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復《浮生六記》:願你歷盡浮生,歸來仍是少年

2020-12-19 文字的二三事

清代沈復的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現僅存四記,其餘兩記《中山記歷》《養生記道》已佚,但是從已知的四記中仍然可以看出一個立體的沈復,一個飽嘗人間煙火卻依舊不厭其煩接納造物主所給予的一切的沈復。

在《閨房記樂》中,我們看到了沈復與陳芸由兩小無猜到恩愛夫妻的轉變以及婚後生活的歡娛。在《閒情記趣》中,我們看到了沈復的童趣、養花插花的愛好和寄居蕭爽樓時的閒暇時光。在《坎坷記愁》中,我們看到了家庭瑣事所導致的沈復與陳芸夫妻之路的舉步維艱,芸的香消玉殞及沈復顛沛流離的半生。在《浪遊記快》中,我們看到了沈復遊覽大江南北的興味與情不知所起的風流韻事。

浮生,不是沈復的專屬,誰不是在茫茫的塵世裡隨著人生的起承轉合而任意浮沉呢?只是在浮世的隨波逐流中,有的人自暴自棄,無奈嘆息;有的人始終堅持下去,不放棄自己,也不放棄他人。

01.坦途不是浮生,起落造就生活

乾隆四十五年,沈復與陳芸結婚。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喜悅,沒有因時光流逝而有所衰減。二人的伉儷情深,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在滄浪亭西側的我取軒中消夏避暑期間,沈復與陳芸終日談古論詩,賞月評花。他們也曾供奉月老像祈禱來世姻緣;借住在老僕婦家品嘗布衣蔬食的野趣;攜手遊賞太湖,傍晚泊於萬年橋下飲酒嬉笑。

然而,好景不長。自乾隆五十年起,沈復與陳芸因為一些家庭瑣事而屢屢和父母發生矛盾,他們的婚後生活便從初期的甜美變得五味雜陳起來。

乾隆五十年,陳芸給在海寧做幕僚的公公代寫家信,卻因偶爾的閒言碎語而被婆婆誤會,以為她在信裡未作如實陳述。沈復的父親稼夫公發現家信不再由陳芸代寫,便認為她不屑於做這種事。陳芸雖被公婆誤會,但不曾辯白一字。乾隆五十五年,陳芸為在邗江做幕僚的公公物色了一小妾。這位姚家姑娘初到家裡時,陳芸不確定事情是否能成,就沒有向婆婆說明實情,只說是鄰居家的姑娘前來玩耍的。等姚家姑娘成了沈復父親的小妾,沈復的母親才恍然大悟。陳芸也就失去了婆婆的歡心。乾隆五十七年,沈復的父親發現陳芸在信中沒有使用敬語稱呼公婆,且提到了小叔子向鄰家婦人借錢、讓姚家姑娘以思鄉心切為由離開等事。因為小叔子的矢口否認和信裡的胡言亂語,沈復夫婦二人被趕出了家門。兩年後,沈復的父親了解了事情的原委,才把借住在蕭爽樓的沈復與陳芸叫回了家。嘉慶五年,沈復與陳芸又一次被趕出家門,原因是沈復陷入借貸風波,陳芸與妓女憨園結為姊妹。這次的骨肉分離是陳芸與兒女的徹底訣別。嘉慶八年,陳芸因病客死他鄉,與沈復的姻緣告一段落。

沈復與陳芸二十三年的婚姻,在起起落落中,不知不覺走到了盡頭。其間,有過花前月下的郎情妾意,清貧裡苦中作樂的詩酒清茶,也有過癖好一致,彼此懂得的無言默契,但更多的是生活瑣事所引起的羈絆與親情產生隔閡之後的分離與莫可奈何。

沈復與陳芸是幸運的,因為兩情相悅的愛情修成正果;沈復與陳芸又是不幸的,因為生活中有太多不可預知的意外和轉瞬即逝、給人以錯覺的未來。

被陳芸偏愛、喊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大詩人李白,同樣有著朝不保夕、明天和意外不知誰先到來的浮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李白官場失意時的孤寂、冷清之語;「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是李白在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時略顯消極的自我逃避;「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是李白流放夜郎途中喜獲赦免時的有感而發。

浮生並非坦途,自然不會一帆風順,起伏不定的生活才是浮生的本色。你看那心電圖,高低不平的波紋是生命存在的象徵,而一「直」到底、紋絲不動則是心臟停止跳躍,生命不復存在的暗示。因此,生活的潮起潮落彰顯著浮生的活力,也是我們應該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的變幻與無常。

