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最早起源於中世紀的騎士們,那是一個手握武器的時代,在戰爭期間,騎士們都穿著盔甲,只露出兩隻眼睛,隨時處於戰備狀態的騎士如果想要對對方表示友好該怎麼辦呢?
他們會相互走近對方脫去右手的甲冑,然後伸出右手,向對方表示沒有武器,互相握手言好。
後來這種表示友好的方式傳到了民間,不斷地發展演化就被賦予了更多的社交意義,就形成了握手禮儀。
握手四部曲
第一步:站立,面向對方,身體略微前傾15度(就是我們常說的欠身,以表示尊重)。
第二步:伸出右手,四指併攏,大拇指自然輕貼食指,與對方虎口相對。
第三步:目視對方,面帶微笑,寒暄問候:「您好,很高興見到您」「您好,幸會」「您好,認識您是我的榮幸」等等。
第四步:上下晃動2-3下,保持3-5秒再還原,注意力度適中。
這裡要和大家強調的是,正常情況下3-5秒,我們要靈活運用,如果是您和您的老朋友好久不見了,非常想念,非常激動,那麼多握一會兒也沒關係,可千萬別數著3-5秒立刻收手,這樣會讓對方感到很奇怪。
握手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
在實際的握手過程中,最讓我們犯難的是誰先伸手?
這裡跟大家分享一個原則叫做「尊者先伸手」的原則,就是說,地位高的人先伸手,表示出握手的意願,這樣就不會有勉強尊者的感覺,對方順勢回握就好了。
晚輩和長輩握手,長輩先伸手
上級和下級握手,上級先伸手
老師和學生握手,老師先伸手
男士和女士握手,誰先伸手呢?
在商務場合當中,不分男女,依舊根據職位高低決定,職位高者先伸手,而在社交場合,提倡「女士優先」那麼等待女士先伸手,也能凸顯男士的紳士風度。
當然關於誰先伸手還有一些特殊情況。
比如:邀請客人來家裡吃飯或者你做東在外宴請,客人到達的時候,作為主人,要先伸手表示歡迎。
客人離開時候呢?要等客人先伸手,我們回應表示挽留之意,反之會有逐客之意哦。
握手的禁忌
第一:忌握手時心不在焉。在於任何人握手時,都應當目視對方,充滿自信,以誠相待,如果三心二意或是目中無人,都是對對方的失敬哦。
第二:忌戴手套,手套是禦寒和保護手部的作用,所以在與人握手的時候要摘掉手套,表示尊重對方。
第三:握手忌用左手,為什麼呢?
因為在新馬泰、印度等國家,左手是不潔之手,用於沐浴更衣,衛生間方便等不潔之事,右手為潔淨友善之手,用於遞接物品,吃飯或者行使禮節。
第四:忌交叉握手,如果遇到需要和多人握手的場合,我們要按順序,由近到遠逐一握手。
與兩個人交叉握手會形成十字架的圖案,在西方也是不吉利的,也會被對方視為不尊重。
握手的質量表現了你對別人的態度是熱情還是冷淡,是尊重還是敷衍。
在全世界,最讓人憎恨的就是「死魚式「握手,充滿了拒絕、排斥和孤傲,審視一下我們平時是如何握手的,也做一次禮儀自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