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蘭縣香日德,無論在鄉鎮還是在鄉村,說起民族團結這個話題,幹部群眾們都會拿過去和現在做比較,都會講述這個多民族聚居的小鎮如何擺脫髮展的瓶頸走向富裕的故事,其中,東山村的故事尤為典型。現有500戶居民的東山村,為漢、藏、土、回等多民族群眾居住,大部分村民都是從海東移民而來。由於是移民新村,加上人多地少,早先這裡的社與社之間、群眾之間時常發生摩擦,經常有「搶水」「搶地盤」等現象發生,鎮幹部、村幹部多次做工作也不見成效,成為了鎮上的一個「問題村」。
「中國有句老話叫人窮志短,東山村的問題就是太落後了,村容村貌差,致富門路少,這也不能怪老百姓們觀念落後啊!」藏族村主任道見說。
是的,發展連著民生,抓住了民生,就是抓住了民族團結進步的『牛鼻子』。在百般思量,經過充分的調研論證後,根據實際,發展特色養殖種植專業成為了香日德鎮黨委政府解決東山村問題的主抓手!在政府資金的扶持下,梅花鹿集中連片養殖、苜蓿種植專業合作社等一大批特色種植、養殖項目在東山村徐徐展開。從此,東山村變了,村子乾淨了,收入增加了,農民陸續住上了新房子。而在共同走向致富的路上,村民也開始形成了「生產上相互學習,生活上相互幫助,習俗上互相尊重」的常態。
就在今年秋收時節,回族農民馬龍家種的30畝小麥全部進入收割期。由於兩個小孩要上學,家裡勞力少,看著其他人的糧食都進倉庫了,他們家的都還在地裡,愁壞了馬龍夫妻倆。漢族村民何生福和土族村民王海林知道情況後,各自開著自家的收割機來幫忙。
在攜手奔小康的路上,因為發展帶給村民們思想觀念的轉變是顯而易見的。道見還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以前,因為窮,東山村還出現過拉幫結派的現象。藏族村民拉生因為家庭條件好,村裡親戚多,比較霸道,就連村幹部,他都不放在眼裡。這幾年,在政府的扶持下,村子裡的其他村民們陸續都富起來了,錢包鼓了,腰杆子也硬了,拉生在村裡的地位也不斷下降,很少有村民再去向他借錢借東西了。拉生困惑了,就找道見聊天。
「以前,你有個四五萬塊錢,就覺得自己是個人物;現在,其他人掙的都比你多,家裡條件都比你好,你還在這裡原地踏步!」
道見的一番話徹底罵醒了拉生,於是,拉生開始一門心思搞發展。如今,在鎮上開個汽車維修廠,吸收了不少村裡年輕人到他那裡去工作,成為了致富帶頭人。
其實,在香日德鎮,像東山村一樣民生改善促進民族團結的村子還有很多,比如,受益於黨政軍企共建大力發展苜蓿種植的下柴開村,政府引導種植結構調整靠枸杞致富的小夏灘村,香樂村、察汗毛村等等。
一項項民生工程為各民族群眾過上幸福生活築起了牢固的基石。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中,生活在柴達木盆地東南部谷地的各民族幹部群眾,深知美好家園來之不易,深知「都是一家人,一起奔小康」的樸素理念,精心地培育民族團結的沃土,播撒民族團結的種子,共同見證著民族團結進步的豐碩成果,見證著日新月異的新家園。(張海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