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黃金周,我們的媒體少不了會對我們安陽最核心和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遺蹟殷墟進行歌頌一番,諸如「中華文明的搖籃」、「漢字的故鄉」、「博大精深」、「文化厚重」等修飾性的詞句,層出不窮,這些我已經見過、聽過,太多太多,耳朵裡面都要生出老繭了。
不過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安陽的殷墟,其文化旅遊事業,迄今為止還是沒有獲得多少認知度和關注度,依舊不溫不火、不悲不喜。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我覺得當我把我前段時間親身經歷的一些事情和大家分享一下,或許可以見到一些端倪。
幾個月前,偶然的機會,我進入到我們安陽本地一個頗為高端的文化群,群裡的成員也號稱是安陽市文化圈裡比較有分量的一些人士,其中不乏文化系統、文物系統的專家和領導在內。
起初我在這個群裡,和群友們探討文化方面的學問,非常的舒心。畢竟找到這麼多有共同話題的人。
後來,開始陸續發生一些非常不愉快的事情。
起因是某次我在群裡發了一篇自己寫的文章,裡面引用了我們國家古文字學泰鬥、著名歷史學家、已故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先生的一些觀點。結果引起群裡某位成員的不滿。而他不滿的緣由,簡直讓人哭笑不得,他說李學勤是一個「謊話連篇」的人,他的學術觀點沒有可信性。
我和李老還是頗有一些淵源,不僅曾經多次因為工作緣故,前去北京拜訪他,而且讀過他的不少著作,網絡上只要是公開的老先生的講座視頻,我基本上都看過。李老在中國歷史學界的地位,是得到大家公認的。
在我看來,李老的學識以及治學的嚴謹,都堪稱是一代宗師。
而李老在甲骨文的研究方面的貢獻,也是非常重要。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中國社科院研究殷商文化集大成者的恢弘著作《商代史》叢書中,就引述了很多李老的研究成果。
他身前還一直擔任中國文字博物館的館長(中國文字博物館就位於我們安陽)。
我通過側面途徑了解到,惡意攻擊李老的這個人,是個中年人,好像還是某211大學畢業的,應該是有一定知識、學問的。
於是我便直問他,你見過李老?讀過李老的哪些文章?看過他的哪些講座嗎?
他的回答也很乾脆,說確實沒見過李老,也不認識他。以前看過他的幾篇文章,認為那些文章寫的邏輯不通。
我心想,通過幾篇自己看不懂的文章,就去質疑作者的學術水平乃至於攻擊別人的人品,這樣的人無非就是個喜好譁眾取寵的狂熱又無聊的知識分子罷了,沒必要和他繼續糾纏下去。
但是更惡劣的事,在第二天繼續上演了。
我此前發的那篇文章還提到李老身前進行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研究——《清華簡》。結果那個人自己寫了篇文章,在文章中,他信誓旦旦地認為,清華簡就是李老包括其背後的清華大學進行的文物造假,屬於驚天騙局——仿佛他親眼看見一般。還把這篇文章四處散播。
關於《清華簡》的相關研究情況,大家可以自行去網上搜索,我就不再做解釋了。我需要告訴大家的是,李老身前的最後十年,全部身心都奉獻給了清華簡的研究。而他開始著手對清華簡研究的時候,已經是七十多歲高齡。如果不是忙於清華簡的研究,李老或許不會身染重病,溘然長逝。
我不知道這個人有什麼資格去惡意攻擊一個將自己全部心血奉獻於學術研究的老前輩。
他的那篇文章,我今天回想起來都會有一種噁心嘔吐的感覺。港臺那些喜歡搬弄是非的娛記、狗仔隊,也不會腦洞大開去寫這樣毫無頭緒的文章。
但是,這樣的文章居然就出自一個來自甲骨文的故鄉安陽、一個自詡古都安陽的文化學者,而文章的主題,居然是攻擊對甲骨文的研究做出重大貢獻的前輩泰鬥。
更令我憤慨的是,那些天恰好是李老逝世一周年。
忍無可忍的我,不得不拍案而起,在群裡指責那個人。
當然了,群裡面也有像我一樣對那個人的不當言論進行指責的,但是更多的還是作壁上觀。
後來,我居然還看到有群友這樣跟話,大致意思是:
「我雖然不清楚你們到底在爭辯什麼,但是我認為世上本沒有對錯之分,只不過是大家的立場、觀點不一樣。」
你連我們在爭論什麼都不了解,居然妄下結論,充當和事佬。
看到這種混帳觀點,我還能再說什麼呢?
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唯一的選擇就是退群。
退群之後,很長時間以來我的內心一直難以平靜下來。
說實話,如果那個人是惡意攻擊我的話,我壓根就不會把他放心上,這點免疫力,我還是有的。
我後來曾經和許多友人探討過,我說道,甲骨文從發現到今天已經一百多年了。可是如果我們向上追溯的話,會發現,從甲骨文的發現、到研究、再到今天成為一項重要的文化學科,這其中做出重要貢獻的學者中,基本上看不到我們安陽本土人士的身影。
按理說,甲骨文就發現在安陽,我們安陽人如果想要研究甲骨文,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迄今為止,還是外來人員在主導出土於安陽的甲骨文的研究。
安陽人為什麼會守不住原本該由我們自己來堅守的文化戰線呢?難道僅僅是因為甲骨文、青銅器乃至殷商文化太過高深莫測,我們安陽人的智力不夠?
無知和無畏,是一部分自詡對安陽的殷墟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士普遍存在的心理。
而產生這一切的原因,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深思啊。
這是我在那個文化群中經歷的一件事。
還有其他一些經歷,想必大家應該都和我一樣遇到過。
比如在安陽坐計程車或者和安陽本地的群眾閒聊甲骨文的時候,幾乎無一例外,大家都是稱甲骨文為「烏龜殼」、「老鱉蓋」。在大家眼裡,甲骨文就等同於烏龜、王八。
當一個地方的人士把當地出土的璀璨文化當做烏龜、王八來看待的時候,還能指望他們會用心去呵護、研究這些文化嗎?
說句誅心的話,我常常在想,假如當年李濟、梁思永等人沒有對安陽的殷墟進行科學發掘,以及建國以來一大批專家學者對甲骨文、殷商文化進行科學探索與研究,我們安陽本地的人士究竟會怎麼處理這些來自三千多年前的歷史遺存呢?
實在是不敢多想。
今天,在國家大力號召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政策的推動下,安陽本地越來越多人士開始效仿、借鑑外地發展文化旅遊的經驗,美其名曰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
殷墟、甲骨文、青銅器等在學術界擁有崇高地位,自然不會被這些人放過。
但是仔細觀察的話,還是會發現,不少人從事文化旅遊產業的目的,完全是利慾薰心。
當雙眼被經濟利益蒙蔽的時候,這些人是無法靜下心去仔細探究、梳理殷墟文化,體會到其文化魅力之所在。
老人們喜歡講「心誠則靈」。
為什麼今天安陽的殷墟文化旅遊事業還是未能呈現出良好的勢態?
這說明,那些人的心,還不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