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收到讀者留言,想要我推薦一些書給大家。
我不覺想起,有一個人的書,姑娘們當真值得讀一讀。
那就是張愛玲。
她落筆成文,文中有犀利老辣,有世事滄桑,更有人性解讀。
今天是她的100周年誕辰,藉此機會再與大家舊話重提。
01《色·戒》
就算你沒看過她寫得書,但改編的電影你一定看過。
《色·戒》裡面全是七情六慾,紅塵情苦,愛恨痴纏。
很多人引用張愛玲原著的裡的那句「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Y道」。
說王佳芝因性而愛,簡直是對原著最淺薄的誤讀。
原著裡王佳芝放走了易先生,不是因為愛他,而是誤以為他愛自己。
張愛玲在原著裡是這樣寫的:
「陪歡場女子買東西,他是老手了,只一旁隨侍,總使人不注意他。此刻的微笑也絲毫不帶諷刺性,不過有點悲哀。他的側影迎著檯燈,目光下視,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頰上,在她看來是一種溫柔憐惜的神氣。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轟然一聲,若有所失。」
三次床X,是王佳芝一點點愛上易默成的過程,也是易默成徹底喜歡上王佳芝的過程。
注意,我說的是喜歡。
男人的愛與喜歡有著很微妙的距離。這一點,是在看原著和電影最大的不同。
在李安的劇本裡,王佳芝被他下令槍斃後,易默成坐在王佳芝和他做過愛的床上,沉思什麼,惋惜什麼,更多的宣示那一點殘存的愛。
張愛玲的原著裡,卻是滿屏的犀利和老辣。描寫易默成是「三分心痛,七分滿足」,滿足於年逾四十還能碰上一個紅顏知己。
這七分滿足,淋漓盡致表現了中年老男人的狡黠。
02《半生緣》
如果說《色·戒》是張愛玲對人性無情的嘲弄,那《半生緣》裡就能看見她自己的影子。
記得小時候我看《半生緣》這部電視劇時,只覺得虐心,可憐了顧曼楨,好好一顆白菜被豬(祝)給拱了。
並沒有看出來作品真正的味道。
1997版電影《半生緣》中沈世鈞和顧曼楨
長大後,再看那段經典的結尾——
顧曼楨領著兒子過紅綠燈與沈世鈞一家擦肩而過,她看著這個男人領著老婆孩子消失在眼前……就在前不久這個男人還說,要和她在一起,自己一定能做到!
顧曼楨說,「你做不到……」
這一幕,似乎能聽見張愛玲的冷笑聲,或是根本沒有聲音,只是昂著頭,心下的那一絲輕蔑和悽涼……
如果顧曼楨的角色是她對男人的嘲諷,那姐姐顧曼璐就是張愛玲自己情感的還原。
當舞女的顧曼璐看透了男人本色,但還是為了祝鴻才奮不顧身!
像極了年輕時的張愛玲。
那時候的她,明知他有妻兒家室,還是陪他四處招搖;明不喜應酬露面,卻偏偏去他的座談會上坐坐;雨中乘著黃包車,她不礙世俗的坐在他的腿上。
就在胡蘭成所在的汪偽政府岌岌可危的時候,還與他領了婚書。
一夜之間大紅大紫的天才作家,變成了「願為漢J妻」的無恥女人。
這是一個女人的執迷不悟。
一邊自虐,一邊享受虐愛帶來的快感,一邊清醒地寫下來。
03 《小團圓》
每次看張愛玲寫的文字,我都覺得她真的是個文學天才,能把失戀女人的心態臨摹得那麼到位。
在《小團圓》中,張愛玲這樣形容失戀的感受:
「那痛苦像火車一樣轟隆轟隆一天到晚開著,日夜之間沒有一點空隙,一醒來它就在枕邊,是只手錶,走了一夜。」
這得益於她自己的感情經歷。
她是真的愛胡蘭成,而胡蘭成也是真的渣。
女人在愛情裡,總是追求極致,可最後才發現這只是一場與自己的掙扎。
張愛玲的書裡,道盡了這些糾葛。談的是感情,剖析的卻是人性。
與瓊瑤一樣,張愛玲的小說多歸於言情一類。只不過,張愛玲寫的,才是愛情最真實的樣子。
多少寫情的作家最後都桎梏於凡俗情愛中淪為下乘,可張愛玲卻告訴你:人心最是複雜,複雜到連它的主人也不了解。
有人說,人生一世,不過情愛二字。
少年時讀瓊瑤,以為愛情就是撕心裂肺,女人就是為情而活。
懂事後讀張愛玲,方知太過極致執著的愛,都是劫難!
《小團圓》傳聞是張愛玲的遺作,也是巔峰之作。
有人評價這部小說就是張愛玲的自傳,曾幾度要銷毀,幾經曲折的出版經過更是讓此書增加了迷霧般的神秘色彩。
張愛玲在書序上這樣說:「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以後還有點什麼東西在。」
(作者: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