晚吃些什麼?」「家裡過年還缺些什麼沒買?」之類來展開。而鄰居李阿婆與張家姆媽的對話則也常常是「儂兒子今年過年回來伐?」或「過年準備了點啥好吃的?」。於是年味、年的氣息便早早就開始從各家各戶散發開來,然後在那狹窄、甚至有些逼仄的弄堂裡聚積、瀰漫和沉澱下來。
  • 味——人間至味 家鄉年味
    ,這個字是美食更是鄉愁《說文解字》釋味,滋味也從口未聲從口表示口中的味道未字從木本意是枝葉茂盛成熟而有滋味舌頭嘗到的鼻子聞到的是「味」的本意酸、甜、苦、辣、鹹甘肅幅員遼闊、文化厚重不同的地理和氣候因素各地獨特的烹飪方法形成了花樣繁多、流彩飄香的特色美食這些特色美食也是歸鄉遊子必吃的一口「年味」糊鍋「糊鍋」開啟了酒泉人的一天純正的雞湯
  • 記憶裡的年味,是我們對家的嚮往
    小時候年味是新衣裳,是父母做的一桌子好吃的,是口袋裡裝著吃不完的零食;是殺年豬時的緊張激動,是掛滿窗前的香腸臘肉;也是手裡拿著的酸甜味兒的糖葫蘆,還有口袋裡鼓鼓的紅包。關於年味的話題,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獨特的理解,唯一不變的味道是家人團圓。
  • 年味在哪裡,年味在這裡!
    你記憶中的年味是怎樣的?小時候覺得,過年是記憶裡最美好的一天穿新衣,戴新帽、包餃子蒸年糕、打燈籠、放鞭炮而如今的年味像是淡了很多搶紅包、看春晚、打麻將有些家裡乾脆春聯也不貼了山西 平遙古城千年古城裡的紅火熱鬧年味平遙應該是最能體現北方年味的地方,從臘月初一開始,平遙人就開始為春節忙活了。
  • 【方志四川•春節特輯】代蔣 ‖ 記憶裡的年味
    記憶裡的年味代 蔣時光像一個歷經滄桑的老人,胸中藏著萬千故事,總能將兒時的記憶娓娓道來。我的家鄉在四川省安嶽縣思賢鎮的一個小山村裡,那裡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傳統春節習俗,也是我記憶裡最難以忘懷的年味。將歲月的鐘擺撥回到童年時光,那些跟年味有關的記憶在腦海漸漸清晰起來,純真而生動。
  • 記憶裡的年味——梅花酥
    我製作梅花酥已經20多年了,(手藝)是傳下來的,以前這個梅花酥,以前大戶人家才吃得上這個東西的,過年,窮人家一般吃不起,當然我們現在就普及了,大概每家每戶都買了過年吃,喻頭好嘛,像梅花盛開一樣,春天來了,這樣的意思。梅花酥作為一種傳統美食,不僅承載了我們對客家人千百年的美好回憶,也蘊藏了老一輩人對傳承傳統手藝的期盼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