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緣起》:當張愛玲作品刻上瓊瑤印記_中國婦女報<20201217期>...

2020-12-18 中國婦女報

主人公性格的顛覆,敘事風格的「瓊瑤」化,劇情的擴充、結局的改寫,改變了原著的悲涼底色。當歇斯底裡已是人生常態,愛恨皆是地動山搖,「瓊瑤」風的愛恨情仇,淡化了市井小民於亂世的顛沛流離,也淡化了張愛玲痴愛怨情的宇宙裡那一絲悽楚、灰暗與蒼涼。

當絕望的痛感被希冀的明媚所代替——彼已非彼。

■ 鍾玲

失掉了張愛玲筆下那種悽美之韻、蒼涼之味,如瓊瑤劇般跌宕起伏的悲也壯烈、喜也濃豔,這樣的《半生緣》還能讓你為命運無常、人世浮沉而哀惋嗎?
我是萬萬不能的。
由蔣欣、劉嘉玲、鄭元暢等主演的電視劇《情深緣起》日前已收官,這部由張愛玲原著小說《半生緣》改編而來的電視劇,從開播之日起便飽受非議,儘管製作班底強大,口碑卻直至劇終也未能逆襲,反而是一「雷」到底。如此結果,我並不感到意外。沒錯,即便忽略劉嘉玲已過了飾演顧曼璐的年紀,忽略蔣欣過於壯碩與小說中顧曼楨的形象不符,忽略港普、上海話、普通話與「灣灣音」的混亂原聲配音,《情深緣起》也是對不住張愛玲原著的——除了沿用故事框架、角色名字,其形、其神都與《半生緣》已無多少關係,真真是浪費了一眾好「食材」卻烹飪出一道難以下咽的「黑暗料理」。
輸就輸在,《情深緣起》明明講了一個全新的故事,卻偏要套上張愛玲原著的殼子,且為「迎合」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將一個人們已熟知的經典故事「加工」至面目全非,以至於整部劇就如同一曼妙美女一朝不慎整容變了毀容。
主人公性格的顛覆,已不見原著精髓。
張愛玲筆下,沈世鈞是一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他儒雅、敦厚、善良,也木訥、懦弱、多疑;顧曼楨是一樂觀堅強的新女性,她勇敢、單純,也自尊、自愛、自強;顧曼璐是一年華已逝的舞女,自卑、敏感、孤獨,也世故、潑辣、圓滑;出自貧寒之家的許淑惠,幽默、風趣、驕傲,也精緻利己、長袖善舞;富家千金石翠芝,孤僻、傲慢、冷漠,也天真、率性、優柔寡斷。
《情深緣起》中,他們變了。
雖然劇中主要人物各自保留了原著中的部分特質,但性格、形象已有了千差萬別——
在愛情中唯唯諾諾、猶猶豫豫,最終屈從於命運安排的沈世鈞,搖身一變成了誓要掙脫封建枷鎖的痴情郎,從內斂改張揚,儼然一個上了發條的熱血青年,不僅正面與父親反抗包辦婚姻,還試圖與顧曼楨私奔並付之行動。就連順從環境的妥協,與他人結婚,都變成了犧牲自己成全她命。這所作所為,的確是勇敢了些,也有了男人的擔當,但就是全身上下的細胞再不是屬於張愛玲的沈世鈞。
那個陽光的、隱忍的、倔強的顧曼楨,竟在劇中固執得惹人生厭,成了三句話不離說教,以「伶牙利嘴」之力指點他人江山的聖母。光環太強,以至於無論是誰,只要碰見了她,就會被她抓住機會開「人生哲理課」,自己的家人、男友的家人、男友的朋友、男友朋友的父親、青梅竹馬的豫瑾哥哥……凡出鏡多者無一倖免。有傲骨,不是懟天懟地懟世間萬物,偏偏蔣欣飾演的顧曼楨,總以高高在上的姿態,洞穿一切的眼睛,將其他一干人等「鞭撻」得體無完膚,甚至幹涉別人的家事、愛情乃至婚姻。而且,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把不依附男性、女性獨立自主時刻掛在嘴邊反覆咀嚼、不斷「輸出」,卻並沒有動真格地做人、做事、養家,掌控自己的人生、命運,這樣的顧曼楨又可愛在哪裡呢?
