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薛理勇 檔案春秋
王寶和大酒店的前身是王寶和酒店,追根溯源,王寶和酒店的前身則是始創於乾隆年間的「寶裕酒店」,「寶裕」也是上海最早經營紹興老酒的酒店。
如今的王寶和以專營清水大閘蟹及王寶和老酒聞名於世,素有「酒祖宗、蟹大王」之譽,憑藉著獨門秘笈的大閘蟹烹飪技藝,它已成為了大閘蟹品鑑愛好者們的必到之處。
從寶裕到王寶和、王裕和
清初以前,中國實行海禁政策,禁止和限制近海海上航運,聞名全國的紹興黃酒很難運抵上海市場,上海市場上主要供應江蘇蘇州、鎮江等地的黃酒和上海本地的老白酒。
康熙年間,清政府頒布「馳海禁」政策,放寬了對近海航運的限制,浙江沿海與上海的海上貿易開始活躍起來了。據《上海縣續志》中記載:
乾隆年間,浙江紹興人王某在上海東門外的裡鹹瓜街開了一家寶裕酒店,銷售方式有堂吃和批發兼零售,是上海見於著錄開設最早的經營紹興酒的酒店。
到道光年間,「寶裕」後人王方伯繼承祖業。他粗通文墨,喜交文人墨客,常邀請上海名人和士紳來店飲酒作詩,潑墨作畫。他深知文人心理,特別印製了「寶裕酒券」作潤筆,憑券可以在寶裕酒店飲酒就餐,這一舉動很受文人欣賞。
上海的老酒店,中間偏左的桶狀物
即是溫酒的「茶爐子」
清末著名思想家王韜是「寶裕」的常客,他對王老闆的酒券大加讚賞,作詩說「獨能一洗書林濁,不重錢神重酒兵」,現在收藏風日熾,不知是否還有寶裕酒券留世。
鹹瓜街是上海的冰鮮(即魚市)交易和零售市場,市面喧囂,但是,往來者多販夫走卒,檔次較低,營業額大而實際利潤薄,寶裕酒店一直計劃遷入租界的洋場裡。不久,「寶裕」兄弟分家,由誰來經營酒店就成了大問題,最後兄弟協商,將「寶裕」的產業一分為二,並以「拆招牌」的方式析產,即兄弟倆各取「寶裕」招牌中的一個字,分別取店名為「王寶和」與「王裕和」。
放棄老店後,王寶和、王裕和
分別在南京路開設了新店
一家酒店無法同時使用兩塊牌子,由誰堅守老店,誰到其他地方開設新店,又是一個大問題,最終,雙方都放棄鹹瓜街的老店,到其他地方開設新店。約20世紀初,王裕和遷南京路451號(今南京東路547號),「文革」中改名「新建酒店」,據說近幾年又恢復舊名老店新開;王寶和則租賃南京路543號(今376號王開照相館址),一張姓紹興人的房子開業。1920年代後期,王寶和租賃期滿,同時房產主要翻建樓房,於是租賃文元銀樓(今南京東路342號)開業,約1938年時又在福州路603—605號開設了分號。
1920年代,王寶和、王裕和酒店
在南京路登記的地址
老酒店的經營之道
以前,上海的餐飲業劃分為菜館、宵夜館、西餐館、飯店、粥店、點心店、酒店、茶館等幾大類,酒店只供應酒,以及下酒菜,不供應飯和炒菜,1930年版《上海指南》在「酒店」一欄中說:
《上海指南》片段
「酒店隨在皆有,下酒物皆冷菜,欲食熟餚粥飯,可令酒保往購。福州路豫豐泰並售熱菜。螃蟹上市時,無不兼售此物,其價書明,蟹厴一望而知。中以言茂源、王寶和為最著名。每斤酒價,太雕一角九分二,花雕一角六分,京莊一角三分,均大洋。」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上關於「酒店」的介紹
當時上海有無數「酒店」,只有福州路上的「豫豐泰」供應炒菜,其他的酒店只供應酒和下酒菜,如果客人需要炒菜和主食,可以委託酒保到附近的飯店購買。以前,上酒店喝酒的酒徒還有一個基本準則,就是「菜錢不能高出於酒錢」,就是小菜的費用不能超過喝酒的花費,那麼酒店如何獲取利潤呢?
