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人們對坦克的作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理論分析,但相對較少的坦克被生產出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戰鬥人員每個月都爭先恐後地製造坦克,坦克成了地面戰爭的主要武器。與此同時,這場戰爭推翻了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關於坦克在現代戰爭中的預期作用的許多假設,許多迄今為止一直堅持的理論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更適合現代戰場現實的理論。
在戰爭的緊迫性的刺激下,研究和開發以極快的速度飛速發展,以跟上日益更新和致命的武器技術所帶來的日益嚴峻的挑戰,戰爭期間的一場槍戰與裝甲競賽導致了火力和裝甲保護的迅速增加,無論是厚度,還是布局和設計。除了一個明顯的例外,開戰的坦克在戰爭結束時仍然能夠提供有效的前線服務。1939年,重達23噸的三號裝甲車是德國最強大的坦克,它的37毫米反坦克炮是當時最先進的致命反裝甲武器。到了1942年,裝甲車III和它的37毫米炮都已經過時了,到戰爭結束時,戰場上的巨人像德國的老虎二號,重達77噸,蘇聯與史達林2號戰機對峙,當時的史達林2號擁有122毫米的大炮。
庫爾斯克戰役中,蘇聯士兵從T-34坦克上下來
38號裝甲車(t)
1939年德軍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後,由捷克工程公司CKD設計並被德國人使用。事實證明,38(t)裝甲車是一種有效的輕型坦克,在閃電戰和德國在二戰早期的成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在入侵波蘭、西歐、北非和蘇聯入侵期間表現良好。
船體是鉚接和分隔,和38(t)最明顯的特點是一個簡單的葉片懸掛系統和大車輪,使易於維護和降低成本。這是一輛簡單有效的坦克,設計精良,建造精良,沒有受到影響許多德國設計坦克的故障困擾。武器裝備包括一支37毫米口徑的大炮,在1939年相當體面,有90發子彈。另外還有兩個機槍:一個裝在37毫米機槍右側的球形機槍上,可以與機槍同軸射擊,也可以獨立瞄準射擊,而另一個機槍則安裝在船體上,由無線電操作員操作。
對於輕型坦克來說,38(t)型坦克比德國設計的I型和II型裝甲有更好的防護和反坦克能力,因此它們在步兵支援和對付其他輕型坦克和裝甲車輛方面更為積極,但其設計目的並不是要率先突破或與主戰坦克作戰。但一旦取得突破,38(t)就有了自己的突破。三八炮深入敵後,造成了廣泛的破壞。
到1942年,坦克設計的進步和戰場條件的變化使38(t)型戰機過時,坦克生產也停止了。底盤生產仍在繼續,用於「馬德爾三世」和「赫哲」或「賈格德坦克38」坦克驅逐艦,而倖存的38(t)型坦克被從前線撤回,並被降為安全和護航任務。
蘇聯俘獲的第三裝甲車
裝甲車Kampfwagen III中型坦克是根據1934年的規格設計的,中型坦克的速度高達22米/小時,能夠摧毀敵人的坦克。最終的坦克裝備了一門37毫米口徑的火炮,並且在其他軍隊的坦克依賴旗幟信號的情況下採用了諸如三座炮塔、對講機系統和無線電設備等創新技術。在1940年的閃電戰中,II型裝甲車數量很少,但證明了自己是德國最強大的坦克。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時,III裝甲車是德國國防軍數量上最重要的坦克。