被家庭壓榨所有價值、犧牲自己一生幸福卻不被世人乃至親人理解的顧曼璐,也全然不再是落寞不甘、脆弱悽涼的模樣。臉部稜角分明的劉嘉玲飾演顧曼璐,妖嬈之姿是有的,可惜眼神過於犀利,氣場過於強大,缺少了顧曼璐的那份痴傻、那份瘋狂、那份委屈。當可悲、可憐亦可恨的顧曼璐,像個「女王」目空一切,看著世間三分譏笑、三分薄涼、四分漫不經心,誰還記得這是原著中那個命運悲苦不曾被幸運之神眷顧片刻的煙花女子?
更不要說,最為理智的許淑惠「慫」到將滿腹愁腸寫在臉上、刻在眉頭,為愛不能得整日悽悽婉婉,對友人也不再坦坦蕩蕩。也不要說,封建家庭長大的石翠芝,原本同時兼具新時代與舊社會的女性特徵,有衝破世俗之心,但無改變命運之力,只能盲從於父母之命的富家女,在《情深緣起》裡目中無人、刁蠻任性、自信心爆棚。
敘事風格的「瓊瑤」化,「張」味全無。
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中,愛是含蓄的,恨也是含蓄的。所以,沈世鈞與顧曼楨之間的愛情,從各種瑣碎小事的溫情最終一點一滴堆積到情濃,不需太多山盟海誓,即便之後相愛了、錯過了、分開了,多年後回首相見,雖然愛意洶湧,但悲痛是表面雲淡風也輕,卻蝕骨在內心的。
《情深緣起》卻改變了原著小說中的濃淡相宜,取而代之的,是主人公們就像被瓊瑤劇的男女主角附身一般,要麼是男主角一天一小吼、三天一大吼,日以繼夜地不定時咆哮,要麼是女主角終日淚眼汪汪,不停地叨念著各種從張愛玲不同作品裡穿越而來的心靈雞湯。當歇斯底裡已是人生常態,愛恨皆是地動山搖,「瓊瑤」風的愛恨情仇,淡化了市井小民於亂世的顛沛流離,也淡化了張愛玲痴愛怨情的宇宙裡那一絲悽楚、灰暗與蒼涼。
劇情的擴充、結局的改寫,改變了原著的悲涼底色。
原著中並無多少戲份的石鏡軒,在《情深緣起》裡擔當起「大boss」的工作,成了所有人愛情路上的絆腳石,也幾乎是所有矛盾衝突的源頭。他是顧曼璐的恩客,也是石翠芝的父親,因此,這個上海灘的風雲人物,與劇中的戀人們為敵,就像「法海」拆了一對又一對,還硬將女兒塞給沈世鈞。他因此死於女兒槍下,於是,石翠芝瘋了,許淑惠帶她離開了是非之地。
而曾為救顧曼楨與石翠芝結婚的沈世鈞,不斷追尋曼楨的下落,終於在顧曼楨逃出祝鴻才的魔窟,一把火反殺掉那個惡魔後,與之重逢。
刻意製造狗血矛盾,刻意改寫成「大團圓」結局,強行的正能量,令人對那只有半生緣分的慘澹人生的哀嘆都難以言說了。
半生痴纏,繁花舊夢。
原著《半生緣》不只是訴說相愛不能相守的遺憾,以及「兩個人鬧哄一場,一個人地老天荒」的惘然,還有那時的張愛玲對女性悲劇命運的洞察和對人生的體味,也是在華麗與蒼涼的變幻間,以女性在舊社會的生存困境,挖掘人性、控訴時代……一味追逐適應時代的變化,迎合現代人的審美,卻改編不得法,才會是如今光景:當絕望的痛感被希冀的明媚所代替——彼已非彼。
《半生緣》被改編成影視劇,眾所周知的版本是1997年電影版《半生緣》與2003年的電視劇版《半生緣》。曾在年少時看過由許鞍華執導的電影《半生緣》,還不大懂愛情與命運的當年,也已然會為那痴男怨女的悲劇人生而感傷,於是至今仍記得由黎明飾演的沈世鈞儒雅、謙和、有點怯懦,由吳倩蓮飾演的顧曼楨有一分清冷、一分謙卑、一分傲骨、一分堅韌,記得由梅豔芳飾演的顧曼璐那無盡幽怨的眼神,也仍記得沈世鈞與顧曼楨多年後再相遇那一句「世鈞,我們都回不去了」,看似平淡,卻徹人心骨。
曾許諾一生,卻禁不住時間的滄海桑田,禁不住造化弄人。到底是張愛玲的原著,更知20世紀30年代大上海的人情冷暖,與世間男女的悲喜、人性的光明與黑暗。《情深緣起》,一場胡鬧,罷了。

