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教學原則涉及較多情境性例子及古文鑑賞類題目,本文就常見教學原則名言進行歸類梳理,幫助考生建立框架,合理備考。
一、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
1.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學記》
2..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赫爾巴特
3.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 ,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赫爾巴特
4.任何真正的教學莫不具有道德力量-第斯多惠
5.不應當讓科學死板地堆積在學生的頭腦中 ,而應當把各種科學所傳授的知識和思想有機地聯繫起來-烏申斯基
二、理論聯繫實際教學原則
1."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2.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陶行知
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4.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
5.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荀子"
三、直觀性教學原則
1."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荀子
2.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荀子
3.人頭腦中的一切,沒有不源於感覺的-誇美紐斯
4.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本身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去看看、摸摸、聽聽、聞聞等等-誇美紐斯
5.一般說來,兒童是依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烏申斯基"
四、啟發性教學原則
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
2.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學記》
3.君子之教,喻也-《學記》
4.壞的老師奉送真理,好老師教人發現真理-第斯多惠
5.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第斯多惠
6.凡為教,目的在於達到不需要教-葉聖陶
7.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葉聖陶"
五、循序漸進教學原則(又稱為系統性原則)
1."欲速則不達-《論語》
2.「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之謂孫」、「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學記》
3.盈科而後進-《孟子》
4.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朱熹《讀書之要》
5.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六、鞏固性教學原則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3.學習不鞏固,就如同水潑在篩子上-誇美紐斯
4.複習是學習之母-烏申斯基
七、量力性教學原則(又稱可接受性原則)
1."子深其深,淺其淺,尊其尊,益其益-墨子(主要體現量力性,也體現因材施教)
2.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從事焉-墨子
3.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學記》
4.隨人分限所及-王守仁(主要體現量力性,也體現因材施教和循序漸進原則)
5.常使精神力量有餘,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王守仁
八、因材施教教學原則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主要體現因材施教,也體現量力性)
1.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
2.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
3.夫子施教,各因其材-朱熹
4.教亦多術-孟子
5.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陶行知
6.聰明早慧、大器晚成
7.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理論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接下來做道題加以鞏固:
「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體現了( )教學原則。
A.直觀性 B.量力性 C.系統性 D.鞏固性
【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記中的教育思想。1本文譯為:若一個道理重複多次講解,而兒童還是不能接受,那麼暫時放棄是可以的,因為沒有達到能接受的水平。體現了可接受性原則,故此題選B。
【難度係數】★
【知識點】教育學—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學記》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