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袁紹的部下為何分為兩派?

2020-12-20 六路觀時尚

提起三國時期,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聰明機智的曹操,衷心護主的諸葛亮,勇猛大力的張飛,漂亮溫柔的小喬……還有一個人,也非常名,他就是袁紹。袁紹出生於世家貴族,因為卓越的領導能力,成功坐上了盟主的位置。因為他的足智多謀,各地有非常多能人異士們都自發跑去投奔他。希望可以跟隨他,闖出自己的一番事業。袁紹也是惜才如命,對待自己門下的人,也是非常的愛戴,經常聽取他們的意見,也收穫到了很多真知灼見。但是,人一旦聚集的多了,矛盾也就出現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的謀臣勇將們經常意見不和,吵來吵去。那麼,到底為什麼袁紹的謀士們總是喜歡窩裡鬥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去了解一下。

據小編查找資料得知,在公元195年,漢獻帝因為戰亂流亡,袁紹的部下就對這個問題引發了一系列的爭論。有人認為應當接回漢獻帝,保護他重回皇位,以此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效果。但是,也有人反對,認為漢朝已經腐敗無力挽回了,應該順其自然,不做無用功。就這樣,一直到最後,袁紹也沒有有所作為。還有一件事,在官渡之戰時,袁紹的部下分成了兩派。

郭圖和審配認為,此時我軍糧草充足,士氣勇猛,應該一鼓作氣,大戰曹操。而田豐和沮授則認為,戰爭不斷,給環境和百姓都帶來了嚴重的傷害,應當停戰,休養一段時間再和曹操決一死戰。袁紹更同意直接攻打曹操的方法,但是,這個決定也讓他很多部下不滿。內部矛盾不斷,曹操藉此機會,打敗了袁紹的軍隊。由此可見,袁紹的部下非常不和睦,他們內部之間的鬥爭也帶來很大的危害。那麼,他們窩裡鬥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袁紹自身的問題,他不懂判別是非。對待屬下提出的不同意見和看法,他無法做出正確機智的選擇,更無法給下屬們一個合理的解釋。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這是人之常情。一群人在一起,肯定也不會大家的意見都一樣,但是,有不同的意見不怕,怕就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不同的意見太多。而領導者又沒法做出正確的抉擇,久而久之,內部之間的不協調越來越明顯,矛盾越來越多,一直處於窩裡鬥的情況。就像是否應該接回漢獻帝的問題,下屬給了不同的意見,而袁紹卻頭腦不夠,看不懂時局。從而,讓自己的下屬越鬧越兇,自己也因此受到了強烈的影響。

還有一點就是,作為一個領導者,袁紹不會正確的看人。對待下屬不同的政治意見,他無法準確判斷出,他的這個想法是真的為了解決問題而想的,還是故意報復針對別人的。對待不同的下屬,要有不同的待遇。如果這個人的意見,確實是為了主人,為了大局著想。那麼,作為統治者,就應該積極聽從他的意見。因為他是為自己著想,應當給他優越的待遇和酬勞。如果這個人心術不正,就是為了針對報復別人而故意找茬,那麼,就一定不能聽從他,還要對他做出一定的處罰。只有統治者有一雙慧眼,會看人,會正確對待下屬提出的意見,會區分好壞。才能使自己的下屬們團結一心,為自己服務,不發生矛盾,不故意針對。