第三和第四裝甲車的目的是互相補充,第三裝甲車與其他坦克作戰,而第四裝甲車則減少步兵據點並摧毀反坦克炮。在戰爭初期,裝甲車II是他們的反坦克任務,在德國巨人橫掃歐洲和入侵蘇聯的早期階段,他們遇到了所有的裝甲反對派。
IIIs裝甲車在公路上的射程約為100英裡,穿越全國的距離為59英裡。他們在1939年參戰,裝備了一把37毫米口徑的槍,隨著反對派素質的提高,這把槍升級到了50毫米。早期型號的兩個同軸機槍補充了這一點,後來減少到一個,再加上另一個安裝在船體上的機槍。然而,一旦德軍遭遇蘇聯的T-34和KV坦克,反對派的裝甲質量就急劇上升。裝備了50毫米大炮的II型裝甲車遠遠超過了對手,很明顯需要更強大的火炮來戰勝如此強大的對手。就在那時,第三裝甲車的一個主要缺陷出現了:它不能像四號坦克那樣輕易地容納那些更大的火炮。
因此,到了1942年,IV型裝甲車取代了II型裝甲車成為德國的主戰坦克,後者被降為配角,不再服役,而III型裝甲車的底盤被改裝成Stug III突擊炮和坦克驅逐艦。然而,直到1944年,在諾曼第戰役、市場花園行動以及芬蘭和挪威等二級戰區,仍有一些裝甲車現身。
G型裝甲車
從1939年德國坦克在第四次世界大戰開始,德國的坦克就一直在戰鬥。並沒有其他坦克在前線看到如此連續的戰鬥,或表現得如此可信。就壽命而言,四號裝甲車是戰爭中最成功的坦克,其長壽的原因是設計精良,有著堅實的基礎平臺,隨著戰爭的發展,它可以不斷地進行調整和改進,比如更大的火炮和更多的裝甲。由於這種適應性,到戰爭結束時,8500輛IV型裝甲車從工廠裡推出,比二戰期間任何一輛德國坦克都要多。
上世紀30年代,德國裝甲作戰理論預計坦克有兩項主要任務:第一項任務是用高爆炮彈擊退反坦克炮和對付步兵的強項;第二項任務是用穿甲炮彈迎戰並擊敗敵人的坦克和裝甲車。因此,德國發展了兩種互補的坦克:第三裝甲車和第四裝甲車。他們將得到四號裝甲車的支援,裝甲更重,武器更重。裝備了短管榴彈炮式75毫米炮發射高爆炸性炮彈,IV型裝甲車將與德國步兵並肩作戰,幹掉敵人的據點和反坦克炮。德軍坦克營的組織結構表要求有三個裝甲三連,由一個重型裝甲四連支援。
四號裝甲車由一個5人的乘員操作,包括炮塔中的指揮官、炮手和裝彈員,以及在船體中擔任機槍手的駕駛員和無線電操作員,他們都通過對講機進行通信。在主要武器方面,它最初裝備了一支短管低速75毫米炮,可以發射高爆炮彈,不過必要時也可以發射穿甲彈。一個同軸機槍安裝在主炮旁邊,另一個機槍安裝在船體的前板上。
第四裝甲車的功能是反步兵和反坦克武器,直到1941年蘇聯入侵時,才發現德國的坦克殺手坦克,即第三裝甲車,比蘇聯的KV和T-34坦克強,而第三裝甲車的50毫米口徑炮對他們無效。我們需要一種更大更強大的火炮,但是裝甲三號的平臺並沒有很好地適應這種升級。四號裝甲車的平臺做到了。因此,除了反步兵裝甲車外,IV型裝甲車還承擔了反坦克的角色,並用75毫米榴彈炮之類的短管炮取代了75毫米的反坦克炮,取代了II型裝甲車。
千伏-1
Kliment Vorishilov重型坦克設計於1938年,船體上有一個傾斜的冰川板,通向一個淺的上層建築,上面有一個沉重的炮塔。武器裝備包括一把76.2毫米口徑的機槍,上面有一個同軸機槍,另外還有兩個機槍,一個在炮塔的後部,在船體的左前方。由於國際緊張局勢的加劇和對重型坦克的迫切需求,儘管KV的傳動系統存在機械問題,但它還是在1939年投入生產,發動機的產量不等於KV的45噸。結果是一輛全副武裝的裝甲坦克,但速度慢,容易出故障。
