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在隴原」以形寫神 取諸懷抱?王萬成人物畫作品賞讀

2020-12-21 每日甘肅

【人物在隴原】

以形寫神 取諸懷抱

——王萬成人物畫作品賞讀

迎接曙光

吉祥的草原

北 辰

今年5月,在蘇州舉辦的「太湖之春·2019年全國當代現實題材水墨人物畫名家學術邀請展」,集中了40位參展畫家,我省有兩名人物畫家入列,王萬成是其中之一。

三位一體的筆墨觀念

王萬成的創作主要以藏族人物為對象,這一題材因其厚重的形象、繁複的衣飾,為眾多人物畫家所喜聞樂見,於是,在當代畫壇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族人物水墨風格類型。

自文人畫興起以來,筆墨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標識,相對而言,形象就居於次要地位,有感於此,著名文藝理論家李長之在其著述中寫道:「同一題材,只要無礙於筆墨的自我,也就無礙於創作了。」即便如此,借中西融合實現中國畫現代轉型後的今天,當王萬成把目光聚焦於唐古拉時,其藏族水墨人物畫在同一題材中不僅出類拔萃,其蘊含也絕非傳統筆墨重在主觀表現那麼簡單。

縱觀王萬成的水墨人物畫實踐,無疑具有高超的寫實造型能力,整體來看又不以形象為本體(再現說);檢視他反覆描繪的「唐古拉」組畫,散發著生命原初的感動和光芒,但並不完全以情感為本體(表現說);他力求還原筆墨的線性與韻味,卻從根本上不同於以筆墨為本體的傳統文人畫。可以肯定的是,王萬成水墨人物畫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形象(造型)、情感、筆墨的有機構成,具有大致相同的語言比重,其代表性作品在精神層面實現了三位一體的高度契合,不分主次,無法剝離也無法割裂,在立體呈現中實現心靈之間的對話。在這裡,有必要強調的是,當代水墨人物畫與傳統寫意人物之間的微妙差異,就在於當代水墨人物畫採用西方的造型方法強化中國畫的造型,也就是在當代筆墨建構中,以素描為技術關節的寫實性表達起到了重塑和引領作用,從而進一步奠定了形與神的科學辯證關係,促使筆墨回歸到更為深廣的現實生活之中,被賦予表達社會性內容的歷史功能。

由此可以看出,造型和筆墨是水墨人物畫的兩大基本問題。「太湖之春·2019年全國當代現實題材水墨人物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包括王萬成在內,他們的作品不論多麼寫實、寫意,抑或變形、表現、抽象,過硬的素描造型功力是共同的、不變的,成為提升水墨人物畫藝術水準的前提條件。因此,素描源自西方人物寫生體系,作為變革國畫的主要手段,就不僅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觀察方式和文化理念。筆墨作為一種人格化踐行的產物,有著深厚的美學傳統和歷史積澱,兩者的完美結合昭示著水墨人物畫的發展方向。王萬成的創作實踐同樣證明了這一點。

深度開掘與立體呈現

春 花

以《夙願》為例。同一張畫,王萬成前後命名為《心願》《往事》《夙願》,三易其稿,顯示了畫家力求造型與筆墨的融合、錘鍊的精進過程。有一句歌詞:「爬過了唐古拉山,遇見了雪蓮花。」「遇見」是自我此刻與環境接觸而生的感應,亦可以是現象世界自有的感應,簡稱「心象」。畫面中的藏族老人在「往事」中曾經是鬥雪迎風、燦爛綻放的「雪蓮花」,此刻成了兀立高原之上、閱盡世間風雲的一隻「雄鷹」,包孕了王萬成對現象世界的價值判斷。無論如何,「心象」的呈現是主客觀交融以及觀賞、反省的結果,「以形寫神」也好,寫實中有寫意也好,總之不乏主觀的審美選擇、剪裁和調整,這樣才能稱得上創造,而非純粹的原版複製。王萬成深知,水墨人物畫只強調造型就有淪為「水墨素描」之嫌,中國畫的特質與筆墨表現力就會減弱;過於突出筆墨,以人為本的豐富內涵及其個性化表達就難以實現,也就是說,素描再好不等於能把毛筆的造型能力落實在宣紙上,進一步道明了素描和筆墨是水墨人物畫實踐中不可偏廢的藝術素養。

