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穆斯林與其他人差別明顯,清真寺多是高腳屋,主流是遜尼派

2020-12-16 騰訊網

  東南亞穆斯林與其他人差別明顯,清真寺多是高腳屋,主流是遜尼派

  伊斯蘭教興起之初,其教義、禮儀和習俗都只是被生活在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人所信奉和遵守,是一種地方性的民族宗教。後來,隨著阿拉伯人向外發展和建立阿拉伯帝國,伊斯蘭教也逐漸從阿拉伯人的民族宗教,發展為一種世界性的宗教。到20世紀末,伊斯蘭教在世界上的117個國家和地區的337個種族集團中傳播,信仰者已超過10億人,約佔世界總人口的20%,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伊斯蘭教必然要經歷地方化和民族化的階段。這種地方化和民族化過程,一方面是伊斯蘭教對各地區各民族的原有信仰進行清除或改造;另一方面伊斯蘭教自身也做出妥協和讓步,吸收一些當地的宗教和文化因素,以適應在新環境中的發展和傳播。在伊斯蘭教的傳播過程中,接受伊斯蘭教的當地民族總會把本民族原先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識、文化傳統、風俗習債和心理感情帶入伊斯蘭教,最終形成今天人們所看到的伊蘭教。

  伊斯蘭教在東南亞的傳播,同樣也經過了本地化和民族化的過程。東南亞地區的伊斯蘭教與中東的伊斯蘭教,與南亞、中亞以及其他地區的伊斯蘭教,肯定是存在著差別的,而且就是東南亞內部不同地區的伊斯蘭教也是存在著差別的。我們在研究東南亞的伊斯蘭教時,一方面應該研究其作為一種世界性宗教的同一性,即東南亞的伊斯蘭教與世界其他地區伊斯蘭教的共同特徵;另一方面更應該研究東南亞伊斯蘭教的地方特色,即它與世界其他地區伊斯蘭教的差異性。

  伊斯蘭教傳入東南亞後,經過600多年不斷的本土化,已成為了當地穆斯林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東南亞地區作為民間信仰的伊斯蘭教,雖然存在著不同的類別和差異,但總的來看,在信仰意識和宗教生活方面與世界其他地區並沒有很大的差別。東南亞伊斯蘭教的主流屬於遜尼派,所有的穆斯林在思想意識方面都信仰真主,信仰先知穆罕默德,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最根本的經典,在行動上都能履行伊斯蘭教基本的「五功」,即念作證詞、禮拜、齋戒、納天課和朝覲,並且在社會生活中遵守伊斯蘭教的教法和禮儀。一位西方學者在仔細觀察了馬來西亞和泰國的穆斯林後寫道:「他們都是正統的穆斯林嚴守禮拜的方式和時間。在馬來人社區中,每天到祈禱時間都有人喚拜或是以敲鐘的方式通知。在齋月中他們都齋戒,特別注意每天日落日出的準確時間。絕大多數人都期盼能到麥加朝覲,而馬來西亞政府也以各種方式對朝覲給予補助。人們都虔誠地繳納作為宗教什一稅的扎卡特政治,並按規定發放給需要的人。」