相關焦點

  • 《情深緣起》:當張愛玲作品刻上瓊瑤印記
    輸就輸在,《情深緣起》明明講了一個全新的故事,卻偏要套上張愛玲原著的殼子,且為「迎合」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將一個人們已熟知的經典故事「加工」至面目全非,以至於整部劇就如同一曼妙美女一朝不慎整容變了毀容。主人公性格的顛覆,已不見原著精髓。
  • 張愛玲作品被瓊瑤化,有了《情深緣起》這場狗血大戲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情深緣起》網絡播出近20集,迎來無數吐槽。一個揭開傷疤讓讀者看真實人性的悽涼故事,被改編成了「三對戀人」的狗血大戲,改編後的愛恨情仇對喜歡瓊瑤故事的觀眾來說,可能依然會動容、會受觸動,但它已與張愛玲《半生緣》沒有了氣質上的相通。
  • 《情深緣起》改編《半生緣》,張愛玲經典面目全非
    該劇改編自張愛玲名作《半生緣》,片名最初也沿用了原著小說名,臨到上映前卻改為《情深緣起》。此外,這部三年前就開拍的「陳年老劇」原定上星播出,最後卻改為了網播。 該劇首播後引發觀眾吐槽,截至12月1日,該劇的豆瓣評分低至3.3分,僅有兩千多人評價的數據也證明這部作品在市場上既不「叫好」也不「叫座」。
  • 張愛玲如果看了《情深緣起》會氣死嗎?
    張愛玲曾經想過給《半生緣》改一個小團圓結局。 文 | 不小可 《情深緣起》終於播完了。從開播時的四點幾跌到了現在了3.2分。
  • 從「第一爐鋼」到「半生圓」,為什麼張愛玲小說被拍成了瓊瑤劇?
    最近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前有張一山版《鹿鼎記》被批得體無完膚,接著又有一部抗日神劇號稱「亮劍三」,以顛覆性的小白鞋、紅嘴唇、一頭髮油閃進觀眾視野。這些神劇約好了似的齊齊上映,這不,前兩天改編自張愛玲小說《半生緣》的《情深緣起》剛上線,又引來了一股觀眾翻看舊片的熱潮。
  • 張愛玲會被氣活過來:《情深緣起》劉嘉玲的扮相和演技堪稱一絕!
    如果張愛玲地下有知,她看到根據她小說《半生緣》改編的電視劇《情深緣起》的話,估計會氣得從棺材裡面坐起來,無法瞑目。一部如此悲情的劇竟然能把人逗得前仰後合地看完(也就看了六集),衝著劉嘉玲才看的這部劇,最終發現最讓人大跌眼鏡的竟然就是劉嘉玲本人,必須說《情深緣起》的滑稽真是讓人始料未及。有網友說劉嘉玲版的顧曼璐和蔣欣版的顧曼貞簡直就是上海灘的雙煞,一拳能把丈夫和姐夫打死那種,根本不像需要委曲求全的樣子顧影自憐。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讀完60本瓊瑤,不如讀懂一部張愛玲
    並沒有看出來作品真正的味道。像極了年輕時的張愛玲。那時候的她,明知他有妻兒家室,還是陪他四處招搖;明不喜應酬露面,卻偏偏去他的座談會上坐坐;雨中乘著黃包車,她不礙世俗的坐在他的腿上。就在胡蘭成所在的汪偽政府岌岌可危的時候,還與他領了婚書。
  • 情深緣起:選角失敗劇情離譜,連韓劇中出車禍失憶的橋段都用上了
    張愛玲的小說一直都是影視劇改編熱門,一部《半生緣》就曾有電影和電視劇兩個版本。1997年電影版《半生緣》(黎明、梅豔芳、吳倩蓮、葛優主演)和2002年電視劇版《半生緣》(蔣勤勤、林心如、譚耀文、李立群主演)。經過時間的加持,這兩部早已成為經典。
  • 張愛玲:我寫瓊瑤小說,可以寫一百部