儘管存在機械問題,KV和T-34中型坦克在德軍第一次遇到它們時,還是給他們帶來了震驚。重型裝甲KV-1被證明對裝甲III的37毫米或50毫米的大炮和裝甲四的75毫米短管炮幾乎是無敵的。在拉塞尼耶的一次交戰中,一輛KV-1坦克讓第六裝甲師停了整整一天,對德軍炮彈置之不理,直到一名有進取心的德國士兵用炸藥將其摧毀。
在德國坦克升級為更強大的火炮之前,摧毀KV的唯一方法是有進取心的步兵偷襲,88毫米高射炮,或是空中打擊。對德國人來說,幸運的是,在「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蘇聯只有大約500輛KV-1坦克,而糟糕的訓練和無能的領導使紅軍無法利用其在坦克方面的優勢。
一旦蘇聯人學會了現代裝甲戰爭的基本知識,他們就開始把KVs集中在專門的突擊團中,並更有效地使用它們。KV-1部隊利用KVs重型裝甲和大功率主炮,在1942年和1943年率先發起了蘇聯的進攻,任務是粉碎德軍的防線,並為敏捷的T-34突圍和開拓。
雖然有效,但KV還是被逐步淘汰,並且在1943年停止生產,因為它的成本效益不如T-34,後者更容易生產,並且可以以成本的一小部分完成KV的大部分任務。KV平臺反而成了更強大、更有效的Iosef史達林(IS)重型坦克的發射臺。
M5斯圖爾特
二戰開始後,美國觀察家意識到,美軍的標準輕型坦克M2已經過時。它的替代品是M3輕型坦克,被稱為斯圖亞特(Stuart)——這一名稱既指M3,也指其衍生車型M5,它採用了新的火炮後坐系統、改進的懸掛系統和更厚的裝甲。它最初裝備有一門37毫米口徑的火炮,外加5個機槍:一個同軸機槍固定在主炮上,球裝在船身右側,在船身左右兩側的海綿上,在炮塔頂部,指向上方,用於防空任務。
斯圖亞特是那個時代輕型坦克的重裝甲。M3斯圖亞特的動力來自徑向航空發動機,高輪廓和貫穿乘員艙中間的傳動軸使空間受到限制,適合狹小的戰鬥區域。由於徑向航空發動機的需求量很大,M3被重新設計為使用V8發動機,並配備了一個自動變速器,使駕駛員培訓更容易,同時也使乘員艙更寬敞、更安靜、更涼爽。在這期間,工程師們為改進後的車輛提供了傾斜的冰川裝甲。重新設計的坦克被命名為M5斯圖爾特,並於1942年開始取代M3。
斯圖亞特戰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一輛迎戰敵軍坦克的美國坦克。除了為美國地面部隊服務外,它們還以租借的方式提供給英國人,英國人在北非戰役中使用它們。英國人稱其為「蜂蜜」,稱讚斯圖爾特的機械可靠性和速度。然而,他們未能很好地利用斯圖亞特,儘管斯圖亞特的37毫米炮與戰區內數量最多的德軍坦克「裝甲三」相當,斯圖亞特的速度也與之相當,而「輕型」斯圖亞特的裝甲前部和炮塔裝甲甚至比中型德軍坦克還要厚。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射程有限,雙人炮塔降低了戰鬥效率。
斯圖亞特的另一個主要接受者,蘇聯人,並不喜歡他們:在東線,斯圖亞特沒有裝甲,也沒有穿軍裝;他們的航空徑向發動機是耗油的;對燃料質量太敏感;太容易著火;消耗高辛烷值的汽油,這使後勤工作複雜化,因為其他紅軍車輛使用柴油或低辛烷值燃料。此外,斯圖亞特的狹窄軌道很容易陷入雪中,也很容易陷入春雪融化和秋雨的泥濘中。
T-34s公司
T-34是二戰中生產量最大的坦克,有84000多輛從工廠生產出來。它也是二戰中最好的坦克,因為它的設計非常簡單、強大、堅固。它是戰爭中最有影響力的坦克,因為它在1941年出現在戰場上,實際上使當時德國生產的所有坦克都過時了,迫使德國人用新的更重的坦克設計來應對,比如老虎和黑豹,並把槍和裝甲作為他們坦克艦隊的中堅力量,第四裝甲車,這反過來又迫使蘇聯、美國和英國的坦克艦隊進行改造和升級。此外,採用更重,高度工程化和昂貴的老虎和黑豹坦克,使德國緊張的坦克工業不堪重負,嚴重限制了德國國防軍的坦克數量。到戰爭結束時,德國已經生產了16300輛老虎、黑豹和IV型裝甲車,這些坦克能夠對付T-34和謝爾曼。美國和蘇聯建造了5萬輛謝爾曼和8.4萬輛T-34。