  就外在的形式而言,最能體現伊斯蘭教特點的是伊斯蘭教建築,尤其是各穆斯林社團的清真寺。清真寺不僅是一個地區林的宗教活動中心,也是當地穆斯林居民的社團活動中心。清真寺的建築一般都很醒目,其頂端一般都有星月標誌。各穆斯林社區的生活都以清真寺為中心,每天到禮拜時間都能聽到從清真寺傳出悠長的喚拜聲。東南亞地區的清真寺與中東地區的清真寺在建築風格上有著明顯的差別。東南亞屬於熱帶地區,高腳屋十分普遍。因此,東南亞地區的清真寺,特別在農村地區傳統的清真寺大都是高腳屋。屋頂多為圓拱頂或平頂式建築。印尼最古老的神塔清真寺,就是將印尼的原始建築風格與印度和伊斯蘭建築風格結合在一起。雖然它的布局、裝飾等具有本地文化的特點,其圓拱頂與印度建築風格相似,但在功能上又完全滿足了伊斯蘭宗教活動的一切需要。禮拜大殿朝向麥加,四壁飾以阿拉伯經文,寺院內建有宣禮樓和望月樓等,這些都是典型的清真寺組成部分。但近幾十年來,東南亞新建清真寺的建築風格開始向中東靠近,如新加坡的「穆哈吉林」清真寺就有巨大的棕色圓頂和高聳的宣禮塔。在功能上也更全面,不僅作為禮拜的場所,也是社區的教育、宣傳和學術中心,同時也是協商社區公共事務的地方。

  雖然東南亞地區是多元文化社會,但各地的穆斯林從外表上都很容易辨別:男性一般都頭戴白色或黑色的圓帽,女性都戴頭巾;他們見面都要用阿拉伯語互致「平安」問候;他們彼此之間有一些特殊的稱謂,姓名也往往帶有伊斯蘭色彩;他們日常的語言行為、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也與其他非穆斯林有很明顯的差別。印尼人信仰伊斯蘭教以後,在禮儀上也伊斯蘭化了。在鄉間,穆斯林之間相遇要屈身俯首,互致平安問候。一個穆斯林到另一個穆斯林家拜訪,進門時要鞠躬,然後盤膝而坐。上層社會的穆斯林之間一般也行握手禮。握手之前先將兩手微微互擦,表示去不潔,握手之後用右手略按胸前表示愉快。此外,年輕的穆斯林遇見年長的穆斯林不僅要鞠躬,還要吻對方的右手,以示尊敬。傳統的印尼穆斯林婦女同阿拉伯國家婦女一樣,外出時要以紗蒙面,穆斯林婦女相遇時只問候不行禮。當然,隨著社會開化程度的提高,現在很多地方的穆斯林婦女已不再戴面紗。

  伊斯蘭教允許一夫多妻,但也有一些嚴格的限制條件。印尼獨立後頒布的兩個有關婚姻的立法都允許一夫多妻但是對一夫多妻作了一些限制性規定。在馬來西亞的柔佛州、雪蘭俄州,丈夫要再娶一個女人為妻,必須得到第一個妻子的書面同意,此外,丈夫還必須遵守伊斯蘭教法的規定,即丈夫必須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妻子,必須有能力贍養每一個妻子。而丈夫是否具備這樣的品質和能力,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吉蘭丹、森美蘭等州,須經法官或法庭裁決。因此,一般說來,婦女的權利是可以得到保障的。由於有嚴格的限制條件,東南亞穆斯林在現實生活中一夫多妻現象並不多見。東南亞社會中女性的地位一直較高,如馬來西亞盛行從女居,即結婚後,男方到女方家落戶,這傳統對馬來穆斯林影響很大。印尼不僅盛行從女居,甚至蘇門答臘的米南卡保仍保留著當代少見的母系社會。這些習俗同東南亞婦女常常外出掙錢補貼家用的習慣結合在一起,使東南亞婦女不僅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而且在家庭中也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可以有繼承權,離婚婦女有對子女的撫養權等。就這一點而言東南亞穆斯林社會與中東穆斯林社會是有顯著差別的。正因為如此,東南亞穆斯林家庭並不很在乎所生孩子的男女性別,甚至如果沒有女孩,他們通常會再生一個或要一個,以至於當地華人有「生了女孩送馬來人撫養」的說法。

