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前有張一山版《鹿鼎記》被批得體無完膚,接著又有一部抗日神劇號稱「亮劍三」,以顛覆性的小白鞋、紅嘴唇、一頭髮油閃進觀眾視野。
這些神劇約好了似的齊齊上映,這不,前兩天改編自張愛玲小說《半生緣》的《情深緣起》剛上線,又引來了一股觀眾翻看舊片的熱潮。
最近上映的《情深緣起》,好好的一部張愛玲小說,硬是被改編成了瓊瑤似的民國中老年版偶像劇,這其中的原因,當然也不能排除製片人是瓊瑤兒媳的緣故。
一眼看上去心狠手辣的大姐大劉嘉玲,完全和被逼無奈入風塵的曼璐不符;還有瘦削柔弱的曼楨,也跟蔣欣微胖的身材出入很大,網友甚至調侃此劇完全可以改名為「半生圓」!
還有之前放出片花的《第一爐香》,作為張愛玲的成名作,同樣也是備受詬病。不僅影片的整體風格和劇情不搭,主演選角更是嚴重不符。由清純轉而虛榮的葛薇龍,卻讓看似呆憨的馬思純來演;因自律健身吸了一大波粉的彭于晏,卻要扮演一個軟飯男。諸如此類,如果張愛玲本人知道了又會掀起什麼風波呢?
張愛玲,上海灘最紅的女作家,最擅長描寫舊社會背景下、那些顛沛流離女性的命運。1943年,年僅23歲的張愛玲發表《第一爐香》,從此在上海文壇一舉成名,此時,比她晚18年出生的瓊瑤,還在跟著父母四處逃難。誰也想不到幾十年後,人們經常會將她們兩人拿來比較,一個信奉愛情至上,另一個卻將婚姻愛情批判得體無完膚。
如果將張愛玲與瓊瑤放在一起,絕對是想看兩生厭的兩位!
在瓊瑤的筆下,愛情是「山無稜、天地合、才敢與君絕」的美好承諾,但是在張愛玲的這裡,愛情就成了「不愛是一生的遺憾,愛是一生的磨難」。
瓊瑤作品中,多的是對女主至死不渝、鍾情一生的好男人,到了張愛玲身上,男人身邊就永遠少不了鶯鶯燕燕,最終都成為了「飯粒子」和 「蚊子血」。
所以,當張愛玲的小說被拍成了瓊瑤劇,也就喪失了張氏小說的蒼涼和凌冽感。以《情深緣起》為例,在最近播出的幾集中,柔弱的曼楨可以散盡錢財、號召工人捐款息事寧人,這是一位家庭條件普通、工資微薄、僅夠維持生活的人做出來的事嗎?極富正義感、聖母一樣的角色,很明顯是瓊瑤式的主角。
說到曼楨,我們就需要好好分析一下這個角色。曼楨家庭普通,姐姐捨棄一切步入風塵,才勉強換來了一家人的體面生活,這裡的曼楨應該是謹小慎微、唯唯諾諾的一個形象。
但是曼楨又與相夫教子的傳統女性不同,她上過學、受過良好的教育,在心理上屬於新女性,但現實環境又將她拘泥於傳統的舊形勢,是一個複雜的矛盾體。所以,她嚮往新式的自由戀愛、渴望和沈世鈞成就一段美滿姻緣,但面對兩人懸殊的家庭背景,曼楨又猶豫不前、遲遲不肯答應世鈞的求婚,最終才造成了兩人的有緣無分。
毫無疑問,吳倩蓮版的曼楨在氣質、演繹方面最符合小說中的形象,而林心如版的則在外貌、性格方面最貼合原著人物。至於被觀眾吐槽的「半生圓」,形象、演繹,甚至劇情都與原著大相逕庭。
接著再談談小說中另一位女主角,讓人覺得可恨、可怨,同時又可憐的曼璐。為了維持家庭開支,年紀輕輕的曼璐捨棄了初戀、放棄自己的前程,選擇了當下讓人看輕的工作交際花。
本以為人到中年找到了一生的依靠—祝鴻才,結果對方卻是個吃著碗裡、看著鍋裡的人。曼璐默許祝鴻才對曼楨實施暴行,甚至親手促成了妹妹的人生悲劇,是男女主愛情悲劇的推手、同時自己也是一位悲劇式的人物。
所以,曼璐是一位身體未老、但心底已老的中年婦女形象,她的眼中布滿了滄桑,有著與實際年齡完全不符的老成。梅豔芳的曼璐深得人心,蔣勤勤也將曼璐那股子狠勁用眼神表達了出來,唯獨在劉嘉玲的身上,我們完全體會不到那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無助感,劉嘉玲的曼璐往那裡一站,儼然是大姐大既視感。
張愛玲擅長刻畫女性的心理活動、也偏愛將女性命運和時代背景結合起來,她筆下的女性,似乎永遠逃不開時代的烙印,這樣環境下的愛情和婚姻,往往都蒼白無力。就算幸得圓滿、像白流蘇一樣有了美好結局,但始終還有一股蒼涼感,美好得不切實際。可以說,幸福圓滿不是張愛玲的代名詞,不幸、無奈、被時代洪流所裹挾下的女性悲劇,才是張氏小說的主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