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對老百姓來說,吃絕對是頭等大事。
在杭幫菜裡,龍井蝦仁和西湖醋魚一樣,地域屬性十分鮮明,同樣名聲極大。
龍井蝦仁難道是用龍井做成的嗎?
沒錯,而且還是選用清明節前後的龍井茶搭配上蝦仁製作而成的,它也是因此而得名,是一道非常具有地方風味的杭州名菜。
龍井蝦仁完成之後,蝦仁看起來白白嫩嫩,輔以青翠的茶葉,給人一種淡雅的感覺,味道也是非常清爽,美味悠長。
相傳創作此菜的靈感來自於蘇東坡詞《望江南》中「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舊時有寒食節不舉火的風俗,節後舉火稱為新火。
這個時候採摘的茶葉也是明前茶,屬於茶葉中的佳品。
將時鮮河蝦與明前龍井烹飪在一起,便最能體現杭州當地風味。
聽過這麼一條段子~
小的時候我爸教過我做龍井蝦仁,那年剛好有人送來了龍井新茶,於是他非要教我做龍井蝦仁~
他是這麼教的,把蝦仁放進去炒一炒,把泡開的龍井茶倒進去收湯就可以了......
原諒我爸一生放縱不羈愛胡說。
龍井蝦仁背後的故事!
傳說,龍井蝦仁與乾隆皇帝有關。
一次乾隆下江南遊杭州,他身著便服,遨遊西湖。
時值清明,當他來到龍井茶鄉時,天忽下大雨,只得就近在一位村姑家避雨,村姑好客,讓坐泡茶。
茶用新採的龍井,炭火燒制的山泉所沏,乾隆飲到如此香馥味醇的好茶,喜出望外,便想要帶一點回去品嘗。
可乾隆又不好開口,更不願暴露身份,便趁村姑不注意,抓了一把,藏於便服內的龍袍裡。
待雨過天晴告別村姑,繼續遊山玩水,直到日落,口渴腸飢,在西湖邊一家小酒肆入座,點了幾個菜,其中一隻是炒蝦仁。
點好菜後他忽然想起帶來的龍井茶葉,便想泡來解渴。
於是他一邊叫店小二,一邊撩起便服取茶。
小二接茶時見乾隆的龍袍,嚇了一跳,趕緊跑進廚房面告掌勺的店主。
店主正在炒蝦仁,一聽聖上駕到,極為恐慌,忙中出錯,竟將小二拿進來的龍井茶葉當蔥段撒在炒好的蝦仁中。
誰知這盤菜端到幹隆面前,清香撲鼻,嘗了一口,頓覺鮮嫩可口,再看盤中之菜,只見龍井翠綠欲滴,蝦仁白嫩晶瑩,禁不住連聲稱讚,「好菜!好菜!」
從此這盤忙中出錯的菜,經數代烹調高手不斷總結完善,正式定名為龍井蝦仁,成為聞名遐邇的美味佳餚。
冰明玉潤一盤蝦,明前翠色綴嫩芽。
當年帝師真雅度,清芬雪韻滿齒頰。
龍井蝦仁正是因選用精選的龍井新茶配以蝦仁製作而得名,是一道具有濃厚地方風味的杭州名菜。
此菜選材精細,茶葉味道清香甘美,口感鮮嫩,不澀不苦。
蝦仁來自河蝦,細嫩爽滑,鮮香適口,蝦肉不糟,略有咬勁。
用豬油滑炒,葷而不膩。
成菜後,有菜形雅、蝦仁嫩、茶葉香的特點。
菜形雅致,顏色清淡,蝦仁玉白,茶葉碧綠,芡汁清亮,食後清口開胃,回味無窮。
據不完全考證,龍井蝦仁這樣的做法應該出現在清末民初,距今百年歷史左右。
但不論出處如何,龍井蝦仁味道清新鮮美,這一做法出現後很快便為江南食客所喜。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周總理在杭州設宴招待,當時的菜單中便有這道龍井蝦仁,另外我們所熟知的叫花童雞和西湖醋魚也在宴會菜單中。
走南闖北,漂泊在外,是不是懷念小時候媽媽做的龍井蝦仁的味道,那種一到嘴裡就知道到家了的情愫,走的遠了,步子大了,可別忘記了原來最初的樣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