  印尼穆斯林的婚禮一般都按照宗教儀式進行,不過其中也融合了一些伊斯蘭教傳入以前的當地傳統習俗。以爪哇的穆斯林為例,結婚時必須在新娘的家中設置稻神黛比·絲莉的祭壇。另外在結婚典禮的前夕,必須使新婚的房間一片漆黑,因為人們深信從天上下來的天使會趁著黑夜將祝福帶給新人。印尼和馬來西亞穆斯林女性特別注重貞操和行為端莊,不允許隨便同陌生男性交往。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必須實行土葬政治,速葬政治和薄葬政治。穆斯林去世後,一般其家屬都要在清真寺為其舉行葬禮,前來參加送葬的死者親屬、清真寺的教職人員和宗教學校的學生一起祈禱誦經。但在東南亞不同地區的穆斯林中,葬禮習俗也各不相同,有的與正統伊斯蘭教較為接近,也有的相距甚遠。有些地區還較多地保留著一些前伊斯蘭時代的做法。

  在印尼爪哇,多數穆斯林地區都實行將死者置於木棺內,然後再土葬。婦女也可以參加出殯行列,直到墳場。印尼蘇拉威西的杜拉惹人有埋葬死者在懸崖上的傳統。雖然他們中許多人已皈依伊斯蘭教,但這種崖葬傳統一直保留下來。他們相信,崖葬能使死者的靈魂升入天堂,並使死者靈魂與活著的人們保持聯繫,驅逐傷害人群的惡魔。而且杜拉惹人的葬禮非常鋪張,耗資巨大,要宰殺家畜以供食宴,葬禮有時持續一個月。蘇門答臘的米南卡保人舉喪時,屍體要先放在屋前平地上幾小時,用意是讓死者有機會懺悔並向其所愛的一切東西告別。在百日之內,死者所用的床和椅子須加以裝飾,不得做出任何會使死者不高興的事。

  割禮是伊斯蘭教的主要習俗之一,亦稱為「成丁禮」、「成年禮」。伊斯蘭教法規定,男嬰出生後7天至其成年前都可施行割禮,即割包皮,為「神賜爾為人」之意。伊斯蘭教傳入東南亞地區後,多數信教民族也接受了原阿拉伯人的這種習俗。在中東的阿拉伯地區,長到十五歲的男孩均要施行割禮。而在東南亞穆斯林中,男子割禮的年齡要稍早一些,在十二三歲前便要進行,這主要是由於東南亞地處熱帶,兒童發育較早。割禮的過程基本上與阿拉伯人相同,由專門的宗教人員施行,要舉行祈禱儀式,主家還要宰牲招待客人,以示慶祝。割禮直接牽涉到穆斯林的婚姻,印尼穆斯林限制自己的孩子與未受割禮的人訂婚,即不同教不能婚配。

  宗教教育。印尼和馬來西亞的穆斯林都很重視早期對兒童進行宗教教育。孩子年幼時對其進行宗教教育的任務主要由母親承擔,母親在家中教孩子們背誦一些基本的祈禱經文。同樣兒童們從小就跟隨母親在齋月期間封齋。當孩子到五六歲後,就要開始接受正規的宗教訓練,如到社區的宗教學校學習朗讀和背誦《古蘭經》及一些重要的祈禱文。而這種社區宗教學校並不是全日制的,而只是在學生們放學後或晚飯後用一點時間學習而已。男孩子到接受割禮前或者女孩子出嫁之前,這種宗教學習會有所加強。在馬來穆斯林中,人們非常看重這種朗讀和背誦《古蘭經》的能力。至今,吉隆坡每年都要舉行國際性的背誦《古蘭經》比賽,世界各地都有選手前來參加,而在多數情況下優勝者都是馬來穆斯林。東南亞穆斯林忌食豬肉和狗肉,同時也不吃任何未按宗教儀式宰殺、或者自死動物的肉。《古蘭經》中明確規定飲酒是一種惡行,因此,在東南亞各國穆斯林中,一般在公開場合都禁止各種含有酒精的飲料。尤其是對大多數馬來穆斯林來說,任何酒類都是禁止的。