《夙願》中的藏族老人或行進或沉思,具體幹什麼不重要,身後的山脈及其形象特徵,表明他是高原人就夠了。事實證明,一個畫家取法自然比取法傳統的影響力大得多,在自然的啟示下,往往能突破原有觀念的限制,獲得當下鮮活的感受,這也是王萬成長期堅持素描寫生的緣由所在。《夙願》的造型語言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如果素描寫生重在揭示現實,那麼筆墨就是箭鏃,箭鏃刺入現實的粗糙皮革之中,呈現的是人物精神性結構的光芒。藏族老人臉部的墨色層次點染得精微傳神。這種得力於素描寫生的表情,儘管極其生動,但作為「心象」的凝聚,是一種由抽象墊底的寫實,從而與中國筆墨的假定性特徵相適應,大寫意的骨法用筆不僅增強了造型的密度和質量,其獨立的美感價值營造了多重想像空間,所謂「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從《心願》到《夙願》,王萬成堅持以人為本、線面造型的學理路徑,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藝術家深度開掘、超越自我的不懈追求。

雪野清音

2011年前後,王萬成集中畫了一批《陽光下的眼神》等系列水墨肖像畫,這是他多年行走唐古拉等藏族地區後視覺印象和心理文化沉澱後的綜合表現。「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其真」。寫實不過是一種手法,真實才是一種高度。為此,王萬成充分汲取「形神兼備」的水墨資源,根據不同人物的結構肌理特徵,墨色互滲以及積墨、宿墨等多種墨法的交叉應用,在乾濕濃淡、明暗變化中形成一種情緒的張力,我們甚至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純淨的陽光穿透大氣、刺傷皮膚和眼睛的那種隱痛。所謂「真實」,一定有著飽滿而充實的精神內涵,需要藝術家全部情感與思想的真誠投入;所謂「真相」,也一定是相反相成的立體呈現,絕非單憑簡練、古拙的筆墨趣味所能奏效。

水墨人物畫經過幾代人的學理探索和創作積累已經初具現代形態,既然是人物畫,必然要以人為主旨,王萬成的水墨人物,無論墨色互滲的精工細染,還是意在筆先的落筆成性,無不顯示了他的風輕雲淡,靜下心來長久對視,就能夠在瞬間消除陌生的形象外殼,在靈魂深處,似乎在和一個早已熟悉的心靈產生無聲的交流。王萬成以他高超的寫實造型能力,在畫中實現了「以形寫神」與「取諸懷抱」的合一。

