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紀錄片《關鍵十六天: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臺北首映

2020-12-19 臺灣頻道

原標題:歷史紀錄片《關鍵十六天: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臺北首映

  中新社臺北5月31日電 (記者 鄭巧 黃少華)歷史紀錄片《關鍵十六天: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5月31日在臺北首映。該片由白崇禧之子、臺灣作家白先勇監製,費時兩年拍攝,力圖透過影像還原白崇禧在臺灣「二二八」事件中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

  白崇禧生於1893年,字健生,廣西桂林人,軍事集團新桂系核心人物之一,與蔣介石素有恩怨,善指揮,在抗日戰爭中指揮多場大戰,屢有勝果,國共內戰後前往臺灣,1966年病逝於臺北。

  白先勇在首映式上表示,68年前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到現在都影響著臺灣人的關係,這個結必須解開。製作紀錄片呈現父親在事件發生後來臺所做的宣慰工作,也是為了補齊那塊歷史拼圖,「全面了解歷史是第一步,此後才有可能去理解,最終達成諒解」。

  距臺灣光復僅一年多的1947年2月28日,臺北市民為前一天軍警打死商販遊行請願,並聚集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抗議,遭衛兵開槍射擊,激起全省民眾憤怒,爆發了大規模暴動。國民黨當局隨後從大陸調集軍隊來臺殘酷鎮壓。在全島民眾惶恐不安之時,白崇禧在3月17日奉命來臺宣慰人心並查明真相,於4月2日返回南京。

  紀錄片通過考察史料、採訪「二二八事件」見證人與受難者家屬,展現白崇禧在臺16天裡,採取寬大懷柔政策處理被捕者,對於穩定人心起的決定性作用。約一個小時的紀錄片播放完畢後,全場響起熱烈掌聲。

  片中,《大明報》記者蕭錦文被判了死刑,被五花大綁押往刑場的路上,因白崇禧下了一道「禁止濫殺,公開審判」的命令,而免於一死。已經90歲高齡的蕭錦文也來到首映現場,他說,「白將軍救了很多人,我是其中一個,感謝他讓我多活了六十幾年,也希望大家對歷史有更多認識」。

  白先勇近年致力於為父親作傳。2012年出版的《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在兩岸、香港及歐美漢學界,曾引起很大迴響。《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一書去年在臺面市,並於今年3月在大陸出版。