1938年,王寶和在福州路開設了分店,
圖為位置示意圖
上海的酒店主要供應黃酒,南方人習慣喝溫酒,酒店裡大多備有「茶爐子」,是一種外面用木板箍的桶,裡面是火爐,火爐上是一個用紫銅或鍍鋅鐵皮製作的直筒狀鑊子,鍋蓋上有多個茶杯大小的洞,把酒倒入專用的杯子裡,把杯子插入鍋蓋的洞裡,利用鑊子中的熱水溫酒,再將溫熱的酒倒入一種用錫製作的酒壺(南方人稱之為「錫壺」),就可以上桌提供給客人,錫壺的實際容量是12兩(以前舊秤1斤=16兩),酒店規矩作1斤計價,酒客把酒店的錫壺叫作「缺四」,就是1斤缺4兩的意思。
1946年,王裕和、王寶和的登記信息
酒喝多了難免會有魯莽的行為,酒徒在酒店裡摔酒壺的行為經常發生,店家一般不會勸阻,因為錫壺摔不壞,最多摔出幾個癟塘,癟塘越多,酒壺的容量越少,原來的「缺四」可能會是「缺五」「缺六」了,最後得益的還是酒店。據說,王寶和會定期請錫匠到店裡,把摔癟的錫壺復原,贏得客人尊敬,生意興旺。
「大閘蟹」的由來
「秋風起,蟹腳硬」(今訛誤「秋風起,蟹腳癢」),進入農曆九月,大閘蟹上市,上海的酒店開始經營大閘蟹,王寶和供應的大閘蟹,煮熟後一律打開蟹蓋,方便客人挑選。清顧祿《清嘉錄》是記錄蘇州風俗的著作,後人廣為引用,該書卷十有「煠蟹」一節,說:
湖蟹乘潮上,籪漁者捕得之,擔入城市,居人買以相饋貺, 或宴客佐酒。有「九雌十雄」之目,謂九月團臍佳,十月尖臍佳也。湯煠而食,故謂之「煠蟹」。
《申報》上刊登的酒店經營大閘蟹的廣告,
吳方言「澄」念如shan,「羊腸」即「陽澄湖」
「籪」即「蟹籪」,是一種用竹子做成的「竹柵」,有一點像上海人所謂的「戧籬笆」,插入湖蟹經過的河流中,再把破損的漁網放到蟹籪上,蟹爬到蟹籪上,本來「橫行天下」的八腳被破漁網纏住,動彈不得,逃命無望,漁民搖著小船到蟹籪處「取」蟹就是了。
《圖畫日報》營業寫真:賣蟹
《博雅》:「煠,瀹也,湯煠也。音閘。」「煠」是烹飪中最常用的技法,即以熱水(即古語的湯)蒸煮食物,此法亦為江南地區美食烹飪的一種特色。把毛豆、芋艿、花生放到鍋裡煮熟,就是煠毛豆、煠芋艿、煠花生,把雞蛋放到水裡煮熟,就是白煠蛋。江南的湖蟹是河蟹中個體最大的一種,通常是煮熟後蘸姜醋吃的,也就是上海人所謂的「放了水裡煠一煠吃」,所以被叫作「煠蟹」。
在吳方言中,「煠」與「閘」發同一個音,而「煠」是方言用詞,還是個冷門字,民間就把「煠蟹」寫為「閘蟹」「石蟹」。「煠蟹」以個體大的為佳,小販又在「煠蟹」前加了一個「大」字,就變成了「大煠蟹」。
1917年10月18日《申報》上刊登的廣告,
「大閘蟹」這一名稱已經出現了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現在出版的字典、詞典都把「煠」當作「炸」的異體字,於是,「水煠」變成了「油炸」,與原來的釋義已是相去甚遠。久而久之,「大煠蟹」就成了今天人們所耳熟能詳的「大閘蟹」。直到今天,王寶和大酒店依然堅持傳統,以「煠」的方式烹飪大閘蟹,當然,會在水裡添加一些香辛料,王寶和的大閘蟹烹飪技藝還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上海話「閘」與「石」字的發聲相近,
大閘蟹有時也被寫作「大石蟹」
從「酒祖宗」到「蟹大王」
改革開放以後,曾經一度改名的王寶和恢復使用「王寶和酒家」的招牌。它的再度崛起,除了歷史悠久的紹興陳年黃酒經營特色之外,也與其在大閘蟹上做足文章有著莫大的關係。
過去,大閘蟹只是一種節令食品,價格不貴,大閘蟹也是洄遊水產,進入深秋,成熟的蟹順水而下,進入長江口外的鹹淡水域交配產子,翌年開春,孵化的幼蟹又逆水而上,進入太湖流域繼續生長。
王寶和酒店刊登的大閘蟹上市的廣告(《申報》1947年)
中國進入工業化時期,一方面江河之水汙染嚴重,另一方面遊弋在江河裡的船隻,螺旋槳掀起的波浪,幹擾了「蝦兵蟹將」的生活,大閘蟹的產量每況愈下,價格日益攀升,大閘蟹不僅是節令食品,也成為人們趨之如騖的一種美味。
對菊持螯
上世紀80年代初,王寶和恢復使用「王寶和酒家」後,因勢利導,亮出「酒祖宗、蟹大王」的招牌,開設以大閘蟹為主打產品的「蟹宴」,圍繞螃蟹做文章。一方面是堅守傳統,以「煠」的方式烹飪大閘蟹,另一方面是獨特創新,推出了從冷盆、熱炒、湯菜到點心的全套「蟹宴」,只只不離「蟹」,上菜從蟹開始到蟹而終。此外,王寶和還特別注重大閘蟹的品質,直接與產地建立供銷合作,上桌的大閘蟹賣相、色味俱佳。
由此,王寶和的「蟹宴」名聲鵲起,不僅被本地美食達人所津津樂道,就連外地乃至外國的遊客到上海都以到過「王寶和」為自豪。「吃蟹就要到王寶和」,久而久之,王寶和也就成為阿拉上海名副其實的「酒祖宗、蟹大王」了。如今,它的規模亦不斷擴大,從一家酒家發展成為如今擁有王寶和酒家、王寶和大酒店和多家經營部的王寶和大酒店有限公司。
新媒體編輯:王良鐳
排版:王冰倩
本刊稿件均為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部分未署名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
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使用不當情況
請相關權利人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聚焦城市記憶、留存城市發展、傳承城市歷史。我們架起檔案為民服務的橋梁,講述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滋養下生生不息的上海故事。這裡是上海市檔案局(館)政務微信平臺。
原標題:《既是「酒祖宗」,也是「蟹大王」:百年王寶和的歷史,你是否了解?》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