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一首山水名作,雲水逍遙自由,暗含詩人坦蕩淡薄的情懷

2020-12-16 文人教書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出生在亂世年代,他的父親為躲避戰亂,將一家子人都送去了宿州符離,所以儘管生在亂世,他還是也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童年。白居易少年聰穎,學習又十分的刻苦,因為太努力,年紀輕輕就白了頭,十六歲初遊長安,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名滿長安。每一個讀書人最初都希望自己能在官場上大展身手,白居易亦是,但見慣了官場的爭鬥之後,他心中的幻想,也就破滅了。

被貶江州司馬,應該白居易最為人熟悉的經歷,畢竟那一首《琵琶行》,流傳千古,「江州司馬青衫溼」更是引人動容。然而白居易在江州時雖不得志,在思想上卻大有改變,大體上是能夠恬然自處的。他常常與當地的僧人交流,也曾在廬山上建一間草堂,被貶江州司馬是他一生的轉折點,在此之前,他想要兼濟天下,而此後,他仍然關心百姓,只是多了「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

公元825年,白居易擔任蘇州刺史,這時候他已經有五十三歲了,江州司馬已經是十年前的事情,他越發覺得政治生活過於紛擾,尤其當今的職務,政務是真的繁忙和冗雜。濟世的抱負少了許多,常常覺得很不自由,面對著閒適的白雲泉水,不僅產生了羨慕之情。這時候他心中最希望的,應該是早日擺脫這煩人的俗物,過上清靜無為、與世無爭的生活。詩人越想越有這樣的衝動,便寫下了他的一首山水名作《白雲泉》,暗含白居易坦蕩淡薄的情懷。

「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閒」,太平山上流淌著的白雲泉,泉水清澈可人,白雲自由自在的在天上舒捲,泉水自在從容的奔湧著。開頭兩句描寫的,就是吳中的山水美景,那奇山麗水,秀麗的風景,便是吳中風景的精華。天平山在蘇州往西南二十裡,有「吳中第一山」、「江南勝境」的美稱,海拔兩百多米,山勢陡峭。然而在詩人眼中,這樣的名山勝水變為了白雲飄飄,泉水自流,好一幅自在悠閒的景色。

沒有描寫太平山的陡峭和險峻,也沒有刻意的描繪白雲泉的清澈,卻著筆描寫「雲無心以出岫」的意境。白雲的淡薄和坦蕩,泉水的悠閒雅致,在詩的前兩句都能夠看出來,連用了兩個「自」,強調雲水的逍遙子油,自在悠閒。而在這樣的景色描寫之中,是詩人移情注景,「雲自無心水自閒」,不但是白雲的狀態,還是詩人自身情感的真實寫照。

「何必奔衝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間」,白雲泉啊,這般的悠閒自在不好嗎?何必要奔湧到那人世間,給那原本就紛擾的時間,再增添波瀾呢?白雲泉真的能夠聽懂詩人的問句嗎?我看未必,詩人也許是在問自己,而不是那「無心」的白雲和泉水。俗務纏身,好不容易有短暫的空閒,在山中遊玩,可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詩人還是要回到紛擾的塵世中,看著白雲泉的流水也向山下湧去,便生出了這樣的感嘆。

在結尾的兩句中,詩人流露出了想要擺脫俗世的願望,這是詩人後期的思想:隨遇而安,出世歸隱。白雲和泉水雖「無心」,卻在詩人的筆下充滿了生機與活力,點綴著詩人的情感,以山水的悠閒比喻自己閒適的心情,意蘊深遠。這一首七絕簡單自在,就像是一幅明快的淡墨山水圖,在後人的心中描繪了一個不一樣的白居易。想必詩人對人世間的紛紛擾擾實在厭煩,不然有「雲自無心水自閒」的描寫,也不會有結尾兩句的發問了。

