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7月14日電 題:成行成市的街趣——從「喜帖街」變「囍歡裡」說開去
中新社記者 賈思玉
從灣仔地鐵站鑽出來,踏過電車穿梭的莊士敦道,面前街口挨著街口,窄窄一條利東街稍不留意就走過了。利東街其實幾近消失。這個港人更多以「喜帖街」代稱的地方,當下是被圍起的大工地,從街頭到街尾全線封閉,三、四幢拔地而起的高樓通身罩著綠色安全網。
一街之隔的廈門街上,黃茵站在自家喜帖鋪前,講起1988年進駐利東街時的情形:「整條街都是喜帖鋪、印刷鋪、首飾鋪,間間把喜帖和月曆鋪滿玻璃,一對對準新人手拖住手,左顧右盼……」那時,利東街兩旁清一色是三層或六層唐樓,地鋪的商戶大多以家庭作坊式經營,店鋪裡印刷機運轉的聲音和紙張受熱時散發的氣味,至今留存黃茵的記憶中。
利東街,上世紀五十年代起逐漸成為香港印刷業的集中地。從婚宴請帖到新年利是封,不知沉澱了港人多少甜蜜回憶。「有朋友移民溫哥華,嫁女時非要寫郵件回來訂喜帖,喜帖街做的是全球生意。」灣仔區議會前主席黃英琦說。後由於舊區重建,政府於2005年11月收回利東街業權,一時間人去樓空,20多間喜帖鋪或關或搬,黃茵也揮別舊鋪,移步廈門街重振旗鼓。
2008年,謝安琪的《喜帖街》一歌廣為流行,卻阻擋不了「印刷王國」的流變。而近期,利東街的命運再起波瀾。這裡上月被市區重建局和發展商命名為「囍歡裡」(廣東話「喜歡你」同音),將化身為一條長約200米、婚嫁主題的步行街,豈料招致一片質疑和嘲諷。
「利東街這名字有近百年歷史,改名背後反映的是商人的思維和霸氣。」黃英琦說。「不如叫回喜帖街。」黃茵說。
老街坊、老商戶稱利東街為喜帖街,叫出一種歸屬感。香港有不少街道,「一街一貨」,自發形成集群效應,比如女人街、金魚街、波鞋街,人們索性以商品指代街道,「正名」反而被遺忘。
「成行成市嘛,中國人做生意的特色。」香港歷史研究者、收藏家鄭寶鴻年輕時常陪著母親或太太到中上環一帶逛街,或去「花布街」(永安街)買布做衣服,或去「海味街」(德輔道西)買參茸海味,當然少不了到「為食街」(中環士丹利街與嘉鹹街交界)覓食歇腳,也曾試過迷失在上環文華裡「圖章街」,短短50米有10多家圖章刻印店。
街道承載了城市的歷史人情。近些年,香港緩慢推進一些舊區重建項目,卻激發一波波保育風潮。重建有罪?當年推動保育利東街的黃英琦說,她不反對重建,但要人性化,比如視情況「樓換樓」。黃茵則在商言商,希望舊商戶能重置「囍歡裡」並獲租金優惠。
「懷舊要看條件,一些舊行業的轉型不可避免。」鄭寶鴻說,「我是懷舊的人,但不會抱殘守缺,我搜集舊相片、郵票、寫文章就是表達情懷。那些good old days,留在我心底腦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