1941年,一個德國委員會對繳獲的T-34戰機進行了評估,認為它是完美的中型坦克,因為它的有效傾斜裝甲與德國坦克相差無幾,火力大大超過現有的裝甲車,寬的履帶可以輕易穿過雪和泥地,而窄履帶的德國坦克則無法做到,以及出色的功率重量比。德軍設計了裝甲V豹作為回應,模仿了T-34的大部分最佳特性,如斜裝甲、寬履帶和強大的火炮,但未能仿效其簡單性,結果只製造了6000輛豹式坦克,或者說每14輛T-34就有一輛豹式坦克。
1941年德軍第一次遇到T-34時,蘇聯坦克在裝甲和火力上都優於所有德國坦克。唯一的救命恩典是,1941年紅軍仍在史達林的軍事清洗和大改組中搖搖欲墜,無能無能,無法利用坦克的技術優勢。蘇聯人從德國人那裡吸取教訓和慘痛的經驗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蘇聯工程師設計的T-34裝甲傾斜,因為它提供額外的保護而不增加額外的重量。他們給了它一個簡單的發動機,易於維護,而且由於重量保持在最低限度,它能夠以34英裡/小時的速度推進T-34,這對於當時的中型坦克來說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這種速度使T-34能夠迅速突破,同時也給了他們戰術上的優勢,使他們能夠迅速接近對峙的距離,用更好的武器和更重的裝甲裝甲車,如「老虎」,並機動地向他們脆弱的後方和側翼開火,並從足夠近的地方造成傷害。
T-34最初裝備了76.2毫米口徑的大炮,在蘇聯參戰時可以摧毀任何德國坦克。當更新的裝甲更厚的裝甲車到達前線時,改進的T-34/85版本被引進,一門85毫米口徑的火炮可以從相當遠的距離穿透任何一輛德國坦克的側裝甲和後裝甲,甚至可以近距離穿透厚重的前裝甲。由於製造簡單,T-34可以大量生產:德軍在戰爭期間建造了大約1800輛老虎一號和二號,6000輛豹式坦克和8500輛IV型裝甲車,或者大約16300輛主戰坦克。蘇聯製造了84000多架T-34。
邱吉爾馬克四世
邱吉爾不是以二戰首相的名字命名的,而是以他的祖先馬爾堡第一公爵約翰·邱吉爾的名字命名的,其設計目的是克服與第一次世界大戰西部前線相似的條件,其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要穿過戰壕的長軌道。1940年法國戰敗暴露了當時英國標準坦克馬蒂爾達二世的局限性,邱吉爾從繪圖板到1941年6月才開始生產。在克服了早期的故障之後,邱吉爾成為二戰中最成功的英國坦克。
它的初衷是作為步兵坦克-設計來協助步兵攻擊,需要重型裝甲與步兵密切配合,同時採取激烈的火力。重型裝甲是以犧牲速度為代價的,對於一輛任務是陪伴緩慢行進的步兵的坦克來說,速度並不重要,邱吉爾號重達41噸,是二戰期間西方盟軍最重的坦克之一。為了配合步兵的近距離支援任務,邱吉爾家族非常擅長爬坡和穿越崎嶇地形。
早期的模型有鉚接裝甲,在後來的版本中被焊接代替。邱吉爾馬克一號在炮塔上裝備了一門兩磅的火炮,在後來的型號中增加到了6磅或75毫米的火炮,在船體上有一個3英寸的榴彈炮,在後來的版本中被一個機槍取代。馬克四世是邱吉爾生產最多的版本,也是戰鬥力最強的一種,重達39噸,射程90英裡,裝備有6磅重或75毫米口徑的槍,外加兩個機槍。
