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指責「臺聯」又製造臺灣族群對立

2020-12-17 搜狐網
  人民網香港2月29日電 臺灣消息:針對臺灣團結聯盟(「臺聯」)在「立法院」推動提案修改「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規定限制在臺灣出生者才能參選「總統」一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副主委郭素春日前嚴厲批評「此舉有政治陰謀」,只會造成臺灣族群對立;臺北市長馬英九認為此舉只會限制人民團結,不是好的做法。

  郭素春指出,規定不在臺灣出生的人不能選「總統」,顯然是在開民主倒車。她說「臺聯」提出這樣的議題,對臺灣「不是福而是禍」。

  對「臺聯」這一舉措,臺北市長馬英九認為「不是好的做法」。馬英九說,如果選「總統」一定要在臺灣出生,那金門、馬祖出生的人可不可以選?選臺北市長是不是就要在臺北市出生、選臺南縣長是否就要在臺南縣出生?(劉光金)


相關焦點

  • 賴清德稱「臺語是閩南語」被批:是在分化族群、製造對立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針對臺「行政院長」賴清德此前「臺語」等於「閩南語」的論調,臺灣各界產生強烈質疑,稱其為「臺灣閩南沙文主義」。20日,臺灣客家語文學會特別召開記者會,反對賴清德的立場,批評民進黨不應分化臺灣特定族群,造成對立。
  • 港媒:民進黨黔驢技窮,只能操弄臺灣族群對立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相關中評社10月18日報導,臺灣「九合一」選戰到了倒數階段,一些縣市選情吃緊,綠營又操起了打選戰的「神器」,操弄「統獨牌」,搞族群對立,製造仇恨,以掩蓋施政缺失,騙取選票。 民進黨正在全黨動員要做的,一是20日將在高雄舉行「臺獨」萬人遊行,和「喜樂島」的「獨立公投、正名入聯」活動南北「呼應」;另外,自下周起將在全臺舉辦20場所謂「顧臺灣」造勢活動。 中評社認為,「九合一」選舉畢竟是地方性選舉,民進黨將它提升到「反併吞」的高度,用心昭然若揭。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再到現在的民進黨當局,操弄族群意識,製造對立,是一脈相傳的拿手好戲。
  • 臺灣族群對立:「國家認同」取代民主主題
    不太可能冒著社會分裂和對立的風險,倡導分離意識。就基本的政治學原理來說,國家認同的高度分裂性,必然導致不同政治勢力的意識形態迥異,不可避免的造成族群對立和社會分化的局面,從而嚴重「侵蝕民主鞏固的前提——一個共同認可的政治秩序的疆界」。   但是,「臺獨」的謀士們認為,臺灣的政治應該獨立優先,然後再推進民主進程。從李登輝到陳水扁,自覺不自覺地受到這種思路的影響。
  • 賴清德稱「臺語是閩南語」被批:是在分化族群、製造對立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針對臺「行政院長」賴清德此前「臺語」等於「閩南語」的論調,臺灣各界產生強烈質疑,稱其為「臺灣閩南沙文主義」。20日,臺灣客家語文學會特別召開記者會,反對賴清德的立場,批評民進黨不應分化臺灣特定族群,造成對立。
  • 從沈富雄的尷尬看臺灣社會的族群對立
    中新網6月19日電(陳正煒)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後,由於「總統」當選的合法性備受質疑,臺灣社會陷入政治的混亂之中,此時民進黨大佬「立委」沈富雄,挺身而出,提出「愛臺灣」的四項認知,呼籲黨內停止在選舉時操弄族群議題,以此消弭選後族群對立的仇恨。從這「四項認知」中可以看出民進黨過度操弄族群議題,已使臺灣社會的族群矛盾日益尖銳,有愈發不可收拾之勢。
  • 紀念「二二八」趨理性 臺灣族群對立氛圍漸淡化
    中新網3月1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3月1日刊文說,現在的臺灣社會以臺灣土生土長的人居多,政黨很難用二二八挑起族群對立的議題,爭取選票,化作自己的政治資產。族群對立的因素仍然潛伏但有淡化的趨勢。  文章摘要如下:  受訪的學者指出,經過這些年來當局的反省,以及馬英九一再道歉所表現出來的誠意,二二八事件紀念日過去所帶來的族群緊張氛圍已有所淡化。  1947年2月28日爆發並蔓延全臺灣的事件,死亡人數有各種估計。1992年臺灣「行政院」的報告推估在18000至28000人。事件又和之後發生的「白色恐怖」連結成一個深沉的象徵和解釋體系。
  • 臺灣沒有族群對立的本錢
    拜郭冠英事件之賜,「行政院」責成「內政部」草擬族群平等法,經「行政院」通過後即可送交「立法院」進入「立法」程序。族群平等法完成「立法」的重要性,在於它可避免部分刻意擴大族群對立的行為。臺灣除了原住民及外籍配偶外,族群的差異並不大,可是經過有心人士的政治操弄,使族群問題彷佛是臺灣一項非常嚴重的問題,隨時可能爆發。
  • 臺北議員:蔡當局每天搞"文革" 激起族群對立與仇恨
    華夏經緯網3月6日訊:據中評社報導,針對民進黨開始擴散「去蔣化」意識,中國國民黨籍臺北市議員汪志冰接受中評社訪問說,大陸每天在搞經濟,但蔡當局每天都在搞蔡英文操弄二二八事件,在臺灣激起族群的對立與仇恨,看來是沒完沒了。  據報導,汪志冰,美國東密西根大學文學碩士,連任四屆臺北市議員、曾國大代表、總工會秘書長、「經濟部」航天工業發展推動小組項目經理、「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專員、日本亞太經貿研究中心研究員。
  • 年金改革手法粗糙 加劇臺灣族群對立
