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簡史,見證五千年文明歷程

2020-12-20 愛鄉寶

幸而同在這時代中,我國也產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覺,搜集實物,考證過往,已是現代的治學精神,在傳統的血流中另求新的發展,也成為今日應有的努力。

——梁思成

中國古代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的成就,相對於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來說,中國古建築是獨立的機構體系,以木結構體系為主。今天建築史君選取了中國歷史中一些重要的節點,讓大家在輕鬆之餘可以通俗的了解中國古代建築史。

舊石器時期

(原始社會)

約五十萬年前

中國原始人就已經知道

利用天然的洞穴作為棲身之所

用來遮風擋雨和躲避野獸追擊

▲山頂洞人遺址

新石器時期

(約公元前8000—前2000)

此期建築基本可分南北兩大系

南方潮溼地區從巢居

發展為架空的幹欄

已發現的最早遺蹟為7000年前的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的

兼用榫卯和綁紮的幹欄式建築

▲後世的木匠工具

▲南方巢居的幹欄式建築

▲吊角樓也是幹欄式建築的一種

而北方的黃河中下遊黃土地區的房屋

則由半地穴居式發展為

地上的木骨泥牆圓形房子和方形房子

如西安半坡遺址

隨後才發展成

鄭州大河村遺址的那種

兩坡頂多間橫排房子

▲西安半坡村遺址復原圖

▲鄭州大河村遺址復原圖

先秦時期

(公元前 2070—公元前 1600)

夏朝的城市遺址有距今4000多年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是迄今發現的

我國最早的庭院式木架夯土建築

▲二里頭遺址復原圖

▲玉門關遺址和一些土樓也屬於夯土建築

商代城址主要有

河南偃師屍溝鄉商城遺址

其中已出現宮城、內城、外城的格局

宮殿區內的主殿是迄今所知

最大的早商單體建築遺址

▲商城遺址平面圖

▲商城遺址復原圖

西周建築技術上

最突出的成就是瓦的發明

出現了半瓦當

此外還出現了鋪地方磚

和三合土牆體抹面

陝西岐山鳳雛的西周早期遺址

是我國已知最早

型制型制最嚴整的四合院建築

二進院落,中軸對稱

前堂後室,大門前有影壁

▲陝西岐山鳳雛村遺址平面圖

▲復原圖

秦漢時期

(公元前221—公元220)

秦漢時期的大一統局勢促進了

中原與吳楚建築文化的交流

此時期建築規模宏大,組合多樣

屋頂很大,已出現了屋坡的折線"反字"

類型大多以都城、宮殿、祭祀和陵墓為主

▲大坡式屋頂

▲秦漢時期住宅

▲高臺建築

到了漢末,佛教傳入中國

開始出現了佛教建築

祭祀建築是漢代重要建築類型

但其主體仍為春秋戰國以來盛行的高臺建築

取十字軸線對稱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

最特出的特點是開始出現了木構樓閣

▲漢代祭祀建築遺址

魏晉南北朝時期

(公元222—公元589)

這會社會發展較為緩慢

建築上也比不上兩漢時期的規模

但是由於佛教傳入後佛教建築發展迅速

高層佛塔、石窟、佛像開始出現

使漢代比較質樸的建築風格變得圓潤成熟

▲大同雲岡石窟

此外,魏晉時期的建築細節

有明顯的「胡化」現象

其中諸多石柱類建築都

流露出古希臘式的風格

▲江蘇南京南朝簫景墓石柱

▲河南鄭州始嵩嶽寺塔(始建於北魏)

隋唐時期

(公元581—公元907)

隋代建造了長安和洛陽兩座有

完整規劃、規模宏偉的都城

並且運用木建築解決了大面積

大體量的技術問題

還吸收了南方先進的建築技術

同時結合了北方粗獷元素

促進了建築的發展

▲東都洛陽遺址(始建於隋)

▲趙州橋遺址(始建於隋)

▲山東濟南四門塔遺址(始建於隋)