相關焦點

  • 唐朝詩人白居易上班無聊,面對紫薇花發呆,隨手寫了一首七言絕句
    人浮於事的單位自古就有,唐朝詩人白居易在朝廷上班期間,主要職責是代當朝皇帝起草詔令,上班期間閒暇時間較多,無聊中他對著紫薇花發呆,並寫下了一首七言絕句。白居易有個綽號叫做醉吟先生,是唐朝三大著名詩人之一,其他兩位則是鼎鼎大名的李白和杜甫。
  • 白居易的這首詩通篇就像大白話,卻言淺意深,令人回味無窮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白居易的一首詩《白雲泉》,來體會一下這種知足保和、獨善其身的閒適思想。正如詩題《白雲泉》所說,白居易在這首詩中,便是藉助了眼前白雲和泉水的逍遙自由,來寄託自己早日擺脫世俗,能夠實現閒適生活的一種渴望。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白居易的這首《白雲泉》: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閒。
  • 白居易這首肉麻情詩不顧格律,沒有典故和比喻,卻成一首千古名作
    唐代詩壇,只有白居易一人同時頂著「詩王」和「詩魔」兩大霸氣頭銜,這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畢竟白居易的詩,論浪漫比不上李白的,論工整和遣詞本身比不上杜甫的,論意境之美比不上有王維的。但他的詩卻在街頭巷尾被爭相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說的就是《長恨歌》在當時的風靡。
  • 白居易一首詩,寓情於景,十分感人,不愧為一首成名作!
    而作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的白居易,對於寓情於景的寫詩方法,自然也是運用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就像他在少年時期寫出的一首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便足以證明。《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白居易的一首詩,開篇就飽含哲理,最後四句更抒寫了恬淡心境
    中唐有一位詩人,晚年時也寫詩表達自己的複雜感受。下面分享白居易的一首詩,開篇就飽含哲理,最後四句更抒寫了恬淡心境。養拙唐代:白居易鐵柔不為劍,木曲不為轅。今我亦如此,愚蒙不及門。逍遙無所為,時窺五千言。無憂樂性場,寡慾清心源。始知不才者,可以探道根。白居易在58歲時離開了長安,被派去分司東都。遠離了天子,他卻覺得如釋重負。在去洛陽的路上,他優遊山水、訪友吟詩,走了13天才到洛陽。
  • 白居易這首詩,寫得非常唯美,猶如一幅淡墨山水圖,很是值得一讀
    白居易作為中唐時期最著名的詩人,他一生寫過了大量的詩作,而且他的這些詩作,也都流傳了下來,很多的作品不僅收錄在了《唐詩三百首》,同時也被收錄進了教材裡,人們從小就開始接觸,所以人們對於白居易,可以說是非常的熟悉。
  • 白居易的一首七律,開篇美如畫卷,尾聯更顯悠閒恬淡
    比如,詩人在愁悶時,就會感覺落花也非常悲怨,流水更是無情;而當詩人心情舒暢時,卻感覺小草也很可人,荷花更如仙女。再如,月亮是詩詞中經常出現的意象,遊子思鄉時看見那一輪玉盤,就格外惆悵;而當詩人興致高漲地遊玩時,月光如水,更能助長遊興。唐代一位詩人就深諳此道,所以他的筆端總是顯得遊刃有餘。
  • 白居易寫西湖的一首詩,千年之後再讀,依然美得讓人心醉!
    從大漠孤煙塞北到杏花煙雨江南,從金戈鐵馬陽關到山水田園牧歌。我們吟誦著千古詩篇,也在體味著人間百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是一份喜悅,「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一份感動;「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份希望。
  • 白居易的一首詩,表面寫桃花,實際暗含哲理,僅28個字成千古名作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也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白居易也是教科書中的「常客」,有不少經典之作。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時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進士出身的白居易,一開始仕途順利。但在幾年的為官生活中,因為直言不諱,冒犯了權貴,受朝廷排斥,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次貶謫對白居易的打擊很大。
  • 龍門東山琵琶峰,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墓園
    在位於洛陽龍門風景名勝區東山琵琶峰上,有著一座白園,吸引很多遊客觀光遊覽,能夠這麼的吸引人,是因為這裡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墓園。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陽18年,喜酒善詩,在龍門修香山寺,開八節灘,對龍門山水十分眷戀死後遵囑葬於此。也就是現在的白園。
  • 寫在山水間的十首古詩: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
