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泰安文化旅遊櫛風沐雨的70年。70年來,勤勞勇敢的泰安人以泰山「挑山工」的時代擔當,鐫刻了一個又一個泰安文化旅遊的新高度,實現泰安文化旅遊資源從單一到豐富,文化旅遊設施從薄弱到健全,文化旅遊市場從匱乏到繁榮的轉變!
大項目帶動大旅遊助推大發展登泰山而小天下。自古泰山就是帝王封禪祭祀之地,也是文人墨客抒發人生壯志之地。新中國成立後,泰安旅遊依託資源,弘揚特色,加強營銷,實現了旅遊資源大市向旅遊產業大市、旅遊經濟強市的轉變和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泰安只有泰山、岱廟兩個比較成形的景點。其中泰山以外事接待為主,當時所有景區都不收門票,但是真正「旅遊」的人卻鳳毛麟角。
1987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泰山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泰山聲名響亮地飛向海內外,泰安旅遊的大門向世界敞開得更廣,吸引力變得更強。
此後,泰安作為首批對外開放旅遊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通過不斷改革,不斷集約和發揮包括泰山在內的旅遊資源優勢,突破了旅遊業長期以來的「外事接待」模式,做足做活了旅遊這篇大文章。
尤其是這幾年,泰安立足地域優勢,依託大項目帶動「大旅遊」助推大發展,旅遊產業成為當地的重要支柱產業。
2010年是泰安旅遊發展史上裡程碑式的一年:泰山方特歡樂世界、花樣年華、中華泰山封禪大典實景演出、水滸影視城正式開門納客,改變了泰安旅遊「一枝獨秀」的局面。
2012年以後,泰山溫泉城、天樂城水世界、鹽海神湯、天頤湖、太陽部落、寶泰隆旅遊度假區、劉老根大舞臺等旅遊大項目如雨後春筍般崛起,幾呈「井噴」之勢,業內人士譽之為「泰安速度」。以泰山為龍頭的泰安三日遊產品受到市場歡迎,泰安旅遊產品實現了由觀光型向觀光休閒度假型轉變,泰安逐漸邁入全域旅遊發展時代。
2014年,以山嶽休閒度假旅遊產品體系為依託的旅遊綜合體項目「平安泰山」被列入全省十大文化旅遊目的地品牌。
2016年,泰安市確定了全域旅遊發展戰略,以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抓手,積極推進泰安旅遊目的地體系建設,掀起了新一輪旅遊項目建設熱潮。
僅今年,就有總投資1360億元的65個市級重點文旅項目正在建設,45個項目入庫「全國旅遊項目管理系統」,曳尾園民俗旅遊項目、泰山植物園核心區項目、力明藝術宮等12個項目列入全省重點文旅項目(全省72個)。岱嶽區客天下綜合體項目、旅遊經濟開發區天平湖「演藝秀都」項目等一批重點項目完成籤約,建立泰山新聞出版小鎮、運河之心文化產業園、水滸文化產業園、春秋古城4個文化創意產業項目考核臺帳。
其中,泰山新聞出版小鎮作為全國首家「新聞出版小鎮」,目前已有70餘家印刷企業、出版社進駐,待小鎮全部建成後,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00億元,利稅10億元。
前不久,第七屆全國出版物館配館建交易會在泰安舉行,最終實現現採碼洋(現場採購的全部圖書定價的總額)1.63億元。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全國出版物館配館建交易會是第一次在非省會城市舉辦。在大項目的帶動下,如今泰安旅遊由「泰山時代」「山城時代」邁向「旅遊目的地時代」,旅遊業作為綜合產業、戰略性支柱產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顯。
傳經典 創精品 文化事業百花齊放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和立於當今激蕩世界的根基。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回望過去,作為生活在泰山腳下的泰安市民,不僅為燦爛的5000年中華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所驕傲,更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泰安文化事業發展取得的新成就而自豪。
70年來,泰安文化建設在不斷轉型與創新中,走出了一條具有泰安特色的「文化之旅」。
回顧70年非凡歲月,泰安市文藝創作成績斐然,「精品工程」大獲豐收,藝術創作表演成果豐碩。
在剛剛結束的第八屆山東文博會上,泰安展廳以「文化+旅遊+科技」300多個種類近5000件產品再次成為「最留得住人」的展廳。特別是泰山皮影演示體驗區,僅開幕式當天上午就已吸引500餘人駐足觀看體驗。
