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產品經理方法論」打造一個成功的你

2020-12-25 前瞻網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人神共奮  來源|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用戶體驗五要素

1/4

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產品經理」

我常常在後臺收到這樣的問題:

「怎樣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小組長覺得我做事太糾結,我應該更粗放一些嗎?」

「我想顯得更專業一些,老師可以給一些職場形象上的建議嗎?」

我很少回答這一類問題,因為它們都有一些標準答案,你自己也能搜索到一堆,但真正的問題是——哪一個建議最適合你,而這一點,正是跟你素昧平生的我無法回答的。

即使你找到了答案,你的人生還會有更多此類問題,不可能都是別人告訴你,所以,你真正需要弄懂的,是你自己。

最近看了一些給產品經理看的書,書中的一個觀點啟發了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產品經理」,從初入職場的青澀新人,到縱橫自如的行業大牛,正是你這個「產品」不斷升級,不斷徵服用戶的過程。

產品不等於功能,同樣是賣菜,產品經理會告訴你美團為什麼既有「美團買菜」,又有「美團優選」,因為本質上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產品,面對不同的客戶,提供不同的服務,產生不同的價值。

雖然產品經理是一個相當專業的職業,但產品經理思維卻是任何人都需要的思維方式,從「產品」的角度,你更能理解,做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必須用不同的方法。

如果用產品思維去看待上面的這些問題,答案就是四個字:用戶體驗。

2/4

用戶體驗五要素

當你問我「怎麼說話才能讓我顯得更專業」時,這就跟老闆問你「社區團購現在這麼火,要不我們也在產品裡加一個功能」一樣,只是產品經理們會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論,比如——用戶體驗五要素。

這是AJAX之父Jesse James Garrett的一本名為《用戶體驗要素》的書中提出來的打造用戶體驗的體系,是產品經理的必備方法,共包括五個層次:

考慮到讀者中大部分人都不是產品經理,我就現學現賣,以微信這個大家比較熟悉的產品為例,簡單介紹一下這五個要素:

先看第五層,即最外層的「表現層」,也就是一個產品給你看到的東西。

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微信的用戶,微信可能就跟其他所有產品一樣,什麼功能都有,就像一個毫無性格的人一樣——作為國民第一應用,作為騰訊最核心的產品,它不得不承受這一點。

但微信真的毫無性格嗎?

看一看你正在打開的這篇文章的頁面,再去跟「今日頭條」的文章頁面對比,你會發現很多不同:

微信公眾號文章頁面有很多地方提醒你關注這個公眾號,有很多功能讓你分享這篇文章,包括「在看」的功能,本質上也是向你的朋友推薦文章,如果你的朋友評論了文章,你會優先看到他的評論……,這些都是微信最基本的交互邏輯,所有的內容都是基於人與人的社交關係,而微信公眾號也必須服務於這一點——通過「內容」加強人與人的關係鏈。

相比之下,「今日頭條」只有一兩處不太明顯的地方建議你關注作者(請注意作者和「號」的區別);相反,它用了大量區域去推薦其他人的文章。因為「今日頭條」的任務就是讓你一條連一條地閱讀大量的內容,來填滿你所有的碎片時間,而這個特徵,在後來的抖音中被發揮到了極致。

這就是第四層「框架層」解決的問題,如何讓用戶更方便地看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和我們想要他看的東西。

同樣,整個應用的大結構也體現了這一點,微信的導航是「聊天、通訊錄、發現、我」,即使你是第一次用,你也能毫無障礙地使用微信最核心的聊天功能;而今日頭條的導航其實沒有意義,它是信息的瀑布流,就是要讓你在一個頁面上不斷地做一個動作——向下刷。

(第一版的微信導航跟現在差別不大)

這就是第三層「結構層」解決的問題,同樣是讓用戶更方便地使用產品,只是「結構層」的視角更宏觀。

做到這兒,我們必須去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他們會有這麼大的區別?

