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曼·黑塞:一位深受詩人李白影響的德國作家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赫爾曼·黑塞,德國作家。1946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

  從20世紀60年代起黑塞漸漸地取代了海明威,成為美國大眾的文學崇拜偶像。特別是《荒原狼》,問世差不多半個世紀後在美國掀起了一股「狼潮」,甚至有支搖滾樂隊也取名「荒原狼」。今年這個樂隊在黑塞紀念活動期間去德國參加演出。一些離經叛道的年輕人,在小說主人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哈勒爾成了他們的偶像。

  1946年黑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許多國家都出現了「黑塞熱」。然而,黑塞在中國卻始終沒「熱」起來,對他的關注只是個別現象。當時,我國的一些文學期刊上只發表了為數不多的黑塞作品譯文,大多是從世界語轉譯的。如今,黑塞作品《獲得教養的途徑》選段選入我國高中語文課本。

  黑塞深受我國唐朝詩人李白的影響。在散文《克林索的夏天》中,他借主人公克林索之口,多次吟詠我國唐代大詩人李白《將進酒》中的詩句。此外,他的作品還有一個情節取自李白的《月下獨酌》。

  早在1907年閱讀《中國牧笛》時,黑塞就被李白的詩句吸引並大加讚賞。另外,李白的經歷和性格與黑塞有著驚人的相似,兩人都有過幾次失敗的婚姻,都好借酒生情抒發對人生的慨嘆。黑塞對李白為人的放蕩不羈和孤傲,也有一種深深的認同感。

  黑塞不僅對中國詩歌十分著迷,而且對中國哲學特別是老莊哲學頗有研究。道家思想對黑塞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以及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錫達塔》是一篇人物傳記型小說,描述了印度貴族少年錫達塔離家出走,追求生活的真諦,歷經磨難最後在河邊大徹大悟的故事。小說的整體構架借用了釋迦牟尼生平傳記的結構,使許多西方讀者忽略了小說主人公脫離厭世修行視人生為苦難寄希望於來世的印度哲學,轉而直面人生熱愛生活的深刻主題。黑塞在創作這篇小說期間曾多次在給朋友們的信中表示,錫達塔的道路始於婆羅門教和釋迦牟尼,終於老子的「道」。在1922年給茨威格的信中,黑塞進一步點明:「我筆下的聖者雖然穿著印度袈裟,但他的智慧更接近老子而非釋迦牟尼。」「老子在德國目前十分流行,但所有的人都認為他的理論十分矛盾,然而老子的哲學思想實際上並不矛盾,而是辯證地看待世界,認為生活是兩極的。」

  確實,尋找真諦的錫達塔參悟到的許多人生啟迪都源自老子的道德經。錫達塔曾對他的朋友說:「真理是不可言傳的。如果一個哲人試圖傳授真理, 那他的話聽起來就像愚笨的蠢話。」

  這正是老莊所謂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你不打他,不罵他,也不逼他,因為你知道柔軟勝過剛強,流水能戰勝頑巖,愛比暴力更強大。這非常好,可細想一下,你不正是用軟弱和親情在強迫他嗎?」這段話則是老子「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的翻版。

  1921年,黑塞在給其友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信中寫道:「老子多年來帶給我極大的智慧和安慰,道這個字對我意味著全部的生活真諦。」

  黑塞的大多數作品主題都緊緊圍繞人對生活的兩極性的認識,是對這一思想的詩化表達。他在1924年寫的散文《療養客》中直抒胸臆道:「我要用詩句、用篇章讚美世界的二極性,因為在那火花閃耀的兩極間我看到了生活的燦爛。……中國的老子為我們留下不少篇章,在那裡生活的兩極似乎在電閃之間觸手可及。」

  1932年,黑塞開始了他一生中最後一部長篇巨著《玻璃珠遊戲》的創作。小說主題仍然圍繞著黑塞一生的追求,即理想與現實、藝術與生活的結合。在這部作品中,我們又一次發現中華文化對黑塞的深刻影響。比如,象徵著人類最高藝術和文化結晶的玻璃珠遊戲融合了中國古代的象形文字、珠算、音樂和坐禪,並且由一位精通中國語言的法國學者發明。再如,黑塞在文中還不惜篇幅摘選了《呂氏春秋》有關音樂的一大段論述:「……凡樂,天地之和,陰陽之調也。亡國戮民,非無樂也,其樂不樂……」以強調音樂與天地相通,保持音樂純正的重要性。