邱吉爾的火力通常比德國坦克強,但戰鬥坦克並不是他們設計的目的,當他們發現自己面對坦克時,他們的重裝甲往往彌補了他們火力上的不足。在阿拉曼戰役中,一支由6名邱吉爾組成的分遣隊遭到德國和義大利反坦克炮的反覆射擊,其中一名邱吉爾但只有一名被擊倒,其餘的人則倖免於難,高達80次。1944年推出的馬克七型坦克是戰爭中受保護最好的量產坦克,它為乘員提供了比其他坦克兵更大的安全保障。
邱吉爾的平臺也被證明能適應特殊任務,根據它的主要任務是近距離的步兵支援,一些邱吉爾戰車被改裝成火焰噴射器,或者裝備了290毫米的花瓣來摧毀地堡。它強大的底盤也有助於橋梁鋪設或掃雷等用途,有些型號的戰車裝有重型鏈條,在諾曼第登陸日和隨後的戰役中,在旋轉的滾筒上揮舞著清除地雷的地面。
謝爾曼斯
M4謝爾曼中型坦克是二戰期間美國的主要坦克,也是在那次衝突中西方盟軍使用最廣泛的坦克。它們在機械上可靠,易於維護,耐用,易於生產,因此數量眾多:戰爭期間建造了大約5萬輛。他們有一個巨大的炮塔和寬敞的內部,一個良好的機槍通過率和出色的穩定系統,並且經常設法在坦克和坦克對抗中第一槍。
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戰坦克的標準,他們也相對安全,平均來說,每摧毀一輛謝爾曼坦克,機組人員只會遭受一次死亡:坦克可能會丟失,但大多數船員在大量大型逃生艙口的幫助下,又活了一天的戰鬥。1944年6月至11月,美國第一陸軍對456架謝爾曼戰機所遭受的損失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在6個月的激烈戰鬥中,謝爾曼機組人員的損失率只有0.3%死亡,0.6%受傷。另一方面,早期的謝爾曼戰機因在彈藥儲存中防火措施不足而在被擊中時醞釀而臭名昭著,這一問題在後來的型號中得到了解決。
當謝爾曼在1942年服役時,他們比當時服役的德國坦克更重裝甲和更好的武裝。第三裝甲車的標準反坦克炮是37毫米,謝爾曼對它的炮彈不屑一顧,當第三裝甲車被提升到50毫米時,他們仍然必須非常接近才能造成傷害。與此同時,謝爾曼的75毫米口徑手槍可以殺死德國人在老虎到來之前部署的任何東西。謝爾曼斯坦克因為性能差而受到了不公平的指責,主要是因為他們在與戰爭後期引進的更重的老虎和黑豹戰鬥時表現不佳。然而,老虎和黑豹只代表了德國坦克的一小部分,而與其他坦克的戰鬥只佔謝爾曼人工作量的一小部分——這一部分謝爾曼人從來沒有打算表現過。
當謝爾曼號被設計出來時,美國的聯合兵種理論認為坦克不是用來與其他坦克作戰的,這是裝備高速炮的坦克驅逐艦的任務。謝爾曼擁有更大的槍枝,比如配備17磅重炮的螢火蟲謝爾曼,其火力相當於或超過了「老虎」和「豹」的火力,但大多數謝爾曼人仍保留著標準的75毫米通用槍,其有效的高爆炮彈。這是因為謝爾曼人的主要任務是支持步兵取得突破,然後衝破缺口,在敵人後方造成嚴重破壞。謝爾曼,機械上可靠,裝備有一枚75毫米口徑的高效高爆彈,在設計中發揮了出色的作用。
1944年從諾曼第突圍,隨後迅速席捲法國和比利時,但由於缺乏燃料,在德國邊境停止了行動,這是一種只有裝備了機械上可靠且易於維護的謝爾曼裝甲部隊才能取得的成績:其他國家的裝甲部隊會因為坦克在到達謝爾曼人因燃料耗盡而停止前進的戰線之前就發生了故障而停下來的。
謝爾曼隊被老虎和黑豹隊1對1擊敗,但他們幾乎從未面對過他們。美國坦克戰勝了德國裝甲,因為它們是聯合兵種系統的一部分,比任何其他戰鬥人員都要平穩。裝甲部隊不僅要擔心美國的坦克——近5萬輛謝爾曼戰機是製造出來的,而只有1300隻老虎和6000隻黑豹——而且還要擔心通常在附近的美國步兵、很少遠離的坦克驅逐艦、炮兵或戰術轟炸機,這些轟炸機經常以計程車的隊形在戰場上盤旋,只有美國坦克排長發現自己有麻煩的時候才打個電話。
