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國時期,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聰明機智的曹操,衷心護主的諸葛亮,勇猛大力的張飛,漂亮溫柔的小喬……還有一個人,也非常名,他就是袁紹。袁紹出生於世家貴族,因為卓越的領導能力,成功坐上了盟主的位置。因為他的足智多謀,各地有非常多能人異士們都自發跑去投奔他。希望可以跟隨他,闖出自己的一番事業。袁紹也是惜才如命,對待自己門下的人,也是非常的愛戴,經常聽取他們的意見,也收穫到了很多真知灼見。但是,人一旦聚集的多了,矛盾也就出現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的謀臣勇將們經常意見不和,吵來吵去。那麼,到底為什麼袁紹的謀士們總是喜歡窩裡鬥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去了解一下。
據小編查找資料得知,在公元195年,漢獻帝因為戰亂流亡,袁紹的部下就對這個問題引發了一系列的爭論。有人認為應當接回漢獻帝,保護他重回皇位,以此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效果。但是,也有人反對,認為漢朝已經腐敗無力挽回了,應該順其自然,不做無用功。就這樣,一直到最後,袁紹也沒有有所作為。還有一件事,在官渡之戰時,袁紹的部下分成了兩派。
郭圖和審配認為,此時我軍糧草充足,士氣勇猛,應該一鼓作氣,大戰曹操。而田豐和沮授則認為,戰爭不斷,給環境和百姓都帶來了嚴重的傷害,應當停戰,休養一段時間再和曹操決一死戰。袁紹更同意直接攻打曹操的方法,但是,這個決定也讓他很多部下不滿。內部矛盾不斷,曹操藉此機會,打敗了袁紹的軍隊。由此可見,袁紹的部下非常不和睦,他們內部之間的鬥爭也帶來很大的危害。那麼,他們窩裡鬥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袁紹自身的問題,他不懂判別是非。對待屬下提出的不同意見和看法,他無法做出正確機智的選擇,更無法給下屬們一個合理的解釋。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這是人之常情。一群人在一起,肯定也不會大家的意見都一樣,但是,有不同的意見不怕,怕就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不同的意見太多。而領導者又沒法做出正確的抉擇,久而久之,內部之間的不協調越來越明顯,矛盾越來越多,一直處於窩裡鬥的情況。就像是否應該接回漢獻帝的問題,下屬給了不同的意見,而袁紹卻頭腦不夠,看不懂時局。從而,讓自己的下屬越鬧越兇,自己也因此受到了強烈的影響。
還有一點就是,作為一個領導者,袁紹不會正確的看人。對待下屬不同的政治意見,他無法準確判斷出,他的這個想法是真的為了解決問題而想的,還是故意報復針對別人的。對待不同的下屬,要有不同的待遇。如果這個人的意見,確實是為了主人,為了大局著想。那麼,作為統治者,就應該積極聽從他的意見。因為他是為自己著想,應當給他優越的待遇和酬勞。如果這個人心術不正,就是為了針對報復別人而故意找茬,那麼,就一定不能聽從他,還要對他做出一定的處罰。只有統治者有一雙慧眼,會看人,會正確對待下屬提出的意見,會區分好壞。才能使自己的下屬們團結一心,為自己服務,不發生矛盾,不故意針對。
任何一件事的發生,都有它的原因。袁紹的謀臣勇將們總是政見不合,喜歡窩裡鬥,跟他們自身有一些原因。但是,不得不說,主要的原因還是袁紹自己的問題,不會識人,不會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