  主人公克乃西特長大後為進一步求學深造,前往一位離群索居的長者——對中國文化頗有造詣的「大師兄」處求學。「大師兄」獨居一座清淨的竹園,屋前的小池塘裡尾尾金魚在悠閒地遊蕩,山澗的清泉從竹管中汩汩而出,桌上放著毛筆、硯臺和佔卜用的骨骰,「他們唱了個喏,敬茶,然後一起座下傾聽黎明中潺潺的水聲。」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個活脫脫的中國古代先哲的形象。在對「大師兄」這個人物的著力刻畫中,黑塞寄託了自己對老莊遁世隱居清靜無為的生活方式的嚮往。

  通過刻苦學習,克乃西特從「大師兄」那兒掌握了周易。從此,每當他遇到困難處彷徨於人生的十字路口,克乃西特就會拿出骨骰擲一把,以看上天的旨意。黑塞曾熟讀易經,非常推崇周易對世界變換轉化規律的涵蔻演示。他不僅在報紙上熱情讚揚推薦,把它與聖經和道德經相提並論;而且親自動手畫過多張八卦草圖。《玻璃球遊戲》則給了他向人們展示古老的中國玄妙之術的絕好機會。

  在《玻璃珠遊戲》中,黑塞明確表達了對中國文化的推崇以及老莊哲學對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巨大影響。此後,他沒有再寫什麼大作,晚年以散文和書評為主,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也逐漸從老莊哲學轉向儒家學說和佛教禪宗。他說:「雖然我不懂中文並且從未到過中國,但在那古老的文化中,我非常幸運地找到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心靈的故鄉。」

  (周迅)