原因就是第二層「範圍層」所解決的問題——產品一定要做什麼,一定不能做什麼。

微信做的只有一件事——「連接」,連接人與人,連接人與商家,連接人與內容,這就是那些功能和交互要如此設計的根本原因。

那微信不要做的是什麼呢?「連接對象」擅長做的事,不要自己去做。所以像微信公眾號的內容推薦基本上是基於社交關係,「大數據算法推薦」只是少量補充,非常克制。

大多數產品經理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只有很少的產品經理能深刻地理解「不做什麼」的重要性。

上面三層「表現層」「框架層」「結構層」都是相對具體的東西,從這一層開始,就是相對抽象但更重要的要素。因為前面的一切都歸結為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連接」對於微信那麼重要?

這就是最底層、最核心的「戰略層」解決的問題:產品為什麼會被用戶需要?

答案很簡單:溝通,它是一款無可取代的通訊產品,其他所有功能,包括「社交」這個最重要的功能,都是附著在「通訊工具」這個核心基礎上的。

粗略的理解了「用戶體驗五要素」之後,大概你立刻能想像,文章開頭的類似問題,都是最表面的「表現層」的問題,它們只是你這個「產品」呈現的結果,而並非原因。

那麼,如果你是一款其他人無法離開的「產品」,更深的那四層是什麼呢?

3/4

你是誰,你能做什麼,你不能做什麼

「用戶體驗五要素」有一個特點,越是抽象的底層要素,越不容易變化,越是具體的功能與表現,越需要不斷的變化。

所以這一節,我要從最內核最抽象也是最穩定的「戰略層」說起。

如果你是一個產品,「戰略層」解決的就是「你是誰」的問題。

人是會變的,地位、能力、甚至價值觀都會變,但對於他人而言,這種變化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煩,反而是你不變的那一部分才更重要,因為這是你跟他人形成穩定合作關係的基礎,所以「戰略層」的問題,更準確一點地說是——你過去現在未來一直是誰?

舉一個例子,一位上市公司的元老在公司創業的早期是公司的行政和前臺,到了公司快速發展期,她擔任了大量的市場、營銷、公關等等重要的工作,職位也升到了副總。但公司在上市前後,引進了很多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她發現自己越來越清閒了,在公司的地位慢慢被邊緣化。

經過一段失落期之後,她開始反思自己的職業生涯。她意識到,自己一直是作為公司創始人的事務性輔助角色,她最不可取代的地方是對公司文化的熟悉,對創始人心態的把握,以及在公司的核心創始團隊中的粘合劑作用。

在調整了心態後,她又回到了公司的行政與公司文化建設的職位上。

你看,一個人從公司的前臺到業務副總,再到行政總監,她的職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她這個「產品」的「戰略層」一直都是一樣的——一個輔助性、關係性的角色。

我之前在一個系列文章當中介紹過「16型人格」,不管哪一種類型的性格,都既有基層的員工,又有高層的決策者,只不過不同類型的人,即使擔任同樣的職位,接手同樣的工作,他們的信息接受方式、決策依據、行為模式等等,都不一樣。

「戰略層」定義的內容是你做事的底層邏輯,非常隱蔽,可能連你自己都不清楚,但因為非常穩定,在你工作初期就固定下來了,將會發揮長期的、決定性的作用,一旦你選擇的道路偏離了這個戰略,你就會慢慢陷入「諸事不利」的狀態中。

「戰略層」明確後,第二層「範圍層」就非常清晰了。這一層對於人這個「產品」而言,就是我們常說的「能力圈」——你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

在這一層中,能力圈的大小不重要,邊界最重要,「你不能幹什麼」比「你能幹什麼」更重要,你可以在極度狹窄的細分領域中做出大成績,只要你足夠專注於你的能力圈內。

在這兩個抽象的層次之上,就是另外三個更具象、更易變的層次。

4/4

成為一個成熟的「產品」之後

「結構層」的作用是建立你的能力結構。

前面說過,越具象的層次,越需要變化。如果說,「範圍層」的能力圈是指你應該專注於哪些方面,那麼,「能力結構」就是這些能力在不同時期的組合和加強,這是一個隨時間變化的結構。

