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原則在陝西特崗考試當中是一個全題型考點,需要熟記常用的幾個教學原則以及貫徹要求,其中單選題和多選題常考題型就是古語或名人名言去對應原則,所以對這一知識點進行總結,方便同學們進行歸納識記。
一、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統一的原則
含義:既要把現代先進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同時要結合知識、技能中內在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
古語及名人名言:
1.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
2.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禮記·文王世子》
3.任何真正的教學莫不具有道德力量。——第斯多惠
4.文以載道。——周敦頤《通書·文辭》
二、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
含義:理論聯繫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學會、學以致用的目的。
古語及名人名言:
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陶行知
2.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
3.你要滿足你的要求和願望,你必須認真思考,但為了這個目的你也必須行動,知行緊密結合。——裴斯泰洛齊
4.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董其昌《畫旨》
三、直觀性原則
含義:教師應該儘量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與已有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全面地掌握知識。
古語及名人名言:
1.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荀子》
2.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荀子》
3.一般說來,兒童是依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烏申斯基
4.人頭腦中的一切,沒有不源於感覺的。——誇美紐斯
四、啟發性原則
含義: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原則。
古語及名人名言:
1.一個壞的老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老師教人發現真理。——第斯多惠
2.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學記》
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
4.凡為教,目的在於達到不需要教。——葉聖陶
五、循序漸進原則
含義:教師嚴格按照科學知識的內在邏輯體系和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進行教學。循序漸進的「序」,包括教材內容的邏輯順序、學生生理節律的發展之順序、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和認識活動本身的順序,是這四種順序的有機結合。
古語及名人名言:
1.欲速則不達。——《論語》
2.學不躐等。——《學記》
3.不陵節而施之謂孫。——《學記》
4.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學記》
5.盈科而後進。——《孟子》
6.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朱熹《讀書之要》
7.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六、鞏固性原則
含義: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時候,能夠準確無誤地呈現出來,以利於知識、技能的運用。
古語及名人名言: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3.複習是學習之母。——烏申斯基
七、量力性原則
含義:指教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這一原則是為了防止發生教學難度低於或高於學生實際程度而提出的。
古語及名人名言:
1.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維果斯基
2.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學記》
3.隨人分限所及。——王守仁
八、因材施教原則
含義:教師要從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出發,面向全體學生,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古語及名人名言:
1.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2.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論語》
3.西鄰有五子,一子樸,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僂,一子跛。乃使樸者農,敏者賈,盲者卜,僂者績,跛者紡,故五者皆不患飲食焉。——《西鄰五子》
【考題再現】
1.【單選題】以下哪句古語與蘇格拉底的產婆術體現著同樣的教學原則( )。
A.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B.溫故而知新
C.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D.學不躐等
1.【答案】A。解析:題幹考查的古語對應教學原則,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是啟發式教育思想的代表,故對應啟發性原則,以下選項中,A選項,「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出自論語,對應啟發性原則,B選項,「溫故而知新」也出自《論語》,對應鞏固性原則,C選項,「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應因材施教原則,D選項,「學不躐等」出自《學記》,對應循序漸進教學原則,故選擇A選項。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