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公眾號後臺,收到W先生(餐飲創業者)提出一個燒鵝項目的問題,鹿鹿跟他交流後,覺得很有代表性。這次咱們就針對這個問題,一起來分析下關於燒鵝這個品類的話題。(由於未能及時保存消息,鹿鹿就憑記憶來回顧)
W先生觀點如下:
1.新事業構想:借鑑日日香潮汕滷鵝以及太興餐廳模式,在廣東做一個以燒鵝及鵝周邊產品的正餐餐廳;
2.W先生的出發點:燒鵝的群眾基礎非常廣泛,基本上廣東人都喜歡吃;鵝是可以賣的上價格的食材,消費行為一般來發生在粵式酒樓裡,作為宴請的菜品。亦或是在菜場檔口,被主婦作為斬料加餐帶走;
3. W先生的創新思考:1)燒鵝作為傳統品類,主要的消費人群為中老年人;如果將門店打造成簡約快捷,年輕時尚的就餐空間,可以吸引年輕人;2)要做口味好的燒鵝,打造話題性輔助營銷,吸引消費者拍照分享;3)簡化菜單SKU,減少就餐時間,增加翻臺率。
那麼問題來了,粵式燒鵝能否像潮汕滷鵝一樣,做成一個火爆的單品類爆款餐廳呢?(注意,此處是「單品類爆款」,其含義詳見鹿鹿之前曾發布過的文章《一字之差,含義大不同:單品爆款VS單品類爆款》)
A. 品類洞察
同樣用鵝肉為主食材,滷鵝、燒鵝屬於不同的細分品類。
1.從品類的角度來說。潮汕滷鵝源自潮州滷水,而燒鵝源自廣式燒臘,他們都屬於粵菜的分支菜系中的一個極細分單品;
2.從認知的角度來說,鹿鹿認為,在廣東地區,對於燒鵝的消費者認知度,比滷鵝更加廣泛。
如果以創業經營的角度來衡量,滷鵝跟燒鵝那個難度更大呢?
以深圳為例,日日香滷鵝的出現,填補了一個細分品類的空白,原來出現在中高端潮菜的菜品,以更親民的方式及價格呈現在大眾消費者面前(即便現在已有效仿者跟進,在深圳想吃好的潮汕滷鵝,選擇面依舊較少);我們再看燒鵝,無論廣式燒鵝或港式燒鵝,深圳的大街小巷都能找到不少口碑店--粵菜/客家菜餐飲可以吃到,茶餐廳燒臘店也可以吃到,菜場的燒臘檔口也能買到。從這一點看來,跟滷鵝相比,燒鵝缺少先發優勢,也不存在品類稀缺性。
B. 產品思考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燒鵝、滷鵝的產品差異。
因單一而多樣。滷鵝之所以能以單品類支撐一家餐廳的菜單,有其特殊性。其特殊在於一隻滷鵝的各個部位,都可以單獨成為一道菜品--鵝頭、鵝肝、鵝掌、鵝肉、鵝蛋、鵝腸、鵝胗……這就跟另一個單品類爆款,潮汕牛肉火鍋類似,以不同的食用部位組成一張菜單的主體架構。
因單一而單一。對於燒鵝來說,主要的吃的部位就是鵝肉,難以找出足夠多的部位來做配角,造成其菜品結構略顯單薄--這也是為什麼主營燒鵝類的餐廳,都會以其它的燒臘或者炒菜做為補充。
其次,我們再說說出品的穩定性。
其實減少SKU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為了保證出品的穩定性。做滷鵝只需要將鵝這一個食材做好就可以了,而燒鵝則需要將燒鵝以外的其它食材同樣做好。
最後再談談口味和價格。
燒鵝與滷鵝不同,即便做的很好很正宗,消費者在吃的時候,依然會跟自己經常吃的餐廳作比較(更熟悉的口味,更多的口味記憶)。再者因為選用的鵝種不同,鵝頭及鵝肝也因其稀缺性能賣的上價格,而燒鵝則在這點上遜色不少。綜上所述,想要單從燒鵝這個單品做出差異化,需要精心設計周邊的產品來輔助主品項。
C. 模式優缺
W先生在溝通中談模式,提到了日日香和太興,如果我們研究一下會發現:日日香與太興各有不同。
日日香在澄海的門店實際上是以大排檔的形式存在,有鵝肉有炒菜。而其深圳模式更加輕盈,只有鵝肉、燉湯、小食……沒有明火炒鍋。其檔次定位也很明確,可以說是介乎快餐與正餐之間的休閒簡餐;而太興餐廳更像是一個精修版的茶餐廳,SKU較傳統茶餐廳精簡了許多,進化成為一個精品化的粵菜休閒餐廳。如果用一句話總結,日日香鵝肉飯店(深圳)是單品類特色餐廳,而太興是精品化的休閒餐廳。
那麼燒鵝是否可以有一種創新的模式,擺脫傳統形象?
鹿鹿認為,這個的前提是產品特色與結構、業態模式、選址、服務、就餐體驗都需要經過設計。燒鵝既然無法做成單品類爆款,就考慮作為爆款單品,配搭得力的搭檔來進行呈現。說起來,深圳有一家深井村燒鵝專門店,也在模式上進行創新(開到第四家門店),從最早做類茶餐廳燒臘店,轉型為燒鵝專門店。其特點是不做炒菜,專做燒味和燉湯小菜,每小時出爐一次燒鵝。這個模式是不是有點熟悉?它也是去除炒鍋,突出爆款,打造更「精」的產品結構與合理的消費場景。
D. 客群?傳播?
很多餐飲品牌,都在目標客群這件事上糾結不已。
到底我要賣給誰?大多數情況下,針對不同品牌的實際情況,我們會產生、得到一個更精確的目標客群+年齡結構。但是對於某些特殊的品類,可能出現類似全年齡層覆蓋的情況,那麼我們對消費者畫像的思考,應該更側重於其它維度。
舉個例子,鹿鹿觀察到日日香的消費群體,年齡跨度很大,也不局限於潮汕籍消費者,但其客群的消費能力相對較強。燒鵝也有這種特殊性,各年齡層、各地域消費者都喜歡吃,其消費者消費能力的彈性更大。那麼就可以在其消費的行為上多做研究,如他們在哪裡吃以及喜歡怎麼吃……
有時,當產品品質、運營服務都還沒搞定,就想著傳播。
就像之前鹿鹿寫的《餐飲網紅品牌的「正負極」你知道嗎?》中提到,不是誰都適合做網紅型餐飲品牌。本質上是做一個傳統品類,又不懂得厚積薄發,投入過度的精力在製造話題和傳播上,就會捨本逐末。與其擔心傳播力夠不夠,不如看清自己這門生意的本質是什麼,並將自己產品及體驗做好,經營出線上+線下的口碑,口碑帶來精準的復購。
感謝W先生提出的問題,讓我們從另一角度思考,同一品類的食材,其成功或者發展路徑是否可以複製呢?我們在做傳統品類升級時,著眼點應該是什麼?鹿鹿認為,創業者在在開始行動之前,一定要學會從多維度綜合考量,看的夠多、想的夠清晰、抓得到關鍵、看得到目標,你成功的概率必然直線上升。希望鹿鹿的文章能對大家有所幫助,端午節快樂!
--鹿鹿撰文,原創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