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建築裡的流金歲月 還記得漳州石美街的手工箍桶嗎

2020-12-21 人民網福建頻道

原標題:石美街手工箍桶還記得嗎?南洋建築裡的流金歲月

  石美街,位於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石美村、南門村之間。街上,一棟棟南洋風格的建築,沐浴在細雨中,似乎還在訴說著那段流金歲月……

  突然,沿街黃國民的家中傳出清脆的劈木聲,混雜在雨聲中。原來,受周邊村民所託定製木桶,近日,黃國民又拾起了早年的手藝,搗騰起他的木桶了!

  只見,在一間約30平方米的店面內,牆角堆著幾根老木頭,木薄片、木屑散落一地。黃國民正在進行桶內壁的拋光作業。瞧,劈完木頭後,他用雙腳蹬緊木桶,蜷蹲坐在長凳上,雙手緊握刨子,順著桶內壁,慢慢划過,一條條金黃色的薄木片,隨之灑落,一股清香木味,撲鼻而來。黃國民不時放下手中的刨子,觀察著桶內壁,有時還用手摸上幾遍,確保桶壁的平順美觀。這樣直徑約50釐米的木桶,黃國民半天時間可做一個。

相關焦點

  • 蘇州老漢鍾愛箍桶 木桶全由古法手工打造(圖)
    蘇州老漢鍾愛箍桶 木桶全由古法手工打造(圖) 秦師傅製作的木桶全部運用古法技藝手工打造。   退休前,他是建築公司的木匠。刨、鑿、鋸、釘、箍,吳趨坊內,現年60歲的秦師傅每天都在重複著這些簡單的動作。
  • 蘇州老漢鍾愛箍桶 木桶全由古法手工打造(圖)
    秦師傅製作的木桶全部運用古法技藝手工打造。   退休前,他是建築公司的木匠。刨、鑿、鋸、釘、箍,吳趨坊內,現年60歲的秦師傅每天都在重複著這些簡單的動作。  從9歲時跟著父親學箍桶,到如今60歲仍不捨得丟下這門手藝,半個世紀裡,老秦見證了箍桶這個行當從興到衰、再到回暖的全過程。  老秦回憶,小時候,各式各樣的木桶木盆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生活用具。馬桶、澡盆、腳盆、水桶、子孫桶,裝水果點心的果子桶,還有小孩睡覺的困桶、玩耍的立桶,形狀不同,用途各異。
  • 柯橋匠心 | 刨花香裡的箍桶匠
    箍桶,顧名思義,就是用竹篾或鐵銅做成圓形的「箍」,套在圓桶之上,使桶片之間緊固而不滲水,這是一種久遠的行當。在過去,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容器除了罈罈罐罐之外,還有很多都是木製的,如飯桶、米桶、蒸桶、水桶以及糞桶等。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物美價廉的塑料製品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木製手工藝物品,當年那些以製作木桶製品為生的箍桶匠們也逐漸地隱退,相應的技術也在逐漸失傳。
  • 走訪東海村的箍桶匠
    在車上,她告訴我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東海村有一個箍桶匠,他箍桶手藝在當地很出名。你們有興趣的話,我帶你們前去採訪。」  在我的記憶中,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村沒有自來水,吃喝洗刷的水都要到井裡、或河溝邊去挑,人們洗刷的用具多是各種木製的桶盆。於是,經常用壞的桶盆也就需要箍桶這一老行當了。  我們採訪團一行人來到箍桶匠的家裡,村裡老協會幾位老同志正在箍桶匠家門口等候著。
  • 寧海民間傳統手藝,箍桶技術瀕臨失傳,大家還認識這些農村木桶嗎
