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穆斯林與其他人差別明顯,清真寺多是高腳屋,主流是遜尼派
伊斯蘭教興起之初,其教義、禮儀和習俗都只是被生活在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人所信奉和遵守,是一種地方性的民族宗教。後來,隨著阿拉伯人向外發展和建立阿拉伯帝國,伊斯蘭教也逐漸從阿拉伯人的民族宗教,發展為一種世界性的宗教。到20世紀末,伊斯蘭教在世界上的117個國家和地區的337個種族集團中傳播,信仰者已超過10億人,約佔世界總人口的20%,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伊斯蘭教必然要經歷地方化和民族化的階段。這種地方化和民族化過程,一方面是伊斯蘭教對各地區各民族的原有信仰進行清除或改造;另一方面伊斯蘭教自身也做出妥協和讓步,吸收一些當地的宗教和文化因素,以適應在新環境中的發展和傳播。在伊斯蘭教的傳播過程中,接受伊斯蘭教的當地民族總會把本民族原先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識、文化傳統、風俗習債和心理感情帶入伊斯蘭教,最終形成今天人們所看到的伊蘭教。
伊斯蘭教在東南亞的傳播,同樣也經過了本地化和民族化的過程。東南亞地區的伊斯蘭教與中東的伊斯蘭教,與南亞、中亞以及其他地區的伊斯蘭教,肯定是存在著差別的,而且就是東南亞內部不同地區的伊斯蘭教也是存在著差別的。我們在研究東南亞的伊斯蘭教時,一方面應該研究其作為一種世界性宗教的同一性,即東南亞的伊斯蘭教與世界其他地區伊斯蘭教的共同特徵;另一方面更應該研究東南亞伊斯蘭教的地方特色,即它與世界其他地區伊斯蘭教的差異性。
伊斯蘭教傳入東南亞後,經過600多年不斷的本土化,已成為了當地穆斯林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東南亞地區作為民間信仰的伊斯蘭教,雖然存在著不同的類別和差異,但總的來看,在信仰意識和宗教生活方面與世界其他地區並沒有很大的差別。東南亞伊斯蘭教的主流屬於遜尼派,所有的穆斯林在思想意識方面都信仰真主,信仰先知穆罕默德,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最根本的經典,在行動上都能履行伊斯蘭教基本的「五功」,即念作證詞、禮拜、齋戒、納天課和朝覲,並且在社會生活中遵守伊斯蘭教的教法和禮儀。一位西方學者在仔細觀察了馬來西亞和泰國的穆斯林後寫道:「他們都是正統的穆斯林嚴守禮拜的方式和時間。在馬來人社區中,每天到祈禱時間都有人喚拜或是以敲鐘的方式通知。在齋月中他們都齋戒,特別注意每天日落日出的準確時間。絕大多數人都期盼能到麥加朝覲,而馬來西亞政府也以各種方式對朝覲給予補助。人們都虔誠地繳納作為宗教什一稅的扎卡特政治,並按規定發放給需要的人。」
就外在的形式而言,最能體現伊斯蘭教特點的是伊斯蘭教建築,尤其是各穆斯林社團的清真寺。清真寺不僅是一個地區林的宗教活動中心,也是當地穆斯林居民的社團活動中心。清真寺的建築一般都很醒目,其頂端一般都有星月標誌。各穆斯林社區的生活都以清真寺為中心,每天到禮拜時間都能聽到從清真寺傳出悠長的喚拜聲。東南亞地區的清真寺與中東地區的清真寺在建築風格上有著明顯的差別。東南亞屬於熱帶地區,高腳屋十分普遍。因此,東南亞地區的清真寺,特別在農村地區傳統的清真寺大都是高腳屋。屋頂多為圓拱頂或平頂式建築。