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國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

2020-12-11 駕鶴說生活

著名的美國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寫了「白鯨記」和其他幾部海上冒險小說,然後在他的文學生涯後期轉向詩歌。

赫爾曼·梅爾維爾在1819年出生於紐約市。他於1839年開始在幾艘船上擔任船員,他的經歷催生了他早期成功的小說《泰比》(1846)和《奧莫》(1847)的問世。隨後的書籍,包括他的傑作「白鯨記」(1851年),賣得很差,到了19世紀60年代,梅爾維爾轉向了詩歌。他於1891年在紐約市去世,死後被認為是美國偉大的作家之一。

赫爾曼·梅爾維爾於1819年8月1日出生於紐約市的艾倫和瑪麗亞甘塞沃特梅爾維爾(瑪麗亞在丈夫去世後將姓氏添加到姓氏中)。在19世紀20年代中期,年輕的赫爾曼病倒了猩紅熱,雖然他不久後恢復了健康,但他的視力卻因疾病而永久受損。

由於艾倫·梅爾維爾成功地成為一名高端進口商和商人,這個家庭多年來一直過著富裕的生活。然而,他也大量舉債為自己的商業利益融資,1830年,他把家搬到了奧爾巴尼北部,試圖在皮毛貿易中分一杯羹,但失敗後,家裡的財產受到了重創。當艾倫於1832年突然去世時,財政狀況明顯下降。

艾倫的長子甘塞沃特在父親去世後控制了這家人在紐約的皮草和帽子業務,而赫爾曼·梅爾維爾在銀行工作以幫助維持生計。在19世紀30年代,他入讀奧爾巴尼學院和奧爾巴尼古典學校,在那裡他學習經典文學,並開始寫詩,散文和短篇小說。他於1837年離開奧爾巴尼,前往麻薩諸塞州從事教學工作,但發現這項工作尚未實現,並很快回到了紐約。

那一年,甘塞沃特的皮草和帽子生意倒閉了,梅爾維爾家族又陷入了一個糟糕的財務狀況。他們一家搬到了紐約的蘭辛堡,赫爾曼在蘭辛堡學院學習測量學,希望能在新啟動的伊利運河項目中找到工作。

梅爾維爾無法獲得令人垂涎的工作,而是遵循甘塞沃特的建議,在船上擔任船員。1839年,他作為一艘名為聖勞倫斯的商船的小木屋男孩籤到,這艘商船從紐約到利物浦、英國,然後又返回。

1841年,梅爾維爾被僱傭在一艘捕鯨船上工作後,開始了他的第二次海上航行。他隨後的瘋狂旅程為他尚未實現的文學生涯提供了火花:1842年抵達玻里尼西亞馬克薩斯群島後,梅爾維爾和一名船員拋棄了這艘船,不久之後被當地的食人族捕獲。儘管梅爾維爾受到了良好的待遇,但他在另一艘捕鯨船露西·安上四個月後逃脫,並在叛變中加入船員後被判入獄。他最終在夏威夷結束了之前,在美國號航空母艦上乘車返回麻薩諸塞州,在他離開後三年多到家。

梅爾維爾立即著手把筆放到紙上,以記錄他的經歷。型:窺視玻里尼西亞人的生活(1846年),他個人的故事和想像中的事件的結合,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因為它詳細描述了航海生活和一個似乎太狂野而不敢相信的情節。1847年,作者以同樣成功的續集《奧莫:南海冒險故事》緊隨其後。

1847年,梅爾維爾的上升職業生涯與麻薩諸塞州首席大法官伊莉莎白·肖(Elizabeth Shaw)結婚。他們繼續生了四個孩子。

梅爾維爾繼續為馬爾迪提供海上冒險主題:雷德本:他的第一次航行(1849)和白夾克;或者世界再一個戰士(1850)。

作者在1851年發表了他的標誌性作品《白鯨》(最初名為《鯨魚》)。《白鯨記》被歸類為美國浪漫主義,它基於梅爾維爾多年來在鯨魚身上的經驗和埃塞克斯鯨魚隊的現實生活災難。