  白先勇說,「父親在世的時候對我們很嚴格,我都躲著他,現在很後悔。希望能通過史料重新了解他,也希望這些書對兩岸人民互相理解、大陸民眾更理解臺灣有所幫助。」(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白崇禧與臺灣二二八事件:力挽狂瀾關鍵十六天
    白崇禧在臺中。從3月17日到4月2日,在短短十六天時間裡,白崇禧馬不停蹄,從北到南,又從南到北,從基隆到臺南,又從臺南回基隆,每到一處,均沿線進行廣播、演講,宣明政策,接待民意領袖,並要求軍隊嚴守軍紀、禁止亂來。對於牽涉事件其中的青年學生,一律免究既往;對於身處恐惶、爭相攜眷離島的外省公務員和教師,則真誠懇請他們能夠留下建設臺灣;對於在亂離中維護族群穩定的原住民頭領,更是延為座上賓。
  • 「那十六天,他們不願提起」白先勇說白崇禧與「二二八」事件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供圖/圖)白先勇覺得他父親白崇禧將軍的功勞被忽視了。他一直想為父親立傳。將近二十年的研究裡,他有一個發現,在「二二八」事件的官方歷史裡,白崇禧將軍基本處於隱形狀態。白先勇覺得,自己有責任替父親把歷史寫出來。1947年3月,時任國防部長的白崇禧從公務中趕回南京,在8日、9日晚間連獲蔣介石召見。
  • 白先勇:臺灣二二八事件的關鍵十六天
    他們指的是一九四七年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後,蔣介石特派父親以國防部長的身份到臺灣宣慰,處理「二二八」善後問題。父親在關鍵的十六天中,從三月十七日到四月二日,救了不少臺籍人士的性命。當時臺灣人對父親一直銘感於心。那些臺灣父老對我提起這件事的時候,都壓低了聲音,似乎餘悸猶存,「二二八」,在戒嚴時代,還是一大禁忌,不能隨便談論的。
  • 白先勇:白崇禧在臺聲望高引蔣介石猜忌
    據中評社報導,知名華人作家白先勇17日在臺北中山堂發表新書《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白崇禧是白先勇的父親,在1947年228事件發生時,擔任國防部長,銜蔣介石之命,3月17日抵臺宣慰並處理善後問題,4月2日離臺,在臺灣待了16天。白先勇與共同作者歷史學者廖彥博認為,白崇禧處理228事件在臺灣民間得到很高的聲望,導致蔣介石的猜忌,這可能是白崇禧在1949年到臺灣以後,沒有任何權力卻受到監控的原因。
  • 白崇禧與二二八事件善後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15]返回臺北,20日下午3時,白崇禧對臺北市各機關人員訓話,指出「『二二八』事件,系受共黨及少數本省暴徒乘國軍他調煽動暴發,幸經陳長官敏捷及鎮靜處理,社會秩序即告恢復。關於此次事件主動之共黨及暴徒決從嚴懲辦。」強調「臺灣為我國國防重鎮,中國不能分離臺灣,臺灣更不能離開中國。」[16]21日,白崇禧一行30餘人乘國防部專機飛屏東。
  • 談「白崇禧與蔣介石」白先勇:「臺北人」的歷史注釋
    「沒有辛亥革命、北伐、臺兒莊大捷,怎麼會有『臺北人』?」作家白先勇在臺北發表他和歷史學者廖彥博合著的「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將軍與蔣介石」,他認為,這套書等於是成名作「臺北人」的歷史註解,「『臺北人』是以文學寫歷史的滄桑,這套書是以歷史寫歷史的滄桑。」
  • 臺灣民間最新製作抗戰紀錄片臺北首映
    臺灣民間最新製作抗戰紀錄片臺北首映 2015-08-10 19:14:0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臺北8月10日電 (記者 邢利宇 石龍洪)一部由臺灣中正文教基金會籌備、歷時3年完成的「抗戰:和平榮耀·勝利70年」紀錄片10日在臺北舉行首映式。
  • 臺灣籍「慰安婦」紀錄片《蘆葦之歌》臺北首映
    銘刻創痛與堅強——臺灣籍「慰安婦」紀錄片《蘆葦之歌》臺北首映    繼1998年一部控訴日本軍國主義殘害臺灣籍「慰安婦」的紀錄片《阿嬤的秘密》之後,又一部聚焦臺籍「慰安婦」的紀實影像作品《蘆葦之歌》11日晚在臺北首映。  該片聚焦6位飽受創傷的老人晚年的心靈療愈過程。「如果不知道過去,你不會有未來。」
  • 林獻堂:一個臺灣士紳的「二二八」
    發生於1947年2月28日的「二二八事件」,無疑是近代以來對臺灣影響最大的歷史事件之一。白先勇先生曾言:「不理解『二二八』,就不會對臺灣人的心理有深刻了解。」誠如斯言。而有「臺灣第一士紳」之稱的林獻堂,他在「二二八」之中的經歷和所想,也能恰當的體現臺灣精英知識分子對於這一事件的真實態度。