此前,在由泰安市承辦的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上,泰安創排的山東梆子《兩狼山上》參加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第十四屆文華獎評選,獲「文華優秀劇目獎」,泰安市人民政府被評為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優秀組織獎和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最佳演區。
成績的取得得益於泰安市委、市政府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當地一方面狠抓文化活動的場所建設和藝術人才的培養教育。全市已建立起一支懂專業、會管理的文化藝術工作管理隊伍,專業藝術人才近千人。
新建城市文化藝術中心,市美術館、市圖書館、市文化館、市文化藝術創作研究室相繼進駐,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7個,文化館7個,美術館9個;88個鄉鎮(街道)全部建成綜合文化站,其中,國家一級站5個;全市所有村(社區)建成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100%。
為讓更多群眾共享文化成果,近年來,泰安又大力推進實施文化惠民「五大工程」,印發《「一村一年一場戲工程」實施方案》,持續開展「送戲下鄉」,舉辦「全民閱讀」活動200餘場次,深入推進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標準化,建設固定銀幕架1500餘個,放映公益電影300餘場次;2017年泰安市成功開展首屆文化惠民消費季,累計開展各類文化惠民活動6萬餘場次。
另一方面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泰安大力實施泰山文化保護傳承工程,今年編制《泰山文化保護傳承發展總體規劃》被列入省《政府工作報告》。啟動泰山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申報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工作,爭取省級資金50萬元。
同時加大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力度。今年上半年,泰安爭取國家重點文物保護項目4項,省級重點文物保護項目8項。實施石刻資源調查研究和數位化保護工程,舉辦全市文物工作暨石刻資源保護利用調查工作培訓班。
開展革命文物普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91處、可移動文物481件(套)。開展第八批國保、第六批省保申報和岱廟文化廣場、東平湖、戴村壩遺址、泰山封禪文化遺址文物考古調查勘探。
今年6月25、26日,國家文物局調研組到泰安市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調研。省政府領導專門作出批示,對泰安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新起點 新徵程 文旅融合展「多彩泰安」新畫卷文化,賦予旅遊靈魂;旅遊,釋放文化活力。2018年12月29日,泰安市文化和旅遊局正式揭牌成立,奏響了文旅融合的華麗樂章。
作為五嶽之首、歷史上多位帝王封禪之地,泰山留下了眾多文化遺存。深入推進文旅融合,泰安正以泰山為龍頭,以非遺為切入點,做好文旅融合的大文章。
泰安擁有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2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05個。這些非遺傳統文脈深厚,文化生態多元,民俗風貌獨特。泰安對非遺進行創造性保護開發,加強其與旅遊的融合,非遺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為將非遺文化發揚光大,泰安市實施「非遺進景區」,讓更多遊客通過旅遊了解非遺、傳播非遺。就在今年端午假期前夕,為慶祝「文化和遺產自然日」,泰安市文旅局組織泰山皮影、汶河大鼓、九宮方等全市140餘項非遺項目在岱廟景區進行了展示、展演,精心提煉非遺文化元素,與旅遊景區有機融合。
「像這樣的非遺展演活動,不乏國家級非遺展演項目,市民及遊客可以現場看展演、品美食、做剪紙、刻銅爐、聽戲曲、買麵塑,讓遊客與非遺面對面,更能近距離領略非遺文化魅力。」相關負責人表示。
非遺文化走向市場,旅遊是橋梁。泰安市創新打造「非遺+旅遊」多元化產品模式,讓非遺從「活起來」到「火起來」。
泰山豆腐宴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泰山豆腐宴文化研究院理事長王小剛,憑藉著從事導遊職業多年的市場經驗,看準了豆腐宴這座「寶礦」,深入挖掘豆腐文化,打造了600平方米的豆腐博物館,將餐館做成了以豆腐為主題的「文化空間」。
