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人神共奮 來源|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用戶體驗五要素
1/4
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產品經理」
我常常在後臺收到這樣的問題:
「怎樣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小組長覺得我做事太糾結,我應該更粗放一些嗎?」
「我想顯得更專業一些,老師可以給一些職場形象上的建議嗎?」
我很少回答這一類問題,因為它們都有一些標準答案,你自己也能搜索到一堆,但真正的問題是——哪一個建議最適合你,而這一點,正是跟你素昧平生的我無法回答的。
即使你找到了答案,你的人生還會有更多此類問題,不可能都是別人告訴你,所以,你真正需要弄懂的,是你自己。
最近看了一些給產品經理看的書,書中的一個觀點啟發了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產品經理」,從初入職場的青澀新人,到縱橫自如的行業大牛,正是你這個「產品」不斷升級,不斷徵服用戶的過程。
產品不等於功能,同樣是賣菜,產品經理會告訴你美團為什麼既有「美團買菜」,又有「美團優選」,因為本質上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產品,面對不同的客戶,提供不同的服務,產生不同的價值。
雖然產品經理是一個相當專業的職業,但產品經理思維卻是任何人都需要的思維方式,從「產品」的角度,你更能理解,做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必須用不同的方法。
如果用產品思維去看待上面的這些問題,答案就是四個字:用戶體驗。
2/4
用戶體驗五要素
當你問我「怎麼說話才能讓我顯得更專業」時,這就跟老闆問你「社區團購現在這麼火,要不我們也在產品裡加一個功能」一樣,只是產品經理們會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論,比如——用戶體驗五要素。
這是AJAX之父Jesse James Garrett的一本名為《用戶體驗要素》的書中提出來的打造用戶體驗的體系,是產品經理的必備方法,共包括五個層次:
考慮到讀者中大部分人都不是產品經理,我就現學現賣,以微信這個大家比較熟悉的產品為例,簡單介紹一下這五個要素:
先看第五層,即最外層的「表現層」,也就是一個產品給你看到的東西。
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微信的用戶,微信可能就跟其他所有產品一樣,什麼功能都有,就像一個毫無性格的人一樣——作為國民第一應用,作為騰訊最核心的產品,它不得不承受這一點。
但微信真的毫無性格嗎?
看一看你正在打開的這篇文章的頁面,再去跟「今日頭條」的文章頁面對比,你會發現很多不同:
微信公眾號文章頁面有很多地方提醒你關注這個公眾號,有很多功能讓你分享這篇文章,包括「在看」的功能,本質上也是向你的朋友推薦文章,如果你的朋友評論了文章,你會優先看到他的評論……,這些都是微信最基本的交互邏輯,所有的內容都是基於人與人的社交關係,而微信公眾號也必須服務於這一點——通過「內容」加強人與人的關係鏈。
相比之下,「今日頭條」只有一兩處不太明顯的地方建議你關注作者(請注意作者和「號」的區別);相反,它用了大量區域去推薦其他人的文章。因為「今日頭條」的任務就是讓你一條連一條地閱讀大量的內容,來填滿你所有的碎片時間,而這個特徵,在後來的抖音中被發揮到了極致。
這就是第四層「框架層」解決的問題,如何讓用戶更方便地看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和我們想要他看的東西。
同樣,整個應用的大結構也體現了這一點,微信的導航是「聊天、通訊錄、發現、我」,即使你是第一次用,你也能毫無障礙地使用微信最核心的聊天功能;而今日頭條的導航其實沒有意義,它是信息的瀑布流,就是要讓你在一個頁面上不斷地做一個動作——向下刷。
(第一版的微信導航跟現在差別不大)
這就是第三層「結構層」解決的問題,同樣是讓用戶更方便地使用產品,只是「結構層」的視角更宏觀。
做到這兒,我們必須去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他們會有這麼大的區別?
原因就是第二層「範圍層」所解決的問題——產品一定要做什麼,一定不能做什麼。
微信做的只有一件事——「連接」,連接人與人,連接人與商家,連接人與內容,這就是那些功能和交互要如此設計的根本原因。
那微信不要做的是什麼呢?「連接對象」擅長做的事,不要自己去做。所以像微信公眾號的內容推薦基本上是基於社交關係,「大數據算法推薦」只是少量補充,非常克制。
大多數產品經理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只有很少的產品經理能深刻地理解「不做什麼」的重要性。
上面三層「表現層」「框架層」「結構層」都是相對具體的東西,從這一層開始,就是相對抽象但更重要的要素。因為前面的一切都歸結為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連接」對於微信那麼重要?
這就是最底層、最核心的「戰略層」解決的問題:產品為什麼會被用戶需要?