唐朝吸取了隋朝建築上的經驗

在建設上較為謹慎

為控制建築規模

訂立了法規《營繕令》

規定建築等級

體現出了尊卑貴賤

同時佛教建築也愈加成熟

▲(唐代)大明宮復原圖

▲南禪寺大殿(唐)

▲山西佛光寺東大殿(唐)

▲西安大雁塔(始建於唐)

▲南京棲霞寺舍利塔(始建於唐)

宋遼金時期

(公元960—公元1227)

宋代的建築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方式也日漸趨向系統化與模塊化

採用了減柱法和移柱法

跳出了唐朝梁柱鋪排的工整模式

▲《清明上河圖》中的木質橋

▲河北隆興寺(宋)

▲河北開元寺塔(始建於北宋)

元朝時期

元代建築的主要特點是放蕩不羈

多用原木作梁,外觀粗放

且多用白色琉璃瓦,頗具特色

但這一時期中國經濟、文化發展緩慢

所以建築發展也比較緩慢

大多簡單粗糙

▲元大都布局復原圖

▲元代戲臺遺址(山西)

由於元朝統治者推崇藏傳佛教

導致元代宗教建築異常興盛

▲北京妙應寺白塔(始建於元朝)

明清時期

(公元1368—1911)

明開始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晚期

此時的建築上承宋朝的營造法傳統

下啟清代官修的工程做法

建築規模宏大,氣象雄偉

明朝中期建築開始風格嚴謹

晚明則趨向繁瑣

▲山西皇城相府內明代建築

▲互助縣明代鼓樓

明代繼續大力修築長城

長城許多重要段落的牆體和

城關都用石磚砌成

▲明長城遺址

清代建築大體沿襲明代傳統建築

但建築方面更崇尚工巧華麗

善用琉璃瓦雕琢

▲北京故宮

▲頤和園佛香閣

▲清朝中期一品武官任贊的府邸(北京)

▲常家大院 清代傳統建築風格(山西)

總體來看,明清建築已經達到了

中國傳統建築的最高峰

呈現出形體簡練、細節繁瑣的形象

▲1880年,清代建築

▲雲南省騰衝和順傳統民居多達1000多座,其中清代民居有100多幢,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

▲徽派的清代建築群

綜合自:古典書城、文博圈|圖片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扶貧當扶智,用最低成本留住全國貧困地區20萬處瀕危文物》

鄉村裡面除了祠堂祖宅,還有許多傳統民居和文物古建,保護這些文化遺產,同樣可以保護鄉土文化的根脈和生態。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繁重且複雜,但20萬處貧困地區市縣級瀕危文物的搶救工作,應該是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大部分瀕危文物集中在廣大的鄉村地區,在傳統的社會參與模式相對失效,政府財力不支的背景下,以村民眾籌共保的「為文物撐傘搶險行動」取得了普遍性的實踐成果,幾乎可以為任何一處瀕危文物完成撐傘搶救,希望這套模式能得到有關政府部門和全社會的大力推廣。我們有信心三年之內搶救下這20萬瀕危文物,為他們續命20年,未來一定有轉機。