相關焦點

  • 信筆寫來 逸趣天成——觀姚建廣人物畫作品
    他數十年如一日, 以頑強執著的精神,不知疲倦地創作、學習,創作出大量的人物、山水畫作品,尤以善畫童子而為人稱道。姚建廣的畫繼承傳統,受任伯年的影響很大,再上溯到黃慎、陳洪綬諸大家,這些寫意畫的高手,都給予他的繪畫藝術以豐富的營養。
  • 藝術人物:著名畫家阮勇作品賞析
    畫為心聲,作畫以自然萬物為形態,運傳統以形寫神之美學,從而能使生動之形態轉化為心中的意象美、形而上的藝術形象。這便是阮勇的美學思維及筆墨追訴寫神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的藝術新天地。寫神始終是他創作的核心,進而成為他寫真自然與創作藝術之準則。
  • 「藝惠藏」蘇慧龍作品《赤壁圖》《蘭亭雅集圖》《聽琴圖》賞析
    彈琴人前面坐著的兩位身著朝服,有小童聽侍一旁的藍衣人雖抄手正坐一副恭敬的模樣,但抬起的眼神早隨著琴聲飛到縹緲處;三人相對的空處,擺有一塊奇石,上置銅鼎,內植花卉,與三位主要人物組成一個十分完整的四角空間,像是另一位尊貴的客人。其餘再無他物,卻讓人很強烈地感受到畫中一種典雅富麗的氛圍,雖是拂琴雅事,又不是一般文人所能相比。
  • 「藝術中國」——李輝水墨人物作品
    李輝水墨人物畫賞析文/賈德江李輝與我是同行,都是在出版社從事編輯出版工作,業餘時間畫畫,相互自然有一種親近感。多年來,他不僅兢兢業業於本職工作,一路升遷,還畫了很過畫,其中的艱辛,我是深知的。240x200cm 2019年李輝是當代具有獨特性的新寫實水墨人物畫家。他的獨特一是表現題材的獨樹一幟;二是表現手法的別具一格。作為少數民族畫家,李輝一直把自己的作品鎖定在自己的民族——回族人民和他們的生活情態方面。畫家反覆表現的是他直面人生的觸動,於平凡的生活中挖掘詩意,表達他對於家鄉人民一種深情的關切和眷念。
  • 「藝惠藏」中國畫壇重要代表人物鄭乃珖及其兒子鄭大幹作品欣賞
    鄭乃珖鄭乃珖(1911—2005),號璧壽翁,生於福建省福州市;精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走獸、青銅器皿、蔬果時鮮等;能工擅寫,工寫並用;在意境、取材、構圖、用線、敷彩、題款諸方面均突破前人藩籬,作出開拓性貢獻;作品曾參加歷屆全國美展並獲獎;作品為中南海、天安門、人民大會堂及中國美術館等珍藏;曾任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
  • 畫風清雅 筆精墨妙——王經春人物畫作品賞析
    王經春的人物畫,師從方增先、吳山明先生等浙派人物畫的風格,清秀靈動,筆墨揮灑自如,水墨沐漓酣暢,讀其畫,如沐江南春雨,清新神怡。王經春,1952年生於山東章丘。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 象、意、形、神範疇在中國美術批評中的運用(全文)
    在《論畫》一文中,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的觀點,以形寫神成為其後中國畫創作與批評的重要的藝術原則。《論畫》一文的主旨是「凡將摹者,皆當先尋此要,而後次以其事。」他說的「摹」即畫,模寫人物,「先尋此要」是指全文所論都是繪畫的要法或基本方法,即先掌握繪畫摹寫人物的基本方法,然後再才有可能談論其他。《論畫》最後一段:人有長短,今既定遠近以矚其對,則不可改易闊促,錯置高下也。
  • 2015年日本漫畫大賞提名公布 「聲之形」等14部作品入圍
    2015年日本漫畫大賞提名公布 「聲之形」等14部作品入圍 2015-01-19 14
  • 古人畫中的人物總是看起來相似?通過對比中西方人物畫,給你答案
    作者:李炫芷了解過明清人物畫的人也許會對明清人物畫留下這樣的印象:作品精美卻總覺得古人在畫中看起來很相似,每幅畫給人留下的印象都不夠深刻,很容易混淆。這是為什麼呢?現存最早的人物畫是長沙楚墓先後出土兩幅旌幡帛畫:1937年於長沙子彈庫一號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和1949年於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龍鳳帛畫》,兩幅作品為我們展現了戰國時期人物繪畫的風貌。
  • 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美國當代寫實藝術家油畫作品欣賞
