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內容,不得轉載
硤石街道聯和村,村中的白石橋街上,有一家小店,名為「圓木修理」,小店門前擺放著10餘只黃色的箍桶半成品。這裡有位箍桶師傅,近30年時間,他製作了逾9000隻箍桶。
他說,箍桶已從謀生手藝變成了休閒愛好,這門手藝將來也許會失傳。
拜嶽父為師父 29歲時開始學習箍桶手藝
「圓木修理」店主黃培明,今年58歲,是一名箍桶師傅,入行已有29年。
黃培明出生於石路鄉(出生地現為硤石街道聯和村),家中以務農為主,黃培明時常要跟著父輩下地幹農活,後來,因精通算帳,他成為了當地生產隊的會計員,可收入微薄。
1985年,黃培明29歲,當時,能夠進入工廠是他的願望,但因種種條件限制,黃培明未能進入。黃培明的嶽父提出教他學習箍桶。嶽父曾在硤石圓木社工作,極精通箍桶,製作出來的箍桶質量好、不漏水,在硤石頗有名氣。
彼時,多數人仍以箍桶為主要生活用品,需求量大。黃培明算過一筆帳,生產隊人均月收入約32元,而箍桶帶來的月收入超過90元。能學一門手藝,還能獲得不少收入,黃培明決定拜嶽父為師。
嶽父告誡他,箍桶並不簡單,普通人學習3年都沒法「出山」,要女婿做好心理準備。
處女作是磨刀桶,花了近20小時
1985年7月左右,黃培明在農豐路路邊搭建了兩間簡易房屋,以充當箍桶工坊,因條件簡陋,他只置辦了少許箍桶所用的工具。而在當時,多數工坊已用上了工具機和電動設備。
場地落實後,箍桶所需要的木材成了難題。黃培明通過拜訪,敲開了多家木材商的屋門,因沒有汽車,所購木材只能由水路運送,而木材的長度又大多在1.5米至2米之間,運送過程大費周章。
嶽父給黃培明上的第一堂課是製作「磨刀桶」,磨刀桶是一種工具桶,為磨刀供水及丟入鐵屑。僅僅一隻磨刀桶,就有10餘道工序,黃培明不僅要學會劈斧、刨光、箍鐵等技藝,還要懂得拿捏尺寸和活用工具。製作第一隻成型的磨刀桶,黃培明花了近20小時。
來不及製作到門可羅雀 箍桶手藝或失傳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箍桶生意「爆棚」,「每年至少做300隻箍桶,統統賣光。」黃培明說,有時就算晚上加班,也不能滿足顧客們的需求量。
在那時候,有部分顧客還提出了定製,為此,黃培明在磨刀桶、馬桶、拎桶的基礎上,增加出洗腳桶、木製鍋蓋等,甚至有顧客跑到黃培明處,要求定製一隻洗浴桶。在黃培明記憶中,許多顧客來自新婚家庭,一下子就會購買數隻箍桶,組成一套,拿至新房。
進入21世紀後,黃培明的箍桶生意一落千丈,原先需求量最大的馬桶,少有人問津,「用馬桶的人家,大多用上了抽水馬桶。」。
2010年,黃培明將店面搬至聯和村白石橋街上,因顧客稀少,1個月也難售出10隻箍桶。其兒子投身於音樂界,對箍桶毫無興趣,不願接班。
黃培明自述道,他可能是市區最後一位還在製作箍桶的箍桶師傅,「在不久的將來,這門手藝也許會在我的手中失傳。」
箍桶基本工具介紹:從左至右:坐刨、擦眼、平鏟、小斧頭、編固棒、小刨子(一組)、大刨子(一組)
箍桶簡要工序(以普通洗腳桶為例,熟練者製作時間為4小時)
第一步:將整根木料進行鋸割,獲得最基本的箍桶原料——木塊。
第二步:將木塊送往木材衝壓廠,使用衝壓設備把木塊變為符合尺寸的木片。
第三步:使用小斧頭,把木片的多餘邊角劈除,即清理邊角料。
第四步:使用鑽頭(又名擦眼)為木片鑽孔,並使用刨具對木片進行刨光處理。
第五步:取出竹楔,把竹楔插入木片與木片之間的孔洞,並將數塊木片藉此拼接成一圈。
第六步:用白鐵條把木片們箍緊,並用釘子固定白鐵條的首尾。
第七步:將箍桶半成品放置室外,利用熱脹原理,消除木片之間的縫隙。
第八步:在箍桶半成品的底部,劃出溝槽,安放木片,充當桶底。
第九步:全桶刨光。如擔心漏水,可上漆。
分割線--
看完了黃師傅的箍桶史,不會忘記給大家發福利。
我們庫存了黃師傅的箍桶,抽獎免費送出!可以拿來泡腳哦!
參與方式:
1、關注,並轉發本微信到朋友圈
2、回復關鍵字「桶」,進入刮刮卡頁面;
或者進入菜單,點擊「愛粉互動」,點擊「刮刮卡」進入活動頁面,活動時間截止到周三中午
領取方式:
中獎後,務必留下電話號碼,方便我們聯繫你,或者也可以於本周四後直接到本報傳達室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