答案很簡單:溝通,它是一款無可取代的通訊產品,其他所有功能,包括「社交」這個最重要的功能,都是附著在「通訊工具」這個核心基礎上的。
粗略的理解了「用戶體驗五要素」之後,大概你立刻能想像,文章開頭的類似問題,都是最表面的「表現層」的問題,它們只是你這個「產品」呈現的結果,而並非原因。
那麼,如果你是一款其他人無法離開的「產品」,更深的那四層是什麼呢?
3/4
你是誰,你能做什麼,你不能做什麼
「用戶體驗五要素」有一個特點,越是抽象的底層要素,越不容易變化,越是具體的功能與表現,越需要不斷的變化。
所以這一節,我要從最內核最抽象也是最穩定的「戰略層」說起。
如果你是一個產品,「戰略層」解決的就是「你是誰」的問題。
人是會變的,地位、能力、甚至價值觀都會變,但對於他人而言,這種變化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煩,反而是你不變的那一部分才更重要,因為這是你跟他人形成穩定合作關係的基礎,所以「戰略層」的問題,更準確一點地說是——你過去現在未來一直是誰?
舉一個例子,一位上市公司的元老在公司創業的早期是公司的行政和前臺,到了公司快速發展期,她擔任了大量的市場、營銷、公關等等重要的工作,職位也升到了副總。但公司在上市前後,引進了很多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她發現自己越來越清閒了,在公司的地位慢慢被邊緣化。
經過一段失落期之後,她開始反思自己的職業生涯。她意識到,自己一直是作為公司創始人的事務性輔助角色,她最不可取代的地方是對公司文化的熟悉,對創始人心態的把握,以及在公司的核心創始團隊中的粘合劑作用。
在調整了心態後,她又回到了公司的行政與公司文化建設的職位上。
你看,一個人從公司的前臺到業務副總,再到行政總監,她的職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她這個「產品」的「戰略層」一直都是一樣的——一個輔助性、關係性的角色。
我之前在一個系列文章當中介紹過「16型人格」,不管哪一種類型的性格,都既有基層的員工,又有高層的決策者,只不過不同類型的人,即使擔任同樣的職位,接手同樣的工作,他們的信息接受方式、決策依據、行為模式等等,都不一樣。
「戰略層」定義的內容是你做事的底層邏輯,非常隱蔽,可能連你自己都不清楚,但因為非常穩定,在你工作初期就固定下來了,將會發揮長期的、決定性的作用,一旦你選擇的道路偏離了這個戰略,你就會慢慢陷入「諸事不利」的狀態中。
「戰略層」明確後,第二層「範圍層」就非常清晰了。這一層對於人這個「產品」而言,就是我們常說的「能力圈」——你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
在這一層中,能力圈的大小不重要,邊界最重要,「你不能幹什麼」比「你能幹什麼」更重要,你可以在極度狹窄的細分領域中做出大成績,只要你足夠專注於你的能力圈內。
在這兩個抽象的層次之上,就是另外三個更具象、更易變的層次。
4/4
成為一個成熟的「產品」之後
「結構層」的作用是建立你的能力結構。
前面說過,越具象的層次,越需要變化。如果說,「範圍層」的能力圈是指你應該專注於哪些方面,那麼,「能力結構」就是這些能力在不同時期的組合和加強,這是一個隨時間變化的結構。
以我現在從事的投資來說,在企業價值的判斷能力上,剛剛從學校畢業出來,更習慣於受財務上的指標,企業管理的一些經典理論,大的經濟周期產業周期的影響;做了幾年之後,才能體會到公司的商業模式、戰略選擇、行業競爭關係等更複雜的因素;但一直要等自己成為一個管理層之後,才能真正理解管理層對於企業價值的作用。
「框架層」的作用是形成各種做事的方法論。
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know how」,方法論就是把這些「know how」跟你的工作經驗、個性特徵相融合,變成可持續、穩定發展的,有獨特價值的「產品」。
一個人到了行業的頂級水平,思考的往往不是一個個的具體問題,而是這些具體問題背後能不能總結出或修正以前的方法論,他們的工作成果也是一套套的方法論,不但幫助團隊一起進步,而且提升了整個行業的水平。
最上面的「表現層」,就是你真正帶給他人的作用與印象,一旦前面的四層穩定地建立起來,「表現層」就會自然而然地呈現對你最有利的結果——你不需要想怎麼跟別人溝通,不需要知道如何管理上司,更不需要讓自己「顯得專業些」。
當然,在你的前幾層還不穩定的時候,你仍然需要搜索「乾貨」和大量模仿別人的方法來形成一個個的方法論,再形成你的能力層次、界定你的能力圈邊界,最終形成一個穩定的「戰略層」。
成為一個成熟的「產品」之後,一切你想要的就會紛至沓來。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聚集個人成長的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本文來源人神共奮,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