以我現在從事的投資來說,在企業價值的判斷能力上,剛剛從學校畢業出來,更習慣於受財務上的指標,企業管理的一些經典理論,大的經濟周期產業周期的影響;做了幾年之後,才能體會到公司的商業模式、戰略選擇、行業競爭關係等更複雜的因素;但一直要等自己成為一個管理層之後,才能真正理解管理層對於企業價值的作用。

「框架層」的作用是形成各種做事的方法論。

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know how」,方法論就是把這些「know how」跟你的工作經驗、個性特徵相融合,變成可持續、穩定發展的,有獨特價值的「產品」。

一個人到了行業的頂級水平,思考的往往不是一個個的具體問題,而是這些具體問題背後能不能總結出或修正以前的方法論,他們的工作成果也是一套套的方法論,不但幫助團隊一起進步,而且提升了整個行業的水平。

最上面的「表現層」,就是你真正帶給他人的作用與印象,一旦前面的四層穩定地建立起來,「表現層」就會自然而然地呈現對你最有利的結果——你不需要想怎麼跟別人溝通,不需要知道如何管理上司,更不需要讓自己「顯得專業些」。

當然,在你的前幾層還不穩定的時候,你仍然需要搜索「乾貨」和大量模仿別人的方法來形成一個個的方法論,再形成你的能力層次、界定你的能力圈邊界,最終形成一個穩定的「戰略層」。