任何一件事的發生,都有它的原因。袁紹的謀臣勇將們總是政見不合,喜歡窩裡鬥,跟他們自身有一些原因。但是,不得不說,主要的原因還是袁紹自己的問題,不會識人,不會決斷。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袁紹為何失敗?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袁紹為何失敗?官渡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戰役,此戰曹操以少數兵力打敗袁紹,從而替代袁紹成了北方的霸主,但是在官渡,曹操和袁紹相持數月,曹軍兵少糧缺,曹操幾乎頂不住了,甚至動過撤軍的念頭,是謀土們的鼓勵使他決定背水一戰,堅持到底,曹操於是就真的堅持下來了,袁紹此時肯定不會想到自己會失敗,要不然他的腦子肯定會更清醒一些。
  • 袁紹手下的謀士田豐,力勸袁紹不要發動官渡之戰,最後卻被殺害
    袁紹集團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的一股諸侯勢力,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如果袁紹能夠識得大體,冷靜用兵的話,說不定袁紹集團會在北方打敗曹操,佔據整個北方,進而南下進攻東吳孫權和西蜀劉備,這樣天下三分裡面就不是曹操了,而是袁紹,可惜因為在官渡之戰當中,曹操打敗了袁紹,並且一直壓的袁紹抬不起頭,喘不過氣,根本沒有時間繼續整合自己的殘餘勢力對曹操的進攻發動有效的反擊,所以經過整整七年的時間
  • 曹操不是三國時期的人?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也不是
    拋去名著從歷史角度來講,三國時期是曹魏去世之後,曹丕篡漢也就是220年開始的,直至吳國滅亡結束,時間節點為280年。而從歷史的角度出發,曹操既然不是三國時期的代表人物,官渡之戰也不是。三國鼎立確實可以作為標誌性歷史行為,但以三國演義來看歷史則不大妥當,名著畢竟是小說,文學色彩和主觀意願難以避免。
  • 真正歷史上官渡之戰,戰後對曹操和袁紹影響不大,顛覆人們認知!
    三國時期有這樣一場戰爭,他以以少勝多成為了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圖片來源於網絡歷史上說官渡之戰是曹操奠定統一北方的基礎,在我看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實在是有點把官渡之戰誇大了,其實官渡之戰對曹操和袁紹的影響其實並沒有太大!
  • 官渡之戰,三國影響最深的一場戰役,曹操從此成為北方勢力龍頭
    背景官渡之戰,其實是三國時代最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官渡、赤壁和淝水之戰)。三國影響最深遠的不是赤壁,而應該是官渡之戰。公元196年(建安元年),當時的曹操已經成功迎接漢獻帝,並遷都許昌。同時,他也利用逢迎天子的優勢,"挾天子以令諸侯",擊敗三國影響最深遠的不是赤壁,而應該是官渡之戰,也同時是強弱懸殊不下赤壁的一場戰役。了呂布、袁術等人,奪得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的豫州、司隸。不過當時的曹操仍然是腹背受敵的:首先北方有袁紹,東南方有孫策,南方有劉表、張繡,甚至東方歸順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的,加上所處的地理位置歷來又易攻難守,形勢完全不利曹操。
  • 官渡之戰後袁紹依然強於曹操,為何仍失敗?
    官渡之戰袁紹固然損失慘重,但仍有極強的實力,可以說曹操在戰後也只是有了自保之力而已,然而為何袁紹集團仍然在戰後走向崩潰,被曹操集團完全吞併?袁曹之間的強弱轉換,絕非官渡之戰可以概括,而是有深厚的社會背景。1一說起袁紹集團的滅亡,很多人立馬就會想到官渡之戰,認為袁紹在官渡之戰後就完蛋了,而實際上,袁紹集團的滅亡絕不是一個官渡之戰就能導致的。
  • 三國被低估的謀士!若他在早就把曹操滅了,官渡之戰袁紹就不會敗
    古語有云「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就是一個戰亂不斷的時期,因此三國時期是出現名仕、名將、謀士最多的時期。例如:蜀國的諸葛亮、趙雲、關羽;東吳的孫權、周瑜、陸遜;曹操旗下的郭嘉、荀彧、曹操建國魏國後,輔佐魏國四代的司馬懿等這些膾炙人口的名人謀士。
  • 曹操在官渡之戰勝利後真的沒有檢查部下與袁紹私通的信件?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大敗袁紹,繳獲了袁紹大量的機密文件,其中包括了很多曹操的部下在官渡之戰時與袁紹私通的密信。但曹操在表面上並沒有檢查部下與袁紹私通的信件,而是付之一炬。曹操燒毀部下與袁紹私通信件的處理方法在後世得到了廣泛好評,毛宗崗在點評《三國演義》時就評價曹操此舉是「奸雄可愛」。那麼人稱「奸雄」的曹操在官渡之戰後真的沒有檢查部下與袁紹私通的信件嗎?
  • 官渡之戰:曹操霸業的開始,三國的演變和轉化
    官渡之戰絕對可以看成是三國時期影響力非常巨大的幾場戰爭之一,官渡之戰結束了之後,基本上也就確定了曹操和袁紹這兩個巨無霸的諸侯到底誰勝誰負,中國的北方到底是由袁紹統一還是由曹操統一,而一旦誰能夠統治北方,那麼他基本上可以說就佔據了一半的天下,可以和另外的其他兩大勢力進行爭鋒,並且絕對是要強於其他勢力
  • 官渡之戰,擁有絕對兵力優勢的袁紹,為何還是慘敗於曹操?
    三國時期有位號稱「四世三公」的真正的官二代,他就是出身士族的袁紹。袁紹年輕時有股遊俠的風範,喜歡到處結交天下豪傑。在199年成功打敗公孫瓚,將河北成功統一,成為了當時的最強勢力。簡單來看好像袁紹是一個人生贏家,但是在官渡之戰大敗以後的兩年便病死了,在袁紹死後兒子們自相殘殺也將自己一手創立的基業毀於一旦。當時的官渡之戰,任誰看都不認為輸的人會是袁紹。