    寧海民間傳統手藝,箍桶技術瀕臨失傳,我想讓大哥重操舊業可以嗎?文/三農孫大地寧海桑洲,號稱五匠之鄉。五匠是指木匠、漆匠、石匠、蔑匠和箍桶匠。現在蔑匠(竹編)和箍桶匠在農村已經瀕臨失傳了。我大哥以前就是箍桶匠。
  • 還有多少人記得「箍桶」這門老手藝?
    在小時候的記憶裡,弄堂小巷裡總充滿了五行八作的吆喝聲。「磨剪子咧,戧菜刀嘍」「修碗補鍋箍桶」「皮鞋坡鞋高跟鞋,樣樣能補」,這些手藝人帶著響器走街串巷,尋求著活計。手藝人大多手頭都是有些真功夫的,擱到現在也要尊稱一聲大師,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消失在了大眾眼前。
  • 流金歲月是百合片嗎 流金歲月什麼時候播出一起來看看
    流金歲月是百合片嗎 流金歲月什麼時候播出一起來看看時間:2020-12-03 18:15   來源:查查吧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流金歲月是百合片嗎 流金歲月什麼時候播出一起來看看 《流金歲月》是由新麗電視、瞳盟影視、居正影業出品,愛奇藝聯合出品,秦雯編劇,沈嚴執導,劉詩詩、倪妮、陳道明
  • 傳統手工藝箍桶,後繼無人,箍桶匠人離我們越來越遠
    箍桶匠的高明之處,還在於隨身攜帶的一柄篾刀,那柄寬半寸,長三寸的篾刀是專門用來劈片、拉絲、刮條用的。舊社會箍桶這一行是沒文化的勞動人的手藝,師傅傳下來的手藝可是相當講究的,箍板需整齊劃一,才能確保拼裝嚴絲合縫,外面的箍勒得的鬆緊有度,方可箍的嚴嚴實實。一直好桶就是不塗漆,照樣可以滴水不漏。
  • 傳統手工藝箍桶,後繼無人,箍桶匠人離我們越來越遠
    箍桶匠的高明之處,還在於隨身攜帶的一柄篾刀,那柄寬半寸,長三寸的篾刀是專門用來劈片、拉絲、刮條用的。舊社會箍桶這一行是沒文化的勞動人的手藝,師傅傳下來的手藝可是相當講究的,箍板需整齊劃一,才能確保拼裝嚴絲合縫,外面的箍勒得的鬆緊有度,方可箍的嚴嚴實實。一直好桶就是不塗漆,照樣可以滴水不漏。
  • 箍桶:百年技藝匠心傳承
    喜慶的日子裡,興高採烈的勁頭正盛,家人幫助、鄰裡相助,端著一個木紅茶盤來往於廚房和客廳之間,與來客分享快樂和喜氣,親戚朋友的祝賀聲、長輩追著小孩的嬉笑聲在喜事房裡久久迴蕩。 這樣的場景,恐怕是不少人心中的一抹彩色記憶。
  • 七旬老人葉顯生的箍桶手藝
    如今塑料製品和不鏽鋼產品佔據了日常消費大片市場,箍桶匠正漸漸退出歷史舞臺,但葉顯生卻顯得淡然。箍桶手藝由來已久,例如水桶、廚房用具、澡桶,舊時的生活用品基本都是木製品。因此箍桶匠在「五行八作」中佔據重要地位。老手藝總是被烙上經久的印記。幾片厚杉木料經過刨、削、鑽、箍等步驟就能完成桶器。動作雖簡單卻頗為費時,但其使用年限達幾十年,還保持滴水不漏狀態。
  • 《漳州民居特色建築》講壇開講 建築技術影響臺灣
    高級經濟師,漳州市作家協會秘書長、漳州市閩南文化研究會理事、漳州市政協文史員許初鳴主講《漳州民居特色建築》。  講座中,許初鳴結合漳州本地實際的古民居建築事例,闡述漳州傳統民居傳承中原建築技術和藝術,「入鄉隨俗」地保留了中原傳統建築的特色,體現了濃鬱的中國傳統風格,又根據當地的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形成了鮮明的閩南地域特色。整場講座圖文並茂,內容緊貼實際,語言通俗易懂,受到聽眾好評。
  • 遠去的「箍桶風景」,潮州這門老手藝快消失了!