1820年11月,埃塞克斯從麻薩諸塞州的南塔基特到南美洲,在太平洋遇到了它的厄運,當時抹香鯨襲擊並摧毀了這艘船。船員們在他們的小型鯨魚船上漂流,面臨風暴,口渴,疾病和飢餓,甚至為了生存而淪為同類相食。然而,在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開放式旅程之一中,少數倖存者在南美洲被接走。他們的故事在19世紀在美國廣泛傳播,為梅爾維爾的一位船長向難以捉摸的鯨魚報仇的故事提供了靈感。

雖然《白鯨記》最終獲得了極大的讚譽,但梅爾維爾並沒有活著見證這一成功。事實上,這本書在他的一生中沒有給他帶來任何財富或尊重。早期的評論家對這部小說並不感興趣; 1851年在「倫敦新聞畫報 」上發表的一篇文章稱其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的最後也是最具想像力和最具想像力的故事」,並證明了他的「魯莽的想像力」。這篇文章繼續指出梅爾維爾「對於古怪和原始的哲學思辨的極大傾向,然而,經常變成狂想曲和無目的的奢侈浪費。」

Moby-Dick賣得不好,像皮埃爾這樣的後續小說也是如此; 或者,歧義(1852年)和以色列波特:他的流亡五十年(1855年)。在1857年「信心人:他的化妝舞會 」發行後,梅爾維爾幾乎放棄了寫小說。

梅爾維爾在19世紀50年代後期開設了一系列講座,接下來的十年,他開始在紐約市擔任海關檢查員20年。在這一時期,他還將自己的創作興趣轉向詩歌,出版了一部名為《戰爭的片段和方面》(1866年)的作品集。1876年,他出版了史詩《克萊爾:聖地的詩歌與朝聖》,這是基於他之前的一次訪問。

1891年9月28日,梅爾維爾死於紐約市的心臟病發作,他終於開始寫另一部小說。他的早期名氣在那時已經消失了,但他的許多書最終都被轉載了,他的名字開始慢慢地在文學界獲得了吸引力。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梅爾維爾已經成為讀者和評論家中的著名人物;他的最後一部小說《白日之光》也在1924年以《水手比利巴德》出版。

今天,赫爾曼梅爾維爾被認為是美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傑作《白鯨》於1956年改編為大銀幕,並作為學校閱讀名單的主要內容而持久。對梅爾維爾及其作品的興趣在2015年再次高漲,羅恩·霍華德(RonHoward)的電影《海的中心》(HeartofSea)的上映,講述了埃塞克斯的不幸航行。