  • 官渡之戰袁紹大敗,究竟是哪個地方出現了問題?
    想必大家對於三國時期發生的各種事情都有所耳聞。今天我們要為大家講解的就是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大敗的原因。在公元一百九十九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中介發展壯大,和袁紹則得到了,幽、冀、青、並四州,稱霸河北一帶。同年6月,袁紹就挑選了10萬精兵,萬匹戰馬。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也由此拉開。
  • 三國官渡之戰,袁紹最後的結果,早有三件事做出了預兆
    本文由百家號作者世界經典奇聞原創首發,歡迎關注轉發,每天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三國官渡之戰,袁紹最後的結果,早有三件事做出了預兆讀過三國的朋友一定對官渡之戰不陌生,這場戰役可以說是整個三國時期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 袁紹在官渡之戰中為何會敗給曹操?只是因為其大將的一次秉公持法
    公元200年,袁紹軍與曹操軍在官渡爆發一場長達一年多的戰爭,史稱官渡之戰。當時袁紹已經統一北方四州,兵多將廣,在這場戰爭中前後共投入了11萬人的兵馬,而曹操雖然是防守方,有著地利優勢,但是能動員的兵馬只有3萬餘人。
  • 三國時期,決定戰爭勝負的是糧草,官渡之戰是這樣,赤壁也是這樣
    也就是說,三國時代的軍事戰略家在規劃戰爭得失和分析勝利與失敗的因素時,總是關注糧草的支持。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說,糧草的支持不僅是決定三國時代戰爭成敗的致命線,而且還會影響戰爭的進程、深度和方向。因此研究和揭示糧草在三國時代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三國時代戰爭和戰略的關係、特點和性質。今天我們就通過三國時期的著名戰役來聊聊,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糧草。
  •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曹操袁紹兩軍差別這麼大?
    三國演義這本書描述的大概情形是袁紹帶領著自己麾下十萬兵馬南下攻打曹操,而當時曹操的兵力相較於袁紹來說非常的弱小,連一萬人都無法湊出來,袁紹和曹操兩方的部隊在官渡發生了一場大戰,結局是出人意料的,曹操成功以少打多獲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從此以後,曹操和袁紹的勢力轉變,中國的北方地區逐漸被曹操統一。
  • 官渡之戰失敗的原因,主要原因在袁紹,次要原因在淳于瓊
    說曹操以許攸之策,親自率兵冒充袁紹將蔣奇之糧兵,去攻打烏巢。 最後燒了袁紹的軍糧和草,並俘虜了烏巢守衛淳于瓊。 然後曹操砍斷了淳于瓊的耳朵,鼻子和手腳。立即綁回袁紹營侮辱袁紹。 然後曹操讓部下冒充烏巢敗軍回營。 途中遇到袁紹派人支援烏巢蔣奇。 蔣奇以為是自己的軍隊不小心,結果被張遼冷斬在了馬背上。
  • 假如袁紹不發動官渡之戰,進行養精蓄銳,袁紹能拖垮曹操嗎?
    官渡之戰是歷史上知名度非常高的戰役,它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官渡之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說官渡之戰是奠定三國的基礎性戰役之一。對於曹操來說,官渡之戰的重要性不亞於一個重要的謀士。通過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失利,給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戰略決戰。此時的曹操已經下定決心一統北方。這時候的袁紹其實是有機會扭轉乾坤的。當時袁紹手下有一位謀士,此人就是田豐。
  • 袁紹坐擁北方四州,為何會在官渡之戰中敗給了勢力衰微的曹操?
    三國時期有不少有意義又有名氣的戰役,大多都影響了當時各國的發展和未來,其中「官渡之戰」更是拖延了天下統一的時間,讓袁紹這個原本最有可能成為天下霸主的人竟然被弱小的曹操給淘汰了,而曹操當時由於實力太薄弱,所以花費了很長時間才攢夠了與當時的袁紹差不多的實力。
  • 官渡之戰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此戰過後,三國鼎立格局浮出水面
    官渡在河南省境內,今天的中牟縣。 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基礎。 眾所周知,西漢的首都在長安,到了東漢國遷都洛陽,中原(今天河南省一帶)成為中國政治經濟中心,官渡之戰就發生在河南的中牟東北。
  • 盤點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的《官渡之戰》曹操憑什麼笑到最後
    小編今天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三國時期最為著名的三大戰役中的官渡之戰。其中到底是誰得到了最大的利益許多人確實是不知道,下文之時小編個人觀點,如有其它見解歡迎在評論區交流。一直流傳到我們後世的一些人物或者戰爭都是比較出名,今天就來了解了解三國爭霸中最為出名也是最大規模最為經典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三大戰役中最早的就是《官渡之戰》了,此戰役發生在東漢末年,剛剛把農民起義的黃巾賊剿滅,十八路諸侯割據中原,開始擴張自己的勢力,諸侯並起的局勢慢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