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禪文化為魂 生態農業為基
——鎮遠中元禪院以「農禪」傳統做實扶貧產業
段向東
2020年5月9日立夏後,鎮遠縣尚寨土家族鄉豐收村更顯生機盎然,茶山蒼翠。81歲的土家族老人李老春緊捏著手中13元錢,露出欣喜笑容,李老春老人家中有5口人,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老人眼神不好,只能在房前屋後的茶樹邊採摘,今天採的鮮茶僅有2.1斤,但得到錢後也十分開心。中元禪院植福茶葉加工廠自5月8日試運作以來,已經是連續四天向豐收村的群眾收購明後鮮茶青798.9斤,收購價值7989元, 50餘戶貧困戶受益。收購茶青的每個夜晚,位於豐收村老村委會的中元禪院植福茶葉加工廠,一片繁忙,制茶師傅們正忙著從萎凋、揉捻、發酵和烘乾的制茶流程反覆操作,白茶傳統工藝需要十天左右才能上市,紅茶一個星期左右才能上市。
中元禪院負責人釋印覺介紹,扶貧濟困是佛教的優良傳統,是佛教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元禪院,積極響應黨和政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召,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方針,積極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帶領全縣佛教界主動助力脫貧攻堅,2016年以來,已經為尚寨鄉豐收村脫貧攻堅捐贈187740元。但在脫貧攻堅中也存在缺乏產業支撐,扶貧效果不理想,貧困群眾發展缺乏後勁等問題。
尚寨土家族鄉位於黔東南州東南部,全鄉總面積75平方公裡,土壤以黃棕土、白巖沙地為主,其中林地面積4465.6公頃,森林覆蓋率為55.9%,海拔在900米左右,全鄉茶葉資源4000餘畝,多數處於野生狀態,品質非常好。豐收村的茶青在清明前有石阡縣茶商來收購,清明以後至第二年茶青卻沒有銷路,群眾收益不多。結合實地考察調研的結果,中元禪院佛教教務管理小組民主會議討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決定以產業扶貧的方式在豐收村建立手工茶葉加工廠,主要針對清明以後茶青,來製作紅茶及白茶,帶動老百姓發展茶產業,增加老百姓的收入。2020年3月6日組織豐收村的村民等五人前往黔南州雲霧鎮參觀學習手工制茶技術,培養手工制茶技術人員;2020年4月21日,投入8.8萬元的中元禪院植福茶葉加工廠驗收並交付使用,中元禪院與豐收村村委會達成合作方針,採取「加工廠+村茶葉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持續投入資金產業扶貧,可全面帶動豐收村村民清明後鮮茶葉收購,幫助民族村貧困戶採取種植、採摘、務工等方式脫貧,2021年預計將為貧困群眾增收30萬元以上。
農禪,作為中國佛教禪宗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曾經也是中國禪宗寺院的經濟基礎,新時代,中元禪院弘揚農禪傳統,身體力行投入產業發展,發揮在公益慈善事業中獨特優勢,既為宗教界如何參與脫貧攻堅作了有益探索,也為禪院減少對功德香火的依賴,提升自養能為,抵制佛教商業化傾向,作了積極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