老虎一號
1942年開始服役的裝甲車「虎」六號。E、 或者說「老虎一號」是一輛重型坦克,它的主要資產是它的普通對手除了近距離外無法穿透的厚裝甲,以及一把威力強大的88毫米口徑火炮,它可以在巨大的距離內摧毀敵人,使老虎擁有一個大範圍的安全防區外距離,在這個距離內它幾乎是無懈可擊的。老虎很嚇人,他們在心理上對敵人的想像力產生了強大的控制力:幾乎沒有盟軍坦克乘員會喜歡遇到老虎。
不利的一面是,老虎笨重、速度慢、耗油量驚人、射程有限、運輸困難、工程過度、機械不可靠和容易發生故障而臭名昭著;當它們重疊的輪子被雪和泥卡住時,它們就變得不動了,而且生產成本高,生產難度大製造業,戰爭期間只建造了1300架,比T-34或謝爾曼的典型月產量數字要低。當老虎工作時,他們是可怕的好,但幸運的是,老虎往往不起作用,他們太少,使戰爭的最終結果不同。
在西部前線,盟軍缺乏能夠消滅老虎的強大盔甲,除了火力強大的謝爾曼螢火蟲和M10坦克驅逐艦,猛虎隊一直保持著他們的優勢,直到戰爭結束。但是在東線,這種優勢越來越受到T-34/85、IS-2和IS-122的挑戰,他們的槍可以從不同的射程摧毀老虎。
1944年,「老虎一號」停止生產,取而代之的是裝甲部隊「老虎」。B、 通常被稱為老虎二號或皇家老虎,其中492隻是在戰爭結束時製造的。重達77噸的「老虎二號」用更厚的傾斜裝甲取代了其前身的厚平板裝甲,後者明顯更難穿透。它受到了特別好的保護,在1945年1月至4月間,老虎二號在東線摧毀了500多輛坦克,只花了45輛,其中大部分是由自己的船員銷毀的,以防止它們在拋錨或耗盡燃料後被俘獲。不利的一面是,老虎Ⅱ號遭遇了他們前輩的大部分機械問題,另外還有一些問題,而且速度較慢,只能以每小時9到12英裡的速度越野。
老虎II
裝甲V豹
1942年設計用來對抗蘇聯的T-34,並於1943年投入使用,裝甲車Kampfwagen V Panther坦克打算成為德國的主要中型坦克,取代第四和第三裝甲車。它比老虎坦克便宜得多,老虎在許多方面的性能與老虎相當,而且只比第四裝甲車稍微貴一些,黑豹以很大的優勢勝出。儘管如此,技術問題、盟軍轟炸和生產瓶頸阻礙了黑豹的大量生產,它們最終與IV型裝甲車並肩服役,直到戰爭結束。
1941年,德國一個委員會對繳獲的T-34進行了評估,指出其傾斜裝甲的有效性,加上強大的76.2毫米火炮、寬履帶和良好的功率重量比,使其幾乎成為完美的中型坦克。因此,德國人開始借用T-34的主要特點,製造出自己的完美中型坦克。不過,作為德國人,他們對T-34的粗陋畏縮並尋求改進。他們過度設計了一些東西,最終導致了黑豹在其整個職業生涯中受到機械問題的困擾。
黑豹的引擎與虎式坦克相同,但重量輕了12到16噸,這使得黑豹更快更好地穿越崎嶇的地形。黑豹的斜裝甲和老虎更厚的平板裝甲一樣有效,而且黑豹的75毫米炮的穿透力比老虎的88毫米更大,使其對敵人坦克的殺傷力更強。然而,黑豹的小炮彈在發射烈性炸藥時效果較差。
憑藉其近乎完美的火力、裝甲和機動性,精密的瞄準瞄準器,以及遠超時代的紅外成像技術的運用,黑豹是德國戰爭中整體上最好的坦克,有人認為它是二戰時期最好的坦克,甚至超過了T-34。如果不是因為不可靠的問題從未得到解決,後一種說法可能是正確的。然而,黑豹經常不起作用:它們的發動機壽命短得出人意料,它們重疊的車輪在東線的積雪和泥濘中表現不佳,越野距離只有62英裡。
IS-2
蘇聯的Iosef-Stalin(IS)坦克線是為了取代KV重型坦克家族並解決其缺點而開發的,它在戰爭期間取得了成功,並繼續為蘇聯坦克樹立了幾十年的模板。1941年,德國專用裝甲殺傷坦克裝甲III的標準反坦克炮為37毫米,炮彈KV坦克只是聳聳肩。德軍迅速增強了火力,用更強大的反坦克炮升級了他們的四號裝甲車,並在1942年,用88毫米口徑的強力炮迅速將第六裝甲虎隊投入戰鬥。