  以上便是小編想要為大家介紹的關於東南亞多元文化當中極具特色的幾點生活方式,看到了這樣虔誠的穆斯林,我們心裡會不會有一點的想法呢?和我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區別,這一點是母庸質疑的,他們用心的守候著自己心中的信仰,真誠的熱愛著自己的生活。那麼,看完這些,和自己的生活一比較,大家有什麼感想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評論出來,我們共同探討。

相關焦點

  • 資料:什葉派與遜尼派的淵源與區別
    伊斯蘭教內教派很多,有報導說多達70多個,但主要是兩大教派:遜尼派和什葉派。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當時他沒有留下遺囑安排誰為哈裡發,即繼承人,也沒有談到以什麼形式推選哈裡發。按照阿拉伯人的傳統,領袖是從部落上層有威望的人中推選的。然而穆罕默德所建的公社包括了許多部落,哪個部落有優先權呢?後經協商,先後推選阿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為前3任哈裡發。
  • 馬來西亞的伊斯蘭教復興,溫和派明顯在東南亞穆斯林中佔主要地位
    馬來西亞的伊斯蘭教復興,溫和派明顯在東南亞穆斯林中佔主要地位   較之於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民間的伊斯蘭組織和反對黨在推進伊斯蘭化方面,具有更為激進的色彩。
  • 法國的穆斯林移民及其與主流社會的互動
    法國伊斯蘭教的主流是傳統的遜尼派馬立克教法學派,也有少部分人屬於蘇菲派與什葉派。絕大多數法國穆斯林(80%)不履行伊斯蘭教的基本功課,只有少數穆斯林(20%)按照伊斯蘭教的要求完成作為穆斯林的各項宗教義務,在這些履行宗教義務的穆斯林中,大約5%的人明顯屬於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薩拉菲派和塔卜利格派的追隨者。
  • 遜尼派佔穆斯林總人口的85%,為何壓不倒佔少數的什葉派
    文/寂寞的紅酒遜尼派和什葉派是伊斯蘭教的兩大主要派別,其中遜尼派佔穆斯林總人口的85%,而什葉派約佔穆斯林總人口的12%。世界大部分穆斯林國家都是遜尼派政權,什葉派國家和什葉派人口比例較高的國家僅僅伊朗、伊拉克等寥寥幾個。
  • 《慕尼黑的清真寺》:法國的穆斯林
    有數據統計顯示,生活在法國的穆斯林總數超過六百萬。當法國政府、法國民眾在努力根據本國「政教分離,堅持政治和社會世俗化」的傳統共識希望能把穆斯林移民真正融入本國文化的時候,現實卻是這一政策的徹底失敗。穆斯林移民在法國建立了他們的飛地,保有著自己的宗教和傳統,他們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甚至敵對。這不是法國獨有的情況,從布魯塞爾、馬賽到哥本哈根,世俗政策的失敗正威脅著歐洲白人主流基督教社會。
  • 什葉派和遜尼派的歷史淵源
    什葉派以擁護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後裔擔任穆斯林領袖伊瑪目為其主要特徵,故又稱作阿里派。與遜尼派對立。該派只承認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後裔為合法繼承人,並尊奉阿里與其後代為「伊瑪目」,認為他們是「受安拉保護,永不犯錯誤」的賢人,且認為末代伊瑪目已隱遁,將以救世主(馬赫迪)身份再現。
