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全國各地的風景名勝陸陸續續被開發建設,以名山為最,士人們各處尋找地方,依著優美風景,紛紛建置別墅園林,其中以白居易的廬山草堂最具代表性,影響意義深遠。
白居易貶官江州,有一天到廬山旅遊,行至香爐峰下,被雲山霧水,清泉靈石所吸引,喜歡的不得了,於是就在這裡建了一座草堂,也就是別墅。他還專門寫 了《廬山草堂記》,記錄了別墅園林的選址、建築、環境、景觀以及作者自身的感受。
園林基址在香爐峰側,遺愛寺南的一塊地段,他說這裡白石鑿鑿,清流潺潺,松如翠傘,竹如美玉。環境優美幽靜,實在是個好地方。
草堂建築極為簡樸,「三間兩柱,二室四牖」,堂前是十丈見方的平地,當中有平臺,平臺南面有方形的水池,大小大約是平臺的一倍,與平地相當。水池周邊多是山竹野花,池中有白蓮花和白魚。
南邊靠近石澗,有松杉遮雲蔽日,這裡盛夏時節就像秋天一樣涼爽,出入口是一條白石道,周圍野花叢生,幽靜雅致。
北邊以層崖積石為假山,雜木異草覆蓋在上面,靠著飛泉附近,種些茶樹,閒時就坐這裡就著飛泉和茶樹就地煮茶。
東邊有三尺瀑布,飛落石渠,就像白色綢緞,聲如玉琴箏蕭。
西邊靠近北崖右角,用剖開的竹子架空,引山泉流下,隨風飄走,就像珍珠一樣。
在較遠的地方,還有幾處冠絕廬山的景觀,春有「錦繡谷」的花,夏有「石門澗」的雲,秋遊「虎溪」的月,冬有「爐峰」的雪,一天之中,千變萬化,是廬山一等一的美景。
被貶官的白居易,心情抑鬱,只有寄情於山水泉石,司馬這個官職又是個閒差,因此他有很多時間到廬山草堂居住,每次一個人來,常常一住就是十天。他把全部的情思都寄托在這個自己親手經營的,與自然環境完美諧和的園林景觀上面。他以草堂為落腳點遍遊廬山,廣交山上的高僧,談禪論文,作泉石山野自然之樂,這是抑鬱不得志的文人的隱居狀態。
《廬山草堂記》不僅是唐代的散文佳作,其中對於園林造景的詳細描述,更體現了白居易的造園思想和審美,對園林設計的作用,而廬山草堂也因這偏文章名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