在猛虎隊厚厚的盔甲下,尤其是在前線,KV的76.2毫米口徑的火炮被證明基本無效。此外,緩慢的KVs不能像T-34那樣快速機動和接近,以便從更近的距離和較弱的地方向老虎開火,從而造成傷害。由於一門弱炮無法損壞德國重型坦克,加上裝甲可以被猛虎從遠程穿透,KV的理由消失了:它比T-34貴得多,但缺乏更高的戰鬥性能來證明更高的成本是合理的。
為了應對更嚴峻的威脅環境,同時履行KV作為突破性坦克的指定角色,IS系列採用厚斜裝甲設計,以對抗88毫米炮彈。IS坦克的裝甲比KV厚,但由於布局更好,所以比KVs更輕、更快,也比老虎和黑豹更輕,而且輪廓更低。IS坦克裝備了強大的火炮,雖然主要用於向步兵據點和掩體發射高爆炸性炮彈,但也能幹掉老虎和黑豹。
IS生產線來自一個臨時評估坦克,一個裝備85毫米炮的KV坦克。增加的火力是好的,但是KV的裝甲不夠,所以紅軍下達了新的坦克設計指令,裝備85毫米口徑的火炮,但裝甲比KV好。其結果是IS-1,於1943年投入使用,保留了KV的傳動裝置和外殼,但由於焊接的炮塔,它的裝甲保護能力更強,並配備了85毫米口徑的火炮。
1944年,IS-1被IS-2取代,它裝備了一把122毫米口徑的槍,子彈和火藥分開裝藥,結果射擊速度很慢,最初每分鐘只有1.5發,後來提高到3或4發。巨大的炮彈和火藥裝藥意味著可以儲存的彈殼更少,IS-2隻能裝載28枚炮彈,通常是20枚HE和8枚反坦克炮彈。緩慢的射速和更少的炮彈被毀滅性的力量所平衡,因為122毫米口徑的火炮可以在2700碼處穿透德國豹的前裝甲,在3800碼處穿透它的側裝甲。相比之下,豹必須接近870碼才能穿透IS-2的炮塔,而660碼才能穿透它的前裝甲。針對老虎的測試顯示,IS-2的火炮可以在1600碼處穿透炮塔,在660碼處穿透前裝甲。
IS-2對步兵的打擊更為有效,因為它的122毫米高爆炮彈對要塞和掩體是致命的。在緊要關頭,122毫米的HE炮彈也可能向德軍坦克開火,如果他們擊中,不管距離有多遠,爆炸都可能導致前裝甲的開裂甚至撕裂。機械衝擊即使不穿透敵人的裝甲也能使其癱瘓。
彗星
克倫威爾是第一輛英國坦克結合體面的裝甲保護和高速,由可靠的勞斯萊斯流星發動機驅動。到了1943年,英國需要一輛新的坦克來對付新的老虎和黑豹,但克倫威爾的炮塔無法容納摧毀這些坦克的最好的炮,即77毫米的雙用途高速(HV)炮,只能滿足於一個不足的中型炮。
因此,A34巡洋艦坦克「彗星馬克一號」是英國戰爭中第二好的坦克,也是對抗敵人裝甲最致命的坦克,基本上是升級版的克倫威爾。它是建立在一個改良克倫威爾底盤與一個更大的炮塔環更廣泛,更大的炮塔,可以容納77毫米高壓炮。那把槍對黑豹(彗星的德國同類)是致命的,而且在大多數射程中,也能對付老虎。它也優於黑豹的75毫米口徑槍。
1944年服役後,彗星對黑豹的優勢不僅限於火力。雖然黑豹有更厚的裝甲,更寬敞,攜帶更多的彈藥,但彗星的外形較低,機械性能更為健全,配備了勞斯萊斯流星發動機(Merlin發動機的改型,為P-51和Spitfires提供動力)比Panther的邁巴赫發動機可靠得多。
彗星的佳士得懸掛系統也比「豹」號更耐用,重量輕11噸,同時由產生同等馬力的發動機驅動,具有更好的功率重量比,使彗星有更大的加速度,並使其更快6米每小時。彗星一直在英國服役直到1958年,並與其他軍隊一起服役到80年代。彗星直接導致了百夫長的發展,百夫長是二戰後英國的主要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