  • 遜尼派人口那麼多,為何就是無法吞滅什葉派呢?原因只有兩個字
    但是,這個有時候也有例外,最典型就是在中東,遜尼派穆斯林人口那麼多,卻一直無法吞滅什葉派,這到底是為何呢?其實原因只有兩個字。從世界穆斯林產生開始,其實從人口上來說,就是遜尼派佔據主導地位了,而且阿拉伯帝國內部,大部分都是遜尼派,連向外擴展,也是遜尼派。
  • 內賈德埃及破冰與穆爾西親吻 遭遜尼派憤怒扔鞋
    5日,在開羅機場受到埃及總統穆爾西親切的「親吻、擁抱和握手」之後,內賈德在遜尼派伊斯蘭教聖地艾茲哈爾清真寺被一名憤怒的男子扔鞋。儘管沒有被砸中,慌忙離去的狼狽仍給內賈德的破冰之旅蒙上一絲陰霾。當地時間5日,內賈德在埃及開羅國際機場受到熱烈歡迎,埃及總統穆爾西率領多名高官親自前去迎接,並在飛機旁邊臨時搭建起一個豪華迎賓亭,上面裝飾著紅色吉祥物,通往亭子的紅地毯也格外鮮豔奪目。
  • 什葉派與遜尼派為何爭鬥千年?
    伊斯蘭教兩大教派即遜尼派與什葉派,眾所周知,雙方已互相攻伐千年之久,可以說自從伊斯蘭教興起後的中東史,必有遜尼派和什葉派的鬥爭史,也正是因為兩派的鬥爭史,構成中東今天的衝突與矛盾中的一環。哈裡發是阿拉伯帝國最高統治者的稱呼類似皇帝,但又兼任所有穆斯林的宗教領袖,也就是政教合一的帝國。
  • 伊朗與穆斯林兄弟會,分屬什葉派與遜尼派,兩者能否走向聯合?
    穆斯林兄弟會與伊朗分屬不同派別,雙方關係如何?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發後,在埃及有一個宗教組織迅速崛起,並把執政多年的穆巴拉克趕下臺,2012年,該組織還推出代表擔任埃及總統,一時間轟動了全球。這起事件就是埃及穆斯林兄弟會取得埃及政權,穆兄會成員穆爾西成為埃及總統。
  • 伊朗絞刑處決三恐怖分子 曾製造清真寺爆炸(圖)
    三名製造清真寺爆炸的恐怖分子被處以絞刑國際在線專稿:據《每日郵報》5月30日報導,日前三名在伊朗東南部製造清真寺爆炸事件,造成25人死亡的恐怖分子被逮捕並處以絞刑。扎赫丹司法部部長易卜拉欣·哈梅迪(Ebrahim Hamidi)表示,這三名恐怖分子在清真寺爆炸前已經被逮捕,他們承認這些炸藥是從國外帶入伊朗,並準備在爆炸過程中發動攻擊。他稱這三名恐怖分子諾迪·茲赫、戈拉姆·卡提比·沙虎·茲赫和瑞扎伊是伊斯蘭教信徒,也曾經參與製造2006年其他一系列公共汽車爆炸案。遜尼派激進組織聲稱對這次清真寺爆炸事件負責。
  • 伊朗是如何從遜尼派轉向什葉派的?
    1566年的奧斯曼帝國疆域示意圖為此,伊斯瑪儀一世採取了多類強制措施打壓遜尼派:在宣布希葉派為國教後,伊斯瑪儀一世強迫薩法維王朝境內的所有伊斯蘭教烏理瑪(宗教學者)改宗什葉派,若其不從,就將被處死或流放;針對遜尼派的頑固分子,伊斯瑪儀一世摧毀他們的清真寺,剷平其聖陵,瓦解其組織結構,並在經濟與政治層面上迫害反抗者,甚至將其監禁至死
  • 作為最富裕的國家,奧地利的穆斯林人口大幅增加,成為第三大宗教