02.願你歷盡浮生,歸來仍是少年

法國作家聖埃克蘇佩裡的《小王子》是「寫給孩子,也寫給所有『起先都是孩子的大人』」的童話作品,旨在告誡人們不忘初心,試著從孩子純粹的視角看待覆雜的生活。

自帶可愛特質的陳芸有著少年的純粹。

陳芸四歲喪父,從小過著貧微的生活。後來,家裡的開支和弟弟克昌讀書的費用全憑她做女紅維持供給。與沈復結婚後,陳芸也沒能過上闊太太的生活。對於生活的困窘,陳芸從未有過抱怨,甚至在被公婆趕出家門、沈復失業斷了收入來源這些難以為繼的時刻,她也不曾有過任何牢騷的話語。貧窮沒有使陳芸失去生活的熱忱,反而令她安然地接納貧窮,適應貧窮,在貧窮裡體味生活的樂趣。

例如,沈復與陳芸在老僕婦家避暑小住期間,陳芸醉心于田園般的生活,對他年定居於此的布衣菜飯的未來滿是憧憬與嚮往。又如,夫婦二人寄居在蕭爽樓時,為了不錯過沈復與朋友聚會的歡樂時光,陳芸拔釵沽酒為貧寒裡的樂趣盡一己之力。從而可以看出,只要認真對待,用心經營,貧窮也有貧窮的精彩,幸福並不僅限於物質的充裕。

陳芸年少時的一處細節就已暗示了她甘於清貧,不慕榮華的品質。

乾隆四十年的冬天,陳芸的堂姐出嫁之日,滿室錦衣華服,唯獨陳芸身著素衣,腳上穿著她自己繡制的新鞋。在滿室華服的氛圍裡,陳芸的素淡顯得那麼格格不入,她卻面不改色地處於其間,這需要多大的勇氣!然而13歲的陳芸做到了。或許有人認為是貧窮讓陳芸不得不如此,但是即便她嫁給沈復之後,對於把納採時收到的珍珠花送給小叔子做催妝禮,她也毫不含糊,儘管丫鬟們都為之惋惜。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一個人的童年將影響他的一生。」

12-17歲是人的性格基本定型時期。從小就嘗盡清貧滋味的陳芸養成了儉樸的生活作風,而這影響了她的一生。

陳芸剛學話時,就能背誦《琵琶行》,長大後,在刺繡之餘,依照從書箱裡翻出的《琵琶行》學習識字。白居易是陳芸的啟蒙老師,所以她對白居易滿懷感激。婚後,陳芸經常搜集一些破書殘畫,補充完整之後裝訂成冊,於是就有了「斷簡殘編」、「棄餘集賞」的說法,這些都是陳芸在忙完家務與刺繡的閒暇時光進行的。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就已形成的性格。」

這句話用來形容愛好書畫,並將其當作一種工作的陳芸是再合適不過了。

有人說沈復是渣男,因為他在廣州時曾與妓女喜兒在花船上纏綿數日,把在蕭爽樓等他歸來的妻子拋在了九霄雲外。沈復負了陳芸,婚內出軌不就是渣嗎?雖然如此,我卻看到了沈復的痴情與一往情深。

在見到廣州的熱鬧景象時,沈復感慨道:「可惜我的妻子芸娘不能與我一起遊覽於此。」由此可見,遇到樂事時,沈復首先想到的是妻子陳芸。我們經常說,高興的事想第一個分享的人如果不是親人,朋友,那便是你最愛的人。

此外,喜兒的模樣與陳芸有幾分相似,我們不能排除沈復由於在喜兒身上看到了陳芸的影子而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的可能。邵寡婦建議沈復為喜兒贖身,納為小妾時,沈復則因患其擾而未作考慮。反觀沈復的表妹夫徐秀峰,返回蘇州時帶回了一個妾。兩相比較,高下立判。

沈復十三歲時就已將心意傾注給了陳芸,「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是沈復當時在感嘆陳芸才思聰慧,但恐其福澤不深的前提下的執著與深情。如果不是一往情深,沈復就不會在陳芸臨終前說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誓言,也不會在回煞之日,不聽同鄉勸告,獨坐室內等待陳芸魂魄的歸來。

沈復深愛陳芸,多情重諾的他怎會忘記陳芸曾為其私藏暖粥小菜,怎會忘記陳芸從他出天花之日一直吃齋到洞房花燭夜之時,又怎會忘記他在外求學時對陳芸的瘋狂思念及回家時的迫切心情。因此,我們不能因為沈復的一時失足而全然否定他,拋給他「渣男」標籤。

