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號突擊炮,被中國網友親切的稱之為「三禿子」。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生產數量最多的裝甲戰鬥車輛,從戰爭初期開始,德國就在不斷改進三號突擊炮的型號,直到1942年末期,最終型的反坦克功能終於上升到極其優異的層次。
截止到1945年德意志第三帝國覆滅,納粹德國一共生產了接近1萬1千輛三號突擊炮,因為這款戰車是使用三號坦克的底盤改裝的,所以中國軍事愛好者更願意暱稱其為「三禿子」。別看三號突擊炮後期打坦克很在行,但事實上這款戰車最早是用於支援步兵的,準確說應該是一款具備機動能力的裝甲輕型火炮,但為何三號突擊炮最後成為了一款最實用的坦殲的呢?
最早提出搞三號突擊炮的是德國指揮官曼施坦因,他在提交到陸軍部的計劃書中,明確表示德國需要一款具備自行能力的、能和步兵配合的具備裝甲防護的火炮,隨即該方案獲得通過。1936年6月,德國的戴姆勒-奔馳公司開始拿當時最先進的三號坦克底盤進行改裝,開發一款可以攜帶75毫米火炮的裝甲車輛。
早期的三號突擊炮實驗型乃至A型,加裝的是一門克虜伯公司的75毫米短炮(StuK 37 L/24),一般只會攜帶HE炮彈,以用於反步兵和前線支援戰鬥。這種純粹沒有反坦克力量的突擊炮曾經參加過入侵法國的戰爭,表現良好。
但在2年時間之內,三號突擊炮都未引起德國統帥部的注意,直到巴巴羅薩計劃之後,德軍的三號突擊炮在與蘇軍的較量中大展神威,德國才有升級三號突擊炮的想法。從三號突擊炮F型開始,直到三號突擊炮G型,這款戰車裝配了德國當時最先進的75毫米炮——75mm StuK 40 L/48火炮(那個時候「豹」式坦克的70倍徑75毫米炮還未正式下線生產)。
換裝上長倍徑的反坦克炮後,三號突擊炮可謂如虎添翼,順利成為前線最為倚重的全能型火力輸出平臺,一輛三號突擊炮暴打數輛蘇軍坦克的案例屢見不鮮。德國武裝親衛隊第二「帝國」裝甲師旗下的第二突擊炮營,就曾經以犧牲兩輛三號突擊炮為代價,在1943年末擊毀了129輛蘇軍坦克,戰績極其顯赫。事後二級突擊隊大隊隊長華爾瑟克納布還曾自責,連那兩輛突擊炮都不應該「白白損失掉」。
由於後期的德國面臨資源不足的窘境,坦克生產能力有限,所以大量庫存的三號坦克就成為了改造升級對象,所以戰爭後期德國大量生產三號突擊炮。但這種陸軍構成其實是不健康的,突擊炮無炮塔的設計使得德軍在進攻作戰時存在很大限制,只能被動防守。但即使如此,德軍的三號突擊炮在整個二戰期間絕對是最成功的,三號突擊炮一共生產了9500輛。截止1944年,三號突擊炮總共幹掉了21000輛盟軍坦克,殲敵數量幾乎達到了自身生產量的兩倍。整場戰爭的戰績肯定比這還要多。
不少三號突擊炮也難逃被俘獲的命運,蘇聯在戰後曾經將部分俘獲的三號突擊炮贈予敘利亞,三號突擊炮更是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投入使用,令人唏噓不已。三號突擊炮最優秀的繼承者,是追獵者坦克殲擊車,也稱為38型突擊炮,它也是二戰時期德軍最有名的裝甲戰鬥車。追獵者的面世時間比較晚,從1944年4月到1945年5月,德國一共只生產了2500輛追獵者。該車配備48倍口徑的75毫米長身管加農炮,使用碳化鎢彈芯的Pzgr40穿甲彈,能在2000米距離上打穿100毫米厚的裝甲,這大概相當於一炮洞穿虎式坦克的正面裝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