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4月19日電(記者黃南希 石志勇)被外媒稱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支點」的古都西安,正積極培育壯大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地。西安成為中國「西部矽谷」的底氣何在?新華社記者帶你一探究竟。
「硬科技之都」:科技創新「不承讓」
2017年11月,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在西安召開,標誌著西安圍繞硬科技領域的探索研究全面啟動。
「硬科技」概念的首創者、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副研究員米磊說,硬科技是對人工智慧、航空航天、生物技術、光電晶片、信息技術等領域中的高精尖原創技術的統稱,具有自主研發、長期積累、高技術門檻、難以被複製或模仿等特點。「硬科技是比高科技還要高精尖的科技,是社會發展的硬實力,具有改變世界的力量。」米磊說。
從1991年至今,西安高新區已成功打造出電子信息、先進位造、生物醫藥、現代服務四大主導產業,並在軟體和服務外包、半導體、智能終端、軍民融合等領域也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與產業集群。
西安高新區創新發展局副局長吳峰介紹,隨著西部的發展,配套和服務的逐步改善,西安在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優勢,正形成對國內外行業企業的「虹吸效應」。
2012年,西安高新區成功引進三星電子存儲晶片項目,一期項目總投資達100億美元。一期項目2014年竣工投產,帶動了上百家配套企業入駐,包括美國空氣化工、日本住友、華訊微電子等一大批國內外企業,使西安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加速成為世界電子信息產業新高地。
「三星落戶之前,陝西的集成電路產值大約100億元,2016年陝西省半導體產業產值已經超過了500億元,半導體企業也從之前的60多家增加到目前的200多家。」陝西省半導體行業協會常務理事長何曉寧說,陝西省的進出口額70%是由半導體企業貢獻,而且主要集中在包括三星在內的兩家企業,因此三星項目對陝西省外向型經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人才科技「西引力」:半導體產業做大有底氣
西安擁有的高校數量居全國前列,科研實力也名列前茅。近年來,西安積極設立研究中心與研發基地,培養聚集高科技人才。
何曉寧表示,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西安就是我國重要的半導體產業基地,新中國第一塊集成電路就誕生在西安微電子所。但是西安半導體產業一直規模較小,沒有形成骨幹龍頭企業,而且在產品工藝、核心技術等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較大。
為支持三星半導體工廠的生產,2013年配套高端存儲項目的三星電子封裝測試項目、三星電子及三星數據兩個研發中心落戶西安,完整的半導體生產鏈構築完成,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工程師,他們的成長為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何曉寧說:「西安有不少半導體相關專業的高校和研究所,全國有五分之一的半導體人才都是從西安走出去的。三星項目落戶後,很多相關人才又選擇回到西安工作。」
2017年,西安實施戶籍、人才和創新創業「三大新政」,同時,建成高新咖啡街區、經開創業大街、曲江創客大街等眾創空間422家、面積1389萬平方米,累計入孵企業11529家,吸引創業就業人數22.9萬人。如今的西安,已然聚齊了成為創新創業高地的諸多要素,結合三星的尖端半導體技術與雄厚資本、全球化的發展視野與積極的人才培養模式,「強強聯合」讓西安科技創新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開放再擴大:「國際化大都市」遇良機
古都西安正處在一個極為難得、大有可為的黃金髮展期。2017年,西安籤約引進的項目達847個,企業投資規模達2.35萬億元,為歷年最高,被媒體評為「2017最受國際關注中國投資城市」。
「一帶一路」建設為西部特別是西北地區對外開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今年初,國務院批准的《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中明確賦予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定位,西安根據發展需要和自身實際,確立了「大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化大都市」的「三步走」戰略,有效提振了企業在西安發展的信心。
為適應全球IT市場對高端存儲晶片需求的增長,2018年3月28日,三星(中國)半導體有限公司存儲晶片二期項目在西安開工,總投資70億美元。三星電子執行長金奇南社長表示,三星將會用二期的成功運營和最尖端的存儲器半導體產品,與西安攜手前行,推動西安經濟持續發展。
專家認為,陝西和西安藉助「一帶一路」平臺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進入了機遇疊加期、價值兌現期和發展黃金期。從三星電子這樣的跨國公司來西安布局與發展中能看出,今天的西安不僅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創業之城,更是一座極具潛力的希望之城,「硬條件」和「軟實力」同步提升,建設「一帶一路」創新之都和「西部矽谷」正進入快車道。
責任編輯: 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