  • 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更展 馬英九:盼歷史不重演
    馬英九(前左2)20日出席「臺北二二八紀念館」常設展更新開館典禮,參觀館內用數位化方式呈現臺灣各地「二二八事件」的歷史。圖片來源:「中央社」  中新網2月20日電 據臺灣「央廣」報導,2011年是「二二八事件」64周年。
  • 臺灣各界紀念「二二八」
    原標題:臺灣各界紀念「二二八」   新華網臺北2月28日電(記者曹典 李寒芳)28日是「二二八」起義68周年紀念日,當天台當局及社會各界舉行追思會、座談會、紀念展等活動,紀念這一對臺灣社會造成深遠影響的歷史悲劇。
  • 【看天下】臺北「二二八」和平公園
    我說的,就是兩年前去過的臺北「二二八」公園。為什麼要突然說這個地方呢?儀式上,人們在烈士紀念碑前默哀、獻花並行三鞠躬禮,獻唱《安息歌》《天耀中華》等歌曲。臺灣白色恐怖時期,許多懷抱愛鄉愛國情懷和改造社會理想的兩岸進步人士被獨裁統治者逮捕,之後慷慨赴義,魂斷新店溪畔的馬場町刑場。
  • 影片移花接木 島內綠媒二二八紀錄片被指造假
    據臺媒報導,由島內親綠媒體三立電視臺新聞部製作的「二二八事件」六十周年特別報導,竟然將國民黨軍隊在上海街頭行刑的紀錄片,移花接木當作「二二八」時期國民黨軍隊殺害臺灣民眾的影片。臺媒指出,三立製作單位移花接木,誤導觀眾。據臺灣《聯合報》報導,這部特別報導的紀錄片名為「二二八走過一甲子」,共有十三集,由資深主播陳雅琳主持,播出時間是今年3月3日到7日。
  • 臺北二二八紀念碑髒話滿布 網友批不尊重歷史
    中新網10月25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象徵平靜、反省的臺灣臺北二二八紀念碑底圓形水池,最近池底出現髒話與謾罵同性戀字眼,照片被網友放上網站,引發公憤,認為留言者「不尊重二二八歷史」,同時也批評臺北市公園管理處未善儘管理責任。二二八公園舊稱「新公園」,作家白先勇的名著小說「孽子」正是以二二八公園為故事場景。
  • 臺北孔廟首個紀錄片《樂生·聲年》首映
    中新社臺北9月10日電 (記者 邢利宇 楊程晨)臺北市孔廟首個以祭孔釋奠典禮上的樂生為拍攝對象的紀錄片《樂生·聲年》,10日在臺北舉行首映記者會。一年一度的臺北市孔廟祭孔釋奠典禮將於本月28日舉行。在一年的拍攝中,《樂生·聲年》記錄了臺北市重慶中學的學生們為擔任臺北市孔廟祭孔大典樂生,辛苦訓練歷程及心境上的成長。紀錄片主人公之一、從事樂生訓練32年的樂長孫瑞金老師說,祭孔典禮流傳至今兩千五百多年,有著無形的文化魅力。
  • 臺灣各界紀念「二二八」事件
    新華社臺北2月28日電(記者李慧穎)「大量的史實都證明,『二二八事件』不是民進黨所宣稱的『臺獨的源頭』。」在28日舉辦的「二二八事件」紀念活動上,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席、作家藍博洲說。連日來,臺灣社會舉辦多場「二二八事件」紀念活動。
  • 「二二八」事件:被選擇性闡釋難見全貌
    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南京政府派國防部長白崇禧(中)來臺宣撫,監察院亦派特使楊亮功來臺調查事件的前因後果。與親民進黨學者張炎憲《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和親國民黨學者楊渡策劃的《還原二二八》相對照閱讀,可以窺見一些有趣的差異。同一個歷史事件,只因理念與立場差異,竟有迥異的解讀後果。歷史被選擇性闡釋在引發二二八事件之前,煙販林江邁曾被查緝過兩次,損失了3000多元。
  • 白先勇:正確看待白崇禧與蔣介石的四十年恩怨分合
    【編者按】本文節選自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先生的最新散文集《八千裡路雲和月》,文中的「父親」,指的就是白崇禧。白崇禧是國民黨時期桂系中心人物,與李宗仁合稱李白,先後參與了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國共戰爭,大陸解放後,白崇禧前往臺灣,於1966年在臺北病逝。在此期間,白崇禧與蔣介石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頗為複雜。那麼,白先勇先生是如何看待白、蔣關係的呢?
  • 公務人員親歷二二八:人性最乖張的一面顯示出來
    (原標題:二二八事件公務人員親歷記) 作者|丘智賢,網易歷史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