遊客走進這個空間,不但可以品嘗到富有當地特色的泰山豆腐宴,品鑑博物館豐富的館藏,還可以跟著四頁竹板山東評書了解泰山豆腐文化。不少旅遊團隊、研學團隊慕名而來,最紅火的時候年接待量達到50餘萬人次,其中,研學團隊達到8000餘人次。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包羅萬象的文化層面中找到適合現代需求的落腳點,以點切入,轉化創新,文化旅遊才能做出特色。
為了拓展泰安全域旅遊大格局,近年來,泰安市依託鄉土文化,打造了一批「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特色鄉村旅遊產品,一座座面山臨水而居的精品民宿、一件件喚起兒時回憶的老物件,讓泰安的鄉村充滿藝術情懷和人文氣息。
岱嶽區道朗鎮的九女峰是泰安鄉村旅遊的聚集區,這裡一條公路串起了19個村。
走進北張村,3000多平方米豐富多彩、個性十足的牆繪格外引人注目。一幅幅巨幅牆繪讓曾經灰白一片的村莊變成了潮流與藝術的「網紅地」。北張村還利用本村閒置院落,建設精品民宿、咖啡屋等休閒娛樂設施,打出了「花田北張」旅遊品牌,不僅能吸引遊客來參觀拍照,還能留住遊客住宿消費。
在它鄰近的朱家窪村,除了彩繪牆,還有以知青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一張張老照片、一段段動人的故事帶遊客一起重溫那段溫情歲月。
此外,片區內還有泰安起步較早的裡峪鉑思民宿、八樓村的麓垚·氧心谷以及魯商集團全新打造的「故鄉的雲」,形成了點線成面的片區集聚效應。泰安自供給側出發,促進旅遊觀光向休閒度假轉變,為遊客提供旅遊消費新業態,激活泰安旅遊新動能。
降票價 提服務 遊客滿意度創新高「雖然是假期旅遊高峰,但是此次旅遊體驗特別好。剛抵達泰安就收到了城市服務簡訊,上面不僅有『慧遊泰山』小程序的介紹,還有投訴電話與停車場、公廁等信息。一收到簡訊,頓時感覺非常親切、非常溫暖。泰安旅遊的服務真是細心周到!」今年十一假期首日,來自廈門的遊客劉浩對泰安旅遊環境、城市配套設施豎起大拇指。
從今年3月1日起,泰山景區所有門票價格由240元降為115元,3日內有效,有效期內不限遊覽次數,彩石溪、玉泉寺、普照寺、紅門宮、王母池5個小景點持身份證驗證免費遊覽,實現景點串聯,讓利遊客。
泰山景區門票降價後,當地更多的是發揮泰山的品牌效應和龍頭作用,以全域旅遊為抓手,大力實施交通組織換乘、特色餐飲小吃、停車場提升、旅遊廁所提升「四大工程」,提升文化旅遊服務質量。
「吃住行遊購娛」六要素貫穿於整個文化旅遊鏈條。今年4月30日,泰安智慧旅遊平臺「慧遊泰山」上線運行。藉助大數據技術,「慧遊泰山」通過其官方微信公眾號和小程序,有效整合泰安全域旅遊資源,提供門票、美食、智慧停車、酒店民宿、景區導覽、自助遊推薦、一鍵救援等服務功能,極大方便來泰遊客的出行。
目前,平臺已涵蓋泰安市43家景區景點、53家特色美食及網紅美食打卡地、25處停車場、89處公共廁所及充電站、酒店、民宿、遊客服務中心等旅遊公共服務信息。十一黃金周期間,平臺訪問量更是突破50萬人次。
為緩解主城區停車難題,泰安市制訂多套應急方案,一方面新啟用一批臨時停車場,並提前向社會公告,通過「慧遊泰山」進行智能引導。
其中,泰安市政中心是泰安市委、市政府辦公所在地,距離天外村、紅門等登山景點距離較近,2017年清明節市政中心1043個停車位首次對外地車輛免費開放,以後每逢節假日都對外開放。
今年,泰安市委、市政府更是專門拿出市政中心東側的黃金地段,建成佔地56畝、可提供710個停車位的生態停車場,以解決遊客停車難問題。
另一方面開通「泰安高鐵站—生態停車場—泰山中天門」直通車,讓遊客落腳泰安後可直達泰山;高鐵站至泰山旅遊公交專線及「天外村—紅門—岱廟」「紅門—天外村—桃花峪」等公交環線的運行,讓遊客暢心暢行。
細心周到的服務,讓泰安收穫了遊客的好評。今年五一假期和十一假期,泰山景區兩次榮登山東5A級景區好評度榜首,遊客滿意度達歷史新高。
對此,泰安市委書記崔洪剛說:「旅遊是泰安的特色所在、優勢所在,泰安城市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們的城市建設工作必須把旅遊放在突出位置,把為遊客需求服務的觸角伸向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為遊客營造舒心、安心、開心的旅遊環境。」
2019年上半年,泰安市共接待國內遊客3590.68萬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397.3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57%和13.43%。十一國慶期間,全市納入監測的18家景區、鄉村旅遊點共接待遊客143.9萬人次,平均增幅5.62%,實現旅遊消費1.15億元,平均增幅5.88%。
來源:大眾日報
記者:劉濤、王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