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日本的代表性食物,除了壽司和天婦羅,拉麵也是少不了要提到的。對於很多日本人來說,拉麵已經不再僅僅是一種食物,而已經成為了他們的一種生活習慣。
日本的拉麵,源自於中國的湯麵,傳入日本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488年的室町時代,但直到明治時期開放港口,隨著中國人來日的數量增多,大量中餐館裡物美價廉的中式湯麵便得以快速在日本普及開來。
之後中式湯麵經過改良,又和日本各地不同的飲食習慣相結合,最終演變為如今風味多樣的日式拉麵。
眾所周知,中國的拉麵做法是將揉好的麵團拉長,摺疊,再拉長,反覆若干次,直到麵條足夠細為止。
但相較起來,日本的拉麵卻多以切制而非拉制而成。
並且,最初仿照中式的湯麵製作出的麵條,在中華街被稱為「南京蕎麥麵」(南京そば),早在1884年函館新聞中,就有店家打出了「南京蕎麥麵 15錢」的廣告。於是,南京蕎麥麵也被認為是最早的日式拉麵。
那麼問題來了,日本拉麵不是拉出來的,為什麼後來這種麵條又被叫做了ラーメン(拉麵)呢?對於這個問題,答案也是眾說紛紜。
據說在1922年,北海道札幌有間名為「竹家食堂」的小麵館,麵館的招牌是由中國廚師製作的「肉絲麵」,非常受到一些中國食客的歡迎。
然而,肉絲麵(ロースーメン)這個讀法對於平仄不分的日本人來說不太好發音,因此這道招牌菜難以在本地食客間傳開。於是老闆娘便想給這道菜改個名字方便顧客點單。
最後,老闆娘從廚師那裡得到了靈感,店裡的中國主廚每逢面出鍋便會大喊一聲:「好啦」,招呼夥計過來上菜,這句「好啦」的發音和日語裡的「ハオラー」一致,「ラー」這個音聽起來非常朗朗上口,自此就有了「拉麵(ラーメン)」的叫法。
這之後隨著雜誌的報導、方便麵的發售,拉麵這個叫法迅速在全國傳開,拉麵這個菜名便流傳了下來。所以,與其說是「拉麵」,不如說是「啦面」比較合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