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攜帶了火星車
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後,包括美國宇航局NASA和歐洲航天局ESA在內的諸多知名機構紛紛發來賀信,祝福"天問一號"能夠順利抵達火星。NASA局長吉姆·布裡登斯廷甚至熬夜關注"天問一號"的發射詳情,並在個人媒體上表達了對中國火星探測任務的歡迎。然而,面對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印度網民不淡定了,部分印度網民在社交媒體散布謠言,稱中國的"天問一號"抄襲了印度的"曼加裡安號"火星探測器,認為中國的技術都是偷來的。在貶低中國"天問一號"的同時,印度網民還在積極地炫耀印度的"曼加裡安號"火星探測器,該火星探測器於2013年發射升空,並於2014年進入火星軌道,使印度成為全球第4個成功進行火星探索的國家。縱觀印度網民的言論,"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確實刺激了部分印度網民的脆弱神經,以至於讓他們的文字表達違背了基本事實。
NASA局長表達了對"天問一號"的祝福
在火星探索領域,印度的確比中國先到達火星軌道,這是不爭的事實。在印度成功之前,外界普遍認為火星探測是發達國家才有資格進行的科學活動,而印度"曼加裡安號"火星探測器的成功意味著發展中國家也有能力探索火星。不過,比中國更早實現火星探索並不代表印度在火星探索領域的實力強於中國,論探索火星的實力,印度和中國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之所以說印度探索火星的能力不如中國,是因為印度在探測器製造、火箭製造、探測器操控和太空探索規劃等方面存在明顯的缺陷。
印度網民在線造謠
先分析印度的硬體實力。作為南亞大國,印度已經具備了自主生產衛星等太空飛行器的能力,還能製造發射太空飛行器的火箭,不過,印度製造的太空飛行器和火箭僅處於勉強夠用的水平。以印度的火星探測任務為例,"曼加裡安號"火星探測器的重量僅為1.35噸,且燃料佔據了大部分重量,用於執行火星探測任務的有效載荷僅有15千克,除了在火星軌道短暫停留、拍照,"曼加裡安號"火星探測器幾乎沒有其他功能。印度當然也想造更大的火星探測器,怎奈發射"曼加裡安號"的運載火箭推力太小,只能發射較輕的太空飛行器。反觀"天問一號",在中國最強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加持下,"天問一號"的總重量高達5噸,由軌道器和著陸器組成,配備了多光譜相機、火星軌道次表層探測雷達、火星礦物學光譜儀、火星磁力儀、火星離子和中性粒子分析儀、火星高能粒子分析儀、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器和火星氣象監測儀等高精尖設備,能一次實現"繞、落、巡",探測能力遠強於印度的"曼加裡安號"。
大推力的"長徵五號"使得"天問一號"可以攜帶更多儀器
此外,在探測器操控方面,印度也沒有足夠的技術能力。在"曼加裡安號"火星探測器飛向火星的過程中,由於探測器距離地球太遠,印度無法及時操控探測器變軌和確定探測器的準確位置,不得不求助美國宇航局NASA,讓NASA操控"曼加裡安號"火星探測器變軌。至於中國,在經歷了"嫦娥"探月任務的錘鍊後,中國已經能夠熟練地追蹤、操控位於太空深處的探測器,國內的吃瓜群眾無需擔心"天問一號"是否會迷路。
"嫦娥"探月任務鍛鍊了中國航天
對於太空探索,印度一直缺乏清晰的規劃,想一出、做一出是印度的特色。事實上,"曼加裡安號"火星探測器就是印度為追趕中國火星探測進度而特意上馬的項目。在"天問一號"之前,中國計劃使用俄羅斯火箭發射"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該探測器在2008-2009年便建造完成,2011年,由於俄羅斯方面的原因,攜帶"螢火一號"的俄羅斯探測器未能按計劃變軌,導致任務失敗。也正是在中國推進"螢火一號"和"螢火二號"任務期間,印度推出了自己的火星探測計劃,並成功領先中國一步,將火星探測器送入了火星軌道。然而,這種帶有明顯功利性質的火星探索任務並不符合科學發展的規律,從"曼加裡安號"火星探測器僅有15千克的有效載荷便能看出,印度只想趕在中國之前探索火星,對於能獲得多少有關火星的信息,印度並不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