    張愛玲致信宋淇中云:《半生緣》也無以為繼,我寫一部瓊瑤可以寫一百部。我覺得,這句話不是吹噓。通俗小說,也就是那麼回事,充滿了粗製濫造。瓊瑤的小說,讀多了,就會發現不同的小說裡有似曾相識的話語。復旦教授嚴鋒建議,不必讀西方通俗小說。他認為絕大多數的西方通俗小說,其實也很爛,真正好看的也就那麼少數。請注意,我這裡說的還僅僅是好看,還不是好。我業餘喜歡看外國通俗小說,但這是一個很痛苦的愛好,因為好看的實在太少了。
  • 聊聊女作家吧,亦舒、瓊瑤、張愛玲寫情愛的女人都不含糊!
    無論是亦舒、張愛玲還是瓊瑤,她們的愛情會落實到穿衣吃飯,延伸到人性的深淺。即便她們的觀念被超越,或被解構成」渣男賤女「,但也掩蓋不了作家傳遞出來的真實質感。那裡面包含一個女人的生活經驗、審美品味,人性洞察。
  • 瓊瑤經典圖書作品「浴火重生」
    近日,隨著《半生緣》新版開拍,很多經典影視劇成為大眾討論的焦點,瓊瑤作品就是其中之一,據不完全統計,由她的作品改編的影視劇多達二十幾部。 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近日,隨著《半生緣》新版開拍,很多經典影視劇成為大眾討論的焦點,瓊瑤作品就是其中之一,據不完全統計,由她的作品改編的影視劇多達二十幾部。作為改編源頭的圖書,已確認推出新版。
  • 「女人圈」·《不變的腿》·張愛玲 | 鳳凰副刊
    不過,「女人圈」創辦當時的另一則小報消息卻支持「女人圈」編者為蘇青的推斷,那就是發表於1946年7月20日上海《星光》周報新二號,署名「文探」的《騙美金稿費——張愛玲寫英文小說》,文中說 :敵偽時期上海文壇上的二位紅牌女作家蘇青與張愛玲,勝利後蘇青依舊很活躍,寫寫小說,並為某小型報[編]輯「婦女圈」,仍在文化界裡活動。而張愛玲則銷聲匿跡,並無作品發表過。
  • 通過張愛玲和王安憶的作品,從不同角度下,看懂上海
    一、張愛玲與王安憶上海描寫的相同之處(一)以女性形象敘寫上海風情在現當代文學史上,提起以女性形象作為寫作內容的作家,人們首先想起的無疑是張愛玲,但隨著《長恨歌》的發表與流行,王安憶也成為了一個不得不提的名字。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特別專輯||永遠的張愛玲(上)
    她的作品,讓她的名字成為中國女性的精神符號。著名華人評論家夏志清說:凡是中國人,都應該讀張愛玲。今天,是她的百年誕辰,為紀念這位文學祖母,民國女子對七位創作者和部分熱心讀者進行了訪談,分兩期推出,以此表達我們心中的敬意。 劉 洋 風1. 如果給張愛玲貼標籤,你最願意貼上什麼?
  • 瓊瑤和六六,不同的作品,不同的人生
    瓊瑤原名陳喆,祖籍湖南衡陽,出生四川成都,畢業於臺北市中山女中,當代著名作家、編劇、影視製作人。其筆名出自《詩經》「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瓊瑤也是作家金庸的遠親,金庸的堂妹為瓊瑤的舅母。瓊瑤首次婚姻破裂後,與現任丈夫同時也是其經紀人、出版人平鑫濤結婚,經營臺灣皇冠文化集團,瓊瑤所有作品均由該公司出品。平鑫濤與前妻離婚,同年娶了瓊瑤。平鑫濤的前妻林婉珍曾經不無憤懣地說:「我叫林婉珍,學生們喊我林老師,媒體稱呼我是平鑫濤的前妻。
  • 76歲瓊瑤作品被」抄襲「 傳其將封筆退休
    昨天是瓊瑤76歲大壽,因《還珠格格》中小燕子一角爆紅的趙薇為瓊瑤送上祝福:「今天是瓊瑤阿姨生日,一個不老神話,美麗傳說!謝謝您!愛您!」曾主演新版《還珠格格》和《花非花霧非霧》等瓊瑤作品的李晟也在第一時間在微博送出祝福,稱「阿姨,生日快樂,永遠健康平安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