    美國藝術家人物肖像油畫欣賞。畫一幅寫實的人物肖像油畫,短則數月,長則一年以上。肖像畫是人物畫的一種,指描繪人物形象之畫,可分頭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它是以現實生活中或歷史上客觀存在的人物為描繪對象。《薩迪》,納內特弗拉爾作。
  • 「藝展中國」孫龍超民族人物手卷作品欣賞
    作品近四十次入展國家級、省級畫展,其中獲獎近二十次。其作品被國內多家美術館、紀念館和機構收藏。民族人物手卷創作拾憶2017年,我有幸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南方少數民族中國人物畫創作研修班」學習。
  • 張會元:以形寫神開奇葩 筆墨隨心化大千
    的確,畫人總要得其骨得其肉,進而得其神方算妙得。有人認為,中國畫傳統是輕形而重神,即輕形似而重神似的。但隨著文化的發展交流,特別是受到學習西方繪畫的近代畫家如徐悲鴻等人的影響,許多畫家不僅沿襲「神似」這一傳統表現形式,形神兼備亦成為現當代畫家的追求目標。
  • 生動莊嚴的藝術時代——富有市民趣味的明代人物畫
    題材方面,明代人物畫除歷史人物之外,表現士大夫與仕女的較多,同時也不乏與民間和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    明代在明中葉以前,雖有專畫人物的畫家,但成就並不突出,較為優秀的人物畫都出自那些在山水畫領域取得較大成就的畫家,只是兼擅人物畫而已,如戴進、吳偉等。戴進畫人物用鐵線描,間用蘭葉描,行筆頓挫有變化,他不僅山水畫取法馬遠,人物畫中也可以看到馬遠餘緒。
  • 中國古代人物畫賞析(3)
    馬遠人物畫的鮮明特色是注重刻畫人物的神態和心理活動。此圖顯示出馬遠的富有創造性的卓越構圖技巧和特定的環境氣氛與意境的表達,畫面單純,一老漁翁懷抱木槳,蜷伏在船頭酣睡。此為其中一段,寫米芾揮毫作書,諸文友或立或坐,凝神圍觀。
  • 中美協張林榮山水人物畫賞析:縹緲俊逸,意境斐然
    中國美協張林榮古畫《絕壁已天半回峰猶翠微》(85*85cm) 作品來源:易從網山水人物畫相對於普通山水畫而言,畫面更為豐富,更具情節性,最重要的是其中山水與人物之間的聯繫更為緊密對於人物的描繪刻畫要做到傳神達韻,對於山水的構圖布置要做到精巧嚴謹。
  • 朱萬章:白描和素描——20世紀人物畫的中西融合
    「速寫」也是舶來品,嚴格講來也屬於「素描」的一種,是快速地捕捉所見人物或風景的形和神,融合了「白描」與「素描」之長,是點、線、面的結合,其繪製工具有鋼筆、鉛筆、炭筆、炭精條,也有毛筆。無論是油畫家,還是國畫家,大多有過速寫的藝術經歷,一般是寫生中最簡潔的記錄方式。
  • 中國的古典小說的審美理想:以形寫神、中和之美、勸善懲惡
    >3、勸善懲惡的美學效果01 以形寫神的理想形象中國古典小說成熟較晚,它受同時期詩畫美學思想的影響很深。它強調的氣韻、風骨、神採等等,就是這種「以形寫神」美學的體現。中國古典小說在人物塑造中,就追求形象的某種內在精神氣質的傳神。
  • 「藝惠藏」李亞花鳥畫作品入古而能出今,清雋典麗,盡顯清雅古韻
    李亞是當今畫壇很活躍的一位青年花鳥畫家,他師出名門,受霍春陽先生親授,工花鳥、人物,兼深厚的書法功底,出道以來,受到書畫收藏界的廣泛關注。李亞擅工筆花鳥走獸,師承有素,遠挹宋代院體畫諸大家,濡染既深。復借鑑近代花鳥畫大家恩師霍春陽之長處,清雋典麗,為自然生命寫照。曾文正公謂:「有氣則有勢,有識則有度,有情則有韻,有趣則有味。」
  • 詩畫有道 尚真塑境——訪畫家孫列古典意筆人物畫創作
    我讀本科前,人物、花鳥、山水、書法、篆刻等諸科都有涉獵,經過美院的系統學習,越發感到學習中國畫不可偏科而行,不僅是打基礎的必要性使然,面對晨霜暮雪、四時輪迴、世態冷暖所給予我的豐富感受,需要不同的語言方式來表達。同時,山水、花鳥兩科的巨大營養庫,對於人物畫有著極強的滋養,如蔣兆和的人物畫以山水筆墨為之,方增先的人物畫多受花鳥筆墨影響,這些都是很好的先例。
  • 「虎嘯山居圖」妙啊!真跡果然名不虛傳!
    「 首先普及一下國畫 」中國畫,簡稱「國畫」,主要有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和動物畫,國畫的歷史超過了2000年,用毛筆、墨和國畫顏料在特製的宣紙或絹上作畫,稱為水墨丹青,是以水為韻,以墨為骨,色彩為輔的畫種,題材非常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