如果你身邊有亟待修繕的瀕危文物和傳統民居,請填寫下方報名表,我們的工作人員將與您進一步溝通。

微關:古村之友志願者網絡,申報

相關焦點

  • 見證五千年文明,這座驚豔世界的小鎮,是你一生必去的打卡地!
    @華苗毅/攝中國著名文化學者餘秋雨評價它說:「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文化遺址會這樣美麗,這樣地水草豐美,這樣地搭配勻亭。我所看到的良渚是一個可以棲息的地方。」這不僅代表著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遺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更是宣告了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實錘。五千年前的古中國只是在公眾面前掀開了面紗一角,便已驚豔了全世界,感動了全中國。今天,浙遊君將帶大家一起走進良渚這座「中國最美小鎮」,親身觸摸這段古老的文明。這個既文藝又具歷史底蘊的浪漫之地,絕對是詩畫浙江又一網紅打卡地!
  • 一張紙裡,中外五千年文明盡顯
    原標題:央美教授四年磨一劍「經折裝」設計讓歷史對比不再困難 一張紙,放得下中外五千年的文明史嗎?由央美教授王其鈞編寫的《中外5000年文明互鑑》,正是這樣一冊別具特色、信息量龐大的圖文歷史書。
  • 為何外國人不承認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
    探秘界帶你看上下五千年系列(1)信息碎片化時代,或許我們很難沉下心來讀完一本書,更不用說去看一些歷史書。小探想,通過這種碎片化的信息,來帶大家來系統的回顧一下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探秘界,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 中國古代社會演進三歷程理論析論
    實際上,他討論的主要是中國古代社會演進的歷史,我們應該再將其加以限定,概括為蘇秉琦的中國古代社會演進理論。為簡略計,我們還是稱之為蘇秉琦的社會演進理論。這一理論較為完整地論述了從原始社會到國家以及進入國家發展階段之後中國古代社會演化的歷程。其中,重心在「三歷程」,而這也是蘇先生學說影響最大的部分。這也是我們選擇它來做本文主要研究對象的原因。
  • 遙望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絢麗日出
    ,所以說牛河梁遺址是紅山文化最高層次的中心遺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起源的實證。日前,記者來到北京天壇皇乾殿,見展出的多張中國歷代祭祀建築址圖片,第一張就是牛河梁祭壇。這是500多歲的天壇對於5000年前祭壇的一次「認祖追宗」。比這種建築理念更重要的是,5000年前的紅山人就已經形成了祭天地、拜祖宗、敬天法祖的傳統,而這恰是中華文明最鮮明的「胎記」。為此,蘇秉琦在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直根系」概念。
  • 沒遊遍山西,談不上了解中國,五千年中國看山西!
    上海是中國近代史發展的縮影,所以「100年中國看上海」;從北宋960年-1127年,同期的金朝遷都北京(當時稱為中都)將近1000年;從周文王、周武王的歷史開始,到現在正好是三千年,所以「3000年中國看陝西」;從堯舜禹時代到現在大約是五千年,所以「5000年中國看山西」。
  • 沒遊遍山西,談不上了解中國,五千年中國看山西
    上海是中國近代史發展的縮影,所以「100年中國看上海」;從北宋960年-1127年,同期的金朝遷都北京(當時稱為中都)將近1000年;從周文王、周武王的歷史開始,到現在正好是三千年,所以「3000年中國看陝西」;從堯舜禹時代到現在大約是五千年,所以「5000年中國看山西」。
  • 「建築界」中國古代建築所獨有的藝術:建築風水,你不可不知
    建築風水學與當代房地產有效結合是現代風水文化與時俱進的具體體現,是中國傳統文化造福當代百姓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建築風水文化是古代祖先長期社會生活實踐經驗的總結,其易道博大精深,淵源流長,現在我們共同探討建築風水文化與建築設計問題。
  • 中國建築風水學的發展歷程孕育階段
    回顧中國建築風水學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六大階段:① 孕育階段;② 萌芽階段;③ 產生階段;④ 發展成熟階段;⑤ 總結整理階段;⑥ 挖掘更新階段。孕育階段 原始社會是風水學的孕育階段。追溯中國遠古先民們的居住規律,可以清楚地看到風水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 中國5000年文明是偷不來的,只有為人類文明發展不可或缺的貢獻
    就美國參議員瑪莎·布萊克公開發推宣稱「中國有5000年的作弊和盜竊歷史」,北京語言大學學院特聘教授暨國別和區域研究院學術院長黃靖對環球網記者表示,首先要感謝該這位議員承認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其次,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續不斷是中華民族自強、自新、自立的最有力證明。5000年的文明是偷不來的,也無處可偷,只有貢獻,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不斷的、不可或缺的貢獻。