    山水田園詩是古代詩歌的一個重要的種類,其著名的詩人有王維、孟浩然、陶淵明等人,詩人們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閒的田野,緣景抒情,因寄所託,表達自己的理想、志趣。精選十首山水詩,讓詩人帶我們走進他們眼中的山水美景。
  • 風雪瀰漫,詩人徐凝《廬山獨夜》: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雲
    他因為模仿大詩人李白的名作《望廬山瀑布》寫了一首《廬山瀑布》,被宋朝大詩人蘇軾給狠狠地嘲諷了一下:「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戲徐凝瀑布詩》)。徐凝的《廬山瀑布》:「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事實上,這首詩自有其價值,或許根本不像蘇軾說的那樣不堪。蘇軾對徐凝的貶斥行為,無異於有點兒魯迅先生所說的「棒殺」。
  • 白居易的一首古詩,閒逸悠然,讀了兩遍,一種喜悅感撲面而來
    白居易是中唐時代的偉大詩人,他的作品大多淺顯易懂,卻又常以淺白之句寄託諷喻之意,從而可以取得怵目驚心的藝術效果。比如他的《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還有《琵琶行》,「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 白居易的一首詩,明白如話,卻直抒胸臆,最後10字更值得稱道
    下面介紹白居易的一首詩,明白如話,卻直抒胸臆,最後10字更值得稱道。歸田唐代:白居易人生何所欲,所欲唯兩端。中人愛富貴,高士慕神仙。神仙須有籍,富貴亦在天。唐憲宗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親去世,按當時制度,只好辭去官職,為母親守孝三年。這時他住在渭村,由於沒有俸祿,更缺乏其他的經濟來源,生活非常困難。詩人又想起在元和五年,他曾擔任左拾遺,在其任期將滿時,皇帝和那些王公大臣們嫌樂天直言逆耳,就不再讓他繼續做諫官,卻改任一個無足輕重的京兆府戶曹參軍。
  • 重走藍關古道,發現一首白居易的詩
    在一處觀景臺停留了一會兒,視野開闊,天高雲淡,風景不錯。觀景臺上張貼了幾首唐詩,都是和藍關古道或藍田輞川有關的,如韓愈「雪擁藍關馬不前」、李商隱「藍田日暖玉生煙」、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等,這些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有一首白居易的《藍橋驛見元九詩》卻是我第一次見:藍橋春雪君歸日,秦嶺秋風我去時。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
  • 元稹吃白居易的醋,寫下一首千古名作,白居易只好寫千古名作解釋
    元稹思念對方那是夜不能寐啊,翻來覆去總感覺不踏實,因此便寫了一首詞很達意的肉麻之作,其中一句寫道:「願為雲與雨,會合天之垂。」雲雨,會合……這究竟是思友還是思春?不敢再想像下去了。就是這樣的如膠似漆,就是這樣的目眩神迷,那麼我們幻想一下,倘若白居易另外找到了一位摯友,日夜與他在一起,那元稹心裡會怎麼想,他的醋罈子得憋多大呢?唐元和四年,元稹於外地任監察御史,在梁州留宿時他夢到了白居易,頓時老淚橫流,寫下了這一首感傷之作。
  • 白園坐落在龍門石窟景區東山琵琶峰,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墓園
    當你進入白園大門後,拾級而上,來到山腰處的「聽伊」亭,這裡是白居易晚年與其好友元稹、劉禹錫等下棋、喝酒、論詩的地方。之後就是「樂天堂」,白居易的塑像就在堂內。站在堂前,可以深切回味詩人的原作「門前常流水,牆上多高樹,竹徑繞荷池,縈迴百餘步」的內涵。瞻仰大詩人的塑像後,沿著右邊的石級可以到達琵琶峰頂,峰頂上就是白居易的墓地。墓前立有高大石碑3塊,其中1塊上刻「唐少傅白公墓」6個字。
  • 白居易純粹寫景的一首唐詩,絢麗奇美,被贊如「一幅著色秋江圖」
    諸如此類寫景的作品,可謂不勝枚舉,雖然都是千古流傳的名作,但畢竟人們對景色是各有所愛的,因此也就各有所取,比如我就是特別喜歡白居易的一首唐詩《暮江吟》,全詩純粹寫景,那夕陽落霞、紅日滿江的絢麗奇美,那一勾彎月、露沾珠圓的怡人妙境,讓我愛上了秋夕,愛上了秋夜。畢竟從小生長在都市中的孩子,對滿江夕照、一彎江月還是抱有一絲神秘感的。
  • 元稹一首讚美菊花的詩,讓白居易念念不忘!
    前代詩人中吟詠菊花的很多,比如東晉陶淵明尤喜愛菊花,並留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唐代詩人杜甫《雲安九日》云:「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 舊摘人頻異,輕香酒暫隨。 」同時代的白居易也有「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的詩句。這些詩句中,詩人特別歌詠讚嘆菊花能在百花紛紛枯萎的秋冬季節,不畏嚴寒,傲霜怒放的勃勃生機。
  • 白居易初到江州,即興寫了一首七律,字裡行間充滿苦悶之情
    下面介紹的是白居易初到江州,即興寫了一首七律,字裡行間充滿苦悶之情。 初到江州唐代:白居易潯陽欲到思無窮,庾亮樓南湓口東。樹木凋疏山雨後,人家低溼水煙中。菰蔣餵馬行無力,蘆荻編房臥有風。詩人接到貶謫的詔書後,匆匆地與好友話別,便離開京城,奔赴江州。一路上詩人心情悲涼,沿路雖然風景秀麗,他卻無心欣賞,只是寫了很多小詩抒發內心的愁悶。詩人曉行夜宿,很快就來到了潯陽地界,心情卻更加鬱悶。 終於到達江州,稍微安頓一下,詩人就開始準備辦公。首聯就傳達了自己的複雜心情,「潯陽欲到思無窮,庾亮樓南湓口東。」