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鐵一中周圍的美食,阿婆豆付花總是繞不過去的。這家在鐵一中附近開了16年的小年,見證了無數鐵一學子的成長。大約幾年前,鐵一中的部分教室還沒有空調,冷飲就是學生們在盛夏享受清涼的方式之一,而阿婆豆付花也因為味道好受到同學們的喜愛。
(這是一碗騎了三十分鐘電瓶車才吃到的豆腐花)
紅底黃字的招牌上赫然寫著「阿婆豆付花」,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阿婆訂做招牌的時候花了眼,實際上卻是故意為之。「因為腐跟腐爛的腐是一個字,我覺得意思不好,就用了這個付,一直沿用到今天」,一邊說著招牌的來由,阿婆一邊抄起勺子舀了兩勺豆腐腦,再打開裝糖水的桶蓋,一勺冰渣一勺糖水,一碗滿滿的豆腐花就打好了。
看阿婆動作如此靈活,一打聽才知道她今年已經60歲了。雖然已經步入耳順之年,店裡買的豆腐花、芝麻糊等食物,都是阿婆親手做的。豆腐是自己做的,糖水也是自己熬的,芝麻糊更是自己看著磨出來的,每天早上五點,阿婆就要開始做準備工作了,然後就是一天的忙碌,十平米的店鋪裡,阿婆忙得團團轉。
在鐵一中擺攤之前,汽車東站是阿婆豆付花的發源地。1988年,那時的李阿婆才三十歲,憑著跟姐姐學來的手藝支起了這個小攤。以前的豆腐花只賣五毛一碗,因為價格便宜成為很多人鍾愛的消夏甜品。當時汽車東站面前一共有六家賣甜品的鋪子,阿婆排第二家,小攤擺了六張桌子,一撥人剛吃好就又來一撥人,最厲害的時候一天能賣上一千碗。「那時候,一中的,鐵一中的,還有人從三橋那邊趕過來,就為了吃我家的豆腐花。」阿婆豆付花的招牌也就是那時候打響的,因為位於第一攤的甜品店搬走了,很多人找不到阿婆的攤位,於是阿婆就寫了這個招牌便於顧客辨認。
後來城區進行改造,道路擴建,2002年阿婆的攤位搬到了鐵一中對面的防空洞,鐵一學子對阿婆的回憶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防空洞拆掉後,阿婆的小推車就推到鐵一中旁邊的超市面前。放學的鈴聲一響,學生們紛紛湧出校門吃,吃完午飯後還不忘跟阿婆買上一碗豆腐花。在沒有空調的教室裡,這樣一碗帶著冰渣的豆腐花伴隨同學們度過午後的暑熱。
由於阿婆年齡也逐漸上來了,推小推車實在辛苦,就在鐵一中對面找了這家門面了。儘管現在已經有了固定的店面,阿婆卻透露出過幾天又要換地方了。新的門面並不遠,就在旁邊。新的店面能擺放更多的桌椅,容納更多的食客。
別看阿婆打一碗豆腐花只要幾秒鐘的功夫,這背後的準備工作就花了數十小時。
每天五點,阿婆就會起來磨豆漿。經過了一晚上的泡發,出漿率大大提高,磨出來的豆漿更是口感順滑。然後再用紗布過濾掉豆渣,讓豆漿更加細膩。濾好的豆漿用小火慢慢熬煮,煮的過程中還要用勺子不斷畫圈攪拌,防止粘鍋。等到豆漿沸騰後就可以關火了,待豆漿稍微放涼,將膽水倒入並且快速攪拌,豆漿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樣開始凝固,此時蓋上蓋子,讓它安靜地完成這場魔法。這時阿婆開始糖水的準備,紅糖加水小火慢煮。阿婆說了,紅糖煮出來的糖水最香,別的糖都不能替代。在膽水和時間的共同作用下,豆花做好了,只待開賣的時候將表面的浮膜撇掉。
除了學校的學生,附近的居民也是阿婆豆付花的常客,更有人家祖孫三代都吃過阿婆做的食物。正說著,店裡來了不少老人家,麻溜裝好豆腐花後,阿婆還會給老人送到桌上。如今,店鋪更多的是阿婆的兒子在照看,阿婆偶爾會來門面幫兒子照看一下。鐵一中對面的小吃街的商戶這麼多年來換了好幾批,阿婆豆付花和奶佬螺螄粉一直開到今天,它們也是幾代鐵一學子心中的記憶。
圖文▏不吃蔥
編輯▏飯桃花
本文內容屬原創,嚴禁轉載
歡迎添加舌尖客服微信:1817829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