  • 外國人:中國說它有五千年歷史,基於什麼?這是國際公認的嗎?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有上下五千年一說,但是我們五千年的文化在很多西方人看來是誇張吹噓的,他們更認為中國只有三千年的歷史。在國外有這樣一個理論用來反駁中國五千年歷史,很多西方人會說「歷史無處不在,幾乎每個地方都有5五千年的歷史,地球上幾乎所有地方都是一樣的。」
  • 中國最值得一去的十大博物館,讓你感受五千年的燦爛文化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一個國家,五千年來,中國的文化傳承就沒有斷絕過,而這也創造了我們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史。雖然經過五千年的時間流逝,很多東西不可避免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是仍然有很多珍貴的東西保存了下來。
  • 綿陽方特《九州神韻》,一部震撼人心的「中華簡史」
    玉階彤庭、碧瓦朱簷、雕欄玉砌,一座金碧輝煌的大型建築矗立在綿陽方特東方神畫主題樂園內,它就是今天要向大家隆重介紹的項目——《九州神韻》。好的歷史文化傳播者,總能將每一段歷史故事講述地生動有趣而富有深意。《九州神韻》便是這樣一個「傳播者」,華夏五千年璀璨歷史文明,在它的創新演繹下,以一種震撼人心的方式感染著每一個體驗者。
  • 良渚五千年文明輝映,珍藏三大基因
    悠悠歷史,滔滔大國,五百年,到北京看故宮;一千年,到開封看清明上河園;兩千年,到西安看秦漢帝陵;四千年,到安陽看殷墟;五千年,到杭州看良渚!良渚古城遺址,成功進階中國第55處世界遺產,無論是人文底蘊、自然環境、或是藝術涵養,都堪稱中華文明瑰寶。
  • 上下五千年-中國文化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約有五千年的歷史淵源,所以"五千年"也就代指整個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為現代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學家林漢達所著,講述了中國的實史,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是一本集中國發展史、重大歷史事件及名人簡介為一身的優秀歷史讀物。
  • 五千年文明之光—遊覽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據介紹,良渚文明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農業和養殖業,農業主要種植水稻為主。擺放在稻田田埂上的獨特的人型雕像,模仿著良渚先民在田邊勞作,遠遠看過去,仿佛穿越到五千年前,感同身受當時先民們辛勤耕耘的生活的場景。
  • 這部幻想作品裡有愛和勇氣,也有五千年的文明記憶
    它是迄今在中國大地上發現的最早城市之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有力見證。世界著名考古學家、劍橋大學教授科林·倫福儒說:「良渚遺址的複雜程度和階級制度,已經達到了『國家』的標準,這就是中國文明的起源。」正如劉斌教授對本書的推薦:「本書以想像力為馬,馳騁進五千年前那個文明誕生的大時代,帶回一個關於良渚的神奇故事。」在故事中,主人公盛戈與風雪獸將帶領讀者穿梭時空,探索遠古文明留下的神秘印記。新學期,盛戈和風雪獸住進了羲和學院新校區——混沌谷,這是一個完全用算法模擬大自然的人造環境。
  • 燦爛的非洲古代文明
    尼羅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尼羅河下遊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埃及早在公元前五千年就出現了農業,懂得了栽培穀物和興修水利。埃及人很早就發展了天文學,早在公元前4241年,埃及人就制定出相當精確的人類最早的太陽曆。太陽曆一年365天,分為三季,一季4個月,每月30天,最後一個月多加5天作為宗教節假日。它每年與回歸年的誤差僅約四分之一天。
  • 五千年前的世界,四大古老文明,文明之花悄然盛開
    今日看點:五千年前的世界,四大古老文明,文明之花悄然盛開五千年前的世界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與環太湖流域有著大體相近的文化發展階段,同步性明顯,在文明形成之前都有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澱,最終均在公元前3300年前後社會複雜化積累到一定層次,成熟文明和早期國家開始出現,而又在公元前2300年前後文明進入衰退期或轉型期。
  • 簡單解說四大古代文明古埃及文明和現在的埃及什麼關係了解一下
    廣泛流傳的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河文明和華夏文明。四大文明中華夏文明是其中唯一一直傳承至今的文明。雖然一直流傳至今,但這5000來經歷的磨難卻並不比其他三大文明少。也多次險些被滅族。有人可能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