成為一個成熟的「產品」之後,一切你想要的就會紛至沓來。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聚集個人成長的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本文來源人神共奮,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在工作中,如何建立自己的方法論
    網際網路的世界,最大的不變就是變化,涉及產品工作5年,除了重複繁雜的文檔與原型工作,我也在一直思考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論,意圖指引和幫助自己高速成長。從一個產品新人走到今天,不斷翻閱各位產品前輩的書籍文章,借鑑同行的經驗總結,試圖拿來主義,成功套用,然而卻發現「生搬硬套、水土不服」。
  • 不是產品經理,也沒有產品經驗, Design Workshop 該怎麼用?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 Design Workshop 的具體內容,可以點擊這裡) 但  Design Workshop 只服務於創造一個「產品」,或者更確切的說,只可以為產品經理所用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一直相信方法論的價值也包括它的通用性。
  • 在這個新時代做產品經理,你不能太古典
    古典產品經理的邊界非常清晰,比如:我作為產品經理和運營就要做兩件事,我只寫文檔,數據運營來跟;我作為產品經理只交付需求,研發質量項目經理把關;我作為產品經理不需要懂業務,只提供方法論支持。滲透對於產品經理來說很重要,因為這個崗位的位置就是四通八達的。之所以說產品經理是CEO的學前班,就是說產品經理太適合整體廣泛接觸公司業務了,這些才是最寶貴的財富。所以作為古典產品經理來說,固步自封地沉醉在自己的方法論和用戶體驗思維下,是極不可取的。
  • 經驗分享:產品經理必懂的產品思維
    入門網際網路產品經理、產品運營首先要懂得產品思維——產品思維的本質其實是一種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對於產品經理、產品運營,要看清產品的本質,就要培養產品思維。作為產品經理,我們要紮根蘑菇群,了解蘑菇的生存法則。就像心理醫生潛入病人生活一樣,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之後,可以用用戶的方式來思考,才能迅速理解問題所在。四、需求來源於用戶,但不止於用戶常言道:需求來源於用戶,但不止於用戶。
  • 我推薦產品經理讀的10本書
    五、《上癮》推薦理由:高級產品經理必須要讀的書,特別是那些有志於打造一款全民喜愛、持久不衰產品的人更要學習,這本書系統講解了如何設計一個產品,影響人的行為,讓人不自覺中上癮,總結了一個上癮模型,一共4個步驟,觸發(包含內外部觸發)、行動、多種酬賞、投入,這個閉環模型不斷循環,就能讓你的產品一直粘住你的用戶。
  • B2B 產品方法論(二):如何用 Inbound 集客式行銷,達到產品廣告化?
    許多企業在策划行銷或運營計劃時,設立的指標一味地追求「量」,卻沒有看到這些量帶來的「傷害」,這是 To B 產品最大的風險。(這也是我們自己的一個教訓)簡單的一個道理:只思考如何傳播,不思考傳播的是什麼,以及通過傳播,我們品牌能得到什麼,就算觸及率再多、分享數再狂也是沒有用的。
  • 騰訊資深產品經理蔣寧:產品經理團隊管理的幾點心得
    蔣寧騰訊資深產品經理;手機騰訊網產品總監;側重在無線網際網路產品戰略規劃及產品經理團隊培養工作;2004年獲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機碩士學位。註:本專欄文章主要用於行業分析及交流,只代表個人思考及立場!所涉及信息及參考資料只來自外部網際網路!
  • 全面解析產品經理市場分析方法論
    可是身為產品經理,要如何進行市場分析呢?本文概要:一、淺談市場分析本篇會對有關產品經理如何進行市場分析做一個分享,在一個產品的開始,還沒有從0到1。作為產品經理,其實這個階段更多的是老闆,會對產品的市場進行一個宏觀微觀的分析,用來確定這個產品有沒有更好的發展態勢,有沒有更高的天花板,有沒有可行性,值得多大人力物力去開發它,這也就是產品分析的一個目標。市場分析部分的內容就慢慢的進入專業化了,市場分析在每個市場部門的專業人才中都是一門吃飯的學問,可是產品的市場分析卻只是對我們來說鳳毛麟角。
  • 入行建議|2021年,還要做產品經理嗎?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比如做數據測算的產品經理,他們主要負責分析業務數據;做算法的產品經理,他們根據實際反饋進行算法的優化;還有面向企業級客戶的產品經理、智能硬體方面的產品經理……所以,從企業招聘需求上來說,未來的產品經理崗位缺口依然很大,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經理,不太用擔心自己失業找不到工作的問題。3.
  • 產品設計方法論:你的產品認知,決定了你的產品未來(一)