    箍桶亦其一矣」……在舊時,精緻細膩、穩重大氣的木桶是非常實用的工具,各式純手工製作的木桶應有盡有。從洗腳用的腳盆到儲存糧食用的米桶,從打水用的吊桶到洗衣用的搗衣盆,從女兒隨嫁的子孫桶到家家必備的馬桶,都得請工匠來做。「未經他手,零零碎碎;既經他手,團成一塊」,這專門製作或維修木桶木盆的手藝人,大家稱其為「箍桶匠」。
  • 上海高校裡的這些老建築,哪個是你的流金歲月?
    上海高校裡的這些老建築,哪個是你的流金歲月?>成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老圖書館、執信西齋、文治堂、新建樓、盛宅、華山路校門、史穆烈士墓、五卅紀念柱等16處文物本體均有二維碼可以了解建築故事學校還通過團隊參觀預約與志願者全程講解服務為大家帶來更深度
  • 匠心傳承 看紹興箍桶名家的手藝絕活
    作為中華72種老手藝之一,箍桶技術在全國都有,但要論精緻卻以浙江寧紹平原一帶最好,而紹興的箍桶工藝又以柯橋管墅的茹家漊最負盛名。花甲之年的茹園兒便是茹家箍桶手藝的第四代傳人。過去人們生活所用的木質洗澡盆、腳盆、馬桶、飯桶,都出自這個古老的行業,它也是很多人熟知的「十裡紅妝」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 匠心傳承 看紹興箍桶名家的手藝絕活
    作為中華72種老手藝之一,箍桶技術在全國都有,但要論精緻卻以浙江寧紹平原一帶最好,而紹興的箍桶工藝又以柯橋管墅的茹家漊最負盛名。花甲之年的茹園兒便是茹家箍桶手藝的第四代傳人。別看箍桶是一個簡單活,其實從選料開始要經過至少46道工序。「像桶盤做起來算簡單的,一天時間就能做好。複雜的圓件就要花上好幾天的時間。」茹園兒說。
  • 他可能是海寧最後一個箍桶匠(末尾有驚喜,送出手工泡腳桶)
    這裡有位箍桶師傅,近30年時間,他製作了逾9000隻箍桶。 他說,箍桶已從謀生手藝變成了休閒愛好,這門手藝將來也許會失傳。 黃培明的嶽父提出教他學習箍桶。嶽父曾在硤石圓木社工作,極精通箍桶,製作出來的箍桶質量好、不漏水,在硤石頗有名氣。彼時,多數人仍以箍桶為主要生活用品,需求量大。黃培明算過一筆帳,生產隊人均月收入約32元,而箍桶帶來的月收入超過90元。能學一門手藝,還能獲得不少收入,黃培明決定拜嶽父為師。嶽父告誡他,箍桶並不簡單,普通人學習3年都沒法「出山」,要女婿做好心理準備。
  • 鷹潭這一傳統手工藝你還記得嗎?
    除卻元寶籃、鐵匠鋪、谷酒坊還有一位箍桶匠老藝人用53年的歲月在一斧一刨,一敲一鑿中圓滿著自己的人生箍桶匠是民間的一門古老行業,是專門從事圓形木製容器製作的老手工藝人。如今,老行當漸行漸遠,箍桶匠也難覓蹤影。但在塘灣古街,卻有一位堅守了53年的傳統手工箍桶匠——周有根。
  • 貴溪市這一傳統手工藝你還記得嗎?
    塘灣古街依然堅守在舊時光裡的除卻元寶籃、鐵匠鋪、谷酒坊還有一位箍桶匠老藝人用53年的歲月如今,老行當漸行漸遠,箍桶匠也難覓蹤影。但在塘灣古街,卻有一位堅守了53年的傳統手工箍桶匠——周有根。周有根的箍桶家什店默默地棲身於塘灣古街,它如同一匹老驥,不知盡頭地默默耕耘。店內整齊擺放著大小不一的飯甄、木盆,還有那坎坎剁木、敲擊聲。老手藝總是被烙上經久的印記,尤其是一地刨花,散發出清新自然的原木香,很容易讓人停下腳步。
  • 貴溪這一傳統手工藝你還記得嗎?
    除卻元寶籃、鐵匠鋪、谷酒坊還有一位箍桶匠老藝人用53年的歲月在一斧一刨,一敲一鑿中圓滿著自己的人生箍桶匠是民間的一門古老行業,是專門從事圓形木製容器製作的老手工藝人。如今,老行當漸行漸遠,箍桶匠也難覓蹤影。但在塘灣古街,卻有一位堅守了53年的傳統手工箍桶匠——周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