《小王子》中有一句話:「人只能用心去觀察,本質的東西,眼睛是看不到的。」

小王子與他的玫瑰花是「馴養」的關係,因為小王子為那朵玫瑰花耗費了時間和精力,他為她澆水,為她擋穿堂風,那朵玫瑰花便對小王子有了特殊的含義,小王子有責任呵護、對待那朵玫瑰花。

我們只看到沈復出軌的事實,卻忽略了他那顆愛陳芸的心。沈復與陳芸是互相「馴養」的關係,兩個人都為彼此有過付出,所以沈復對喜兒的適時放手,是他對妻子陳芸盡心盡責的體現。於沈復而言,陳芸是特殊的,即使在喜兒那裡背負薄情郎的罵名又如何?

沈復與陳芸有著共同之處,如喜歡詩文書畫,痴情重義,歷盡浮華依然保持少年的純粹。兩個人是夫妻,更像志同道合的朋友。

03.若非識破浮生,怎會這般灑脫

南宋詞人蔣捷在《虞美人·聽雨》中根據三個時期的聽雨,寫了他充滿變數的一生。

少年時在歌樓上聽雨,此時的他陶醉於酒色,雨帶來的感受似有似無。

壯年時在客舟中聽雨,此時的他置身於江闊雲低的迷茫中,旁無一人,唯有西風裡失群的大雁,雨加重了他的孤寂、飄零之感。

鬢已斑白的晚年時在僧廬下聽雨,此時的他已然懂得悲歡離合乃人之常情,聽任雨滴階前是蔣捷看破浮生的坦然。

我想,和蔣捷一樣,沈復在經歷了坎坷的浮生過後,同樣識破了浮生,看到了浮生的短促與無常。

創作《浮生六記》時,沈復應該是以不拘小節而灑脫的心態記錄下過往的一幕幕的,否則不會如數家珍似的把記憶中的點滴和盤託出,甚至容易遭人詬病的細節(如妓女喜兒一事)也不放過。

此時的他回首過往,或許也已懂得「悲歡離合總無情」的釋然。《浮生六記》可以看作是沈復總結過去與告別過往的標誌,因為彼時的他重新投入到了另一種浮生,「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浮生六記》讓我們了解了特定時代下沈復生活的變遷以及在此過程中的時代特徵與悲歡離合。在這裡,我要感謝沈復,沒有他的《浮生六記》,便看不到他有喜有淚的半生,也看不到被公認為可愛女子的陳芸,更看不到沈復與陳芸相濡以沫的愛情與貧寒裡的相知相守,互不放棄。

