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靄琳(特約評論人)
年金改革「國是會議」周日登場,應對各種年金財政連年惡化的情況,「少領、晚退、多提」已是不得不的準備,否則年金破產,誰都沒有好果子吃。然而,不得不的改革卻引起臺灣社會巨大紛爭,而且加劇族群對立,無異於是蔡英文忘了當初承諾,完全沒有做到「溝通、溝通、再溝通」。
上周四,有別以往只是讓「行政院」政委、年金改革委員會副召集人兼執行長林萬億出面與媒體或外界溝通,蔡英文的副手、同時也是年金改革召集人陳建仁親自上火線,對外界說明包括公保、勞保、「18趴」的各項改革方案。
包括「18趴」分三階段,以每兩年為一期,分別降為9%、6%、3%,第六年後優惠存款利率歸零;勞保年金費率在勞工、資方、臺當局各自負擔比例維持2:7:1不變的前提下,提撥費率從現有9.5%分十年調升到18%。毫無疑問的,這些方案很快就遭到軍公教、勞工、資方的反對。
軍公教不滿「18趴」被砍,尤其早幾年退休,當時軍公教薪水極低的年代,許多人還得靠 「18趴」的利息補貼維持基本生活。勞方與資方也不滿提高勞保提撥率比例而增加保費負擔,尤其在「一例一休」後,對勞資雙方的壓力無異都百上加斤。
勞方更不滿的是,原本退休金計算基礎為在職前五年平均,未來將逐年增加一年,最終延長至最後或最佳的15年平均。等於勞工退休金的計算基礎拉低。
其實,各種年金帳戶即將破產,調整計算基礎為「少領錢、晚退休、多提撥」是合理且必要的改革。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改革的發動並非建立在充份溝通的基礎,而是透過媒體輿論交互放話,造成族群之間對立的緊張關係,藉族群互相批鬥,達成改革的目的。
為了抗議年金改革,軍公教打算上街絕食,但民進黨高雄市黨部執行長鄭秉源在臉書上PO文諷刺其絕食行為。寫著 「你抗議7日,月領7萬(新臺幣,下同),『讓我們活下去』、我工作6日,月領3萬,看你們絕食到幾時」。
接下來,網友便紛紛留言,周休七日卻月領7萬要絕食,難道要月領22K的少年人做到要死嗎?不工作有拿有吃,現在要玩減肥遊戲?米蟲(軍公教)輪班節食對抗改革,是得了便宜還使壞的米蟲(軍公教)對抗全民啦!
自詡為高雄市長陳菊接班人民進黨「立委」劉世芳也點名,帶頭抗議的聯盟召集人黃耀南退休可領7、8萬元,副召集人李來希可領9萬元,抗議代表六、七人,每年領走600萬元年金,民眾要看清楚他們反對年金改革的動機。
民進黨「立委」段宜康也指,臺當局已和緩改革,若受最多照顧者還要自私自利、厚顏無恥繼續反改革, 『我們絕對不會讓步。
顯然,為營造年金制度「非改不可」的氛圍,民進黨利用了「勞工」對抗「軍公教」;用「年輕人」批鬥「年老退休族群」;並用「南臺灣的民代」挑撥北臺灣為多的軍公教族群。
而年金改革「國是會議」的舉辦地點與時間,一改再改最終選在「總統府」,但當天「總統府」前卻有「寒士萬人尾牙」活動。很難不讓人聯想臺當局刻意造成「貧窮人」與「富有軍公教」的階級對立。
確實,在當今平均薪資水平向下沉淪的年代,加上臺當局財政艱難,軍公教已沒有條件退休還坐領高薪,但別忘了,臺當局就好像僱主,軍公教如今領的退休金,如同資方對勞工的承諾。如果希望他們能「共體時艱」,絕不應該用如此挑撥煽動的言語刺激,造成對立。
蔡英文與陳建仁一面高舉改革大旗,又高高在上的溫情喊話,但基層的民進黨人士卻刻意散播「對立」文宣。要知道軍公教退休金雖高,那也是不偷不搶的「合法」制度。如果制度有失,應該理性討論改革,況且制度也是臺當局訂的,如何讓軍公教承擔汙名呢?
陳建仁談到大砍「18趴」也砍到恩師的退金時也「不禁哽咽」,刻意營造當權者「心腸柔軟」的形象;但相對綠營同志的酸言冷言,又豈不是給人貓哭耗子假慈悲的惺惺作態。
陳建仁懂得用「弱鵝圖」來比喻年金制度,被迫每天生一顆非常大的蛋,所以越來越瘦,撐不了多久就陣亡了。緊接著,宏碁創辦人施振榮也出面喊話,面對這種需要變革的時候,大家要各讓一步,「如果我們不變,大家一起死」。
若如此,蔡英文就應以「謙卑、謙卑、再謙卑」的心做到「溝通、溝通、再溝通」,而非重施選戰故技,造成族群對立,撕裂臺灣社會。(作者系臺灣資深媒體人 華夏經緯網特約評論人)
華夏經緯網專稿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