印尼最古老的神塔清真寺,就是將印尼的原始建築風格與印度和伊斯蘭建築風格結合在一起。雖然它的布局、裝飾等具有本地文化的特點,其圓拱頂與印度建築風格相似,但在功能上又完全滿足了伊斯蘭宗教活動的一切需要。禮拜大殿朝向麥加,四壁飾以阿拉伯經文,寺院內建有宣禮樓和望月樓等,這些都是典型的清真寺組成部分。但近幾十年來,東南亞新建清真寺的建築風格開始向中東靠近,如新加坡的「穆哈吉林」清真寺就有巨大的棕色圓頂和高聳的宣禮塔。在功能上也更全面,不僅作為禮拜的場所,也是社區的教育、宣傳和學術中心,同時也是協商社區公共事務的地方。
雖然東南亞地區是多元文化社會,但各地的穆斯林從外表上都很容易辨別:男性一般都頭戴白色或黑色的圓帽,女性都戴頭巾;他們見面都要用阿拉伯語互致「平安」問候;他們彼此之間有一些特殊的稱謂,姓名也往往帶有伊斯蘭色彩;他們日常的語言行為、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也與其他非穆斯林有很明顯的差別。印尼人信仰伊斯蘭教以後,在禮儀上也伊斯蘭化了。在鄉間,穆斯林之間相遇要屈身俯首,互致平安問候。一個穆斯林到另一個穆斯林家拜訪,進門時要鞠躬,然後盤膝而坐。上層社會的穆斯林之間一般也行握手禮。握手之前先將兩手微微互擦,表示去不潔,握手之後用右手略按胸前表示愉快。此外,年輕的穆斯林遇見年長的穆斯林不僅要鞠躬,還要吻對方的右手,以示尊敬。傳統的印尼穆斯林婦女同阿拉伯國家婦女一樣,外出時要以紗蒙面,穆斯林婦女相遇時只問候不行禮。當然,隨著社會開化程度的提高,現在很多地方的穆斯林婦女已不再戴面紗。
伊斯蘭教允許一夫多妻,但也有一些嚴格的限制條件。印尼獨立後頒布的兩個有關婚姻的立法都允許一夫多妻但是對一夫多妻作了一些限制性規定。在馬來西亞的柔佛州、雪蘭俄州,丈夫要再娶一個女人為妻,必須得到第一個妻子的書面同意,此外,丈夫還必須遵守伊斯蘭教法的規定,即丈夫必須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妻子,必須有能力贍養每一個妻子。而丈夫是否具備這樣的品質和能力,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吉蘭丹、森美蘭等州,須經法官或法庭裁決。因此,一般說來,婦女的權利是可以得到保障的。由於有嚴格的限制條件,東南亞穆斯林在現實生活中一夫多妻現象並不多見。東南亞社會中女性的地位一直較高,如馬來西亞盛行從女居,即結婚後,男方到女方家落戶,這傳統對馬來穆斯林影響很大。印尼不僅盛行從女居,甚至蘇門答臘的米南卡保仍保留著當代少見的母系社會。這些習俗同東南亞婦女常常外出掙錢補貼家用的習慣結合在一起,使東南亞婦女不僅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而且在家庭中也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可以有繼承權,離婚婦女有對子女的撫養權等。就這一點而言東南亞穆斯林社會與中東穆斯林社會是有顯著差別的。正因為如此,東南亞穆斯林家庭並不很在乎所生孩子的男女性別,甚至如果沒有女孩,他們通常會再生一個或要一個,以至於當地華人有「生了女孩送馬來人撫養」的說法。