    我反覆斟酌,最終找到一個最重要的影響因素:「產品認知」。產品經理(創始人)的產品認知決定了他的產品最後可能走向的未來。什麼是產品認知?即使時空是靜止的,世界上也找不到任何一個人具備感知產品所有面相的能力,更何況世界在不斷向前,各種限制性條件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並且永遠會有新機會、新縫隙和新空間出現。所以,原子創投的創始人馮一名,他成功投資了途虎養車網等眾多獨角獸巨頭。訪談中,他提出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觀點,「大家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創業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運氣」。
  • 商業思維,對產品經理有什麼用?
    是的,產品需求溝通、處理跨部門協作、管理項目風險這些行為都涉及成本。建立成本管控意識,可以幫你更理性地評估需求優先級,集中力量解決重點問題。也許你會問,我一個普通產品經理,既不掌握預算,也不管理團隊,也要考慮成本?——我的回答是:當然!
  • 信息世界的思考:內容產品經理的方法論
    你在購物網站發表一條點評,形成了一條數據;你拍一張照片,也形成了一個數據存儲到了你的手機。對於我們內容產品經理而言,「數據」更多的是代表了我們資料庫中存儲的東西,下述內容也是更多的圍繞這個「數據」展開。數據,可以是連續的值,比如聲音、圖像,稱為模擬數據;也可以是離散的,如符號、文字等。
  • 產品設計方法論:設計價值觀,產品設計的指南針(一)
    編輯導語:設計師在進行不同的設計需求時,產品設計方法論可為設計師提供明確的步驟與框架;設計師在設計產品時應該如何思考、從哪個方向進行思考才能設計出用戶體驗好的產品;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產品設計方法論中的設計價值觀,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締造企鵝:企鵝產品經理是這樣煉成的
    So在梳理筆的過程中,也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組織了一下框架,算是對方法論框架的一個思考吧。一、產品經理自畫像分析1. 產品經理是誰?善於觀察並找到市場機會;不直接生產產品,卻能推動各個部門合作;善於溝通,可以準確把握用戶的心理,用產品徵服用戶;不直接創造價值,但可以推動公司成長…對用戶來說,產品經理需要提供體驗優秀的產品;對團隊來說,產品經理需要控制風險,抓住用戶的真實需求,引領團隊打造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對公司
  • 經驗分享:技術如何成功轉崗產品經理?
    對專業相關度低且沒有相關工作經驗的人來說,怎麼樣才能成功轉型做產品經理呢?又該如何發揮原有工作的經驗積累更好地轉型呢?分享者作為一名技術,與我們分享了如何轉崗產品的心得,希望對你有所啟發。唐小煥是個目標感極強的人。從17年線上相識,到線下溝通,他每一次都讓我刮目相看。
  • 公開課|優秀產品經理的基本功,超過90%的產品新人都沒掌握!
    按照崗位目標:商業產品經理、策略產品經理、增長產品經理......雖然方向類別、具體工作有差異,但是通用的產品經理基本功和技能是一致的。很多產品新人反饋,為什麼投了那麼多產品崗位,一個合適的都沒面上?為什麼自學看了那麼多文章,一回答面試官的問題就露餡?
  • 中臺:BAT們的下一個戰場,產品經理的新方向?
    基於此,本文將會站在實際業務的角度,探討一下中臺的「前世今生」,以及如果想要成為一個中臺產品經理,你應該具備哪些能力。 為什麼需要中臺?甚至,隨著能力或方法論的不斷優化,甚至有可能某一天成為整個行業的方法論。 這個過程,就很像是在高速飛行過程中修飛機一樣。一方面,機翼已經千瘡百孔,搖搖欲墜,另一方面,發動機還在運轉,你還能往前飛,但你知道,如果再進入到下一場戰鬥,你不見得還能確保飛機不會墜落,所以,必須搶在下一次戰鬥前把飛機修好。
  • 產品經理究竟是幹什麼的?
    你永遠無法用一個產品解決所有問題。就像你永遠無法用一個答案答對所有題目一樣。這個時候,產品業務的邊界就非常重要,定位一定要非常清晰,絕對不能模糊。2. 使用價值:這個產品使用的價值在哪?別人為什麼要用你的產品?
  • 面試官說:2年經驗產品經理為什麼不好找工作?
    1 2年經驗應該是什麼樣我們先想一想:一家公司對2年經驗的產品經理有什麼需求?首先,比起應屆生或者1年左右經驗剛熟悉產品工作的人來說,你已經不是一張白紙了。這意味著:你要有從想法到分析和評估需求的方法論,有處理需求並執行落地的完整經驗,有獨立承擔較為複雜的項目的能力,並且在某一個領域有自己的優勢(這個領域可能是業務領域,如教育業務、金融業務等;也可能是產品領域,如直播類產品、社交類產品等)。我司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考核指標,是在工作中對數據的敏感性和數據驅動意識。
  • 為什麼你面試產品經理總是掛掉?
    面試官問你一個問題,一定是有來由的,可能是考察你的綜合素質、專業能力、穩定性......如果你不了解面試官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麼,背後是在考察什麼?那麼你就不知道用什麼內容來回答,以及如何回答會更好。舉例來說,在產品面試中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讓你談一談過往做過的項目或者產品。大多數產品經理,可能會把他做這個項目/產品的流程和細節全部講一遍,然後講了十幾分鐘,二十分鐘你還抓不到他具體想表達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