相關焦點

  • 《浮生六記》——大家對沈復的看法為什麼是「渣」?
    初見《浮生六記》,便被一船一世一雙人的封面所吸引。頗有分大隱隱於世的氣息。浮生,顧名思義,如浮萍般漂泊的人生。這兩個字來概括沈復的一生也很是貼切。初讀《浮生六記》,》分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後兩記《中山記歷》、《養生記道》已失傳。其中引人入勝的莫過於男主沈復和芸娘的愛情故事。總是會不由自主的用現代的眼光看待男主沈復,不工作養家餬口,整天遊山玩水,有點金銀時全部拿去尋歡作樂。卻讓芸娘跟著他吃苦受累,顛沛流離。又不會處理婆媳關係,芸娘受了委屈誤會卻不替她辯解。
  • 《浮生六記》:娶了芸娘是沈復的幸運,嫁了沈復卻是芸娘的不幸
    01、前幾天逛書店看到一本書,依稀記得腰封上的介紹是,與《浮生六記》和《平如美棠》相媲美的愛情,忽然想起來很久以前,因為他人的推薦買過一本《浮生六記》,但放在書架上一直都沒怎麼看,從書店回來就趕緊翻出來看了起來。
  • 浮生六記:沈復緬懷愛妻小詩,被改編成「網紅句」,但原詩更高級
    ,一生只夠愛一人芸娘去世後,沈復在自己的病榻時光為她寫下了一部四萬餘字的回憶錄——《浮生六記》,靈感源於李白的詩句「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這樣真摯的情感,讓他想起了《浮生六記》裡的沈復與芸娘。
  • 浮生六記:中國文學史上絕美的情書
    如王小波的「我把我的整個人靈魂都給你,連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氣,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種壞毛病。它真討厭,只有一點好,愛你。」它就是清代布衣文人沈復的自傳體散文集《浮生六記》。如果問你,一個男人愛一個女人的表現是什麼?答案可能有無數種,給她優越的物質生活,讓她有安全感,陪伴她,呵護她,偶爾來些小浪漫......在沈復這裡,愛一個女人,就是要記錄下與她之間的點點滴滴。
  • 浮生六記
    來稿請寄:wenhua@xxsb.com第一次知道《浮生六記》,是1991年讀宇文所安的《追憶》時。在《復現:閒情記趣》那一章,他通過解剖《浮生六記》的幾個片斷,探究了作家們難以逃離的困境:他們一遍遍講述同樣的故事,同時又不斷努力著渴望擺脫復現;但新的故事往往仍然無法掩蓋某些不能忘卻的東西。所以宇文所安認為,看一個作家是否偉大,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他們與復現抗衡的力量。
  • 居家隔離,推薦你讀《浮生六記》
    200多年前沈復和芸娘的故事最值得我們去探尋。一部《浮生六記》,寫盡了古代婚姻愛情的情趣,也寫出了貧困生活的無奈,讀了以後你能從中收穫很多。書裡還能找到以下詩句所描述的種種愛情場景。沈復和芸娘開啟恩愛的生活:願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到芸娘生病去世,沈復開始寫作: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這部《浮生六記》是沈複寫給妻子芸娘的絕美情書,然芸娘終不可能再見此書,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 《浮生六記》——做「渣男」沈復的女人,你願意嗎?
    沈復用樸實的文筆記錄下來自己的大半個人生經歷,提名為《浮生六記》,流傳至今的只剩下四記,就是這四記依然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記錄的是沈復夫婦充滿情趣的樸素生活和遊歷山水的所見所聞,布衣粗食的清貧生活在二人的率真任性下竟然也過的是有滋有味。有趣是風雅文人沈復的最大特點。
  • 讀書筆記|浮生六記
    沈復愛花,芸娘便讓他閒居時「案頭瓶花不絕」,會撿了山間的石頭來配沈復的插花,還想出了令人叫絕的草蟲之法讓沈復的插花進入畫境。她與沈復一同賞月時,能問出「宇宙之大,同此一月,不知今日世間,亦有如我兩人之情興否?」這樣讓人聯想起蘇軾觀月之意趣的話。
  • 《浮生六記》裡的沈復憑啥娶了「芸」——中國文學上最可愛的女人
    1936年,著名作家林語堂將《浮生六記》出版漢英對照單行本,並作了長序言。他在序言中寫道「芸,我想,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林語堂提到的「芸」,就是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作者沈復的妻子陳芸。能被林語堂誇讚的女人,想必是一個好女人,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人?沈復憑啥娶了她?
  • 浮生六記:惟願世間有情人,與你立黃昏,問你粥可溫
    惟願世間有情人,與你立黃昏,問你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問我粥可溫」,這句話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當暮色襲來,萬家燈火在身後漸漸浮現,疲憊的你需要一個溫暖的懷抱,來撫慰奔波的苦和累。只是,那個人,已經不會再出現在她曾經日日等你歸來的路口,曾經的習以為常,卻成為可望而不可及的心頭的隱痛。相知相伴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對心愛的人噓寒問暖,是在自然不過的情形。
