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八日夜大暑》【宋】司馬光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人情正苦暑,物怎已驚秋。月下濯寒水,風前梳白頭。如何夜半客,束帶謁公侯。
譯文
老去的柳樹上,知了聒噪地鳴叫;荒廢的庭院中,螢火蟲如流星般點亮夜空
人們的情緒正受到暑熱之苦;萬物怎麼能夠已經感覺到秋天即將到來。
月光下,洗洗涼水澡;熱風前,梳梳白頭髮。
如何才能像賢士甄豐一樣,也能在這樣的夜裡,整肅衣冠去拜訪王莽一樣的公侯。
注釋
1. 蜩螗: 亦作「蜩螳」。蟬的別名。漢焦贛《易林謙之解》:「蜩螗歡喜,草木嘉茂。」
2. 荒庭:荒蕪的庭院。
3. 熠耀:(yì yào):借指螢火蟲。
4. 苦暑:受暑熱之苦。
5. 驚秋:秋令驀地來到。
6. 濯(zhuó):洗。
7.寒水:涼水。
8. 夜半客:比喻關係親密的人。《後漢書彭寵傳》:「王莽為宰衡時,甄豐旦夕入謀議,時人語曰:『夜半客,甄長伯。』」
9. 束帶:指整肅衣冠之意。
10. 公侯:公爵與侯爵。泛指有爵位的貴族和官高位顯的人。
賞析
司馬光的大暑詩,註定屬於一位政治家的大暑詩。這些偉大的政治家要麼不出手,要麼一出手就可秒殺群雄。曹操、王安石,以及司馬光都是這類人,這是由其胸襟氣度所決定的。
這首大暑詩,以其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感染每一位讀者。同時,詩人選取的衰敗景象,透露出的初秋將至的必然規律,昭示著時光易逝,功業未成的感嘆,又顯得深邃幽邈。
首聯,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詩人以「老柳」自喻,預示著自己年華即將老去,卻無所作為,此二字奠定了全詩的低沉的抒情基調。「蜩螗」二字,則點出時令已至熱夏,而大暑天知了最為聒噪。下句,「荒庭」對「老柳」,一起營造出落寞的庭院景象。「蜩螗」對「熠燿」,很好的將大暑節氣的自然現象表現出來。
頷聯,人情正苦暑,物怎已驚秋。通過人和物的對比,凸顯大自然的奧妙。人的情緒還在苦苦埋怨大暑的炎熱,殊不知萬物已經感覺秋天快到了,而拼命生長。因為肅殺之氣的秋風一到,許多生命都將結束。包括院子裡的老柳等植物,知了和螢火蟲等動物,它們都在抓住最後的時光盡情歌唱、繁衍後代,害怕快要到來的秋天。頸聯,月下濯寒水,風前梳白頭。詩人由萬物感受時光易逝,有所作為後,轉而反觀自己,無所事事,只能在月光下洗洗冷水澡,在熱風前,梳梳白頭髮。這一句將天地間懷才不遇的悲哀與愁苦,似乎都寫盡了。
真正的絕妙好詩,就是這樣讓人感受到客觀帶出主觀。不說憂傷,卻字字憂傷。這憂傷早已超過了對暑熱的擔憂。這是有抱負的知識分子對人生短暫,懷才不遇發出的聲聲控訴。
正如孔子對待物質生活,只不過要求: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這種極簡化物質生活的背後,是對於富庶精神的執著追求。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精神貧瘠,這才是孔子所困擾的。困擾司馬光的絕不是大暑天的炎熱,而是政治抱負和理想不能實現。
尾聯,如何夜半客,束帶謁公侯。上句「夜半客」,三仄尾,但因是典故,可不算錯。「如何」二字,道出了詩人想要建功立業,卻苦於無人舉薦自己的無奈。詩人運用王莽與甄豐的典故,希望能得到君王重用,實現理想。
全詩一氣呵成,選取物象之精準,意象之深美,用典之自然,無疑使之成為大暑季節最美的一首詠氣抒情詩。其意境,幾乎直追曹公《短歌行》,司馬光的詩歌才華,由此可見一斑。
大暑之夜,讀了司馬光的這首大暑詩,是不是為自己「求田問舍」的小情懷感到羞愧呢?心中有浩然之氣,自然就不懼暑熱。願我們也能聞義徙,聞過改,做一個志存高遠的「夜半客」。
作者簡介:嚴勇,文學碩士,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全國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學員。現任泰州晚報副刊編輯,《稻河》編輯。已出版散文集《讀書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話:運鹽河邊的城市》,隨筆集《風韻泰州》。公開發表文章三百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