相關焦點

  • 作家誕辰 | 赫爾曼·梅爾維爾:捕鯨船就是我的耶魯和哈佛
    赫爾曼·梅爾維爾:捕鯨船就是我的耶魯和哈佛8月1日—赫爾曼·梅爾維爾誕辰紀念日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1819.8.1-1891.9.28)梅爾維爾的的價值被重新發現,是遲至20世紀20年代以後的事情。評論界對他作品裡表現出來的深厚的象徵性和寓言性、濃鬱的悲劇色彩等都給予了極大的關注,逐漸確立了他在美國文學史上應有的地位,並稱之為美國文學的巔峰人物之一,美國象徵主義文學大師等。他的代表作《白鯨》,取材自他在「阿古希耐」號捕鯨船上的水手生涯,被認為成功地象徵了道德搖擺的社會中人性的迷失,揭示了19世紀美國生活的孤獨和異化。
  • 赫爾曼·梅爾維爾:《白鯨記》背後的故事
    在《白鯨記》的啟發下,我們鑽研了赫爾曼·麥爾維爾創作他所珍視的經典作品的靈感來源《海底的心》。一個船員在他們的船「艾塞克斯號」被一條鯨魚擊落後為生存而掙扎的故事《白鯨記》(1851)是赫爾曼·梅爾維爾的靈感來源。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梅爾維爾是如何加深他對那場災難的了解的,或者是其他什麼重要的影響因素促成了他的傑作。繼續讀下去,進一步了解《白鯨記》的製作過程。1820年11月20日,埃塞克斯號被一條鯨魚摧毀;20多年後,它的命運仍在討論之中。
  • 海洋巨型獵食者:梅爾維爾鯨
    利維坦鯨的種名是以《白鯨記》的作者、美國著名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的名字命名。目前樣本只有一個頭骨,科學家推測梅爾維爾鯨長17米-18米。牙齒目前發現最大35cm,但2013年發現長達40cm的焦形鯨齒,所以這隻梅爾維爾鯨可能長達20米。但因目前化石樣本較少,科學家只得出和巨齒鯊同為頂級掠食者。
  • 【梅爾維爾誕辰200年】6個我們今天仍要讀《白鯨》的理由
    「9·11事件」發生後數天,巴勒斯坦裔美國作家愛德華·薩義德將喬治·布希對賓·拉登的追捕類比成書中亞哈船長對白鯨的執念。而現在,白宮裡也存在著與亞哈船長瘋狂行徑相類的想法:川普意欲修建美墨邊境牆的行為與亞哈船長的非理性舉動別無二致。《芝加哥太陽報》的尼爾·斯坦伯格(Neil Steinberg)稱,這是一種「毫無必要的、代價高昂的……報復行為,愚蠢至極」。
  • 西班牙當代作家馬塔斯奇作《巴託比症候群》即將出版
    近日,記者從世紀文景獲悉,諾貝爾文學獎大熱人選、西班牙文壇當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恩裡克 比拉·-馬塔斯最著名的作品《巴託比症候群》的簡體中文版即將面世。  《巴託比症候群》以美國文學巨擘赫爾曼 梅爾維爾的《抄寫員巴託比》為楔子,敘述一位上班族,為克服自己二十五年來未曾提筆的心靈創傷,用書寫一個月的日記的方式,穿插頁腳批註,評論了一些「看不見的文本」,開啟了一連串他對文學的探索與詰問,解釋作家創作與不創作的理由。
  • 赫爾曼·黑塞:一位深受詩人李白影響的德國作家
    赫爾曼·黑塞,德國作家。1946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  從20世紀60年代起黑塞漸漸地取代了海明威,成為美國大眾的文學崇拜偶像。特別是《荒原狼》,問世差不多半個世紀後在美國掀起了一股「狼潮」,甚至有支搖滾樂隊也取名「荒原狼」。今年這個樂隊在黑塞紀念活動期間去德國參加演出。
  • 世界著名品牌名稱溯源
    據新華社電對於當代消費者而言,著名品牌的身影可謂無處不在。然而這些品牌的名稱是如何得來的,恐怕沒有多少人能說出個究竟。美國「答案」網站近日對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品牌進行了追根溯源。  哈根達斯(Haagen-Dazs):  與人們的理解相反,這個冰激凌品牌並非源自歐洲,而是地道美國貨。Haagen與Dazs是編造出來的兩個詞,目的是讓美國人覺得它像是歐洲舶來品。
  • 赫爾曼·黑塞詩歌《寫在沙上》
    赫爾曼·黑塞詩歌《寫在沙上》 2020-06-23 20: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患「巴託比症」的中國作家
    巴託比,乃美國的赫爾曼·梅爾維爾筆下一人物;而將「巴託比症候」推廣且發揚之的,是西班牙作家恩裡克·比拉-馬塔斯,他有本小說叫《巴託比症候群》。此語大約是說,「一舉成名便再無作為;以各種藉口拒絕創作;熱衷他業而荒廢寫作;追求完美而不敢提筆;躲避讀者,甚至不以真名示人,行蹤詭秘……」患者列名不少,有霍桑、王爾德、蘭波、塞林格、佩索阿等等。