  • 薦書《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01愛情是亙古不變總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浮生六記》這本書便以清代蘇州文人沈復與其愛妻陳芸的愛情故事為主線沈復與芸娘的初見不是詩人納蘭性德所描述的無奈與悲傷,而是喜悅與歡喜。「然心注不能釋,告母曰: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沈復與芸娘一見傾心,情投意合,這也為全書定下了濃濃的感情基調,從閨房吃粥到洞房花燭,從小別離愁到再見盟誓,沈復與芸娘可謂伉儷情深。「戲探其懷,怦怦作跳。」
  • 浮生夢醒,情何以堪,名為小紅樓,《浮生六記》,值得一看
    歷史上,為一本書留下名字的人太多了,比如清代的沈復。出生於文人家庭,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的三白,後半輩子悽涼。他的作品《浮生六記》是他生活的真實寫照。有些人用四個詞來評價沈復的壽命:福,富,浮動和否定。《浮生六記》和小紅樓之所以被稱為小紅樓,應該是因為他們都是關於閨蜜的愛情,而且他們的寫作細膩而親切。與《紅樓夢》一部宏大的歷史著作相比,《浮生六記》實際上更為簡潔和簡短,他沒有《紅樓夢》奢華醉人的大房子,沒有美麗的十二金釵,也沒有前世流淚的幻覺,只有平凡夫妻生活。
  • 蘇州滄浪亭裡上演崑曲《浮生六記》:沈復與芸娘的「夢一場」
    早就聽說了蘇州滄浪亭裡演出崑曲《浮生六記》,在世界文化遺產地裡進行沉浸式戲劇演出,我相信它的票房是有號召力的。因為是《浮生六記》,因為是蘇州最古老的園林滄浪亭。作者 王道《浮生六記》裡第一主角當仁不讓是芸娘。這齣戲裡的沈復所有回憶也都是圍繞著芸娘徐徐展開的。我就像是戲裡的沈復一樣,既期待芸娘的出現,又不希望她那麼早出現。當芸娘出現的一剎那,所有站立著的觀眾幾乎都肅靜了,大家屏住了呼吸。在這一刻,我確認了一點:美的東西是具有征服力的。美。芸娘很美。從一開始我就在期待會是誰扮演芸娘。
  • 浮生六記:最美的女人
    她就是清朝的沈復的髮妻陳芸。2沈復所寫的自傳體筆記小說《浮生六記》裡,就以最深情的視角給我們寫出了這位有魅力的女性只要有幸讀過《浮生六記》,有幸讀過了芸娘這個人物,就會發出感嘆:芸娘為人處世,如是則能稱得上最美好的女人。湖南衛視著名主持人汪涵,也大力推薦過這本書,他非常羨慕書中夫妻至真至愛的感情,覺得芸娘魅力十足。著名學者林語堂更是對芸娘作出了極高的評價,他說:「芸娘大概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了。」
  • 《浮生六記》最精闢的10句話: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算來何必奔忙
    如果有一本書,初讀時能令人耳目一新,再讀時卻悵然若失,細品後則與之心心相印,同喜同悲,那這本書一定是沈復的《浮生六記》。所有的人都對愛情抱有自己的想像,不論你承認與否。但是,真正從始至終,呈現出愛情最美的樣子的一對天成佳偶,卻是兩百年前的他們。
  • 坤坤在讀《浮生六記》了,我們要做愛讀書的ikun!
    坤坤推薦的書是《浮生六記》,是誰寫的呢?作者是清朝文學家沈復。沈復這個人比較獨特,雖說後世給他冠上了文學家的稱號,但是看他留下來的作品,卻覺得他的內心和我們平凡人非常相似。「浮生」取一生浮蕩不定之意,源自李白「浮生如夢,為歡幾何」的感慨。沈復和妻子因遭家庭變故,曾旅居外地,所以《浮生六記》裡的內容大部分是平凡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遊各地的所見所聞。
  • 琴瑟和鳴:浮生六記
    答案都在這本《浮生六記》!浮生六記《浮生六記》是清朝人沈復的一本自傳式散文,「浮生」二字取自李白詩《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題名「六記」,在常見的版本裡面只有四個章節的內容,一說後兩個章節遺失,至今尚未尋得,實為遺憾。作者簡介大致如下,姓名:沈復,性別:男,籍貫:長洲(今蘇州);年齡:二十多歲;職業:持續無業,間或做一做文職工作;愛好:琴棋書畫詩酒花;家庭背景:父親當官;聯繫人:妻子陳芸。陳芸便是沈復的妻子,《浮生六記》便是記錄他跟妻子二人的生活故事。
  • 尋夢《浮生六記》,蘇州大石頭巷的浮生四季半日閒
    若讀過《浮生六記》,就一定要來大石頭巷走一走,沈復與他的妻子芸娘從滄浪亭搬離後便曾生活於此巷子之中,正門曾在南面的倉米巷更是藏著沈復與芸娘的故事,也藏著浮生無煙,四季清閒的蘇州最美民居,浮生四季。,布局,皆來自於沈三白的浮生六記。
  • 苗懷明:《浮生六記》的傳奇與迷局
    最早刊印《浮生六記》的人叫楊引傳,他也是《浮生六記》的發現者。楊引傳,原名延緒,號醒逋、蘇補、淞渟外史、老圃,齋名獨悟庵,江蘇吳縣人。主要活動在道光到光緒年間,著有《獨悟庵集》。楊引傳與《浮生六記》的結緣十分偶然,他是在家鄉蘇州的一個冷攤上買到該書的。據他介紹,自己得到的是「作者手稿」。
  • 滄浪亭裡的《浮生六記》
    因為是《浮生六記》,因為是蘇州最古老的園林滄浪亭。  《浮生六記》的流行是必然的,有點眼光的作家和製作人都可以預見到。蘇州作家朱文穎曾以這個故事寫過小說。之前有過京劇、越劇、黃梅戲和話劇版本。同名電影則是著名導演費穆的作品,拍攝於1947年。男主角是蘇州的舒適,女主角是上海的沙莉。《浮生六記》就像是一個樸素而美麗的夢境,誰都想被嵌入進去夢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