相關焦點

  • 「德國浪漫派最後一個騎士」赫爾曼·黑塞
    赫爾曼·黑塞赫爾曼·黑塞,德國作家,詩人。出生在德國,1919年遷居瑞士,1923年46歲入瑞士籍。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於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歲。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為題材,表現對過去時代的留戀,也反映了同時期人們的一些絕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門青》、《荒原狼》、《東方之行》、《玻璃球遊戲》等。出生於德國南部的施瓦本地區一個叫卡爾夫的小城。
  • 草堂讀詩|故事:赫爾曼·黑塞《七月的孩子》
    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剛剛大家聽到的是赫爾曼·黑塞的詩作《七月的孩子》,譯者是錢春綺。赫爾曼·黑塞,是德裔瑞士詩人、小說家,雨果·巴爾稱黑塞為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
  • 赫爾曼·黑塞——德國浪漫派的最後一位自由騎士
    ——《德米安:彷徨少年時》黑塞,作家、詩人、畫家。1877年生於德國,1942年入籍瑞士,196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我該如何評價赫爾曼· 黑塞?花朵、風暴、還是巖漿?或許,是騎士。靜謐蘊含哲理的字眼是他的劍,詩歌的遒勁韻腳比矛刃還要尖銳,渾圓內斂的精髓是盾,平鋪淡敘的至理更比華麗辭藻要崢嶸。
  • 赫爾曼·黑塞:抑鬱症人群的靈魂歸處
    赫爾曼·黑塞是德國作家,詩人。194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赫爾曼·黑塞蒙塞小說中的主人公往往忍受著生活的兩極分裂帶來的心靈上的痛苦, 在道德與人性、理智與感情、社會與個人間徘徊,為尋找兩者的和諧與統一而苦苦探求。
  • 黑塞:德國浪漫派最後一個騎士,孤獨策馬在永恆的尋鄉之途
    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出生於德國,一生文學創作頗豐,涉及小說、散文、詩歌、評論等。
  • 赫爾曼·黑塞|有一朵盛開的生命
    赫爾曼 詩歌對黑塞而言,「是靈魂對經歷的反應,詩最先只對詩人說話,是他的呼吸、他的吶喊、他的夢、他的微笑、他的掙扎...詩可能因為它的美而令他人欣悅或痛苦,但這不是詩人最初的目的。」黑塞的壓抑和痛苦都在文字的踟躕裡,後來再瞧《荒原狼》,發覺就是自己的心思。
  • 最冷門的小說家,赫爾曼·黑塞
    赫爾曼·黑塞的作品就是其中之一。當提到赫爾曼·黑塞這個名字時,相信知道的人絕不很多。但如果只用知名度來衡量一個人的作品價值的話,未免過於狹隘。赫爾曼·黑塞,一個被時代洪流所忽視的傑出的作家。任何作品都是其時代的產物,黑塞也不例外。
  • 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1952年信件新譯,談禮物與中國詩歌
    1877年7月2日,赫爾曼·黑塞誕生。今天,是這位德國作家、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143周年誕辰紀念日。黑塞是一位與東方、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精神聯繫的作家,他的作品在東西方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同時,在他在世之時,他還收到世界各地讀者的諸多來信。而他也在百忙之中寫了回復。
  • 【為你讀書】赫爾曼·黑塞《夏日終曲》:許多美好事物等待著我們
    赫爾曼·黑塞《夏日終曲》| 第66期本欄目由醇色電臺出品「赫爾曼·黑塞《夏日終曲》」赫爾曼·黑塞,德國作家。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愛好音樂與繪畫,黑塞的詩有很多充滿了浪漫氣息,從他的最初詩集《浪漫之歌》的書名,也可以看出他深受德國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以致後來被人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後的一個騎士」。◆ ◆ ◆《夏日終曲》今年的仲夏似乎不會如此狂野,不會擁有如此戲劇性的結束;雖然仍有可能,但這回它仿佛想要不緊不慢地壽終正寢。
  • 赫爾曼·黑塞詩歌《寫在沙上》
    赫爾曼·黑塞詩歌《寫在沙上》 2020-06-23 20: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探尋自我 | 赫爾曼·黑塞
    探尋自我 | 赫爾曼·黑塞赫爾曼·黑塞赫爾曼·黑塞,德國作家,詩人。出生在德國,1919年遷居瑞士,1923年46歲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獲多種文學榮譽,比較重要的有:馮泰納獎、諾貝爾獎、歌德獎。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於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歲。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
  • 赫爾曼·黑塞《荒原狼》:願我們都能與自己和解
    作者 l 古道漫漫赫爾曼·黑塞(1877-1962),德國作家,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荒原狼》是黑塞中期創作的代表作,亦是他創作生涯的裡程碑。該小說一經問世,就被譯成二十多種語言在多個國家出版。
  • 黑塞詩兩首
    赫爾曼·黑塞(1877-1962),德國詩人、小說家,後入瑞士籍。曾獲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被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後一個騎士」。赫爾曼·黑塞:《黑塞抒情詩選》,錢春綺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 著名美國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
    著名的美國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寫了「白鯨記」和其他幾部海上冒險小說,然後在他的文學生涯後期轉向詩歌。赫爾曼·梅爾維爾在1819年出生於紐約市。他於1839年開始在幾艘船上擔任船員,他的經歷催生了他早期成功的小說《泰比》(1846)和《奧莫》(1847)的問世。
  • 專訪|譯者姜乙:我如何翻譯茨威格和黑塞
    姜乙是一位「從幕後走到臺前」的譯者。姜乙並非德語專業出身,她本科就讀於中國音樂學院歌劇系,後留學德國。她的代表譯作包括《悉達多》《人類群星閃耀時》《德米安:埃米爾·辛克萊年少時的故事》。蒙塔尼奧拉的黑塞博物館。姜乙 攝澎湃新聞:《德米安:埃米爾·辛克萊年少時的故事》也被認為影響並催生了垮掉的一代,您可否介紹,此外《德米安:埃米爾·辛克萊年少時的故事》還影響了哪些作品?姜乙:美國讀者從1950年代開始熟悉黑塞的作品。之前幾乎沒人讀過。
  • 黑塞詩歌精選|蕭瑟的秋風颳過乾枯的蘆葦蕩
    黑塞詩歌精選|蕭瑟的秋風颳過乾枯的蘆葦蕩 2020-11-25 11: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李白:熱情奔放的浪漫主義詩人
    他想像「正風吹我心,西掛鹹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表達對朋友和長安的眷戀,他思象「相看兩不仄,只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連山也染上人的感情與詩人對坐作無言溝寸活。他還經常利用幻境、夢界式大自然奇異的景物,與歷史、傳說或神話穿插交織起來,作超現實的藝術描寫,構成表面上看起來似乎互無邏輯聯繫的畫面,卻匠心獨運,最有力地體現了詩人胸中起伏跌宕的感情之流。
  • 《通天之路:李白傳》作者、著名華裔作家哈金:「在國外,李白名氣比...
    在中國,李白這個名字家喻戶曉。他一生中(701年——762年)還有其他幾個名號——李太白、青蓮居士、李十二。李十二是家庭暱稱,因為李白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十二,他的親朋好友和同代詩人偶爾會這麼稱呼他——有人甚至為他寫詩就題名為「寄李十二」……」李白一生不安於平靜的庶民生活,渴望到外界遊歷,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但終究並未如意。但他的尋求也絕非毫無意義。
  • 1749年的今天,德國作家、詩人歌德出生
    ③誰遊戲人生,誰就一事無成……1749年的今天,德國作家、詩人歌德出生。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