  • 最冷門的小說家,赫爾曼·黑塞
    赫爾曼·黑塞的作品就是其中之一。當提到赫爾曼·黑塞這個名字時,相信知道的人絕不很多。但如果只用知名度來衡量一個人的作品價值的話,未免過於狹隘。赫爾曼·黑塞,一個被時代洪流所忽視的傑出的作家。任何作品都是其時代的產物,黑塞也不例外。
  • 草堂讀詩|故事:赫爾曼·黑塞《七月的孩子》
    剛剛大家聽到的是赫爾曼·黑塞的詩作《七月的孩子》,譯者是錢春綺。赫爾曼·黑塞,是德裔瑞士詩人、小說家,雨果·巴爾稱黑塞為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黑塞熱愛大自然,厭倦都市文明,作品著重在精神領域裡進行挖掘探索,無畏而誠實地剖析內心,因而具有心理的深度。
  • 赫爾曼公園的火車也是他們必打卡的景點之一
    MD安德森癌症中心是美國最著名的癌症醫院之一,每年都有大批患者到海外就醫,盛諾是一家大型海外醫療轉診機構,在醫院所在城市休斯頓設有辦事處,為到休斯頓就診的患者提供翻譯、陪護、住宿和汽車服務等服務,這個辦公室離赫爾曼公園很近,據盛諾一家當地工作人員介紹,病人業餘時間最喜歡去的地方是赫爾曼公園
  • 美殿堂級作家赫爾曼·沃克逝世,作品堪比《戰爭與和平》
    據外媒報導:美國當地時間5月17日,著名戰爭小說家、普立茲獎得主,赫爾曼·沃克(Herman Wouk)永遠停下了他手中的筆,享年103歲。他的母親伊瑟·李·斯庫瑟孕育有三個孩子,赫爾曼是第二個孩子。沃克的父親艾伯拉罕·以撒·沃克辛勤工作以養家餬口,憑藉自己的努力使家庭擺脫了貧困,還開辦了一家洗衣店。13歲時,沃克的外祖父門德爾·萊布·萊文(Mendel Leib Levine)從明斯克來到美國與他們居住在一起,並負責對外孫進行正統的猶太教育,這讓年少的沃克感覺到非常沮喪。
  • 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1952年信件新譯,談禮物與中國詩歌
    1877年7月2日,赫爾曼·黑塞誕生。今天,是這位德國作家、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143周年誕辰紀念日。黑塞是一位與東方、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精神聯繫的作家,他的作品在東西方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同時,在他在世之時,他還收到世界各地讀者的諸多來信。而他也在百忙之中寫了回復。
  • 全民閱讀國際化 美國也搞大閱讀發書目
    美國公共廣播社4月19日在紐約啟動美國大閱讀,同時發布了《美國人民最喜愛的一百種書》的書目。公廣電視臺將圍繞這一百種小說,製作並連續播出八集專題紀錄片。剛剛去世的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希、另一位前第一夫人希拉蕊·柯林頓、作家吉莉恩·弗林和詹姆斯·帕特森、演員辛西婭·尼克森和溫明娜、網球運動員維納斯·威廉斯等人也將在片中出鏡。《美國大閱讀》第一集長達兩個小時,5月22日晚八時首播。
  • 英文書中最著名的十句開場白
    著名書籍的開場白閱讀英文書籍可以幫助你學習英語,同時還能獲得文化底蘊。回顧歷史上所有有成就的作家所寫的東西,僅僅挑選十本書是極其困難的,但為了縮小搜索範圍,我選擇了最有名的開場白作為選擇。選擇這些小說中的任何一部來閱讀,我保證你會愛不釋手!1.
  • 這個美國作家的書「髒」到不堪入目,但卻被譽為美國的巴爾扎克
    羅斯:書寫驚人髒書,成為王冠上的鑽石文/康慨本文首發於總第854期《中國新聞周刊》美國著名作家菲利普在世時就被收入「美國文庫」的作家只有三位:索爾·貝婁、尤多拉·韋爾蒂和羅斯,但生前入選法國七星文庫的英語作家,羅斯是唯一一人。
  • 「德國浪漫派最後一個騎士」赫爾曼·黑塞
    赫爾曼·黑塞赫爾曼·黑塞,德國作家,詩人。出生在德國,1919年遷居瑞士,1923年46歲入瑞士籍。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於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歲。父親是基督教新教牧師,外祖父也是傳教士,曾長期在印度傳教,通曉多種印度方言,黑塞的母親出生於印度,也是一個虔誠的信徒,因而赫爾曼·黑塞自幼在濃重的宗教氣氛中長大。同時黑塞的家庭具有多國血統,他的父親是德國人,但出生於愛沙尼亞,母親是法籍瑞士人,黑塞本人也可以說混有德國、法國、瑞士和英國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