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7 21: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今天(27日)下午舉行的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上,今年首次邀請公民來旁聽。人民群眾參與立法全過程,讓《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草案)》這部涵蓋養老服務方方面面的法規更接地氣、更貼民生。
在老齡化程度超35%的上海,制定一部養老服務綜合性地方立法已成為當務之急,將為上海走出符合超大城市特點的「大城養老」之路提供重要法治保障。在2016年審議通過的《上海市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基礎上,條例草案更注重「老有所養」。15章、108條的豐富內容覆蓋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等各個養老場景,並以健全開放、競爭、公平、有序的養老服務市場為目標。
為被迫「數位化」的老年人提供更多渠道
「信息化時代正在把我們老年人都拋棄。」在電子化、網絡化的當下,習慣傳統生活方式的老年人們發現自己屢屢「碰壁」。有人說,要給這些被迫「數位化」的老年人提供更多渠道。
市人大代表屠涵英在審議時發現,條例草案針對老年人「無障礙環境建設」專設一條。條例草案明確,在為老年人提供公共信息服務時,應當符合無障礙環境建設標準,滿足無障礙信息傳播與交流的需求;並根據老年人的習慣,為老年人獲取公共服務提供相應的便利。
「簡單來說,就是鼓勵人們在使用智能技術的同時,也儘可能保留傳統方式。」 屠涵英解釋說,保留紙質文件、人工服務等都是無障礙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她希望,相關政府部門未來能結合條例草案內容形成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有效舉措。
建立薪酬等級體系
讓養老護理員「進得來、留得住」
在審議過程中,還有一個問題成為在場市人大代表、旁聽公民的關注焦點——養老護理員隊伍建設。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上海具有一定專業能力的養老護理員人數約為7萬名。到2022年,需求數量或將達到8至9萬人。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上海老齡人口數量的不斷上升。截至2019年底,全市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達518.12萬人,佔戶籍總人口的35.2%。
今年5月,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等9部門聯合出臺《關於加強養老護理員隊伍建設 提高養老護理水平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形成職業化薪酬等級體系。條例草案進一步明確,「實施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 建立統一的養老護理員技能等級序列」。在綜合考慮工作年限、技能等級等因素後,合理制定養老護理員薪酬等級體系,設立養老護理員基本工資分級指導標準,引導養老服務機構予以落實。
同時,條例草案還明確,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從業人員享有「同等待遇」,在執業準入、註冊考核、職稱評定等方面享受政策傾斜。「這個規定特別好,直接指向了當下養老服務實踐過程中的痛點。」市人大代表朱愛琴在審議中表示,老年護理領域的醫護人才流失現象非常嚴重,其主要瓶頸就在於受限於工作性質,缺乏大型醫院科研臨床實踐等方面力量支撐。她希望,未來相關政府部門能積極研究制定更多政策來鼓勵更多醫護人才進入老年護理領域。
落實異地就醫結算方便老人異地養老
交通便利、環境舒適、性價比高,越來越多的上海老人選擇赴周邊城市異地養老。但老人最大的困擾就是看病就醫,他們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回上海看病。雖然長三角已有一批城市實施「異地門診就醫直接結算」,但是養老補貼等政策並未實現異地打通。
老人們還擔憂,在上海享受的長護險、居家養老等補貼要放棄了,而周邊城市養老院的養老補貼因為非戶籍老人,他們也享受不到,可謂兩頭「踏空」。
「要讓老人快樂無憂地選擇異地養老,關鍵要解決基本公共服務的異地享用問題。」此前審議中,不少委員提出,要增加異地養老的規定。經研究,法制委採納了這一意見,草案修改稿中增加一條,「本市推進長江三角洲區域養老服務合作與發展,建立健全政府間合作機制,落實異地就醫結算,推動本市老年人異地享受本市長期護理保險、養老服務補貼等待遇,方便老年人異地養老。」
細化老年照護需求評估制度
在當前和今後一個相當長時期內,上海最亟需解決的是失智失能等剛需老年人的照護服務矛盾,特別是我國計劃生育的人口政策帶來家庭小型化,使得這成為一個特別突出的社會問題。本市作為全國首批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城市之一,初步建立了相關保險、福利及救助相銜接的長期照護保障體系,為長期失能老年人持續接受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提供了保障,也在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經驗。
此次立法聚焦失智失能照護剛性需求,健全長期照護保障體系,專設「長期照護保障」一章,明確長期照護保障體系內容,細化老年照護需求評估制度;在總結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經驗基礎上,對籌資機制、定點機構、支付範圍等予以明確;對養老服務補貼的申請條件、辦理程序等作出具體規定,並對認知障礙照護保障作出專門規定。
稿件來源:上觀新聞、文匯APP
原標題:《這部涵蓋養老服務方方面面的民生立法,今天邀請公民旁聽!》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