    上世紀80年代,穆斯林佔總人口的比例僅有1%;到了2001年,比例為4.2%;目前已經達到了8%,增長趨勢越來越明顯。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奧地利的伊斯蘭人口主要來自土耳其和巴爾幹地區,還有少量的阿富汗人、庫德人、車臣人、伊朗人和巴基斯坦人。其中,64%屬於遜尼派,4%屬於什葉派,另有10~20%屬於阿拉維派。
  • 2019巴爾幹之旅(十二)—走進穆斯林
    ko),雖然名義上屬于波黑聯邦和斯普斯卡共和國共管,但事實上又擁有和其它兩個政治實體相同的權力,它的面積只有400多平方公裡。在上訴三者之上,由三大主體民族塞族,克族和穆斯林各派一名代表組成主席團,聯邦主席由這三人每8個月輪莊。這樣複雜的國家政治結構,在整個近代國際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 烏魯木齊穆斯林民眾清晨趕往清真寺做禮拜
    烏魯木齊穆斯林民眾清晨趕往清真寺做禮拜/5) "← →"翻頁 9月24日是穆斯林群眾的傳統節日
  • 穆斯林商人將伊斯蘭教帶入東南亞,馬六甲王國促進其在東南亞傳播
    東南亞地區與伊斯蘭教在10世紀前已有接觸,主要是來自印度和阿拉伯的穆斯林商人將伊斯蘭教帶入他們經商或中途停留的少數東南亞港口,但那時該地區的原住民並沒有皈依伊斯蘭教。公元10世紀以後,阿拉伯商人、印度穆斯林商人、中國商人及土著的穆斯林商人一起努力在東南亞重要的商港建立據點。直到13世紀,馬六甲王國的興盛促進了伊斯蘭教在東南亞原住民中傳播。13世紀末,穆斯林商人將伊斯蘭教傳入了印度尼西亞群島;到14世紀末,從佔婆到馬來群島一帶形成獨具特色的伊斯蘭區域。
  • 深入探訪沙迦三大清真寺 | GHM 目的地
    在一年一度穆斯林最重要的節慶之一開齋節期間人們將穿著節日盛裝,前往清真寺參加慶祝活動清真寺是供虔誠的信徒叩拜禱告的潔淨場所拱券、穹隆、宣禮塔、門洞、封閉式的庭院和伊斯蘭風格的表面裝飾,鮮明的風格特徵極易辨認此外,瑰麗的建築本身是阿拉伯--伊斯蘭世界歷史、繪畫、書法、雕刻、紡織、科學技術等的承載同是伊斯蘭文化歷史的縮影沙迦的國土面積約為2,590平方公裡這裡卻坐落著700餘座大大小小的清真寺
  • ...汶萊_旅遊|斯裡巴加灣市|傑米清真寺|黃金|淡布隆國家公園|東南亞
    下面請跟著窩主一起念出它的名字~~~文 萊來自馬蜂窩用戶@閃電俠Wade提起汶萊,不少人的第一反應其實是明星吳尊,確實,在東南亞諸國當中,汶萊真的格外沒有存在感,除了知道它富裕,知道吳尊是汶萊人,好像腦海中並沒有關於汶萊的其他關鍵詞。這個國家對於絕大部分的旅行者來說,是熟悉卻又格外的陌生......
  • 邁赫迪軍將報復遜尼派 伊拉克6人被「點天燈」
    什葉派武裝人員衝進市內一個遜尼派阿拉伯人聚居點,殺害了大約30名遜尼派民眾,其中有6人被澆上燈油活活燒死,武裝人員還縱火焚燒4個遜尼派清真寺,燒毀了數十家民居。什葉派聚居的薩德爾城23日遭受恐怖襲擊,造成至少215人死亡、257人受傷。外界擔心,這起伊戰開始以來傷亡最嚴重的襲擊可能導致內戰一觸即發。
  • 上千年的恩怨情仇,同樣都是穆斯林,為什麼還要分什葉派和遜尼派
    對於中國這樣的世俗化的國家來說,人們很難理解一個宗教為什麼會分成眾多教派,比如同樣都是穆斯林,有人是遜尼派,有人卻是什葉派,更無法理解兩個教派的衝突與仇恨居然能持續上千年都無法和解。 眾做周知,伊斯蘭教由穆罕默德在公元7世紀前期創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