印尼穆斯林的婚禮一般都按照宗教儀式進行,不過其中也融合了一些伊斯蘭教傳入以前的當地傳統習俗。以爪哇的穆斯林為例,結婚時必須在新娘的家中設置稻神黛比·絲莉的祭壇。另外在結婚典禮的前夕,必須使新婚的房間一片漆黑,因為人們深信從天上下來的天使會趁著黑夜將祝福帶給新人。印尼和馬來西亞穆斯林女性特別注重貞操和行為端莊,不允許隨便同陌生男性交往。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必須實行土葬政治,速葬政治和薄葬政治。穆斯林去世後,一般其家屬都要在清真寺為其舉行葬禮,前來參加送葬的死者親屬、清真寺的教職人員和宗教學校的學生一起祈禱誦經。但在東南亞不同地區的穆斯林中,葬禮習俗也各不相同,有的與正統伊斯蘭教較為接近,也有的相距甚遠。有些地區還較多地保留著一些前伊斯蘭時代的做法。
在印尼爪哇,多數穆斯林地區都實行將死者置於木棺內,然後再土葬。婦女也可以參加出殯行列,直到墳場。印尼蘇拉威西的杜拉惹人有埋葬死者在懸崖上的傳統。雖然他們中許多人已皈依伊斯蘭教,但這種崖葬傳統一直保留下來。他們相信,崖葬能使死者的靈魂升入天堂,並使死者靈魂與活著的人們保持聯繫,驅逐傷害人群的惡魔。而且杜拉惹人的葬禮非常鋪張,耗資巨大,要宰殺家畜以供食宴,葬禮有時持續一個月。蘇門答臘的米南卡保人舉喪時,屍體要先放在屋前平地上幾小時,用意是讓死者有機會懺悔並向其所愛的一切東西告別。在百日之內,死者所用的床和椅子須加以裝飾,不得做出任何會使死者不高興的事。
割禮是伊斯蘭教的主要習俗之一,亦稱為「成丁禮」、「成年禮」。伊斯蘭教法規定,男嬰出生後7天至其成年前都可施行割禮,即割包皮,為「神賜爾為人」之意。伊斯蘭教傳入東南亞地區後,多數信教民族也接受了原阿拉伯人的這種習俗。在中東的阿拉伯地區,長到十五歲的男孩均要施行割禮。而在東南亞穆斯林中,男子割禮的年齡要稍早一些,在十二三歲前便要進行,這主要是由於東南亞地處熱帶,兒童發育較早。割禮的過程基本上與阿拉伯人相同,由專門的宗教人員施行,要舉行祈禱儀式,主家還要宰牲招待客人,以示慶祝。割禮直接牽涉到穆斯林的婚姻,印尼穆斯林限制自己的孩子與未受割禮的人訂婚,即不同教不能婚配。
宗教教育。印尼和馬來西亞的穆斯林都很重視早期對兒童進行宗教教育。孩子年幼時對其進行宗教教育的任務主要由母親承擔,母親在家中教孩子們背誦一些基本的祈禱經文。同樣兒童們從小就跟隨母親在齋月期間封齋。當孩子到五六歲後,就要開始接受正規的宗教訓練,如到社區的宗教學校學習朗讀和背誦《古蘭經》及一些重要的祈禱文。而這種社區宗教學校並不是全日制的,而只是在學生們放學後或晚飯後用一點時間學習而已。男孩子到接受割禮前或者女孩子出嫁之前,這種宗教學習會有所加強。在馬來穆斯林中,人們非常看重這種朗讀和背誦《古蘭經》的能力。至今,吉隆坡每年都要舉行國際性的背誦《古蘭經》比賽,世界各地都有選手前來參加,而在多數情況下優勝者都是馬來穆斯林。東南亞穆斯林忌食豬肉和狗肉,同時也不吃任何未按宗教儀式宰殺、或者自死動物的肉。《古蘭經》中明確規定飲酒是一種惡行,因此,在東南亞各國穆斯林中,一般在公開場合都禁止各種含有酒精的飲料。尤其是對大多數馬來穆斯林來說,任何酒類都是禁止的。
以上便是小編想要為大家介紹的關於東南亞多元文化當中極具特色的幾點生活方式,看到了這樣虔誠的穆斯林,我們心裡會不會有一點的想法呢?和我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區別,這一點是母庸質疑的,他們用心的守候著自己心中的信仰,真誠的熱愛著自己的生活。那麼,看完這些,和自己的生活一比較,大家有什麼感想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評論出來,我們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