    然而,不得不的改革卻引起臺灣社會巨大紛爭,而且加劇族群對立,無異於是蔡英文忘了當初承諾,完全沒有做到「溝通、溝通、再溝通」。     上周四,有別以往只是讓「行政院」政委、年金改革委員會副召集人兼執行長林萬億出面與媒體或外界溝通,蔡英文的副手、同時也是年金改革召集人陳建仁親自上火線,對外界說明包括公保、勞保、「18趴」的各項改革方案。
  • 陳星:淺談臺灣社會的政治對立現象
    明明大家都知道兩岸的交流合作與進一步開放於臺灣民眾福祉有利,但是綠營卻一直在強力杯葛,藍營也在牽制之下舉步唯艱,使兩岸關係發展受到很大的牽制。    臺灣社會的政治對立根源於臺灣政治生活中的族群動員方式。在國民黨敗退臺灣初期,政治動員主要的訴求是「反攻大陸」,這是建立在國共內戰基礎上的政治動員模式,也是國民黨當局政治「正當性」的重要來源。
  • 蔣介石銅像再遭砍 國民黨:蔡當局製造仇恨 遲早還
    中國臺灣網4月22日訊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北市陽明山花鐘公園旁的蔣中正銅像,今天(22日)被發現遭砍頭並漆上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表示,這幾年在民進黨意識形態操弄下,臺灣歷史與認同都遭扭曲。民進黨執政後,更由臺當局領導帶頭粗暴「去蔣」,讓臺灣內部族群仇恨對立態勢升高、裂痕擴大。郝龍斌說,現在臺灣內部陷入「你斬我偶像,我砍你神像」的互相報復之中,不但可悲,也是臺灣社會的危機。
  • 泰"和統會"憂心臺灣族群對立,樂見"公投"失敗
    中新社曼谷三月二十四日電(記者羅欽文)月初以「堅決反對臺灣『公投』」為主題發起主辦全球華僑華人「反獨促統」大會的泰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二十四日下午對臺灣選後亂象發表聲明,表示憂心「臺灣『大選』加劇族群對立」和樂見「『公投』失敗」。
  • 馬英九:"二二八事件"是官逼民反 非族群衝突
    馬英九:"二二八事件"是官逼民反 非族群衝突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31日 04:36 來源: 來源:新華社據臺媒報導,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24日重申,「二二八事件」不是族群衝突,是查緝私菸導致的官逼民反,事件發生後,臺灣人保護外省人、外省人保護臺灣人的情況非常多,希望大家60年後看待這個事件要抓住重點,要和解、和諧。
  • 臺灣撤銷十九大代表盧麗安戶籍 洪秀柱批「製造對立」
    【觀察者網綜合】據臺媒10月28日報導,出生臺灣高雄的盧麗安獲選進入中國共產黨十九大,遭到臺當局陸委會撤銷臺灣戶籍;對此,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28日表示,不應用這種激烈的手段製造對立,「這對於兩岸的未來不是很好」。
  • 臺當局:避免對立中正紀念堂每年228閉館
    【觀察者網 綜合】今天(28日)是臺灣「二二八」事件70周年紀念日,臺當局利用此推動「臺獨」不遺餘力。臺灣「文化部」27日宣布,為避免社會對立,臺北中正紀念堂將從今年起,每年2月28日閉館1天。 就在幾天前,以「轉型正義」為名,臺當局對臺北中正紀念堂大規模「去蔣化」,,給這些商品冠以「威權統治者意義鮮明」。
  • 臺灣颳起「素珠風暴」 撕裂族群引兩岸各界譴責
    內容提示:2月28日自稱是公民記者的洪素珠在高雄228和平紀念公園對一位外省族群的老人進行所謂的採訪,並於6月9日將其錄製的影片傳上網,在影片中她對老人進行激烈的辱罵
  • 臺灣颳起「素珠風暴」 撕裂族群引兩岸各界譴責
    內容提示:2月28日自稱是公民記者的洪素珠在高雄228和平紀念公園對一位外省族群的老人進行所謂的採訪,並於6月9日將其錄製的影片傳上網,在影片中她對老人進行激烈的辱罵
  • 許川:臺灣人的族群認同及其異化邏輯
    華廣網5月6日發表東南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特約研究員許川的評論文章說,1945年,蔣介石撤退到臺灣,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移民湧進島內,給原本較為單一的社會結構帶來新的變化,即後來所熟知的族群對立或融合問題。客觀地說,任何社會都難逃族群問題,只是族群問題在政治變遷中扮演何種作用,則需要視不同時空和情境而定。
  • 洪秀柱:民進黨利用「二二八」摧毀國民黨歷史記憶
    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網絡資料圖)   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23日表示,「二二八」將至,預計綠營又要開始製造仇恨,但民進黨當局卻並非真想了解「二二八」真相,而是盼藉此以「殖民史觀」對抗中華民族文化史觀,以徹底毀滅中國國民黨的歷史記憶。
  • 【華廣】許川:臺灣人的族群認同及其異化邏輯
    華廣網5月6日發表東南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特約研究員許川的評論文章說,1945年,蔣介石撤退到臺灣,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移民湧進島內,給原本較為單一的社會結構帶來新的變化,即後來所熟知的族群對立或融合問題。客觀地說,任何社會都難逃族群問題,只是族群問題在政治變遷中扮演何種作用,則需要視不同時空和情境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